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集锦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品读韵文
1、瞧,宽阔的绿茵场上,足球在运动员的脚下多灵活呀?
2、运动员们激烈拼抢,脚下生风,踢球技术娴熟。结合图片点拨:争顶和倒勾。
3、他们拼尽全力,运用熟练的技巧摆脱对方,把足球射向对方球门。
4、看台上,观众们摇旗呐喊,为自己喜爱的.运动员和球队加油助威。他们的热情也感染了场上的运动员,绿茵场上沸腾啦!
5、诵读韵文,读出画面。
三、指导写字。
指导书写:倒、勾、过、门、加。
1、认读生字。
2、看笔顺表,记笔顺。
3、认识新偏旁。
4、分析字形,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5、教师范写生字。
6、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哪些笔顺。
7、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8、反馈纠正。
四、作业。
五、课外延伸
1、和爸爸一起看一场足球比赛,并认真听解说员的解说。
2、课后大家可以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一次班级的小小足球赛,体验一下踢足球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姓董,你们怎样称呼我?又怎样称呼你们的数学老师?因为我们两个人的姓不同,所以你们对我们的称呼也不同,可见,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中国一共有3500多个不同的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的第一部分,认识几个常见的姓。(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二、1蹦男┬毡冉铣<呢?在我们班姓哪些姓的人比较多?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搞一个调查,现在请两位组长把调查的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2绷轿蛔槌し直鸨ǜ姹景嗄小⑴生中姓哪些姓的'人比较多,有多少。
3毖生把相同姓的人数加起来口算出结果。
4备据计算的结果,课件显示本班姓这些姓的人比较多的字,学生对照拼音读。
5笨渭显示书中16个姓氏中班级学生没有的其他几个字,学生再对照拼音读。
三、识字。
在这些姓中,有这几个姓是要求我们在本节课认识的。(课件出示:刘、张、杨、孙、陈、赵)有的同学不但会认,而且会写,现在请姓这几个姓的同学到前面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认一认他的姓。
1狈直鹎胄照庑┬盏耐学到前面来教大家。
2痹谘生介绍过程中小结一些识字规律。
3鼻氚嗄谛照饧父鲂盏耐学领读。
4苯班内同学分成“赵家队”和“杨家队”进行识字比赛。
课间活动:创设情境,带同学去美丽的小山村玩儿。(课件出示五座小房子)
四、写字。
在这美丽的小山村里还住着五户人家呢!他们都姓什么呢?在门牌儿上写着呢。这几个姓我们不但要会认,而且还要学会写。谁能说说你认识哪一家的姓?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思路,如果学生先说“李”或“吴”就先学上下结构的字,如果先说“朱”、“马”、“王”中的任意一字就先学习独体字。
李:
1蹦闶窃跹记住“李”的?(小结:拆字法)
2狈缎床⑿〗嵘舷陆峁沟淖忠横长竖短。
3毖生练写。
吴:
1庇搿袄睢苯峁瓜嗤的是哪一个字?
2毖生自己观察怎样写正确。
3敝敢幻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生练写。
4币导学生评价,师生共同帮助纠正。
5毖生再写。
马:
1薄奥怼弊衷跹写呢?注意笔顺。(课件显示“马”字笔顺)
2笨渭闪动主笔:竖折折钩。
3狈缎春笾傅佳生写。
4彼狄凰怠奥怼背了表示姓还有什么意思?
王:
1贝瓷枨榫常和跫易∽拧犊心辞典》节目主持人王小丫,王小丫分别提出三个问题:第一,用“王”字组3个词;第二,你能编个谜语记住“王”字吗?第三,“王”加一笔念什么?
