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24 23:10:17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汇总7篇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三班四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个班共有109人,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两班数学基础一般,而且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因此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中各种线段及外角相关知识,进而对多边形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掌握;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过程方法目标: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几何图形的内在特点,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示数学关系。

  态度情感目标: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第十三章 轴对称

  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

  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

  第十五章 分式

  本章主要学习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解分式方程。教学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混合运算;解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方法:

  本学期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的情况及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学能力为主,主要有:

  1、学生猜想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

  2、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面向全体学生与照顾个别相结合。

  5、组织练习与成绩考查相结合。

  六、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搞好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上文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上册全年教学计划,大家仔细阅读了吗?祝大家生活愉快。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共五章,16大节。

  “全等三角形”会带领同学们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探索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相同的条件,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会看到许多对称的.现象,怎样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十三章“轴对称”会告诉答案。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时间的推移、人口增长、水位升降。变化的例子举不胜举。函数将给提供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数学工具——一次函数。

  在“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中,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编写好“教案”“学案”。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各章节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习障碍,增强学习信心,尽可能“吃得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

  7、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八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非常关键的一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在此一举。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使好的更好,差的迎头赶上。尽可能多的抓学生,面广,量大,同时也要注意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数》和《实数》的章节中,学生曾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和进行探索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目的:通过以上用笔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感到笔算的麻烦与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给这组数据赋予“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的背景,是想让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注意事项:引例不一定非要算出结果来,只要让学生尝试一下用笔计算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的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就可引入课题,不要过多地耽误课堂时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

  目的:活动(1)是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活动(2)是通过相互比较,引起学生对计算方式的思考,做出自我评判,从而正确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活动(3)的评价是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创新,把数学做得更好。

  注意事项:教师首先要是熟悉本班学生所用各类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其次在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要巡视、倾听,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但在必要时可做适当的指导。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 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3. 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

  4. 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

  (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

  (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目的: 第1题是课本上的练习题,直接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第2、3题分别是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作用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把第2题课本例题放在练习题后,题目显得有梯度,能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第4题前呼后应,解决引例中“悬案”,充分体现用计算器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主动意识,以及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评判的能力。

  注意事项:第2、3题都有几个相同数据的求和,在输入这些数据时,要让学生注意键 的连续使用。第4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和感想,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年级(9)、(10)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八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非常重,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初一数学知识。同时要补差补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所以在制定八年级的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同时把握好教学进度。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几次检测分析,发现这一级的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下许多知识,部分学生已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感念,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掌握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的运算。熟练掌握分式运算。知道样本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中位数、众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本章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平行线、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一些性质,主要内容是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感念,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是初一的整式的乘法的一个延续,主要内容有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学好本章的运算性质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基础。本章难点是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和相互的转化,重点是乘法公式。第三章《分式》是在学习整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式运算、分式的化简,这部分内容对以后的方程、函数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章《样本与估计》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中位数、众数,为以后学习统计初步打下了基础。第五章《实数》主要内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通过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同时还介绍了一种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应用。重点是勾股定理,难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这又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主要内容就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为以后的一次函数和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三者的关系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探究条件。

  五、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

  2、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作答能力和正确率。

  3、精心组织单元测试,认真分析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其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分析与讲解,力求透彻。对于少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辅导,突破难点。

  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六、课时安排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习)与课时安排为

  第一章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2周

  第二章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34周

  第三章 分式--------------------------- -------------------- 5---7周

  期中复习与检测 ------------------------------------ --------- 8周

  第四章 样本与估计----------------------------------- 910周

  第五章 实数------------------ -------------------------- 11---13周

  第六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14---16周

  期末复习 -------------------------------------------------17---18周

  期末检测 ----------------------------------------------------19周

  以上就是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特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教学过程:

  一、 情境设疑 引出问题

  1. 谈话引入。

  师: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同学们,应聘工作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工资,工作环境待遇问题)

  师:很实际的问题。

  他看到这样两则招聘启事。

  引出两则招聘启事。(课件出示)

  本公司现有职员7名,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欲招一名职员,有意者请加盟。

  甲公司

  20xx年9月

  本公司现有职员7名,平均每人月工资20xx元,欲招一名职员,有意者请加盟。

  乙公司

  20xx年9月

  师:假如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会去哪家公司应聘?为什么?

  生:甲公司。(如选乙公司,有不同意见吗?)

  师:说说选甲公司的理由。

  生: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比乙公司的高!

