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小学语文教案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小时侯就学过一首诗《咏鹅》,请齐背一下。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描绘了白鹅色彩的美丽和姿态的优雅,那么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样的呢?
二、检查预习
1、区别形近字
颈( )
劲( )
项( )
侍( )
待( )
厉( )
历( )
励( )
吭( )
抗( )
2、 易读错的字音
头颈( ) 引吭大叫( ) 从容( )
大模大样( )侍侯( ) 看守( )供养( )
3、易写错的字
脾 餐
4、多音字
角
jué( )
jiǎo( )
模
mú( )
mó( )
三、整体感知
a) 指名朗读课文。
b) 其他同学思考:大师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有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概括,(高傲)
四、体会白鹅特点
问题:都说白鹅是一个高傲的动物,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具体写的?
方法:学生交流,读课文,每一部分都让学生想象,体会,有感情的朗读
①叫声:重点围绕如果鹅会说话,它会说什么进行讨论。
②步态:让学生模仿鸭子和鹅走路的姿势。
③吃饭:想象狗和鹅的心理活动(6段)
④观察插图:用白鹅的口吻说一说图画上的内容。
五、感悟写法
问题:作者是怎样写白鹅高傲这一特点的?
方法:
1、 学生读1、2段后思考,1、2段之间存在一个什么关系,(总分)
第2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
2、 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读书、体会、交流。
说说自己从文中发现了那些写作特点
①对比,如4、6段
②语言,风趣、诙谐、幽默,
③明贬实褒,把直接写白鹅高傲特点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作者包含的感情。(表面上说不喜欢这只鹅,在说它的缺点,实际上更能感觉到作者喜欢这只白鹅)
④把鹅当作人来写,那它是怎样一个人呢?
叫的时候 走起路来 吃饭的时候
六、延伸练习
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你熟悉的一种动物。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识9个生字。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时间的宝贵。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一分钟》
思考:那个青年人从著名教育家本杰明那里受到了什么教育?懂得了什么道理?
二、导入新课《7 一分钟》
看配音课件动画片或图片《一分钟》,边看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元元为什么后悔了?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圈出意思不懂的词语。
(二)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一个人读时,另一个同学注意帮助纠正错误。
(三)当热心的.小老师,提醒小朋友哪些字易读错?告诉小朋友你用什么好办法来记这些生字?
(四)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四、感悟课文,明白道理。
(一)读课文,讨论。
1、读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课文的哪些句子具体写了元元非常后悔?挑一句来把它读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导朗读,体会学生找出来的这几句重点句。
(二)学生表演读全文(先自由准备,再上台加上动作表演读)。
(三)说说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练习: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文插图)导入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风光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
(二)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受课文。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本就很绿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优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八)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九)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
”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闲、夫、饿、死”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1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板书设计:
1悯农(二)
李绅
难字:颗闲饿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2、同桌之间互相听写词语,写完后,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3、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提问:读懂了诗的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1)学生默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在书中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2)自己组织语言练习说一说。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学生可以结合诗句的内容说明:农民在万物生长的春季撒下了种子,他们要为庄稼浇水﹑施肥﹑除杂草,每天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风吹日晒,到了金色的秋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粮食的丰收,但是他们不能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乃至饿死﹑不能生存下去。)
(结合插图的内容说明:这农民一家人各个骨瘦如柴,穿着破旧的衣衫,那位妇人的怀里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农夫站在一边面露难色,无可奈何。)
3、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个字,就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是值得歌颂的﹑赞扬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力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贫困无助、冻死饿死﹑不能生存下去。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遭人痛恨的。
三、朗读古诗
1、配乐听老师范读并评议诵读情况。
2、伴着音乐自己练习朗读。
3、在小组内参与朗读,互相学习。
4、师生共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四、练习巩固
完成书中的第4题。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检查第4
题,进行自评。
2、把《悯农二首》背给家人听。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爱因斯坦谦虚、慈爱及小女孩率真、可爱的品质。
4、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1、在一言一行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2、想象、补充人物之间的故事细节。
3、走出故事,观察、评判自己身边相应的人和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大作家学到了什么?
2、今天看一位大科学家和他的小老师,出示课题。
3、质疑:爱因斯坦从小女孩的身上又学到了什么?
二、感知
1、爱因斯坦的伟大,简介。
2、两人身份有如此大的差距,又能发生什么故事呢?
