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时间:2024-11-13 17:28:40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优秀【15篇】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

  3、了解山梨的特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类型(阅读、略读、作文或语文实践) 略读

  教学过程: 环节设置 教与学 备注 谈话导入

  1、梨是一种大众水果,你对梨有什么印象?

  2、梨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大多甜蜜可口,皮嫩如膏。然而作者家乡的.特产山梨却不是这样。它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尽管这样,李辉英对它还是情有独钟。是什么让他牵挂一生呢?让我们一同去品味李辉英的山梨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作者故乡的山梨有哪些特点,课文哪些自然段做了具体介绍?

  2、检查自学

  (1)归纳课文中心。

  (2)理清文章脉络,分段,归纳段意。

  (3)读词,理解词语。

  再读课文:

  1、读第二部分,思考

  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讨论,完成板书

  出产地野生 外皮皮厚 肉质肉嫩 味道味酸

  点拨:

  (1)第4自然段关联词语运用。

  (2)在描写山梨时主要采取了哪种方法?

  3、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读句子说体会:

  (1)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辛酸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2)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联想到自身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常常是含着不少酸味的,也许,以后的日子还是会要体味这种味道的呢。所以,故乡的山梨就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4、佳句赏析

  (1)谁没有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恐怕是人人少不了的。

  (2)我爱故乡的山梨,更爱山梨的故乡。

  总结测评:

  1、根据板书小结课文。

  2、你的家乡有哪些特产?为家乡的名优特产写一首小诗。

  我们爱你 ( )的______, ( )的______, ( )的______, ( )的______。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们

  率尔而对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同上

  求,尔何如你

  方六七十方圆

  且知方也礼义

  如或知尔如果

  如会同或者

  吾与点也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

  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皙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3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突出。集中体现在文中细致的心理描写: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还是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

  课文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色。从文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人物形象比较丰满。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语文学习的重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是学习本课的难点。另外,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使学生在阅读时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俱乐部、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羡慕、情不自禁、隆重、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4.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

  三、教学建议

  1.本课要求认的字大多是形声字,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自主识记。本课要求写的字比较多,尤其是不容易写好或容易写错的字比较多,教师要加强指导。如,俱字容易把右半部分中间的三横写成两横;博要与搏进行区分,可以用组词的办法,通过它们的不同用法区分字义;截可以和载栽等字对比识记,并正确书写;慕要重点指导下面的部件,慕和心情有关,所以是心的变体,不能写成小;纠的右半部分可以和收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提出疑难的地方,并互相提醒。在学生掌握这些汉字的书写特征并充分练习之后,要尽量连成词语写,如,俱乐部鸦雀无声沉默局面羡慕情不自禁主席台观众纠正,让他们在词语中巩固汉字,最大限度避免可能出现的同音替代现象。

  2.抓住主要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条理。先让学生整体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具体分析:课文的题目是检阅,文中写了关于检阅的哪几件事?(课文重点写了儿童队员准备检阅的事,以及检阅时的情景)然后细细品读每个部分。

  3.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便于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人物感情。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考虑文中人物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理,并以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他们的心理。课文线索明晰,可以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如,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游行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揣摩这名队员的心理状态,他一定很犹豫,很矛盾,虽然心里清楚,但大家都不愿开口说这件事,说明这名队员是有一定的勇气的,打破了沉默。

  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要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一段落细致描写了儿童队员们的心理活动:大家都心存顾虑,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拄拐的博莱克。队员们!队长一定是想出了好主意,心情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而在他讲这番话之前,气氛一定非常沉闷。太棒了!这个队员非常赞成队长的提议,大家的顾虑统统打消了:为什么只想到了把他藏起来,或是不让他去呢?博莱克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是令大家骄傲的儿童队员一分子,有什么理由把他拒之门外呢?问题明朗了,大家的思想也统一了。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通过对文中儿童队员们是如何将博莱克放在游行队伍第一排这一过程的体会,学生一定会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对这件事的`感悟和体会。