  师:选甲公司的,举手。

  2.激发认识冲突:课件出示每位职工具体工资情况统计表。(课件出示)

  观察辨析:

  师:仔细观察这两份工资报表,说说你的发现。

  生:甲公司的经理挣的太多了,挣了6300元。

  师:这里的6300是个特殊数据,它严重偏大。

  在一组数据中严重偏大或严重偏小的数我们把它称之为极端数据。(板书:极端数据)。

  师:这个数据可真特殊,它一出现可不得了!会怎么样?

  生:把工资的平均水平抬高。分析的非常透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家公司的报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想选哪家公司?

  生:乙公司。

  师:选乙公司的同学举手。噢,都选乙公司了。说说为什么?

  生:乙公司员工的工资没有出现特别极端的数据,基本都在1900元左右。员工平均工资比较接近。

  师:虽然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比乙公司高,可是甲公司职工工资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会怎么样?

  生:把工资的平均水平抬高了。

  师:再使用平均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合不合适?

  生:不合适。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让学生感悟到平均工资2200元用来表示他们工资的一般水平不合适。

  师:那你觉得用哪个数来表示甲公司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好呢?(结合图表中数据比一比,找一找)为什么?

  生:我选1500。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1500不大也不小。

  生:1500在最中间。最能代表一般水平。(可板书)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不谋而合,老师和你握握手。

  师:的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的时候,可以选最中间的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板书:最中间的数)

  师:我们把它起名叫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二)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

  1.初步理解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你认为哪个数会是中位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2.找中位数:①单数个数据的中位数:找乙公司工资的中位数(无排序数据)怎样能快速地找到?(排序 大-小或 小-大)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现在乙公司新招了一位员工G,工资1500元,你能找到中位数吗?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现在你能完整说说怎么找中位数吗?(边说边板书)

  (二)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体验平均数与中位数的特点)(课件出示)

  1.不受偏大数据的影响:经理工资上调为4000元,想想现在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如果是5000、6000甚至是比6000还大的数呢?(通过课件演示)

  2.不受偏小数据的影响:如果员工G工资被下调为1000元呢?会怎样?如果比1000还小的数呢?

  3.体会中位数的优点:现在说说你对平均数和中位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小结中位数的优点。(板书)

  (三)加强对比,灵活选择合理的统计量

  1.甲图:为什么用中位数表示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2.如果是这样的呢?(出示乙图)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小结:是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统计量,当数据比较均匀的时候,既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来表示,当数据中出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时候,用中位数表示比平均数更加合适。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学情分析

  新学期,初三从新分班,学生情况尚不明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分式、三角形相似、证明一、数据的统计、二次根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证明一的学习初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对数据统计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分式四则运算,二次根式的相关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四、教材分析

  第一章分式:本章教材重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了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本章安排了大量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兴趣和能力。重视用类比方法。从分数概念到分式概念,从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到分式的的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都运用了类比方法。在学生对分数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式与分数的类比,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重视转化思想。解分式方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大不同之处: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验根。因为解分式方程的第一步是去有未知数的分母,而这带有未知数的分母有可能等于零,导致使原来的分式方程中的分式的分母为零而无意义。在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对解分式方程中增根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而是通过具本例子展现了解分式方程时可能出现增根的现象,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产生增根的方法,然后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

  第二章相似图形: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学内容,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得出结论,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观察、测量、画图、推理等方法让学生探索得出结论,强调发现结论的过程,加强合情推理。逐步渗透一些逻辑思维方法,体现数学的理性特征。教材中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也给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余地,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相似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加了位似这种特殊的相似,并用坐标来确定位置的内容,加强坐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了用坐标来研究图形变换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形间的关系。

  第三章证明(一):本章是在对前面几何结论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虽然只是证明的初步,但他对证明的必要性,引进公理的必要性,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定义、命题、定理等非常重要。同时通过平行、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的证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组整理,会用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等表达数据的分布情况,并熟练掌握判断数据稳定性的方法,方差法和极差法。本章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第五章二次根式:本章采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针对以上学情和教材的分析,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钻研两主课堂,尽量还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教学反馈工作,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营造课堂气氛。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搞好批阅分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全批全改,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知识性错误。

  4.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5.加强课后辅导。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6.成立学习小组。根据班内实际情况实行两人小组,以优辅良,以优促后,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7.组织单元测试。根据教学进度对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做好试卷分析,查找问题。大面积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试卷讲解时要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力求透彻。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一章第一节至第二节

