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处理思路:解诗题,明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渭城朝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
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一致)
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板书设计:
花牛歌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两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具有化解矛盾、调节气氛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4.注重积累,能复述这个幽默故事,续编故事。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等。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学习的生字较多,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主识字,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掌握识字规律。
(1)本课所要认识的生字可在整体感知课文后,通过摘苹果、定位认读等游戏来学习。
(2)要求会写的字可以集中来识记。这些生字大多是合体字,且多数是形声字,
都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来记。比如:“厢”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是“厂”部,里边是“相”,合起来就是“厢”;“厢”还是形声字,外表形,里表声。
(3)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旅”“夷”“匆”“抹”。写“旅”时,要注意右边
部分的第三笔是“撇”,不是“横”。“抹”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小右大,还要注意右边的“末”,上横长、下横短。“夷”字可联系“阿姨”的“姨”记忆,不要把第一笔“横”丢掉。“匆”字和“勿”字要注意区分,区别只在一个“点”。
2.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虽然不长,却有比较明显的情感变化,在阅读时要给足时间,注意感悟、体会。
(1)在初读文章时,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在通读文章时,将句子读得通顺、流利。在品读文章时,要读出游客的情感变化。
(2)朗读时要重点读好导游说的话,要读得轻松自然,语调活泼。
(3)可采用多种方法读,如自由读、分角色读、小组比赛读等,读后可让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读?深入体味字里行间的意义,课文才能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
3.阅读教学
在教学本则幽默时,教师要善于质疑提问,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幽默的作用。例如:美国旅游团在途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导游是如何解决的?游客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上述问题连缀阅读教学,学生会充分地感悟理解故事并进一步领悟幽默的魅力。
4.活动提示
(1)“读一读”。这道习题的目的在于积累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把这些
词语读清楚,或自读,或领读,或齐读,或同桌练读等。
(2)“写一写”。这一练习包含的六个词语,大都含有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所以,是对生字的一次复习巩固。教学时,先读一读,然后动笔书写,还可以在此基
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词语练习说话。
(3)“读一读,说一说”。这道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教师要
耐心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情境大胆想象,并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充分发挥想象,只要表达合乎情理就给予肯定。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本课生字较多,在学习本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认读生字,熟读课文,课后要留相关的作业复习巩固,注意将课内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2.“读一读,说一说”这个练习,对于有些孩子来说难度不小。教师在教学时要
多注意引导这样的孩子,教给方法,可以让表达较流利的孩子做示范,同时鼓励
他们敢于表达。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让他们尽情地表述,愿意写的还可以落
实到书面上展示给大家看。
相关资料
1.词语注释
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上,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开黄色小花,果皮有尖刺。种子可入药,有滋补作用。
泄气:泄劲。
和颜悦色:形容和蔼的脸色。
2.幽默的作用
幽默在沟通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幽默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而这又是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和充分发挥潜力的必要条件。适当地制造幽默,可以活跃气氛,使沟通的效果更趋完美。好的幽默可以调节气氛,还可以驱除沟通中的疲劳感。同时,它还可以让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据说,位于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的5700万人口中就有1900万人在75岁以上,平均3万人中就有一个百岁老寿星。这里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胸坦荡、乐观开朗、幽默善谈。他们很爱辩论,虽然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却极少真的互伤感情,因为他们总以十分幽默的语言来缓解刺激、调节气氛。长期的观察证明,意大利人长寿的原因之一,是生活中充满了幽默。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3、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
4、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主动积累优美词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以读带讲,想象、对比的方式,感悟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并陶醉其中。
2、通过古典诗词与现代新诗的巧妙融合,品味本诗的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歌的叙述顺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通过读、诵、背想象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重难点分析:
体会水乡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气氛。
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课前准备:
收集水乡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一、激趣导入,感受水乡之美:
(一)多媒体课件出示水乡视频。教师展示并讲解。
师作介绍: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
(二)学生谈看后感受,激起读文兴趣。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让学生置身水乡,感受水乡之美,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
(三)引入课题:作家沙白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头脑的表象,对水乡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一)自由读文:要求认真读这首小诗,朗读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