  4.课文中的词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如,检阅,可以联系课文的内容,或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棘手,可以联系上下文中儿童队员的语言和表情来理解;鸦雀无声,可以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来做一做,以加深体会;情不自禁,可以通过说句子的方式加以理解、运用;盛大的节日隆重的检阅,则可以借助下文的具体描述,以及课文中的插图和学生的想象来体会。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理解、运用词语的方法。

  5.课文中提出了两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质疑能力。这里的问题,主要是从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养成边读书边在关键的地方思考的习惯。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讨论。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们感到非常为难的处境。可以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感到为难的时候,再设身处地想想文中人物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并读出自己感受到的这种心情。我能体会博莱克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使学生感同身受:他一定非常激动,非常自豪,并对其他儿童队员心存感激。除了这两个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提出其他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6.课后思考练习二,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有哪些含义?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咀嚼,升华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博莱克并不因为自己是个拄拐的少年而感到自卑,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信的、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孩子。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行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慨。再来看看这些孩子们,他们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大胆地让拄拐的博莱克站在第一排。虽然他们曾经犹豫,怕拄拐的博莱克影响儿童队员游行队伍的整体形象,但是最终,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人都拥有他们应得的权利。因此,孩子们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获得了这些孩子们真棒的赞扬。这些小伙子真棒不但赞扬了自信的博莱克,而且赞扬了儿童队员们美好善良的心灵。这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受到启发。尤其是儿童队员们关爱残疾人的举动,尊重每一个人平等权利的做法,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使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识植根学生的心里。第三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人公博莱克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写下来,这是由说到写、由阅读到实践的一个引导。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这样的意识:读书时要认真思考,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这里,学生想说的话可能很多,敬佩,赞许,鼓励都有可能,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只要不偏离文本的主旨,都应该加以鼓励。

  四、参考资料

  波兰

  正式国名波兰共和国,首都华沙,位于欧洲大陆的正中心,北部是波罗的海水域。面积31.2万平方千米,人口38.6万人。在波兰,特别隆重庆祝的国庆有两个。一个是5月3日,是1791年5月3日通过波兰宪法(它是欧洲第一部宪法、世界第二部宪法)的周年纪念日。另一个是11月11日,这是波兰的独立节。1949年10月与我国建交。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4.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复述;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两大难题。

  二、寓言及作者简介

  1.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生字词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险象迭生:(di)

  金窖(jio)

  泯(m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闲适:清闲安逸。

  四、感悟课文

  学习《白兔和月亮》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下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语气。

  审美心旷神怡闲适险象迭生得失之患慧心未泯

  2.概括文章内容:

  (心旷神怡)赏月——得月——(紧张不安)赏月——还月

  给赏月前加一个修饰语,从课文中找。

  3.白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学习《落难的王子》

  1.用“天哪,太可怕了......”这句话为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3.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五、学完这两篇短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请学生当堂写下来,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书写。

  六、出示名言警句: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板书: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转诸神之王赏赐

  主题词:得失之患折转折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请求撤消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以“描写”为说明文表达方式的效果。

  【教学准备】

  1、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记及他的《昆虫记》。

  2、制作课件。

  3、学生注意观察一种小动物,准备向同学介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童趣》一文中,我常“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些美好的小昆虫、小动物都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好伙伴。今天,我们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用蝉的叫声引出“绿色蝈蝈”。

  第二部分(3)描写绿色蝈蝈的叫声。

  第三部分(4—11)主要介绍绿色蝈蝈的食性。

  2、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是怎样的?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些方面的习性?有何特点?