  第二周:第一章第三节至第五节

  第三周:复习第七章 处理习题 第二章第1节

  第四周:第二章第2节—3节

  第五周:复习第二章 处理习题

  第六周;第三章1—4节

  第七周:第三章5节—6节 复习第三章 处理习题

  第周:第四章

  第九周:复习准备考试

  第十周:第五章

  第十一周:复习第五章 处理习题 第六章第一节

  第十二周:第六章第二节至第三节

  第十三周:第六章第四节

  第十四周:第七章第1—2

  第十五周:第七章第3—4

  第十六周:复习第五章 处理习题

  第十七周以后:复习考试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课题名称

  平方根

  科目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一般特征:大部分学生学习较努力,个别学生基础不好。

  入门能力:学生的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已经养成。

  学习风格:学生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

  ?

  ?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出新知。

  2.通过例题讲解,巩固新知;通过课堂练习培养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和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资源

  教参,教学资源库

  平方根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琳琳家最近喜事不断,家里新购买了一套房子,为了给琳琳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爸爸决定给琳琳买一个面积是1m2的桌子,那么如何计算它的边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活动2

  (二)复习巩固

  1.?你能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吗?

  0,-1,5,2.3,-(?),-3,.1

  2.?若已知一个数的平方是下列各数,你能把这个数值说出来吗?

  25,0,1.69, , ,-

  教学活动3

  (三)潜移默化,得出新知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意义

  (3)符号

  (4)区别

  教学活动4

  (四)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900,1,196,0,?,10-6

  (2)应用

  教学活动5

  (五)课堂练习

  (1)求下列各式的值

  (2)能力提高

  课堂讨论:?有意义吗?为什么?

  教学活动6

  (六)探究活动

  当a为负数时,a2有没有算术平方根?其算术平方根与a有什么关系?当a为正数时,a2的算术平方根如何表示?a为0呢?举例说明你的结论。

  教学活动7

  (七)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汇总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4-04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计划09-16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怎么写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1-04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5-05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4篇08-14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篇01-24

初二上册数学的教学计划(精选10篇)07-01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精选10篇)06-27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合集5篇09-20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汇总7篇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八年级三班四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个班共有109人,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两班数学基础一般,而且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因此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中各种线段及外角相关知识,进而对多边形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掌握;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过程方法目标: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几何图形的内在特点,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示数学关系。

  态度情感目标: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

  四、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第十三章 轴对称

  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

  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

  第十五章 分式

  本章主要学习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解分式方程。教学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混合运算;解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方法:

  本学期针对不同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的情况及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学能力为主,主要有:

  1、学生猜想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

  2、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面向全体学生与照顾个别相结合。

  5、组织练习与成绩考查相结合。

  六、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搞好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上文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上册全年教学计划,大家仔细阅读了吗?祝大家生活愉快。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共五章,16大节。

  “全等三角形”会带领同学们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探索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相同的条件,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会看到许多对称的.现象,怎样认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十三章“轴对称”会告诉答案。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时间的推移、人口增长、水位升降。变化的例子举不胜举。函数将给提供描述这些变化的一种数学工具——一次函数。

  在“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中,我们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更多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加深对“从数到式”这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编写好“教案”“学案”。

  2、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各章节的总体备课工作,对总体教学情况和各单元、专题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全面关心学生,这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在课后能对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在理解教材与具体解题中的困难,指导课外阅读因材施教,使优生尽可能“吃饱”,获得进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时扫除学习障碍,增强学习信心,尽可能“吃得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的合理化建议。

  7、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八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非常关键的一年,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在此一举。因此,在教学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使好的更好,差的迎头赶上。尽可能多的抓学生,面广,量大,同时也要注意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数》和《实数》的章节中,学生曾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和进行探索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目的:通过以上用笔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感到笔算的麻烦与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给这组数据赋予“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的背景,是想让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注意事项:引例不一定非要算出结果来,只要让学生尝试一下用笔计算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的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就可引入课题,不要过多地耽误课堂时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

  目的:活动(1)是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活动(2)是通过相互比较,引起学生对计算方式的思考,做出自我评判,从而正确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活动(3)的评价是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创新,把数学做得更好。

  注意事项:教师首先要是熟悉本班学生所用各类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其次在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要巡视、倾听,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但在必要时可做适当的指导。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 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3. 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

  4. 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

  (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

  (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目的: 第1题是课本上的练习题,直接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第2、3题分别是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作用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把第2题课本例题放在练习题后,题目显得有梯度,能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第4题前呼后应,解决引例中“悬案”,充分体现用计算器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主动意识,以及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评判的能力。

