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海归”就业尴尬怎解?

时间:2023-05-01 21:43:45 就业参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部分“海归”就业尴尬怎解?

  花费高、挣得少 部分“海归”就业尴尬怎解?

部分“海归”就业尴尬怎解?

  当下留学成风,动辄数十万的高昂花费并未挡住许多人出国深造的脚步。然而归国后的薪资水平让部分“海归”失望不已,就业竞争激烈,何时才能赚回学费,让留学“投资”见到效益?

  “海归”“土著”工资差异不大 “同工同酬”已成常态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董梓民毕业后申请前往爱丁堡大学专业攻读硕士,从英国回来后他租了房子,往返于广州各大招聘会。一年的留学生涯让他信心满满归国应聘,而现实却远没有想象中“丰满”。

  很多用人单位给出的薪资并未显示出他“海归”的优势,六、七千元的收入和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差不多。“我在英国一年的学习生活花费约50多万元人民币。”童梓民说,照目前的薪水预计,要尽快赚回留学花费显然比较困难。

  在南开大学学习金融专业的江瑶毕业后赴悉尼大学攻读会计专业硕士。学成归国后她前后在上海、天津参加多家国有商业银行面试,应聘中她发现竞争者中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基本占到一半。“悉尼大学在国内并不被太多银行熟知,在上海的大部分面试均告败北。”江瑶说。

  她选择回到家乡的一家国有银行工作,月薪5000元。“我觉得自己在本科毕业时就可轻松入围这家银行。”江瑶说,留学并未增加多少求职砝码。当记者问及是否希望早点将学费赚回来时,她说:“从未有过如此奢望,至少三年内无此打算。”

  “海归”光环褪去 出国不应盲目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看来,“海归”增多与近几年美国、欧洲经济波动,就业岗位减少有关。

  “中国近年来对归国留学人员的待遇提高较大,特别是吸引了不少国外顶级高校人才回国,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田丰说,但毕竟这些顶级人才只是少数,很多留学生并不具备他们那样的高级技能。

  同样是海归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高雪莲副教授认为,海归留学生入职后薪水逐渐与同等学力的国内毕业生持平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在高雪莲看来,许多留学生陷入一种“集体出国无意识”,对国外高等教育盲目崇拜。加上一些国外高校为增加收入,千方百计对自费的中国留学生进行“扩招”,“海归”质量参差不齐。

  高雪莲认为,近十几年国内高校先后引入一批拥有海外高校博士学位的高水平人才,国内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内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俊芳说,不理性的出国热让许多高考失败或成绩不理想者试图通过出洋留学的迂回策略来提高自己身价。她认为,许多知识技能掌握并不充分的留学生即便有海外学历,也会被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所淘汰。

  “海归”优势缩小 就业心态应当摆正

  海归留学生要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名校毕业,接受过较好的训练,另一种是一般性的文凭学校。随着国内学界与国外交流增多,国内外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不断缩小。

  “对于海外名校毕业的具有出众技能的留学生,其优势仍然存在,但在不断缩小。”田丰说,但许多国外普通高校本身可能就不如国内的重点大学,也谈不上什么优势,薪资水平低也是正常的。

  专家认为,海归留学生入职后薪水逐渐与同等学力的国内毕业生持平的现象说明,用人单位正在逐渐建立起符合人才市场规律的筛选机制。“学历本身蕴含的信息是有限的,并不能与职业能力画等号。”田丰说,用人单位以往觉得“海归”能力强,这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判。

  “海归回国就业是个人理性选择和就业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结果。”赵俊芳说,从政府层面看,一是要通过各种优惠条件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二是要规范海外学历认证制度,其他的留给市场去做就好。

  在田丰看来,留学潮仍会持续。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在考虑投资回报的前提下,留学选择将会趋于理性化,将会向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集中。

  面对此类现象,专家建议海归毕业生应在出国之前熟悉国内相关专业的基本就业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在归国求职时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以平常心面对竞争。

【部分“海归”就业尴尬怎解?】相关文章:

“侧目”怎解等三则04-30

会计海归硕士就业如何?09-16

英国19所大学启动“海归就业计划”04-29

高校部分专业男女失调“公主班”“和尚班”遇尴尬04-28

学术硕士就业尴尬 专业硕士亟待重视04-25

学术硕士就业尴尬专业硕士亟待重视04-25

缤纷海归-百位海归谈事业与人生05-01

湖南核查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04-29

自卑、焦虑 部分研究生就业心理有“门槛”05-01

高校专业与就业晴雨表 部分高职专业薪资超越本科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