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缘何转而青睐二、三线城市?

时间:2023-04-29 12:40:14 就业参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就业缘何转而青睐二、三线城市?

    正值大学生毕业季。记者采访发现,众多大学生就业重心开始从一线城市转移,对二、三线城市青睐有加。

大学生就业缘何转而青睐二、三线城市?

  无论是迫于就业压力的回归,还是追求幸福感,众多大学生就业重心转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四、五线城市,对推动分散化就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毕业去哪儿?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四毕业生唐昱在5月初就与宁波一家媒体签订了就业协议。她告诉记者:“大城市竞争激烈而残酷,我身边不少同学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工作。我相信靠自己的奋斗,在中小城市也能有大作为。”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到中小城市就业”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的选择。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4届应届大学毕业生流向跟踪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014届大学毕业生期待签约单位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为21.96%,本科为25.99%,硕士为29.48%;而选择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比例分别为48.70%、50.56%和52.02%;地级城市及以下则分别为29.34%、23.46%和16.50%。

  二、三线甚至四、五线的中小城市正逐渐取代“北上广深”,成为更多高校毕业生安放青春的栖身良木。江西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的温梦娇选择回江西石城县工作。她说:“我觉得就业像买东西,选对的不选贵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三线城市吸引力在哪儿?

  二、三线城市受到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青睐,是这些城市诸多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着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三线城市用人需求相对一线城市一直在扩大。今年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分析表明,与上季度相比,一线城市集中的东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增长了21.1%、中部地区增长了43.1%、西部地区增长了42.5%。

  追求宽松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首先二、三线城市的另一大主因。国家统计局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3-2014》,于今年3月初排出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20名,发展机会多、收入高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无缘20强。房价过高、工作压力大、交通拥堵、缺少家庭关爱等,是影响受访者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刘畅在北京一家IT公司工作了两年,每天上下班耗费两个多小时。他正考虑回老家县城工作,“工作条件不如北京好,但小县城生活成本低,还可陪在父母身边。”

  同时,一线城市面临雾霾严重、污染加剧,二、三线的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去中小城市工作”的推动力。即将在宁波市工作的唐昱说:“不少中小城市软硬件设施不输于一线大城市。宁波市青山绿水好空气,配套设施完备,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工作和生活都很舒适。”

    促进分散化就业,需多方出力

  推动分散化就业,让大学生就业重心转向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四、五线城市,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并鼓励帮扶自主创业;提出省会及以下城市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不得将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消除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单位之间流动就业的制度性障碍。

  但推动高校毕业生分散化就业还需要多方努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近两年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去中小城市工作”的热潮,“实质上就业选择的反复波动是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反映。二、三线城市要完善产业体系,创造尊重人才环境,提供自主创业空间,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

  另外,企业布局同样对促进分散化就业有重要推动作用。欧美一些大型企业总部偏爱小城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这能缓解大城市压力,带动中小城市发展,有效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大学生就业缘何转而青睐二、三线城市?】相关文章:

内地高分考生缘何青睐香港高校?04-26

毕业生缘何扎堆一线城市就业04-29

黑龙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二三线城市机会多04-29

大学生就业观 考公无门转而考研04-25

大学生面对新政改变就业观 考公无门转而考研04-25

就业调查:近半数被调查大学生想去二线城市工作04-27

大连海事大学打好航运牌 学子就业受青睐04-28

教育缘何而神圣?04-27

社会青睐什么样的大学生?04-27

我缘何而生(转载)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