  明确:①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②生活习性:作者写了绿色蝈蝈的叫声和食物习性。

  A、叫声特点“窃窃私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尖锐、短促、清脆、有时非常柔和。B、食性特点:喜欢吃肉食和甜食,属杂食类昆虫。

  3、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绿色蝈蝈的?请你举例说明。

  明确:①作比较:例如“将绿色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做作比较。”

  作用:作比较。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突出了绿色蝈蝈的习性,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②打比方:例如:“在这暗哑njj00169_0088_1……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文章更有趣味性。

  ③举例子:例如:“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三、语言探究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效果: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好处:使文章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关于说明文的表达方式通常用“说明”,而本文却运用了许多“描写”,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四、小结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板书设计】

  外形

  叫声

  习性描写

  食物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6

  学习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重难点点拨:

  1、正音解词: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凹(āo)凸(tū)土砾(lì)

  壑(hè)庞(páng)然大物蛤蟆(háma)

  2、读好停顿,注意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9)盖/一癞蛤蟆。

  【自主学习】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4、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合作探究】

  1、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2、字同义不同的字——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主谓间,取独。)驱之别院(代词,它。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

  其:必细察其纹理(代词,指所观察之物)蹲其身(代词,指自己)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成语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3、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诗意,冰心称赞童年为“真中的梦、梦中的真,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块糖,甜在心里;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群蚊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变成鹤了;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因此高兴得拍手称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看,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的部分当成丘陵,低陷的部分当成沟壑,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仔细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东西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导、学、练

  训练一

  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5分)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

  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⑷以土砾凸者为丘。( )( )

  ⑸凹者为壑(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4分)

  明察秋毫:

  鹤唳云端: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轻松课堂】

  4、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填写:(

  3分)

  有想象之趣,比如:

  有细察之趣,比如:

  有童稚之趣,比如:

  5、各写一个含有下列词的成语:(

  3分)

  张( )昂( )素( )

  6、翻译下列句子:(

  3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2)鹤唳( )(3)土砾( )

  (4)丘壑( )(5)癞蛤蟆(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2)项为之强( )( )

  (3)果如鹤唳云端( )( )(4)以丛草为林( )( )

  (5)方出神(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童趣》答案

  【预习感知】

  1、略

  2、注音略。⑴能“僵”,僵硬;⑵鸣叫;⑶愉悦,高兴;⑷碎石;⑸山谷

  3、略

  4、“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定神细视,以丝草为林”等句;“神定,捉虾蟆……别院”

  5、略

  6、因此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着。突然有一个大家伙掀倒“山”压倒“树”地走过来。一、填空《闲情记趣》清沈复鹤唳云端庞然大物

  二、(略)

  三、

  (1)我

  (2)脖子同“僵”僵硬

  (3)果然鸣叫

  (4)把当作

  (5)刚刚

  (6)兴致

  (7)驱赶

  (8)有的四、

  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五、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10、癞虾蟆土砾凸者丛草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松树金龟子的特点。

  2.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关注自然,细心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自然生物。

  4.小组调查探究昆虫界的有关知识,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细致的描写。

  设计思路

  说明文给人以知识,学习本文要了解金龟子的有关知识,并且学习作者的观察技巧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教师导人。

  (演示多媒体。)让学生说一说他所见到的图像中的金龟子的形象,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法布尔(1823~~1915):穷毕生之力,混迹于严森山野,数十年如一日,放大镜和笔记本不离手,观察研究昆虫,著成200万字的《昆虫世界》。书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世界中各种各样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敌、蜕变、繁殖……尤其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他的笔调朴实、清新、并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曾获得“昆虫诗人”的美誉,雨果也称赞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3.掌握字词

  炫耀献媚抑郁鞘翅

  咫尺魅力衷心亵玩

  二、自主学习

  (一)小组交流

  法布尔告诉我们哪些他对松树金龟子的发现?

  (二)思考讨论

  1.松树金龟子的形态特征是什么?

  2.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3.松树金龟子的婚恋、发音、繁衍怎样?(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结尾发出什么呼吁?你赞同吗?请说出理由。(用50-100字回答)

  5.第8段中有两个疑问句,读后你怎样回答?有根据吗?

