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
今年河北省首场大学生供需见面会近日拉开帷幕。此前记者在一些高校走访发现,一些学生为在这次乃至以后的供需见面会上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不惜在“简历”上大做文章,把自己包装成“顶级高才生”。一位学生干脆对记者说:“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并非个别人的声音。应该说,应聘作假就像传染病,已经开始在当前一些大学毕业生中“传染”开来。比如,像一个班级中冒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班长的新闻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当然,求职简历造假,直接反映出的是一些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而有些学校为了能让自己培养的学生顺利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往往对学生的造假行为“睁只眼,闭只眼”,通常就会在假简历上“通情达理”地盖章了事。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何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假如反观一下近年来某些单位的用人观,我们也许更能找到答案。现在,有些单位在选聘大学生时,往往求全责备,不仅希望被聘用的大学生学识渊博、扎实,而且还要求他们英语、电脑等样样精通,并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那些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更是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假如苛求他们在学识渊博的同时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那当然是“硬赶鸭子上架”,难为在校的莘莘学子了!很显然,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求职大学生的客观实际不符,为大学生在简历上作假提供了“客观要求”。
为什么说“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因为大学生现在求职简历作假已经形成某种“气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社会招聘条件又比较苛刻,假如一个学生自己单方面实事求是,实话实说,那就等于首先将自己置于一个不平等的竞争平台上。尽管自己赢得的是诚信,但失去的却有可能是很多现实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人才竞争激烈、求职比较困难的今天,一个只知道一味坚守自己人格与诚信的人,在某些人眼里当然是“大傻”了。
因此,“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成为流行语,很值得我们反思。我想,要医治大学生们应聘作假的“顽疾”,除了要求大学生自己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诚信求职的理念外,关键在于整个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本身应该尽快转变那种片面的、不科学的用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