2闭业健巴酢弊种鞅屎蠊鄄旖峁固氐悖练习仿写,一生在黑板上写。
3逼兰酆笤倭沸础
三、朱:1倍磷肌爸臁钡淖忠簟
2备“朱”编个字谜记住它。
3狈肿榱废埃耗苄春玫耐学自己写,写不好的同学跟老师一起写。
五、游戏巩固,扩展延伸。
学习小组内其他人的姓,比一比哪个小组学得更多。
六、总结。
汉字不仅可从书本上学到,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学。让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全班同学的姓。回家后,再试着认一认妈妈的姓、奶奶的姓。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平时留心观察,积极动脑,一定会成为我们班的“识字大王”。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磁性黑板、插图等。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z、c、s三个声母并能正确地书写。
2.学会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及会读它们的四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第9课,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三个新的声母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大家比一比看谁学得好,记得牢。
二、教学声母z、c、s。
(一)教学声母z
1.看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在黑板上写字)
2.出示字母z的卡片。写字的“字”的音读得轻短就是“z”的音。
3.教发音。
(1)教师先读出“z”的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观察老师的口形。(教师连读2~3遍。)
(2)发音的方法:舌尖伸平,顶住上门牙背,憋住气流,然后稍微放松,让气从窄缝中挤出来。
(3)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试读几遍,体会发音的部位是否准确。
(4)指名读“z”,检查发音情况,及时给以肯定或纠正。
4.教学“z”的字形。
问:图上的小朋友写了一个什么字?(小朋友写了一个数字2)
问:我们今天学的声母“z”像不像数字2?(很像)
小结:我们记“z”的形时,就想数字2,这样就会帮助你记住“z”怎样写了。当你看到“z”忘记发什么音时,就想图上的小朋友在写“字”,“z”读“字”的第一声,不过读时发音要轻、短一些,因为“z”是声母。
5.教学“z”的写法。
“z”从左往右写,横折横,一笔写成,占中格。让学生书空。在本上写两遍。
(二)教学声母c、s的方法与z相同
提示:
1.发音“c”的发音动作和z基本相同,只是吐出的气流较强;“s”发音时,舌尖平伸,顶住上门齿背,让气流从舌尖和上齿中间挤出来。
2.字形
“c”由右往左写多半个圆圈,占中格,一笔写成。千万不要把方向写 “s”从右上开始写两度曲笔,形似阿拉伯数字“8”的一半,一笔写 三、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1.教师把Zi、Ci、Si写在声母Z、C、S的下面,让学生观察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
2.教师讲解Zi、Ci、Si后面的“i”的用途,只起标声调的作用,不发声,所以我们可叫它为哑巴“i”。
3.Zi、ci、Si是由声母和韵母组在一起,因此它们叫音节,而这三个音节不是拼读出来的,是直接读出来的,也就是整个儿的记,所以我们叫它们为整体认读音节。
4.Zi、Ci、Si的发音与Z、C、S相同,只不过比声母Z、C、S的读音重一些,长一些而已。
5.教师可带学生这样读:
声母z,整体认读的音节zi;声母c,整体认读的`音节ci;声母s,整体认读的音节si。
6.出示zi、Ci、si的四声(可用磁性黑板,事先摆好;可用翻转小黑板;也可在课前写在纸条上。)
在读整体认读音节时,可选用一些汉字的读音帮助学生掌握音调。
如:Z(姿势的“姿”)Z(紫色的“紫”)Z(写字的“字”)
C(生词的“词”)c(因此的“此”)c(一次的“次”)
S(蚕丝的“丝”)S(死去的“死”)s(三四的“四”)
教师范读、领读、指名读、打乱顺序认读。
四、作业
1.认读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其四声。
2.听写声母z、c、s。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声母z、c、s和单韵母a、e、u、o及其四声。
2.认读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其四声。
二、教新课。
1.练习声母z、c、s与单韵母e、u相拼。
z—e→ze(择)z—u→zu(足)
c—e→ce(册)c—u→cu(粗)
s—e→se(色)s—u→su(苏)用暗拼法和支架法直呼以上音节。
2.看图读音节。
出示书中三幅图,让学生说出图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再读音节。
训练直呼音节,对于中下等同学采用暗拼方法。
3.读音节练习。
(1)让学生观察一下三组的声母和韵母都是什么?
(2)让学生自己练习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4.指导读书。
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分小组读、教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捧读课文,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子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悄扰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这位特殊的小女孩就是课文的主人公安静。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还是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教学的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要求】
1、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5、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资料,老师把初读自学提示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最为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如同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用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2、问:初次看到这个题目后,你想到些什么?(春天要去看和感受,为什么要“触摸”呢?)