  6.第9、10段给我们介绍了金龟子的发音原理,12段紧接着谈它为什么会歌唱,为什么还要第11段?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7.“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你作过或听说过与金龟子类似的其他昆虫的试验和故事吗?请用请用50-100字写出来。

  三、探究学习

  法布尔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发现?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一些依据?法布尔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发现,是他走出实验室的结果,是他走进田野,深入昆虫生活,进行长期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的结果。

  文中有“我抓住机会跟踪它们,观察它们”“要想观察清楚它们”等语句,文中还写用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声的方法研究金龟子发音原理,等等,都是佐证。

  四、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五、总结写作特色

  一、从观察入手,进行科学的说明。

  ——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

  二、生动形象的语言。

  ——《昆虫记》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三、语言的准确性与说明事物的准确性融为一体。——准确选用动词,注意修饰限制词语

  六、课外探究

  假如你是农村技术员,一果园中出现大量金龟子,严重危害果树,请你制定防治方案及实施细节。

  七、阅读延伸

  吸引金龟子林清玄

  吃哈密瓜的时候,我对孩子提起童年时代如何抓金龟子的事。

  我们把吃剩的`果皮拿到树林或稻田,或甚至放在庭院的角落,到黄昏的时刻,就会有许多不知从何处赶来,闪着绿光、黄光和蓝光的金龟子,它们密密麻麻紧紧吸在果皮上,我们常常一口气就抓到几十只金龟子。

  然后,我们在金龟子的身上画了记号,带到更远的地方去放飞,看着闪着光芒的金龟子在空中逸去。

  第二天,往往会发现一些昨日做了记号的金龟子飞回来,停在果皮上。“我童年的时候就很疑惑,金龟子是如何在遥远广大的田园辨味,穿过树林而飞回的呢?”我对孩子说。

  孩子眼睛一亮,说:“爸爸,我们为什么不在阳台上放一些果皮,来吸引金龟子呢?”“这怎么可能,这里是城市,我们的阳台又在十五楼,金龟子住在林间,怎么可能飞来呢?”我说。“试试看嘛!试试看嘛!”孩子央求着。

  好!我们就把正在吃的哈密瓜连皮留下来,放在十五楼阳台的花盆树下。

  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有四只金龟子正忘情地吮吸着哈密瓜的果皮,两只是黄金色,两只是绿金色。

  孩子和我都惊讶极了,这些金龟子是如何从山林飞过广大的城市,找到阳台的这一只哈密瓜呢?它们是具备了什么样的能量呢?

  我想到,在一些微小的众生之中,其实也隐藏着更广大、更深刻、更细腻的心,只是我们看不见罢了。

  我们把那四只金龟子作了记号,带到别处去放飞,但是金龟子再也没有飞回来。我们好几次把果皮放在阳台,总有各式各样的金龟子从四面八方飞来,可是那画了彩色笔记号的金龟子再也未曾回来过。

  孩子非常失望。

  我安慰孩子说:“城市到底不是树林,城市不是金龟子的家呀!”说的时候,我感觉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而那作了记号的金龟子,是从故乡的记忆中飞来,又带着我的乡愁,飞向不知名的所在!

  七、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中的“学后巩固强化”部分。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3.理解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4.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

  5.了解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看P12图A,让学生说出A、B、C、D四个地方分别应发展什么农业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引导学生读P13图B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草地、森林、耕地、大陆水域、其它(沙漠、戈壁、石山等)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引导学生读P13表格及P14图C内容,得出土地资源的特点:

  ⑴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记住总面积、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的排名)

  ⑵山地多、平地少

  ⑶后备资源不足,且分布偏远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的类型: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

  ⑴引导学生读P15图D-H,说说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记往三河马、三河牛的产地;南北方的农作物;横断山区的特点

  ⑵让学生重点阅读图F,记住400mm和800mm等降水量线、旱地、水田、草地、林地的分布及三大林区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⑴因地制宜的概念⑵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引导学生读P16图I,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

  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

  东南部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水稻;北方:小麦、棉花

  掌握各种农业的分布区域

  4.指导学生完成P17填表

  第二课时

  内容: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做P17探索实验,引出对土地的破坏

  二、读P18图J-L,说出人们是怎样破坏土地的,认识破坏土地带来的后果,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三、阅读文本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保护耕地的措施