学生练读时需注意的字:橹、帘、榴、缆。
课件出示诗歌。
(二)指名读,纠正并评论。
(三)我会读。
课件出示生词:门帘、石榴、一副、蝉声、缆绳。
(四)教师配乐范读:课件点击音乐。提出思考问题: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设计意图:感知诗歌内容,形成初步印象。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师生交流。
1、这首诗由远及近,写了进水乡,游水乡,出水乡。
路线: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2、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水面广,人们坐船出入,他们勤劳,景色美,静,热闹。
(设计意图: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既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朗读品味,体会水乡之美:
(一)教学时围绕“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这一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感受水乡优美的坏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水乡的每个地方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再读诗歌,说说你最喜欢水乡什么地方,喜欢那里的`什么。
2、喜欢哪幅画面,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生练读,互相说,师在同学中辅导: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集体交流,体会水乡之美。
提出中心问题:水乡行,你感悟到哪些独特的风土人情?有滋有味的读一读。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有特点的词或者短语中,品词析句,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用对比的方法,抓住不同,品味水乡的景美、人美、情美,体悟作者展示给我们的优美意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感受水乡优美的坏境、宁静的气氛,感受江南水乡淳朴的民风和水乡人的勤劳。)
学生的感悟点,预设:
(1)我喜欢水路上的风景:水面很广,水云相接,你从哪知道的?(水云铺)我们平时见到的路是什么铺的?(柏油)水乡的路呢?(水和云彩铺成,很广阔)怎样读?请大家一边品味一边读。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2)我喜欢那个小村庄的景色
a、因为那里的鱼很多,(你怎么知道的?)挂满树?指导读出鱼网的多
b、鱼网像门帘一样,挂在树上,这样的景象你见到过吗?当你第一次见到感觉怎么样?(很特别、很新鲜、惊奇)怎样读?
c、从这么多的鱼网你能看出什么?捕鱼为生,人勤劳,鱼米之乡。
d、我喜欢那个小村庄,因为那里很美,有红色的石榴,翠绿的柳枝又细又长,风一吹就翩翩起舞,(多美啊,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练读)
e、我喜欢小村庄,因为那里十分安静,因为只有几户人家,又都上了锁,(请你读出村庄的宁静)多么宁静而又美丽的水上村庄啊,谁能根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美景吗?(指名说)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读出喜爱之情(生练读)(设计意图:通过诗歌简洁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江南水乡的人民的淳朴、勤劳。)
(3)我喜欢稻田,稻田一望无际,像海洋一样,稻浪滚滚(你从哪知道的“海”,请你读出你的喜爱之情)我喜欢稻田里的人们,他们非常勤劳(你怎么知道的?)我喜欢稻田的热闹,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师: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蛙鸣,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请同学们来读,读出喜爱之情(大家练后指名读)
(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指导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将积累语言和阅读理解以及情感烘托融为一体。)
(4)我喜欢离庄时的景色,蝉已经不叫了,夕阳西下,水面上升起薄雾,像一层纱笼罩在小水村,很静、朦胧(你怎么知道的)暮雾。我喜欢那个小孩子,因为他很好客(“送客”看出来)很会划船(一手好橹)那你夸一夸他(生读)
(设计意图:注重文本,注重感悟。让学生跳出文本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让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
四、升华情感,留恋水乡之美。
(一)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提出问题:现在你和作者都坐在船上,回头再看,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你留恋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填空:
坐在船上,回头再看水乡,我们心中不免留恋,有许多的依依不舍。我留恋的是()。
预设:人,风景,稻田……
(二)请你带着喜爱与留恋之情,读一读整首诗。
(三)学生配乐诗读。
课件出示配乐
(四)指导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使学生不仅读懂作者离开水乡的依依不舍,读懂作者内心,更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留住水乡之美。
(一)你们都知道哪些的水乡?现在就带大家到江南水乡周庄去亲眼看一看。
设计意图:水乡的影像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水乡的知识,向往水乡。
(二)、介绍文人墨客笔下的“水乡”。
(三)拓展实践
1、把《水乡行》改写成一篇小游记。
2、画一画水乡的图画。
3、积累描写景色的诗句。
(设计意图:把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增加学生的收获。)
板书设计:
19水乡行
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
水静、船多——榴红、柳绿——田忙——儿童送客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要求:
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段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文中人物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时代,俄国的农民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农奴主,他们对农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农奴当作牲口买卖,可以随意地残杀农奴。屠格涅夫非常同情农奴,并且认为残酷的农奴制度一定要灭亡。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阴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 摔下来
老麻雀 飞下来 掩护 准备 搏斗
猎狗 张开 露出 愣住 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摔下来了。猎狗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请学生口述练习:
文章先写( )次写( )最后写( )。
四、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课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准备:音乐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全篇描写的情境。
(引导学生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读着,想着,课文中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眼前,这不仅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而且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2.提示:读屠格涅夫写的故事,就好像在看一幅一幅的画,现在就想办法,把课文写的,把我们看到的画面,画下来,好像在画连环画。你们一共看了几幅画呢?
