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青年就业趋于多元 过半认为没必要扎堆大城市
“在经济发达的小城市,工资可能是北京的两倍,但房价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
2009年,“蚁族”跃入公众视野。他们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虽然聚居在大城市,但不是热闹繁华的市区,而是房租便宜的城乡接合部。
为什么这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非要扎堆大城市?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难道只有待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8854名公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人(53.5%)认为,年轻人没必要非得扎堆大城市。不过,也有39.7%的人坚持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受访者中,“80后”占60.0%,“70后”占25.0%。
“在长春找对象都是我挑别人,在北京我怎么就成剩女了”
在北京的一所政府培训机构实习大半年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王静静,更坚定了自己的求职目标——去中小城市。“不少同学觉得只要留在北京有个户口,工资低一点没关系,但我不这样想。大城市有很多简单的工作本科生都能做,招聘单位非要研究生学历,太浪费了。”
王静静如今手握好几份来自中小城市单位的录用通知。这些单位都很看重她的名校背景。“这让我感觉,去中小城市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王静静说,扎堆大城市的人才很多,即使有了工作,也难有出头之日,“而且大城市人多、交通堵,不如去苏杭等宜居城市。”
青年更愿意在什么地方发展?调查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虽然依旧是首选(43.2%),但有28.2%的人表示青睐厦门、青岛等风景秀美的宜居城市;25.6%的人选择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域内二线城市;19.5%的人选择省会城市;18.8%的人愿意回自己的家乡。
同时,还有24.5%的人愿意去“中小城市”,8.4%的人看好唐山等新兴城市,5.3%的人选择“农村地区”。
在北京工作了一年后,小秦越来越懊悔当初的一意孤行。小秦大学毕业后原本在长春市一所重点中学做英语老师。由于厌烦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再看到很多同学都扎根在繁华的大都市,她有些不服,执意跳到北京工作。现在,小秦的月薪虽然比在长春时高出1000多元,但每个月的租房、伙食、交通等开销,却花掉了工资的一大半,“买房,更是做梦了,贷款都还不起”。最让她感到失落的是,“在长春找对象都是我挑别人,在北京我怎么就成剩女了?”
那些放弃在大城市生活的人,理由有哪些呢?调查发现,61.6%的人认为“大城市房价太高”;54.6%的人认为,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高;52.6%的人表示,大城市竞争激烈,压力大大。此外还有:大城市空气质量不好(45.9%);交通拥堵浪费时间(41.0%);人才扎堆严重(38.8%)等。
在大城市的朋友对他很是羡慕,“说我3年里做了他们10年的事”
因为“不想到了40岁仍在为一套房子奋斗”,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李建桥放弃了进入国家部委下属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前往江苏昆山。如今,工作3年的李建桥觉得当初的决定“很明智”,“在经济发达的小城市,工资可能是北京的两倍,但房价只有北京的四分之一。我到昆山第一年就买了房,明年房贷就还清了。”
但房子并不是吸引李建桥去昆山的首因。今年,李建桥通过了昆山市的考核,成为昆山唯一一名赴日本友好城市挂职锻炼的国际交流员。“如果在北京、上海,这么好的机会轮得上我吗?”如今,李建桥已结婚生子,有车有房,在大城市的朋友对他很是羡慕,“说我3年里做了他们10年的事”。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李佩翰认为,大城市有很多优秀人才已经在自己的职位上干了很多年,扎下根了。大学毕业生和他们相比,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在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如果去中小城市就业,会是当地素质比较高的人群,能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小地方”的吸引力何在?调查中,公众给出的排序依次为:更有人情味(28.4%)、有更高的生活质量(25.3%)、有更大的施展空间(21.1%)、工作更稳定(21.1%)、国家推动区域平衡的各种鼓励政策(12.1%)等。
同时,30.3%的公众表示,选“小地方”的人是理性的,逆向选择更会有所成就。
转变年轻人扎堆大城市的观念,需要社会资源向“小地方”倾斜本次民调显示,尽管53.3%的人认为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同样能实现自身价值,但同时也有52.2%的人希望在大城市打拼。调查中,62.2%的公众选择大城市的原因是“就业、创业机会多”,52.9%的人表示“职业发展前景更好”,49.9%的人认为“赚钱多”,40.5%的人表示“教育、医疗条件好”,38.6%的人认为在大城市的业余生活更丰富。
“大城市像一个华丽的梦,我当初就是太虚荣了。”近来的热播电视剧《蜗居》,让小秦深有感触,“大城市有明珠塔、游乐场,可你最多只能饱饱眼福;大城市有富丽堂皇的香格里拉,可是你连买个房子都困难;大城市有宝马奔驰,可是你只能挤公交地铁。”
调查显示,23.0%的人认为,想在大城市生活,是“虚荣心作祟”;15.9%的人去大城市生活,是出于“父母的期许”。
“我妈当时对我一个北大硕士到小城市工作,特别不理解。”李建桥说,父母希望孩子有出息是人之常情,“去大城市才有好前途”也是社会上的普遍认识,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李建桥的妈妈到昆山住过一段时间,当她看到孩子的幸福生活后很是感叹:“你如果在北京工作,让我去我都不去,怕给你添负担。”
李建桥告诉记者,如今从昆山到上海市中心,坐动车只要18分钟。2011年京沪高铁通车后,昆山作为其中一站,到上海可能连10分钟都不到。他可以很方便地去上海购物、旅游。
李佩翰认为,“小地方”虽然和大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但这正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好机会。“现在的大城市也是以前的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年轻人同样可以把小地方建设得更好。”
她建议,大学生如果不是特别在意前期的工作地点,可以先到中小城市赚到第一桶金,再回到大城市,“坚持一毕业就留在大城市并不是最佳选择”。
调查还显示,45.8%的人认为,转变年轻人扎堆大城市的观念,还需要政策和社会资源向“小地方”倾斜。
【青年就业趋于多元 过半认为没必要扎堆大城市】相关文章:
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分层评价机制探索05-02
水泥市场趋于平稳05-03
时间过半的句子05-24
中远香港集团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04-28
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04-28
没必要计较太多的句子12-14
没必要讨好别人的句子10-23
青年就业调查报告04-17
多元妈妈04-26
多元化视角下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