  2.说出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

  3.看图M、N记住图中内容及人物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9

  目标呈现

  1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增强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重点)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难点)

  一、预习热身

  3、作家张锋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

  4、相关知识

  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化石: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本文选自《科学24小时》,写出了化石在生物进化中的见证作用,通俗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5、

  (1)预习内容:诵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解决字词问题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奇huàn()guǒ()藏cōnglóng()zhuóyuè()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猛犸()

  (3)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④(草木)青翠茂盛。()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B)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D)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正音辨字,提问检查预习作业。

  2自学完成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诗中是怎样吟诵赞美化石的?请把相关词句画出来读一读,并理解意思。

  (3)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二、活动探究

  1诗歌开头一连用了六个问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在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三、盘点提升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学习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3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

  延伸阅读

  《化石吟》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石吟》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化石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

  2.相关资料

  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动乱”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大江南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遍及全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殷切希望。作者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首科学诗,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自主预习】

  1.注意下列加点的字读音:

  奇幻()裹()藏葱茏()卓越()骸()骨

  潜()行躯壳()档()案猛犸()悄()然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雅悄然

  叹服葱茏

  奇幻海枯石烂

  3.本文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请同学们再读诗歌,然后根据下面问题梳理全文,感悟内容。

  【合作学习】

  1.《化石吟》的“吟”的含义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4.“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5.平凡的真理指的是什么?

  6.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7.“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8.“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9.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堂检测】

  1.《化石吟》是一首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你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的`意思。

  2.选词填空:

  ①请向我一一讲述那的神话。

  A、奇异B、奇幻C、奇丽D、奇妙

  ②你把我的引向远古。

  A、思路B、思潮C、思绪D、思想

  ③时光在你脸上道道皱纹。

  A、留下B、写下C、埋下D、刻下

  ④黑色的躯壳着生命的信息。

  A、包藏B、隐藏C、裹藏D、掩藏

  3.课文3—6节诗歌紧承诗的第二节中哪一句展开。

  化石吟(方案A)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化石吟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学段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章节

  第四单元

  课题名

  化石吟

  课时

  一课时

  执教教师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第四中学

  教师姓名

  陈卫华

  教学

  目标

  1.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教具

  多媒体

  时间

  安排

  图片导入(2分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精读课文,品味探究(20分钟)小结(2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课后

  小结

  在本诗的教学中,巧妙借助吟诵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鲜明地体现了想象的层次性,激发学习热情。

  备注

  教案内容

  一、导入

  展示一组化石图片。提问:它们是什么?什么是化石?看到后你们有什么想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吟”的意思,本文中的“吟”指什么?

  2.读诗时要注意的问题

  3.听课文范读

  4.除了赞美之外,诗歌还表达了什么感情?

  板书:好奇赞美

  5.生读诗歌,点评

  三、精读课文,品味探究

  1.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请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证明生物进化

  保存生命信息魔法师

  记录生命档案雕刻家

  重现远古世界

  2.诗人不仅对化石洋溢着赞美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从哪些诗句可以感受出来?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3.浮想联翩: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样的疑问的,你们能猜一猜吗?你看到这些化石时,能像诗人一样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4.逝去万载的世界会重现吗?从诗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5.妙语连珠:你心目中的远古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你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

  6.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7.奇思妙想:如果你就是一块化石,请生动地讲述一下你神奇的故事。

  8.诗歌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好在哪里?(生男问女答读诗)

  9.齐读全诗

  四、小结

  逝去万载的世界不能重现,诗人看到了。沉睡亿年的石头不能说话,诗人听到了。这有什么秘诀吗?(想象)展示爱因斯坦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0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

  2.分析孔子弟子不同的人生理想

  3.了解孔子的教学方式和人生经历,并作出简要评价识

  教学重点: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此文在学生读完五遍的基础上进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从《论语》导入,抽3~4名学生每人说一则所知道的《论语》中的句子。如有易写错字,可让学生到黑板上试写。

  二、进入课文,听录音朗读,并标记疑点难点和重要文言词句。

  听完后,让学生检查是否已把通假字整理到课题旁边或笔记本上。

  1.鼓瑟希(“希”通“稀”)