学生随手用简笔画形式再现课文情境。
①猎狗跑在我前面
②小麻雀被风刮下
③老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
④猎狗后退了
3.再读课文,抓特点:
(1)小麻雀怎样弱小?猎狗怎么庞大、厉害?
(用……画出有关词语)
板书进行对比。
凭借已创设的情境,通过鲜明的强弱对比,使小麻雀、大猎狗的形象格外鲜明,为理解重点部分作铺垫。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突出对比,进一步渲染情境,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凭借情境引导儿童在热烈的情绪中思考。在这里从故事的开头一下子引向故事的结果,启发学生从意外的结果中,关注故事的经过。即引导学生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
4.配乐默读四、五自然段,理解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进一步提问:①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突出“绝望地”)②老麻雀明明知道已经没有希望,为什么要飞下来?
结合分析句子:“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
“它不能站在树枝上”。
因为老麻雀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所以是“安然的”。
既然没有危险,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树枝上?
课文上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是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幼儿,保护弱小者,战胜庞然大物)
既然是“强大的力量”就不是轻飘飘地飞下来,是充满着对小麻雀的无限的爱,是准备与猎狗决一死战的,所以老麻雀的“飞下来”是很有分量的。课文打了一个比喻“像一块石头似的.”,后面的动词是“落”而不是“飞”。
画下表现老麻雀这一形象的词语。
5.齐读四、五自然段,突出下列词语: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
“扎煞起羽毛”“绝望地尖叫”
“用自己的身躯掩护”“拯救自己的幼儿”
“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不能安然地”“高高的”“没有危险的”
“一种强大的力量”
放音乐朗读,启发:
这一切,猎狗有没有料到?它被老麻雀突如其来的行动愣住了,惊讶甚至害怕、后退。
6.指名读第六节。
二、总结:
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
四、指导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要求,采用“ 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领会本次习作要求,采用“ 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闹钟。
2、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小闹钟在说话。)说的'是什么?
3.揭题:自述(自己述说自己的事情)。
二、听读
1.听一听:朗读。
2.议一议。听了,讨论:闹钟的自述与我们平时介绍闹钟的有什么不一样?
3.说一说:自愿上台交流。
教师提示: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这一事物,用第一人称来介绍它的特点,使读者感到很有趣。
4.评一评。你觉得《小闹钟》这好在哪儿?
5.品读《小溪流的自述》,用笔画出写得好的词句,说说好在哪儿?
三、练写自述
1.启发谈话,开拓选材思路。
2、独立选材,分组互议。
出示题目《 的自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补充题目,然后分组讨论、交流。
3、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4、修改评议。
板书设计:
的自述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体验一个盲童的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聆听心灵的翅膀飞翔时发出的轻响。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师写下触摸两个字,问什么叫触摸?(用手轻轻地接触)我们可以触摸什么?
