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10 10:20:14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九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搜集报刊信息的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讲清内容,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要示达到真实性、可靠性,完整。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平时做好报刊摘录工作。

  教学设计;

  一、明确要求:

  1、何谓信息即音信、消息,所以说交流的范围极广,信息的获得要靠平时多看、多听、看各种报刊杂志。

  2、提出目标:在获取众多的信息中在究其真实可靠性后,择其主要的进行摘录,在摘录中要抓住重点,在交流信息中抓住要点进行转述,并加上自己的意见,做到简明扼要,表达清楚。

  二、学习例文,明确方法:

  1、搜集信息。在搜集信息前,个人要定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去看报刊,调查访问,了解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然后对其信息做好摘记,如确定科技为信息主题,就从书报、杂志去寻找后作好摘记,有蚯蚓与垃圾、四大天象新景观、形形色色的森林、“太空种子”结硕果、方形西瓜等从中选择了四大天象、太空子结果、方形西瓜、“和平”号之最作为信息交流的内容。

  2、组织语言。信息交流要做到简洁明了,再把已得到的信息进行组织,用简短的语言把来龙去脉讲清楚。如“太空结果”这一信息这样写:河北省磁县农业开发园区从农科院购进西红柿、菜椒、黄瓜三个品种的“太空种子”后实行无公害式管理,其产量和营养含量都起过普通蔬菜的2-3倍,大的西红柿重达1500多克。

  3、加上见解。信息组织好后,为了激起听者的激情,提高信息交流的作用,还应加上个人的见解。如上面一段信息可加上这样的见解:“科技发展,宇宙真奇妙;太空种子

  奇妙变化给了你什么启示?将来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4、注意点:⑴开场白:说明来历、引起注意。

  我从《关心下一代周报》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太空子结果》,请听

  ⑵信息发布应做到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⑶结束语:表示感谢。“信息发布结束,谢谢大家的合作。

  三、交流信息

  1、要求抓住重点讲清事情,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二句,时间限制在1分钟里。

  2、学生信息交流

  从真实性、可靠性、个人见解三个方面来评议,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以《少年报》和《少年报》为材料,在两分钟内搜集信息,看谁搜集得多,记得牢,而后全班交流。

  我从《》看到了一则×××消息,我想×××。

  四、交流:

  ⒈小组交流,推派代表,全班交流。

  ⒉注意点:开头说明来历,结束表示感谢。

  五、作业:搜集学校信息,回家发布校园信息。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假期的时候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

  2、有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旅游,还把自己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景物画了下来。我们看看,他都画了些什么?

  (CAI:四副图——定格)

  他画了些什么?

  3、你们看得真仔细!想去这些地方玩玩、看看吗?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识字6里面。(板书:贴识字6)咱们把识字6的字音读准了,词儿读好了,就出发去这些地方。

  二、初读词串

  1、快快翻开书,开始读吧!把生字多读两遍。

  2、读得多认真哪!我们来听听生字都读准了吗?(出示生字卡)

  都读准了,词儿一定也能读准!大家在小组内读读吧!哪个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组仔细听,他们词儿读准了吗?

  4、词儿也读准了,词串连起来会读吗?自己试试,要和以前一样,注意词之间要停顿。

  5、读好了,咱们男女生来个小比赛好吗?男生推荐一个代表,女生推荐一个,比比谁读的准。你们说,怎么比?(CAI:韵文)

  读的怎么样?

  6、还想比赛吗?这次男生一起来,女生一起来,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

  三、读好词串

  (一)大家读的都不错!好,现在咱们说走就走!(CAI:小火车)瞧,咱们的“神州行”小火车都开来了!小火车会载我们去哪些地方玩呢?大家先听一听——(CAI:配乐范文录音)

  知道了吗?

  原来我们要到塞北、江南、海南、高原(齐读)这些地方去旅游。

  (二)你最想去哪儿呢?

  那咱们就出发吧!做好准备,小火车就要开了!(CAI:歌曲《小火车》)

  (三)哎呀,火车到了你最想到的地方,快下车吧!

  赶快把写那个地方的词串好好读读,呆会儿给我们介绍介绍那儿有什么?

  读好了吗?快给同桌的小伙伴介绍介绍你最喜欢的地方。

  (四)谁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骏马秋风塞北

  (1)塞北有什么吸引你?

  (2)你知道“塞北”指哪儿吗?有同学知道吗?

  (3)塞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CAI:塞北风光)

  (4)我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大家也被塞北吸引住了,我相信这个词串一定能读的很好!谁想试试?

  我发现一个小秘密,好多男生都喜欢塞北,你们一块儿读读吧!

  *杏花春雨江南

  (1)喜欢江南?介绍介绍?