  2.莫春者(“莫”通“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

  三、抽四位学生分段朗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情况。如有问题,及时纠正。

  甲:开头至“夫子哂之”

  乙:“求,尔何如”至“愿为小相焉”

  丙:“点,尔何如”至“吾与点也”

  丁:“三子者出”至文末。

  四、用设问法解析课文,同时穿插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问题设计:

  ①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抓一个关键字:“侍”。

  (一个“侍”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说“座谈”“闲谈”“畅谈”皆不准确。因为这种关系,气氛才显得有些严肃、紧张。)

  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时,教师可让学生交流一分钟再作答;如依然不能,教师可适当提示。

  ②孔子和弟子们集中谈论的`话题是什么?这个话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抓一个核心话题:各言其志。

  (推测原因:孔子为避免“侍坐”的沉默和尴尬,也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志向、情趣和人生追求,才有意识的抛出这个话题来。)

  ③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各有什么样的志向?

  子路:抢先作答,言语夸张,“夫子哂之”。

  冉有:言语谦和,有所自知,夫子不言。

  公西华:语更谦和,“非曰能之,愿学焉”,夫子不言。

  (推测:二子之谦和,当缘于夫子“哂”子路,夫子对此应有所觉察,所以不言。)

  曾晳:平和超然,师宗“陶潜”,放浪形骸,自在悠闲。夫子与之。

  ④孔子是如何评价弟子们的志向的?

  为国以“礼”,三子皆逾礼也。所以他更欣赏曾子的淡泊之志。

  2.文言基础知识掌握: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

  ③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词语兼句式)

  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知识,学问)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⑥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才干)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⑧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赏)

  ⑨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

  ⑩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认为)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二、简单总结上节课内容后,教师引申探讨以下两个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①从这场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习惯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你了解他的哪些教学思想?

  参考结论一: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平等交流,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善于诱导、启发,体现教师主导。

  参考结论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学生查词典,理解意思,并积累在词语本上)

  ②你能不能像孔子的学生一样,在同学、老师面前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控制好时间)

  三、广播剧欣赏:《孔子办学》(22分钟)

  强调两项内容:

  1.宰予昼寝(教师提示)

  2.韦编三绝(让学生查词典并积累之)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孔子世家》(节选),教师指导梳理文意,除个别字词外,学生理解大意即可,而后由学生自读。

  孔子世家(节选)

  《史记》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卒于乾侯,定公立。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以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①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

  ②野合:据《索隐》、《正义》解释,叔梁匕与征在成婚时已超过六十四岁,而征在岁数尚小,二人年龄相差悬殊,此种婚姻在当时不合礼法,故谓野合。

  ③圩(wéi,维)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呈“凹”字形。圩,洼田四周的埂。

  ④料量平:料,计算。量,量具。平,公平,精确。

  ⑤司职吏:管理牧场的小官吏。

  ⑥畜蕃息:牲畜繁殖兴旺。

  ⑦五羖(gǔ,古):指五羖大夫百里奚。百里奚原为虞国人,晋攻虞,为晋所俘,作为陪嫁臣随秦穆公夫人即晋公子夷吾的姐姐入秦,后逃离秦国,在宛地被楚国人捉住。秦穆公以贤,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任为大夫,故云。羖:黑色公羊。

  ⑧累绁(xiè):同“缧绁”,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

  ⑨齐处昭公乾侯: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这个地方。处:安置。

  ⑩行摄相事:担任理相。相,指处理政务的最高行政官。

  二、布置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二、三。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理解诗歌中比喻、象征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研读理解诗歌的深刻主旨。

  3.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感悟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陶冶情操,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2.在品读与赏析中,把握诗歌的主题,在朗读中能体现诗歌涌动的激情。

  【课文提示】

  1.《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17日,其时正值国难当头。艾青怀着对家乡、民族的爱,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他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意象——土地,来为时代呐喊。“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因此这是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是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爱国情操的极好教材。

  2.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与旧体诗不同在于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而形式自由灵活。学习本诗,要重在体验节奏美、意象美、情感美,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积极生动的朗读中实现。以吟诵感其情,会其意,品其韵。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题目中的“土地”指的是什么?

