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生“村官”》:创业奉献与展示青春
大学生“村官”,一个新事物,一个热门话题,它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副稚嫩的肩膀能够承受如此重量的压力吗?
《大学生“村官”》(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我由衷地为大学生“村官”叫好。
江苏省作为大学生村官省级推广的试验点,2007年在全省铺开,将1011名大学生派往1011个经济薄弱的村庄,2008年,又选派了167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在中国扶贫攻坚的最前沿,在中国最基层的农村组织,融入高学历的新生代,为农村吹进一阵清风,注入一股热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时期报告文学崭新的题材。两年前,傅宁军就以敏锐的目光瞄准了这个热门话题。
《大学生“村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了80后大学生村官的群体形象。他们朝气蓬勃,理念先进,敢想敢干,在农村创业奉献,展示青春。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者在写这些大学生村官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迹,而是着眼其性格的表现、心理的揭示。写出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影响。
当他们从城市优越的环境来到农村严酷的贫困现实中时,心态在悄悄地变化。“真没想到农村还这么穷啊!”不少人“心里受到震动。”当他们看到农民开会时衣着单薄,而自己却穿着暖和的羽绒衣时,“就觉着农民太苦,这里的农民让我揪心。”当看到有些农妇外出打工、回到家中孩子视同陌路母亲流泪时,村官的心“隐隐作痛……她们是因为在贫瘠的土地上受穷,才去外地挣钱”远走他乡啊。她终于利用这些外出打工者的技术在村里办起了羊毛衫厂,使农妇们就地打工,不再母子分离。当他们看到农民安于现状、靠天吃饭、习惯了贫困悠闲的生活时,意识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于是,“为改变农村面貌作一点贡献”的想法萌生了,也在思考着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农村、时代、祖国联系在一起。他们以农村为家了,几乎所有的村官都是“我们村”、“我们村”地挂在嘴边。
村官们从调查民情民意着手,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拉家常、找问题讲政策。“各位长辈,农民不走高效农业这条路不行了,永远发不了财,脱不了贫困的帽子啊……”有一个小丫头村官周琳,竟“说服了一群大老爷们。”村民的致富信心、民主意识在悄然萌生。
理想化为行动,大学生村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建议民主选举村委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写出村情报告、制定出农村致富的可行性计划,甚至五年规划;引进电脑办公、上网查询致富信息。盯住农村频道,学习“农业致富经”;他们走出去进行市场调查,引来项目,引进投资;因地致宜,引进高效农业,建蔬菜大棚,办禽畜专业合作社……他们请老师讲课,让农民获得科学知识与技术,为闲散劳动力联系劳务输出。一个个村庄的面貌在变化。
作者真实地描绘出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他们独特的心理体验,正是一代青年精神世界的升华。当赵艳设立便民电话,听到电话中村民称她“小赵书记”请为他们帮忙时,无比欣喜,“我就喜欢听到电话铃声,希望他们找我办事。”刘娟觉得“为别人服务的感觉很好,帮助别人心里很快乐。”陈荣“想到我是副书记,一看到自己的村民就高兴,所以见人就想笑。”郭碧玉“切身感受到原来忙忙碌碌的日子,也可以是一种享受,于是,整天处于一种快乐的忙碌中。”
这些8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父母宠爱,衣食无忧,蜜罐里长大,在家里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然而,淬火除掉了他们身上的学生味,农村的实践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农民把他们当作自家人,一口一个“书记”地叫着。
《大学生“村官”》最可称道之处,不仅在于作者敏锐地选择了这一热门话题,更在于它多层次地描述了角色的转换:从读书人到操作者的转换,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潇洒走一回”的转换,从大学生到村官的转换,最后,从村官到执政基石的转换。
80年代,江苏活跃着杨旭、凤章、庞瑞垠等报告文学作家。90年代以来,杨守松以其报告文学力作引起文坛瞩目。近几年,傅宁军的《吞吐大荒》获得好评,摘取了“徐迟报告文学大奖”优秀奖,如今,又奉献出贴近现实的佳作《大学生“村官”》,令人欣喜。
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视为重中之重,决心举全国之力,在2011年让每个村庄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村官,这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它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响应和家长的热情支持。
大学生村官——中国农村八九点钟的太阳!
【《大学生“村官”》:创业奉献与展示青春】相关文章:
村官创业心得12-14
大学生“村官”武陟创业故事三则04-30
大学生村官创业星火燎原05-02
挥洒青春-展示自我主题班会08-05
大学生村官总结02-26
让青春在奉献中燃烧09-01
江苏千名大学生“村官”创业助万余农民就业04-29
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启动05-02
村官创业心得体会通用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