  注意事项:第2、3题都有几个相同数据的求和,在输入这些数据时,要让学生注意键 的连续使用。第4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和感想,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年级(9)、(10)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八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非常重,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初一数学知识。同时要补差补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所以在制定八年级的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同时把握好教学进度。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几次检测分析,发现这一级的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下许多知识,部分学生已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感念,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掌握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的运算。熟练掌握分式运算。知道样本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中位数、众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本章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平行线、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一些性质,主要内容是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感念,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会利用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是初一的整式的乘法的一个延续,主要内容有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学好本章的运算性质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基础。本章难点是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和相互的转化,重点是乘法公式。第三章《分式》是在学习整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式运算、分式的化简,这部分内容对以后的方程、函数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章《样本与估计》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中位数、众数,为以后学习统计初步打下了基础。第五章《实数》主要内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通过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同时还介绍了一种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应用。重点是勾股定理,难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这又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主要内容就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为以后的一次函数和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三者的关系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探究条件。

  五、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

  2、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作答能力和正确率。

  3、精心组织单元测试,认真分析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其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分析与讲解,力求透彻。对于少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辅导,突破难点。

  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六、课时安排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习)与课时安排为

  第一章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2周

  第二章 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34周

  第三章 分式--------------------------- -------------------- 5---7周

  期中复习与检测 ------------------------------------ --------- 8周

  第四章 样本与估计----------------------------------- 910周

  第五章 实数------------------ -------------------------- 11---13周

  第六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14---16周

  期末复习 -------------------------------------------------17---18周

  期末检测 ----------------------------------------------------19周

  以上就是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会求给定的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体会中位数的特点及使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所要分析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教学过程:

  一、 情境设疑 引出问题

  1. 谈话引入。

  师: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同学们,应聘工作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工资,工作环境待遇问题)

  师:很实际的问题。

  他看到这样两则招聘启事。

  引出两则招聘启事。(课件出示)

  本公司现有职员7名,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欲招一名职员,有意者请加盟。

  甲公司

  20xx年9月

  本公司现有职员7名,平均每人月工资20xx元,欲招一名职员,有意者请加盟。

  乙公司

  20xx年9月

  师:假如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会去哪家公司应聘?为什么?

  生:甲公司。(如选乙公司,有不同意见吗?)

  师:说说选甲公司的理由。

  生: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比乙公司的高!

  师:选甲公司的,举手。

  2.激发认识冲突:课件出示每位职工具体工资情况统计表。(课件出示)

  观察辨析:

  师:仔细观察这两份工资报表,说说你的发现。

  生:甲公司的经理挣的太多了,挣了6300元。

  师:这里的6300是个特殊数据,它严重偏大。

  在一组数据中严重偏大或严重偏小的数我们把它称之为极端数据。(板书:极端数据)。

  师:这个数据可真特殊,它一出现可不得了!会怎么样?

  生:把工资的平均水平抬高。分析的非常透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家公司的报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想选哪家公司?

  生:乙公司。

  师:选乙公司的同学举手。噢,都选乙公司了。说说为什么?

  生:乙公司员工的工资没有出现特别极端的数据,基本都在1900元左右。员工平均工资比较接近。

  师:虽然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比乙公司高,可是甲公司职工工资中出现了极端数据,会怎么样?

  生:把工资的平均水平抬高了。

  师:再使用平均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合不合适?

  生:不合适。

  二、探究新知:

  (一).感受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让学生感悟到平均工资2200元用来表示他们工资的一般水平不合适。

  师:那你觉得用哪个数来表示甲公司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好呢?(结合图表中数据比一比,找一找)为什么?

  生:我选1500。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1500不大也不小。

  生:1500在最中间。最能代表一般水平。(可板书)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不谋而合,老师和你握握手。

  师:的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的时候,可以选最中间的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板书:最中间的数)

  师:我们把它起名叫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二)初步体验学习中位数

  1.初步理解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你认为哪个数会是中位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2.找中位数:①单数个数据的中位数:找乙公司工资的中位数(无排序数据)怎样能快速地找到?(排序 大-小或 小-大)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现在乙公司新招了一位员工G,工资1500元,你能找到中位数吗?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现在你能完整说说怎么找中位数吗?(边说边板书)

  (二)进一步理解学习中位数的意义(体验平均数与中位数的特点)(课件出示)

  1.不受偏大数据的影响:经理工资上调为4000元,想想现在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如果是5000、6000甚至是比6000还大的数呢?(通过课件演示)

  2.不受偏小数据的影响:如果员工G工资被下调为1000元呢?会怎样?如果比1000还小的数呢?