  “土地”在这里是艾青本诗中的意象。

  2.诗中的`三个“这”和一个“那”分别指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那”指代“黎明”。

  与题目中的“这”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决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者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喉咙,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及其为祖国义无返顾的真诚和执著。

  4.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5.你初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怀有怎样的爱?

  这些不朽的诗句,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6.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提示: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7.诗中以什么形象来表达感情的?

  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的。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8.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正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光明和希望的解放,以及生机无限,表明诗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9.本诗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深情,可是当时的祖国是怎样的?

  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等。

  10.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爱?

  我们的祖国是饱经沧桑,但它是我们的母亲,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的民族等。作者在用心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

  11.怎么理解诗中的“悲愤”、“激怒”、“无比温柔”?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满怀悲愤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无比温柔”表达在人民斗争中,必将迎来光明、美好的祖国。

  12.怎么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形象地表达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13.抄录爱国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

  【学习小结】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乡愁四韵》: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2

  1、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2、区分“的”与“地”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使用“……的”与“……地”,从而将句子写具体。

  例句:狗儿跑了。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不具体。如何把它写具体呢?

  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思考:

  狗儿为什么要跑?(看见了蝴蝶)

  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儿?

  它是怎样跑的?

  他从哪儿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好,我们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小花狗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从我身边追了过去。

  在句子中加进一些词语,如“……的”与“……地”,将句子写具体。

  1、在名词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词?表示事物的词叫名词。

  判断绝招:前面能用数量词修饰的,就是名词。

  如: 一张 脸 一只 灰雀

  一棵 白桦树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数量词 名词

  在名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适当的修饰成分,可以把话写具体。

  2、在动词前面加“……地”

  什么叫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

  在动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3、“的”“地”用法巧记:

  ①“的”的`用法巧记:的→白药→吃白药的是人→人是名词→名词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记:地→土地→在土地上劳动,必定要动→动词→动词前面用“……地”。

  4、例句:

  ① 公园里有一棵 白桦树。

  怎样的?名词

  加进的词

  ② 她害怕了,哭起来。

  怎样地? 动词

  加进的词

  试着将下列句子写具体。

  1、你看见过一只灰雀吗?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3

  一、预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言,重点理解“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这个说法的含义,并试着想一想还有什么类似的比喻,可以说明诗歌与散文的差别,比如“写字”与“书法”的区别等。

  2.学生大声诵读《老虎》一诗,直接感受诗歌铿锵的节奏,思考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句式,形成了这种节奏效果。

  二、作品讲解

  1.介绍诗人布莱克的生平(见参考资料),可以侧重于布莱克诗人之外的画家身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绘画特征。

  2.分析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相同疑问句式的不断重复,形成了一种密集的`、追问的节奏;色彩的对比、反差,更鲜明地呈现了老虎的形象;诗歌速度、节奏的变化,使得紧张中有松弛。

  3.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一个难点,是它的宗教背景,诗人实际上借用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念,“老虎”的创造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圣经》中创造万物的上帝形象,尤其是“不就是造羊的把你也造了?”这一句,更是说明了这一点。羔羊与老虎,是典型的基督教意象,它们虽然是对立的象征──羔羊,代表善良、温顺,老虎则代表野性、暴力──但都是上帝的造物,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的内涵。讲解这首诗的宗教背景,可给学生介绍《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

  4?围绕“老虎”形象展开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作为诗人想像的产物,“老虎”象征了什么。无论在语言的节奏上,还是在老虎的刻画上,这首诗都有一种强烈的可感性,但诗人书写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他更多地是书写一种主观的想像,亦真亦幻,恰恰是这首诗的神奇之处。老虎,作为一种清晰可感的幻象,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象征,直接就是生命创造、反抗激情的化身。