3、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主要相见了几次?
三、细读
1、相撞(第1-3自然段)。
⑴ 谁撞上了谁?撞上后各自的反应(如果你是爱因斯坦……如果你是小女孩……)。
⑵ 爱因斯坦抱歉:宽容、慈爱。
⑶ 爱因斯坦长什么样子?他的打扮和穿着如何?
⑷ “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的心里会想到些什么?
⑸ 小女孩回家后把碰到老人的事告诉了父亲,简单复述。
⑹ 父亲肯定的判断——要说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写话也要抓住人物典型,这样才能一目了然,尝试列举。
⑺ 小女孩纳闷的心理,她心目中“最伟大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⑻ 那个“糟老头儿”,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2、相遇(第4-5自然段)。
⑴ 第二次相见,那老头儿变了吗?(仍是……仍是……)
⑵ 爱因斯坦的话:谦虚。
⑶ 小女孩直率的反问,一般人听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⑷ 爱因斯坦的反应,体会其宽容、慈爱、惭愧、幽默、亲切。(神态、动作、语言模仿)
⑸ 口语表达:小女孩“一口气”说出穿戴要领。
⑹ 爱因斯坦说的“也许能”含义:改变自己有难度,但也要努力去改变。
⑺ 小结:小女孩的心中,爱因斯坦是不伟大的。
⑻ 过渡:爱因斯坦到底有没有记住那些穿戴的要领呢?
3、相邀(第6-7自然段)。
⑴ 爱因斯坦的等待(有目的),他心里在盘算着什么?
⑵ 小女孩吓了一跳,与第一次相见比较。
⑶ “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话中包含的意思。(此时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先前印象中伟大的人物形象重合了)
⑷ 由穿戴到工作室的`转折。工作室里是如何“一塌糊涂”的乱,推测看到“乱”的感受与反应。
⑸ 想象小女孩怎样“手把手”地教爱因斯坦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⑹ 后来,小女孩每天又去工作室做什么?
4、相识(第8自然段)。
⑴ 释疑:两人在一起谈什么(相互帮忙)。
⑵ “给”与“拿”的关系,这样都是快乐的。
⑶ 现在小女孩还认为爱因斯坦不伟大吗?(替小女孩说出她由衷的话语)
⑷ 补充阅读并小结: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
四、总结
1、小老师都教给了大科学家一些什么?小老师自己又有哪些收获?
2、在不断交往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一个人,包括自己。
五、拓展
1、我们学过之后的收获。
⑴ 要穿戴整齐,布置整齐,参照《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师生自查自纠)
⑵ 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⑶ 乐于助人。
2、你的家长、老师、亲戚和朋友有没有一些不足,你要发现了会怎么去对待?
3、希望你们既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又做一位了不起的小老师。
六、作业
1、小女孩的母亲见过爱因斯坦之后回家,会和小女孩说些什么?
2、如今,文中的“小女孩”已经84岁了,如果她来到我们校园,大家该怎么欢迎她?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理念:
创设宽松、有情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合作。运用积极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搭建舞台、创造机会,给学生以自信、希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an、en、in、un、v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yun,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准确拼读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v上两点省写规则。
3、认识8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和儿歌。
4、能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画面、认识事物,乐于表达。
教学重点:
前鼻韵母的发音、整体认读音节的识记、声母和前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
教学难点:
三拼音节的拼读。
学习准备:
字母卡片,音节卡片,生字卡片,田园风光图。
学习时间:
三课时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激趣:(出示苹果树,苹果上写上复韵母ai、ei、ui、ao、iu、ie、ue、er)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让我们一起摘吧。
2、学生玩摘苹果的游戏,读对贴一只苹果。
3、你瞧苹果树上又长出了五只苹果,出示:an、en、in、un、vn。
二找出特征,专项突破
1、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出示:n ,指导发音:示范,讲解发音部位和方法
3、学生练读,教师正音。
三、学习前鼻韵母an
1、了解学情:谁认识它们?你怎么认识的?(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可以借助一些事物来读准它们的`音。
2、借助图画学习前鼻韵母an
A、出示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谁知道天安门?给大家说说。
B、指导读准“天安门”,出示:an,告诉学生天安门的“安”就是韵母an的读音。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12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小学语文教案10-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八》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