  (2)(CAI:图)瞧,粉红粉红的杏花露出了笑脸,在蒙蒙春雨中显得更加娇艳,装扮着江南美丽的春天。

  (3)我们还知道江南的什么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很喜欢江南,还写下了一首赞美江南的古诗,我们来欣赏欣赏——(CAI:忆江南)

  (4)想说什么?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还有喜欢江南的吗?我们大家一齐读

  *椰树骄阳海岛

  (1)对海岛感兴趣?谈谈

  (3)现在,我们就去领略一下海岛风光。(CAI:海南风光)

  (4)看来,你们的心被海南深深吸引了!谁想读?指名读——想去海南的都来读读!

  *牦牛冰雪高原

  (1)喜欢高原?说说

  (2)了解牦牛吗?(看图)师简介:牦牛全身长着长长的毛,生活在冰雪覆盖的高原地区,是那儿人们耕地和运输的好帮手。

  (3)牦牛不怕寒冷可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好吗?

  (五)刚才,咱们来到祖国的不同地方欣赏到了不同的美。咱们迎着瑟瑟秋风,来到辽阔的塞北草原——;咱们沐浴蒙蒙春雨,漫步美丽的江南——;让咱们再去炎炎夏日下的海岛——;咱们再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喜欢这篇词串吗?那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词串吧,可以邀请小伙伴和你一块儿读,也可以加上动作。

  准备(配乐)——指名展示——都这么喜欢,那就一起来吧!

  (六)看你们读得这么好,相信这次旅行大家一定玩的很开心,对吗?其实我们家乡常熟也是个美丽的地方,非常有特色!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也用词串的方式向外地的游客介绍介绍我们常熟,是吗?好好想想,咱们常熟有什么特色啊?——同位互想说说,看谁说出了常熟的特色!——谁给外地的旅客介绍?

  (虞山、方塔、大闸蟹)(尚湖、剑门、言子墓)

  (七)看,大家刚才介绍的时候,一个个都那么自豪!我想,外地的游客听了我们的介绍,一定恨不得马上到常熟来玩!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认识1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和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

  2创新点:游戏中学习。

  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律动音乐、生词卡片、蔬菜卡片。

  四教学策略:关注兴趣,创设情境。

  操作程序:激趣导入—看图识字—游戏巩固—学习课文—游戏巩固—体验作业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爱吃蔬菜吗?谁能告诉老师你最爱吃什么蔬菜?你知道这些蔬菜种在哪么?

  菜园里的菜都成熟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看图识字

  1课件出示蔬菜图及带拼音的生字,生看图拼拼音认字。重点讲解“黄瓜”的读法。

  2生自读书上的词两遍。

  3同桌用自制的生字卡片互相考。

  4课件出示生字“豆、角、萝卜、心”,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三)游戏巩固

  游戏“我的名字在哪里”。游戏后,老师将蔬菜名称卡片粘在黑板上。

  游戏“种蔬菜”。学生将蔬菜图片粘在对应的词下。

  (四)学习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课件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3师生多种形式读课文。(师生合作,男女生合作)

  4结合蔬菜图片和课文,说说课文中出现的`蔬菜有什么特点。

  5课件出示蔬菜图片,解释“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园一片好风光。”

  (五)游戏巩固

  游戏“帮蔬菜穿衣服”。指名给黑板上的蔬菜涂色,其他学生做书上的“涂涂连连”。

  (六)体验作业

  有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菜场、菜园认识更多的蔬菜,将新认识的蔬菜用彩笔画下来。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及了解一些蔬菜的特点。所以我设计制作了课件及教具,通过看

  图,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蔬菜的名称,并设计了几个连续性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认记生字的积极性,如“我的名字在哪里”,教师任意出示一种蔬菜,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卡片,

  举起来大家一起读读。学生在这样较充分的自主活动中,既可以认识蔬菜名称,又能记住生字。游戏“种蔬菜”又从另一种形式上巩固了词语。我还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儿歌,在多种形式读熟儿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儿歌中各种蔬菜的特点,并感受词语描述的蔬菜之可爱。游戏“帮蔬菜穿衣服”则进一步巩固复习了儿歌内容,突破了教学重点——了解蔬菜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自主、快乐的接受知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用有关多音字的字词句练习。

  2写好左高右低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4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指明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同座位交流:你是怎么读的?

  (3)小组合作,看读的对不对,并大体了解这个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2第二部分。

  (1)四人小组自由朗读句子,特别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2)所说“称”和“兴”另外的读音并组词。

  (3)反馈:师生共同修正,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第三部分。

  (1)默读句子。

  (2)指明读:师生共同纠正,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自由朗读。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说一说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比较每个字左右两部分的`大小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读一读“我的发现”。

  4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示范写。

  5请学生描红、仿影,提出明确的要求。6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出示八条成语。

  (2)学生自由读,想想你学会了哪个成语?

