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生就是学生 没必要过分包装自己
毕业生:现在包装自己,将来包装公司用人单位:学生就是学生,没必要过分装点门面
--包装
把自己像商品一样卖出去
又到了大四学生找工作的季节,在什么都讲究包装的今天,毕业求职自我形象设计眼下已经成了校园一大时尚。毕业生为推销自己,求职前不惜血本进行自我包装。南京一名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在他的推荐材料中,把自己当作商品做了大胆的设计:第一页是产品名称(自己姓名),后面依次是市场调研(毕业生供需状况)、产品性能(自己的特长、爱好)、产品研制过程(自己的专业学习情况)等内容,俨然把自己当作了商品进行推销。为了使自己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毕业生们可谓费尽了心思。
近年来毕业生的包装成本也是逐年看涨,前些年的临到毕业买套正装与今日相比已是小巫见大巫,今日包装的品种更加丰富,讲究“软”、“硬”包装一齐上。硬包装包括通讯设备和外观设备,如手机、呼机、职业装、皮包、皮鞋、化妆品以及拍“艺术型”报名照。据北京工业大学一毕业生称,硬包装中除手机不是“急需”外,其他装备“一个都不能少”。而置齐这套“包装”,轻轻松松就要花去一千多元。如进行全方位高档“包装”,少说要花三四千元;软包装也不可少,上至简历、证书下至求职名片,一应俱全,对此项投资,学生目的很明确:在最短的时间内,考出最多的技能证书,如驾照,投入一般也要数百上千元。此外,身体先天“不足”者还需额外“包装”。如林大周姓男生身高1.62米,自惭形秽,“出血”300多元买了一双增高鞋。至于锦上添花如割双眼皮、做治近视眼手术等,花费则更大。
对于学生而言,包装费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多数学生认为,这是一项回报率极高的投资,一方面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只要能在应聘时脱颖而出,花再多的钱也值得,另一方面,通过自我包装也可以向公司展示自己的品位和才华,根据以往的经验,许多单位对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毕业生十分欣赏,“没有大胆的想像便不会有大胆的创造”。现在可以很好地包装自己,将来就能更好地包装公司。毕竟“人不可貌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一切都讲究包装的年代中,毕业生求职包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
--重装门面成效几何
二把刀的包装适得其反
包装的目的不言而喻,然而包装是否能真正换来用人单位的青睐呢?
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包装却并不认可。京城某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坦言,我们当然不希望毕业生完全“本色”地来应聘,那种胡子拉碴的邋遢样公之于众的确有碍观瞻。但我们也不鼓励大学生包装,毕竟应聘的大学生还是学生,学生就应该朝气蓬勃,而且目前学生包装好像并不高明,很多的学生应聘时穿着正式,好像很老成持重,但事实上却千篇一律,也掩盖了自己青春的气息,用句不好听的话像是傻女婿见丈母娘似的。
“重老成、轻个性”是目前毕业生自我形象设计中存在的最大误区。应聘的毕业生几乎都是套装、公文包,不同专业的人被“设计”后显得千人一面。其次“重外部包装,轻内涵修养”也是包装中显现的问题之一,不少人“不开口是美人,一开口吓煞人”。曾听说有位女学生把眉毛描得细细的,梳了个一半遮脸的时髦发型去面试,着实把考核者吓了一跳。事后一位考核者告诉笔者,“我真搞不明白梳这样的发型来面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像她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还有一些女性喜欢把头发染成黄色,可她们不知道这样子,自己的面试就“黄掉”了。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包装也是因工作岗位不同而异的,对于一些对外貌、仪表有一定要求的岗位如秘书、推销甚至公关、银行职员之类,当然还是要求一定的包装效果,但对于技术方面要求很强的工作,用人单位更看重实力。一位技术出身的人事部经理接受采访时说,“做技术的很多人都不善言辞,而且工作性质也不要求什么包装,我们不会因为包装差放走一个陈景润。”
--弄虚作假的包装
让人望而却步
令用人单位头疼的是部分毕业生为加强竞争优势,在包装中弄虚作假,让单位不好甄别。
据了解,一些学生包装中无中生有在“自荐书”深挖闪光点:没有获过奖学金,没有担任过班、系干部,但精心制作的自荐书上却有获奖学金和担任干部的记录。某校毕业生直言不讳称,自我“粉刷”、“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是万万不可或缺的。由于用人单位往往不可能挨个“验明正身”,在自荐书上拔高甚至“放卫星”的为数不少。成绩单也是有待挖掘的宝藏。自称有十来次补考的陈姓学生,“门面”不光鲜,只好模仿校方发放的成绩单,“克隆”一张,将不理想的成绩一笔勾销,摇身变为“优等生”。他称,这样在用人单位面前才有“面子”,也容易找到好单位。据介绍,制作这样一本册子,价格不菲,只是如今竞争激烈,一个职位往往有好多人应聘,如果自己的推销方式既“跳”又“亮”,这样便成功了一半。此外在简历和面试中杜撰自己的社会经历,为展示多才多艺而伪造获奖证书之类已属平常手段。去年9月在武汉举行的大型人才交流会上,有关部门就查出近半数的文凭是伪劣产品。
--自我包装
为何大行其道
“存在即是合理的”有违哲学原理,但求职包装的大行其道却的确有它的道理。毕业生热衷在“面子”上下功夫,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迎合了不少企业“楚王好细腰”的心态。据悉,用人单位进高校选人才,大多采取看自荐书、面谈、签约的方式,多数情况下都是“一锤定音”。由于供需双方见面时间短,用人单位不可能对中意学生的方方面面深入了解。于是自荐书和见面时的仪表及谈吐等显得至关重要。显然一个人的外貌仪表与其工作能力并无本质上的联系,但大多数人却相信,根据一个人的长相和外表能判断他的性格和能力。以貌取人固然不对,但客观上却不可避免,在求职中这样的例子却屡见不鲜。货要卖出去,首先得要有卖相!金玉其外也好,败絮其中也罢,那些都是下一步的事了。如果说学生内在知识和能力靠长期艰苦的积累,那么装点门面则来得更省事更容易,且立竿见影,事半功倍。所以要根本消除形象包装中的作假成分,还有赖于招聘程序乃至整个招聘制度的改革。
【学生就是学生 没必要过分包装自己】相关文章:
过分04-29
过分的作文07-23
成功就是打磨自己04-29
我就是我自己04-26
学生对自己的寄语04-19
大学生求职简历包装四忌04-27
没必要讨好别人的句子10-23
没必要计较太多的句子12-14
这就是我学生优秀作文03-07
这就是学生实习的根本啊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