二、初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读了课文后,你对题目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三、指名读课文
1、讲解字词:
⑴ 字音:悄然( qiao) 清香袅袅( ) 小径( ) 曲线( )
⑵ 字形:“磕”是左右结构,“瞬”右下方是“夕”和和“降”的右下部分。
⑶ 字义: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本文指安静在花丛中来回走动。
清香袅袅:形容香气缭绕不绝。
2、读完课文后,觉得题目很确切,盲人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靠的是触摸和心灵的体验。
3、本文主要讲了一个盲童穿梭在花丛中,在一株月季花前,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她充满惊讶的神情,许久,她张开手指,放飞了蝴蝶,小女孩儿仰头张望。
4、质疑答题:(简单的问题随时解,难的整理后留在讲读时解答)
四、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春天里,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第二段(第3~5自然段):一天早晨,安静在恭维全中穿梭,拢住了一只蝴蝶,令我非常惊讶。
第三段(6、7自然段):安静张开手指,放飞了蝴蝶,仰头张望。
五、课堂作业设计
按照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
2、姿态色彩繁多,非常美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2、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
把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品读欣赏,体会情感
1、默读标画。
2、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研读,课文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词句,需要读时停下来好好品味它的弦外之音,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并想办法深入理解。
3、汇报交流:
读读你画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出示重点句)
⑴ 她走的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⑵ 安静的手指是悄然合拢……。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⑶ 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⑷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⑸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你仔细研读了课文之后,对安静有了怎么样的认识呢?安静虽然是个盲童,可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生活。
⑴ 你从中有什么人生感悟,结合你了解的实例说一说。
⑵ 请你读一读“阅读链接”,它又使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⑶ 请整理你搜集的资料,办成专栏。
〖板书设计
伸出 伸向 多姿多彩
17、触摸春天 合拢 拢住 缤纷世界
(热爱生活) 张开 张望
〖课堂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 我没有惊动安静,是因为( )
⑵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
2、读下面一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左倾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的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⑴ 摘抄描写安静动作的词语。
⑵ 你从安静的这些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看拼音写词语。(7分)
di4och5g6w4Iku2ngf5ngsh1np#
( )( )( ) ( )
ru@l@hu$p#k74iw*j9ngd3c3i
( )( )( )
二、按要求填空。(6分)
三、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4分)
1.两袖()()2.()苗()长
3.()枝()叶4.守()待()
四、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8分)
五、写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4分)
1.清廉()夸奖()
美丽()制止()
2.新()希望()
高大()机灵()
六、选词填空。(6分)
由于由
1.我们去参观图书展览会,明天上午8点______学校出发。
2.______老师教得很好,所以学生们成绩提高很快。
尽管因为
3.()他家离学校很远,可他还是每天准时到校。
4.()小英病了,所以她今天没来上课。
七、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6分)
1.从此以后,他更加友奋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远望去,那里妨拂是一座工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照样子改写句子。(6分)
例:她捡起来地上的铅笔。
她把地上的铅笔捡起来。
地上的铅笔被她捡起来。
1.大风刮倒了一棵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警察叔叔抓住了一个坏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13分)
1.___________杨兴参观了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小树苗。
3.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块菜地。
十、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先后顺序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9分)
()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使我将信将疑。
()下午,我放学回家,见爷爷手里拿着一张纸条,看得入了神。
()顿时,一股热流通遍了我全身,当了三十多年教师的爷爷,终于分到了一套宽敞明亮的新房。
()我连叫了三声爷爷,他才抬起头说:“小军,咱家分到新房了。”
()他一边说,一边把那张纸条递给我。
十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5分)
大熊猫的身体胖呼呼的,很讨人喜爱。它的`毛很光滑,四肢和肩膀是黑的,身子和头是白的。它那一对圆圆的黑眼圈,看上去好像戴着一副墨镜。它走起路来东张西望的,再加上笨重的身子,缓慢的步子,显得更加可笑。
更吸引人的是它吃竹子的样子。它折下嫩竹,先将竹叶及茎咬下来,攒在嘴里,再用爪子握住,左一口,右一口,有条不紊地吃着,把杂乱的竹枝咬得像刀切一样齐。
1.第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从哪里看出来的?(7分)
2.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讲的?是从哪几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8分)
十二、作文。(16分)
按一定顺序观察一次节日活动的教室布置情况,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小学语文第五册期末试卷(十二)答案
一、吊车格外狂风山坡锐利活泼可爱无精打采
二、1.丿二③√2.木二②√3.口三②√
三、1.清风2.拔助3.舒展4.株兔
四、1.笔杆3.鲜血
旗杆血液
2.仿佛4.漂白
佛教漂流
五、1.批评(p9p0ng)
丑陋(lo))放任(f4ngr8n)
2.旧失望矮小愚笨
六、1.由2.由于3.尽管4.因为
七、1.友→发奋→愤2.妨→仿拂→佛
八、1.大风把一棵大树刮倒了。
一棵大树被大风刮倒了。
2.警察叔叔把一个坏人抓住了。
一个坏人被警察叔叔抓住了。
九、1.昨天上午杨兴参观了少年儿童活动中心。
2.星期六我们在学校东操场种下了小树苗。
3.这是位于城外的一块菜地。
十、31524
十一、1.第一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讲大熊猫很讨人喜欢。第二句至第四句是围绕第一句这个重点句来写的。这可从第二句、第三句它的外形特点和第四句走路特点看出来。