  (3)指名读,领读。说说你知道的成语意思,师给予适时讲解。

  (4)练习读,同学相互背诵。

  3教学第二部分

  (1)出示《竹石》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2)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词语,提出不懂的词。分组合作学习。释疑,讨论诗意。

  (3)练习读,同学相互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今天我们学习“折”的写法。指导:折有“横折”和“竖折”。

  2师书写横折,指导运笔方法。学生练习书写横折。3师书写竖折,指导运笔方法。学生练习书写竖折。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揭示话题:介绍我的小制作。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介绍自己的作品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设想等等。要说具体,有条理。

  2练习。

  (1)小制作展示:分组练说,组员间互相评议、指正,师巡回指导。

  (2)产品推销会:每组派代表上讲台说,本组可以纠正、补充。

  3反馈:师总结全班练说情况,共同评选“最佳制作奖”和“最佳介绍奖”。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熊是怎样找到朋友的。

  2.读懂课文,知道“这儿”好在哪里,教育学生从小要懂得爱护环境。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16课,齐读课题.

  2.这些生字你还认识吗?

  出示:一座荒岛天空梦见高兴极了小猴

  说话连忙不停地小象明白

  指名读齐读

  二.学文

  1.(1)有一只小熊生活在一座小岛上,看课件,这是一座怎样的岛?

  这是一座荒岛,你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出示:这是一座荒岛,岛上没有,没有,只 。指名说

  (2)假如你一个人生活在这座荒岛上,感觉怎样?相机出示:孤零零

  师:孤独的小熊,你会想些什么?

  (3)有谁来做做小熊,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2.(1)这时,天边飘过来一朵云,小熊看到了,连忙问,指名读,指导朗读

  师:小熊多着急呀,书上用了哪个词表达了它急切的心情?

  (2)引读:云儿不说话——,小熊————,小熊明白了什么?

  (3)小熊明白了云儿的意思,它是怎么做的?轻声读第3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相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熊种得很辛苦?

  指导朗读

  (4)一年,两年,现在的小岛是怎样的?读课文,交流。

  看图,想象一下,小岛上还会有些什么?

  此时此刻,你想对这座美丽的小岛说些什么?

  师:是呀,看到这么美的小岛,老师也想说:这儿真好(指课题,加!)

  3.“这儿真好”还有谁也这么说?生自读4---6小节

  (1)

  小鸟这么说,你来演一演小鸟,指小鸟的话。相机:小鸟,小鸟,你看到这么美的.小岛,心情怎样?如果能配上表情和动作就更好了,指名表演读

  (2)小鹿、小象、小猴也这么说。谁来演一演?

  (3)除了它们,还有谁来了,它是怎么说的?四人一组讨论说

  用上:啊,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4.小猴,小象,小鸭,这么多的朋友都来了,小熊高兴极了,连声说——引读

  5.(图片对照)在小熊的辛勤劳动下,昔日的荒岛现在成了绿叶成阴,鸟语花香的绿岛,小熊也找到了朋友。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找朋友和种树有什么关系呢?

  6.齐读全文。想象说话: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到这座小岛上去安家落户?你会怎样把自己的家园打扮得更美呢?

  三、写字指导

  1.出示:连忙指名读,齐读

  2.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描红,仿影,临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音乐卡片、实物图片,沙滩图。

  四、课时安排 :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二、教学重点:

  1、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难点:会写“十、木、禾”3个字。

  四、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师:在识字王国里,小朋友认识的字可真不少,还记得这几位老朋友的名字吗?学生认读。

  鱼 飞 雨 风 土 云 马 牛 山 水 下 大 田

  2、导入新课:现在,识字王国里几位有趣的新“朋友”正等着和大家见面。(出示12个生字彩图)

  (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观察,各抒己见(学生对象形字的特点只须意会即可)

  2、了解学情:在这些新朋友中,有没有你已经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的?

  (如:在前面的课文中读过;在电视上、书报上、广告上、路牌上见过)

  3、小结:小朋友们既懂得观察,又会自己识字,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要把这些字记得更牢。

  (三)、揭示课题,教学“目”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1)看图读字。

  出示生字卡片和实物图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学习用数量词“一只”。

  借助拼音认读“目”,并知道“目”是“眼睛”。

  (2)比形认字。

  比一比:图画、图画右下角的古象形字和图下的现代字“目”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教师随学生的发言,相机作简笔画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象形字的演化)

  (3)识记生字:学生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学习“目”的方法:看图识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

  (四)、学习生字

  小组合作,自学其余的11个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五)、汇报交流

  1、各组选择一个字,再派出一个小老师上台教全班小朋友学习这个字。

  2、台上台下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补充交流。

  3、小老师没有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

  4、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容易忽略的笔画。

  5、新偏旁“角子头”的教学要随“兔”的教学进行,并拓展:你还认识哪些带有“角子头”的字?