生:触摸春天
师:我们不光能用手触摸,还能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感觉触摸到春天。
2、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你是怎么触摸的?轻轻地读。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读课文,去看看课文中说了谁触摸到了春天?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
2、这位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师:安静是个盲童,可她却触摸到了春天,用她纯洁的心灵,用她神奇的灵性触摸到了春天。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静是用心灵触摸春天?再度细细地读课文,用_________划出有关的句子。
4、交流:
三、精读课文
1、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师: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体会。
师评: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真不错。
读句子。
师: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能说明安静走得流畅,你能找出来吗?
读词,读句,读段。
2、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指名读,你读出了春天的美。
师:同学们,你们瞧,春天是五颜六色的,是美丽可爱的,是生机勃勃的,可是,我们的安静小朋友却无法看到,你想安静会是怎样的心情?
(遗憾、开心,因为还有浓郁的花香,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师:是呀,这位小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了,可她在春光中仍然是那么快乐,那么开心。
指名读这一段,读出安静的开心。
齐读。
师引:这是一位乐观的盲童,你还从哪看出安静在用心灵触摸春天呢?
3、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读。
谈体会,从那个词语中尤其可以看出安静那神气的灵性?
再读。
师引:更令人震撼的还在后头呢!
4、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竟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师: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盲童安静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呢?(齐读──睁着眼睛的蝴蝶竟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读,读出惊讶,读出不可思议。
师:你相信这个奇迹的发生吗?
生说。
师:让我们来听听一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切身体会吧!
我是个盲人,但是我光凭触觉就能发现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我能摸出树叶精巧的图形,或者松树凹凸不平的硬皮。在春天,我感觉到花朵美妙的丝绒般的质地。如果我幸运的话,在我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上时,还能偶然感到小鸟在枝头讴歌时所引起的欢乐的颤动。(音乐声中课件缓缓打出字)
师引:同学们,上天是很公平的,他们使你失去了视觉,便让你的触觉和嗅觉特别发达。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够用心灵触摸到。读。
缓缓出示下一句,指名读。
5、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师:如果你是安静,当你的手指接触蝴蝶的一刹那,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怎么想?
生说。
师总结:这就是安静以往从来也没有过的体验呀!
带着这种体验,再读句子。
6、想想海伦凯勒的话,这个花园里还有很多美妙的东西,想象安静的手指触摸这些东西时是什么感觉,比如柔软的花瓣,筋络清晰的叶片,生说。
师引: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同学们,你们所说的,正是安静感受的春光啊!
师引:安静的心灵是多么细腻呀!安静的心灵又是纯洁、美好的,你从哪看出来?
7、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腾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指名读。
师:安静是个盲童,可她却仰起头来张望着,她望见了什么?
生说。
师:好一个无利欲私心的女孩!
生再读。
师:好一个一尘不染的女孩。她也许是要借着这个蝴蝶传播着整个春天呢。
师:同学们,你们说出了安静的心声。就如课文中所写的,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优美的弧(hú)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你们所说的,正是那飞翔的概念啊!
指名读,齐读。
四、出示最后一节,读最后一节
师:同学们,作者没有惊动安静,因为在这个清香袅(niǎo)袅的早晨,安静告诉他这样一个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quán)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读)
今天,在这个书声朗朗的教室里,安静同样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读)
师:对于我们来说,生命就如这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让我们用自己的心来触摸春天。触摸春天其实也就是在触摸──生命。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8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 ,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
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用具:
小黑板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栩栩如生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才华横( )、文( )、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指名读句子
②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
(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一说
(3)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6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昆仑山、腾云驾雾、藏龙山、神奇、漫山遍野、光辉、一亩、一丈、凝成、镰刀、画、普通、石笋、丘陵、折射"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摘录、积累描写水池形状、色彩的句子。
3、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成因,能想象五彩池的句子所描绘的具体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4、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五彩池的自然景观及池水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
教师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挂图(网络图片下载)或录像资料片断
2、准备一幅中国地图,以备了解松潘、昆仑山的位置(或做在。课件中)。
3、准备包括一二类生字在内的与教学需要相配合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九寨沟、五彩池的文字、图片资料。读通本课课文,读准、读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前熟读生字词比赛。
1、教师激趣。
今天在学《五彩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比赛一一按下面的方法,看哪一组读生字词读得最熟:(1)正确地读出生字(包括一二类生字);(2)读出这个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每个人先:自己准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己学习。四五分钟后,组织小组交流。:其间教师注意巡回辅导和督促,指导后进生。〉
2、反馈与强化
(方法:抽样学习小组共同读生字,并组词。例:昆,昆仑山。)
(教师组织反馈方式可灵活,注意就生字词的音、形予以点拨和强化。)。
二、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到过哪些景色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湖吗?说说好吗?湖水怎么样?什么颜色?。
那么,你们见过五颜六色的湖水吗?(引出新课,板书课题:五彩池)。
三、引导质疑。
1、那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问题?。
(教师有。计划地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有。计划地板书,形成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的主要问题。例如:真有这样的五彩池吗?它在什么地方?究竟像什么样?为什么那里的水会是五颜六色的?……)
2、谈话:我们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出示中国地图),有许多山川湖泊。看,这儿是我们的家乡×××一一直彩池呢?就在四川省松潘县以北的九寨沟,那儿景色特别美丽,真像仙境一样呢!我们去看看好吗?