  三、扩展与比较

  以“动物”为吟咏的主题,是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型。写“老虎”,古今中外也有很多名作,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些作品,如牛汉《华南虎》、博尔赫斯《老虎的黄金》与布莱克的《老虎》进行比较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教室里做另一个自己游戏,仔细体验自己做的全过程,遇到的问题,自己的的神态、动作、语言,同伴的语言、动作、神态。

  2、写一篇短文,分几步把做“稻草人”的过程写清楚。

  3、和自己对一对话,孩子可以重新认识自己,使文章有童真童趣,同时学会提炼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步骤有顺序地将做“稻草人”的过程写清楚。

  2、写出游戏过程中伙伴的神态、动作、语言。

  教学准备:自己平时穿的一身衣服,报纸若干,胶带纸,配饰自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习作:

  认识自己吗?大家对自己准备的材料是不是充满好奇,今天老师要请同学来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老师不讲指导步骤,任由孩子创思)

  二、参与游戏,指导观察

  (二)动手制作,感受乐趣、、

  老师指导参与!

  2、学生交流。

  (三)整理思路,下笔成文

  1、诱导独立思考:游戏过程可分为游戏前、游戏时、游戏后三部分,想想每部分内容应该怎样安排?

  2、教师指导:

  (1)游戏前:简要地介绍游戏的时间、地点以及游戏的准备工作。

  (2)游戏要求与步骤:

  附例:可以按“首先……然后……再……接着……最后……”的顺序写出制作步骤。

  游戏时:把看到的,听到的'结合起来,表达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要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写出来。

  (3)游戏后:可直接释放心情作结;或写通过做游戏后的感悟,可将有所得写下,只要贴切即可。

  最后结尾深化主题。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识拟人句的特点及作用

  2.能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3.能把一般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教学过程:

  一、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今天的微课,我们来进行“拟人句”的专项训练。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有什么作用。

  二、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平时的作业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很容易把出现人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混淆了,下面我们来将二者进行区分。

  比喻句:一般分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特点,但本质不同。例如: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句中被描写的物体也就是本体是猴子,喻体是小男孩,本体猴子和喻体小男孩都具有顽皮的特点,但本质不同。很明显是把猴子比作顽皮的小男孩,所以是比喻句。

  拟人句:一般分为本体、拟人词、拟体三部分,但拟体在句中不出现。例如:小鸟在枝头歌唱。本体(小鸟)拟人词(歌唱),小鸟怎么会唱歌呢?显然是把小鸟当作会唱歌的人来写,赋予它人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句中没出现拟体,也没出现比喻句的标志——比喻词,因而是个拟人句

  可见,判断拟人句关键是找拟人词,看句中是否把物当人写,其次是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拟体(表示人物的词语)。

  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也不至于一见到有“人”的句子就断定为拟人了。

  三、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句子写生动。

  认识了拟人句,下面我们根据拟人句的特点来学以致用,小试牛刀,将下面硬邦邦的简短的.陈述句子改为生动的拟人句。

  课件出示要求改写的句子:

  1.春天来了。

  2.天空中的星星闪烁。

  3.柳条儿随风飘荡。

  4.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1.根据春天花枝招展,十分美丽的特点,想象春天就是春姑娘,于是这个句子可以改写成……

  2.根据星星闪烁的特点,把星星想象成快活眨眼睛的小男孩,但不能出现比喻词,如果出现比喻词,那就成比喻句了,我们可以这样改……

  3.根据柳树外形特点,我们可以把柳树看作一位长发飘飘、婀娜多姿的美少女,于是这个句子可以写成……

  4.抓住“游来游去”这个词,想象小鱼就是活泼可爱的小孩儿在水中捉迷藏啊、你追我赶、游泳等等,赋予它人的心情人的动作,于是这个句子可以写成……

  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希望同学们以后多做这样的练习,并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拟人手法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02-08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精选]01-03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11-05

关于语文微课教案设计04-27

小学语文课教案05-02

小学语文课教案01-02

小学语文复习课教案01-07

小学语文课的教案12-30

微课的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