  3.体会中位数的优点:现在说说你对平均数和中位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小结中位数的优点。(板书)

  (三)加强对比,灵活选择合理的统计量

  1.甲图:为什么用中位数表示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2.如果是这样的呢?(出示乙图)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小结:是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统计量,当数据比较均匀的时候,既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来表示,当数据中出现偏大或偏小数据的时候,用中位数表示比平均数更加合适。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学情分析

  新学期,初三从新分班,学生情况尚不明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分式、三角形相似、证明一、数据的统计、二次根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通过证明一的学习初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对数据统计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分式四则运算,二次根式的相关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四、教材分析

  第一章分式:本章教材重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了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本章安排了大量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兴趣和能力。重视用类比方法。从分数概念到分式概念,从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到分式的的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都运用了类比方法。在学生对分数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式与分数的类比,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重视转化思想。解分式方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大不同之处: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验根。因为解分式方程的第一步是去有未知数的分母,而这带有未知数的分母有可能等于零,导致使原来的分式方程中的分式的分母为零而无意义。在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对解分式方程中增根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而是通过具本例子展现了解分式方程时可能出现增根的现象,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产生增根的方法,然后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

  第二章相似图形:从实际问题引入数学内容,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得出结论,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观察、测量、画图、推理等方法让学生探索得出结论,强调发现结论的过程,加强合情推理。逐步渗透一些逻辑思维方法,体现数学的理性特征。教材中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也给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余地,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相似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加了位似这种特殊的相似,并用坐标来确定位置的内容,加强坐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了用坐标来研究图形变换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形间的关系。

  第三章证明(一):本章是在对前面几何结论有了一定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虽然只是证明的初步,但他对证明的必要性,引进公理的必要性,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定义、命题、定理等非常重要。同时通过平行、三角形等相关知识的证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组整理,会用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等表达数据的分布情况,并熟练掌握判断数据稳定性的方法,方差法和极差法。本章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第五章二次根式:本章采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针对以上学情和教材的分析,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钻研两主课堂,尽量还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教学反馈工作,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营造课堂气氛。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搞好批阅分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全批全改,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知识性错误。

  4.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5.加强课后辅导。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6.成立学习小组。根据班内实际情况实行两人小组,以优辅良,以优促后,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7.组织单元测试。根据教学进度对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做好试卷分析,查找问题。大面积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试卷讲解时要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力求透彻。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一章第一节至第二节

  第二周:第一章第三节至第五节

  第三周:复习第七章 处理习题 第二章第1节

  第四周:第二章第2节—3节

  第五周:复习第二章 处理习题

  第六周;第三章1—4节

  第七周:第三章5节—6节 复习第三章 处理习题

  第周:第四章

  第九周:复习准备考试

  第十周:第五章

  第十一周:复习第五章 处理习题 第六章第一节

  第十二周:第六章第二节至第三节

  第十三周:第六章第四节

  第十四周:第七章第1—2

  第十五周:第七章第3—4

  第十六周:复习第五章 处理习题

  第十七周以后:复习考试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课题名称

  平方根

  科目

  数学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一般特征:大部分学生学习较努力,个别学生基础不好。

  入门能力:学生的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已经养成。

  学习风格:学生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

  ?

  ?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得出新知。

  2.通过例题讲解,巩固新知;通过课堂练习培养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和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资源

  教参,教学资源库

  平方根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导入新课

  琳琳家最近喜事不断,家里新购买了一套房子,为了给琳琳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爸爸决定给琳琳买一个面积是1m2的桌子,那么如何计算它的边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活动2

  (二)复习巩固

  1.?你能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吗?

  0,-1,5,2.3,-(?),-3,.1

  2.?若已知一个数的平方是下列各数,你能把这个数值说出来吗?

  25,0,1.69, , ,-

  教学活动3

  (三)潜移默化,得出新知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意义

  (3)符号

  (4)区别

  教学活动4

  (四)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900,1,196,0,?,10-6

  (2)应用

  教学活动5

  (五)课堂练习

  (1)求下列各式的值

  (2)能力提高

  课堂讨论:?有意义吗?为什么?

  教学活动6

  (六)探究活动

  当a为负数时,a2有没有算术平方根?其算术平方根与a有什么关系?当a为正数时,a2的算术平方根如何表示?a为0呢?举例说明你的结论。

  教学活动7

  (七)归纳总结,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