《五彩池》这篇课文写得也非常优美,我们如果一边读一边通过课文中的语句去发挥想象,就会感觉到好像看到了那个地方的景色一样。我们试着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可。以轻轻地读出声音来。
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摘清楚你们提出来的那些问题。有实在想不明白的词句,可以用笔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其他同学一起想想、说说,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你觉得描写特别美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做上记号,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四、学生初步自主探究阅读。
1、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读课文时按上述要求用笔做适当的记号,也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要激励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潜心阅读的境界中去。)
2、引导和组织学生根据以下板书(或投影)的基本要求交流和讨论:(1)同学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些问题弄懂了没有?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句或问题?(2)觉得哪儿写得特别好、特别美?五彩池独特的地方是什么?(3)读的时候你联想到了什么?
五、反馈、点拔和强化。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哪个小组先说说?
(学生反馈,朗读。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着重读那些应该发挥想象的句子,如"奶奶是哄着我玩儿……去看看";"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像莲花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相机引导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一商、一丈、石粉凝成"等词语。)
启发、点拨要点
(1)关于"腾云驾雾":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想到看过的什么电视剧、什么镜头吗?
(2)关于"漫山遍野":课本上有没有插图能说明什么叫"漫山遍野"呢?
读这几句,联系插图或投影,引导学生既体会"漫山遍野"的意思,又想象"……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的具体画面。读出赞美的语气。
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五彩池》教案
背景分析:
《五彩池》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屏幕)谁知道五彩池在哪里?
教师点明: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谁去过那里?说说那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五彩池,感受一下那里的优美画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优美画面。
读了课文,你对五彩池有什么样的感受?(神奇、美丽)。
三、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想想课文是从两个方面来写五彩池的?(池、水)
四、品词析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划出来,好好读一读,也可在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汇报交流,理解重点词句。(随机出示)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A:“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写出了水池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
B:理解“漫山遍野”就是遍布山野,到处都是。
C:指导朗读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A:(出示池水色彩图),看作者把什么比作地毯,把什么比作宝石。宝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够这么比?(是啊,五彩池像宝石一样美,那么我们就把它读得更美。)
B:有感情朗读,体会美。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读后有什么感受?
大的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过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
指导朗读。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形状,有像葫芦的,有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A:理解句子。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从省略号里,你又读懂了什么?想象一下,水池可能还会像什么?
B:有感情朗读。
C、背诵第二自然段。
(3)小结过渡:欣赏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五彩池的水。
2、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其余小朋友思考:究竟惊奇在哪儿?
(2)指导朗读。
(3)思考:这里只有四种颜色,但课题是写五彩池的呀!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颜色呢?这么美的池水你能用一个形容词来说说它的美吗?
3、小结过渡:池水颜色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自然段
(1)带着上面的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2)交流。(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
原因有三:
一是石笋凝结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
二是阳光的折射。
三是周围花草树木的倒影。
(3)学生齐读原因。(同学们,这就是科学知识呀!那我们把这种知识告诉我们的家里人,好吗?)