2.第二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讲更吸引人的是它吃竹子的样子。第二句话是围绕第一句这个重点句讲的,是从它折、咬、攒、握、吃竹子的动作来具体描写的。
十二、略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会用“不由得”、“要是”各写一句话。
2.学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会按照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思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热爱军属老奶奶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热心为军属做有益的事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数学重点:会按照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思学习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后题中的两个长句的意思,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元宵、一年一度、愣住、惦记”等词语的意思。
2.学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理解课文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一读,认识“宵”,查字典理解“宵“在词浯中的意思,说说元宵节是指哪一天?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元宵灯会上发生的一件感人的事情。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后问题1,感知课文内容。
3.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生字多读几遍,记字形。
(2)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想想词义,完成课后作业1。
4.检查自学。
(1)认读生字、新词、正音。重点读好:栩Io楞ll叩缤bh
(2)识记字形,提出难写、易错的字。重点指导:郎、鹤、牌、属。
{3)交流课堂作业1,并说说还学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5.指导分段。
(1)再读课文,找到与课后问题相对应的'内容。
(2)课文开头、结尾分别写了什么?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分段理由。)
6、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学生边听边想象雪后夜晚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描述当时的景色。
(3)出示句子:“天上挂着明月,地上泻满银辉。”
①给“泻”换个词。
②对比读一读体会“泻”在句子中表现出的动态美。
(4)有感情地读第一段。
7.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课堂作业第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按照课后思考题边读边思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第二、三段,理解“灯火辉煌”、“栩栩如生”、“亭亭玉立”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通过对重点句的理解体会星星和李老师关心热爱军属张奶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二段。
(1)边默读课文边思考。
课文怎样写出学校灯会热闹的情景?用“一”划出概括写灯会热闹的句子,用( )划出具体写灯会热闹的句子。
(2)引读第二段。
(3)交流总起句、总结句,理解“灯火辉煌”,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学校礼堂灯火辉煌的原因。
(4)细读分述部分。
①课文写到了哪些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理解:“栩栩如生”、“亭亭玉立”、“凌空欲飞”在课文中的意思。
②找出课文中写灯笼的颜色、样子的词语。
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③看图想象:灯会上还会有什么灯?用上“有……有……有……”说一说。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6)小结:作者运用“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写出了元宵灯会的热闹场面。
2.学习第三段。
(1)边读边思考:星星看到元元捎来的娃娃灯,想到了什么,她又怎么做?
(2)交流讨论:星星看到元元捎来的娃娃灯,想到了什么?
①按照“星星是怎么看到娃娃的——娃娃灯是哪儿来的——星星想到了谁”引读第三段。
穿插理解词语:停留(联系上下文)、记挂、好评(换词)。
②划出写星星想到张奶奶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到星星是一个心地善良、关心老人的好孩子。
(3)星星是怎么做的?
①稍作自由准备后,指名表演星星、李老师搀扶张奶奶以及对话的过程。
②表演中理解“搀扶”、“小心翼翼”、“乐呵可”等词语的意思,评议中使学生体会星星、李老师对张奶奶的关心和爱护o
③出示句子:
她看见有个穿大红风雪衣的阿姨,搀扶着张奶奶,正小心翼翼地向学校走来。
“搀扶”、“小心翼翼”反映了老师怎样的思想感情?
抓住这两个词,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4)军属老奶奶为什么那么高兴?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三两段。
4.作业:完成课堂作业第3、4、5(1)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四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用“不由得”、“要是”各写一句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热爱军属老奶奶的思想
感情,初步养成热心为军属做有益的事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听写句子:她看见有个穿大红风雪衣的阿姨,搀扶着张奶奶,正小心翼翼地向学校走来。
(2)评议,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星星和李老师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4)导人:李老师和星星关心、尊敬、热爱军后张奶奶,在元宵灯会的助上没有忘记她。师生俩搀扶着张奶奶向学校走去。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2.学习第四段。
(1)出示这一段话,指名读。
(2)“闪动着两簇火苗儿”指什么?(李老师的红色雪衣和星星的红领巾。)
(3)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火苗儿”所代表的意义和师生俩表现出来的品德加以引导。)
(4)抓住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学了课文后,你和星星比一比,要向她学习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关心、尊敬、热爱老人,为老人多做好事。)
4.造句指导。
(1)用“不由得”造句。
①出示句子,星星看着看着,不由得想起了元元的邻居军属张奶奶。
②“不由得”是什么意思?(不禁、不由自主地。)
③分析句子,注意写出:在什么情况下,谁不由得怎么样。
④口头造句。
(2)用“要是”造句。
指导方法同上,使学生理解—“要是”表示一种假设。
(3)完成课堂作业第6题。
5.作业。
(1)听写生字、词。
(2)完成课堂作业第5(2)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九课《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学·点拨的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提示学生注意课题中两个字的“王”字旁与“琥珀”的价值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琥珀”。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想象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12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小学语文教案10-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