(4)理解重点句:
原来池边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A:出示石笋图:讲其成因。
B:体会作者这么写的好处。
C:有感情朗读。
三、总结谈话:
这么美的池,加上这么美的水,真是人间仙境啊!怪不得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四、拓展练习
这么美的五彩池,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讲给爸爸、妈妈听。
分析:
本节课,本人通过深入钻研教材,设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美的熏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遵循学生认知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充分自读,在读中体会、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这一思想,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候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阅读课文,一开始便不加任何羁绊,只是让学生随作者一起坐汽车到藏龙山去玩一玩,看一看,这是让学生披文入境、循文明像,轻轻松松地进入情境中,接着巧妙设疑:你们看到五彩池了吗?(这一问,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匠心,这是激趣,这是让学生入境,这是让学生读到课文当中去。有的学生第一遍可能未入神读,他就想了,我怎么没看到,再读时,他就会细细体味,漫漫游赏。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由境生情,情动而辞发,当教者问及你们看到什么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便不足为奇了。因为他们经过反复读,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说话练习是太少了,也太难了,教师分析的时间还嫌少,哪能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积累。学生肚子里没有,你让他怎么说?
教者在学生练说后,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深入感悟课文内容,直至把该段读通、读懂、读好。自始至终教者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还能在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方面受到有益的启示
1、经验之一:让学生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反复读,有必要的最好能熟读成诵
以往教学过于注重思想教育,重视语言文字的繁琐分析,重视语法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东西,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牢牢记往的往往是中心思想、各段段意、词语解释,而课文却还没读熟,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没读通顺。试问记住那些中心思想、记住段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什么帮助?
而在本节课上,教者摒弃了这些不足,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留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朗读,边读书,边体会,边体会,边读书,不仅读懂了内容,更将将文中的优美语言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2、经验之二:让学生练说,把文中的好词语、好句子迁移内化运用起来
本节课安排了多次练说,既训练了表达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重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把课文中的语言灌输到学生脑海里,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特色。
三、根据课文特点,巧妙安排迁移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改成导游词。这样迁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有意识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造能力,是每位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的,也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这节课上,这一点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认三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982年9月的一天,西姆的.儿子驾驶私人飞机,在加拿大上空飞行时不幸失踪了。为了寻找失踪的儿子,西姆和两个朋友不幸遇险。就在他们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他们向谁求救?他们又是怎样得救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向卫星求救》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见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甚么问题?
2、自读课文,试着说说文章讲了一个甚么故事。
3、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边读边理解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飞机进行搜索时,困难重重,而利用卫星就会轻而易举;
2、卫星可以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很快地查出无线电呼叫信号发出地地方;
3、利用卫星能使遇险者获救。
四、默读课文,试着讲这个故事。
1、默读课文。
2、同桌互相讲这个故事。
3、小组选出优秀同学在全班讲故事。
4、评出故事大王,给与奖励。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我的资料夹",说说了解到了甚么。
2、鼓励学生在课下搜集整理有关卫星方面的知识,增加对卫星的了解。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人们如何借助卫星成功救援西姆三人,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教学具准备:救援卫星的图示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查找了有关卫星的资料,咱们一起来交流。
生:相互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知识。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卫星”,领略一下它的奥秘与神奇(板书课题)
师: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生1:谁向卫星求救?为什么求救?
生2:卫星为什么能就人?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资料,并引入课题,不仅拓宽了学生对“卫星”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梗概。
1、交流读懂了什么?
师:通过读,课文奖励一件什么事?
生1:讲的是西姆救儿子,自己的飞机也失事,结果通过卫星找到她们的故事。
生2:我知道了是西姆向卫星求救。
生3:我知道了卫星之所以能救人的原因是它能收到地球各个角落的信息。
(设计意图:交流读懂了什么,主要是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交流不懂的问题。
师:你还有没有不懂得问题?
生1:提出本课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失事,一些科技术语等。
生2:老师我不懂“卫星”救人的原理是什么?
师:将“卫星”接受信号的一系列过程课件放给学生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课件感受“卫星”接受信号的神奇,增强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三、总结及作业。
1、总结: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卫星”的`神奇,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向卫星求救”的故事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为学生能很好的将这个故事打下基础。)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并提出读的要求:看一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表达内容的?
2、读完讨论交流课文表达顺序: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3、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尤其是读出使学生身临其境感觉,体味西姆的情感,救援队员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以及周围人们情感变化,从中感悟到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对现代科技为人类服务的慨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及其中的情感,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一个升华,为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基础。)
三、具体生动地讲故事。
1、师提出叙讲故事的要求。
2、生在同组内联、交流。
3、指名叙述并共同评价。
4、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更深刻,不仅内画了对文中的各种情感,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及作业。
1、总结。
2、作业: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21、向卫星求救
西姆飞机失踪---无线电设备信号—航空队搜寻不到
------求救卫星----传来微弱信号---找到受伤者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4、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方法。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的能力。
3、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
教学过程:
一、“练”的第一题
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1、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2、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的特点;
3、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4、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
5、小组内部独立完成第二、三句后,班级交流;
6、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二、“练”的第二题
按适当的顺序排列句子。
1、先让学生自由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每句都讲了什么意思。找出这几句话的内在联系;
2、知道每句的意思后,再引导学生概括一下这几句话的内容;
3、小组讨论,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
4、汇报交流;
5、指名按照排列好的顺序依次读;
6、完整地齐读这几句话。
三、日积月累
1、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什么意思;
3、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4、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5、拓展延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有关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几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
2、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养学生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希腊神话。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2、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想想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3、让学生说一说,哪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4、:这些神话,无论是古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5、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二、大家一起来
(一)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二)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1、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2、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3、捐赠的钱物分配;
4、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三)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活动要有秩序;
2、态度要热情平等;
3、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4、这次活动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借景抒情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不得不愚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炼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
教学难点
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序中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第二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上。通篇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
二.课文分析:
(一)题解:
1.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所做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2.《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柳宗元著名《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揉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柳州的刻意之作。
3.关于“序”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二)阅读讲析:
范读课文。
自读课文。
齐读、分组读、依次读。
本篇全文共四百多字,委婉曲折,抑扬顿挫,借小序倾诉自己的遭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佳妙之作。
第1段写“愚溪”得名的由来。
先写实有此溪,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在写溪名无定,为下文定名提供根据和缘由。
第2段以“愚溪”为中心,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紧扣诗题。
第3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之说,转笔写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
第4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
最后一段是全文,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一。写溪水由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写人由自贬而转入自赞。最后将自己与溪水合说,达到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三)鉴赏要点:
1.托物兴辞,寓意深远。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写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
作者借写愚溪来写自己。愚溪的风景和作者的行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全文各段以“愚”字贯串。仅就第二段来看,虽然只有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文章结构中心明确,作者在描写愚溪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中,隐隐约约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幽奇秀美的小溪却名之以“愚”,作者替“愚溪”不平,其实恰是为自己的遭遇不平。“愚溪”美景被弃之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涉足,无人游赏,甚至无人过问,这正是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写照。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却只有这落寞的愚溪。对愚溪遭遇的慨叹,不正是倾吐自己抱负和才能被淹没,遭打击的不平吗?情与景的交融,表达出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2.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写景善于布局,叙事井然有序,全文的“愚”为线索,写景,叙事有条理。八景的位置,距离交代得十分清楚,给人以立体感,叙述被贬、迁家,安家以及给愚溪定名等等,内容丰富,机构紧凑,极具匠心。而全文又无一处不贯穿作者的不平之鸣。
三.课上练习:
总结7个典故的出处、原意、用意、目的。
总结一词多意:为(6处)、乐(2处)、名(2处)、居(2处)、类(2处)。
总结词类活用11个。
总结句式7句。
四.课后作业 :
1.完成熟读3遍任务;
2.翻译全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01-06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01-0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01-01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12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15篇01-06
语文A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07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