  6、学生看图说话时,引导他们学习用“一张、一只、一轮、一团、一个、一棵”等数量词。

  (六)、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带拼音开火车读,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

  2、做“开火车”游戏,复习12个生字。

  (七)、指导书写“十”

  1、认识新笔画“竖”。

  (1)出示 “竖”的笔画卡片,介绍笔画名称。

  (2)教师示范写,并介绍两种写法。

  悬针竖(像吊着的一根针) 垂露竖(尾部像吊着一滴小露珠)

  (3)学生书空。

  2、书写“十”。

  (1)分析笔画。

  (2)介绍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3)学生观察课本上的范字。

  (4)教师范写,并提醒学生:注意两笔的交接处,横笔左右较均匀,竖笔的上部短,下部长。

  (5)学生描一个、写一个;评议;继续练写。

  五、作业布置:“十、木、禾”3个字每个写两行。

  六、板书设计:田字格中写“十、木、禾”3个字。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

  1、“给字宝宝戴帽子”。

  (1)出示12个“字宝宝”和12顶“帽子”(12张制成娃娃状的`字卡和张制成帽子状的音节卡片)字卡与音节卡各自打乱顺序排列。

  (2)指名给“字宝宝”戴“帽子”。

  (3)开火车认读上述带拼音的生字(以与音节一一对应)。

  2、“拾贝壳”。

  (1)出示沙滩图(沙滩上有12个贝壳,贝壳背面为本课生字;贝壳按课本中生字的分类,有四种颜色)

  (2)指名“拾贝壳”,拾到“贝壳”后要领读背面的生字。

  (3)指名给“贝壳”分成四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这四类分)

  (4)齐读生字。

  3、猜字谜、编字谜。

  (1)教师出谜面,学生猜谜底。

  如: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

  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日)

  (2)学生围绕本课生字试编字谜让大家猜。

  4、加一加,变一变。

  如:“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中、日)加两笔呢?(目、田、白、右)

  (1)同桌互相考一考。

  (2)师生互相考一考。

  (二)、指导书写“木”、“禾”

  1、认识新笔画“撇、捺”。

  (1)出示“撇”的笔画卡片,介绍其笔画名称。

  (2)教师范写,讲述书写要领。

  (3)学生书空。

  (4)同样的方法学习“捺”。

  2、书写“木、禾”。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示范写。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评议。

  (5)练写。

  (三)、练习

  1、读拼音,写笔画。

  heng( ) shu( )

  pie ( ) na ( )

  2、读一读,照样子口头组词。

  火(火 车 ) ( 火 苗 ) ( 火 星 )

  竹( ) ( ) ( )

  目( ) ( ) ( )

  五、作业布置:正确书写“十、木、禾”3个字。

  六、板书设计:heng( ) shu( )

  pie ( ) na ( )

  七、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意思。

  3、体会祁黄羊的品质。

  教学准备:图片、投影

  一、复旧引新

  讨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二、精读训练

  1.细读课文,领会思想内容。

  (1)默读第一段,讲解时代背景。

  ①理解词语。几个大国:如秦国(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

  晋国、鲁国(今山东)等。

  征伐:讨伐挑起战争,攻打别国。

  ②讨论:举荐人选是由什么事情引起的?

  (祁黄羊辞职)

  (2)各自轻声读第二、三段。

  ①揭示句子:“悼公听了很受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

  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a.提问:“外举不避仇”是什么意思?

  (推荐外边的人不避开仇敌)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说的是怎么一回事?(指名口述)

  b.“内举不避亲”是什么意思?

  (推荐家里的人不避开亲属)

  这又指的.是怎么一回事?(指名口述)

  c.什么叫“出以公心”?

  (从国家的、公众的利益考虑)

  ②即兴表演祁黄羊两次举荐人选的情况。

  a.朗读课文,记住有关内容。

  b.分配角色:祁黄羊、晋悼公、使者。

  c.充实下述内容: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孤。没想到解

  “…去世了。悼工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个能接替他的人。

  d.当众表演(两组),表演后评议。

  ⑶你觉得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

  (出以公心、正直无私)

  画出有关语句,讨论所画内容,指名朗读有关语句,要求有感情。

  2、指导复述。

  ⑴回忆课文各段大意。

  ⑵祁黄羊两次荐贤,要说得详细。

  ⑶同座互相检查复述情况。

  ⑷指名当众复述、评议。

  三、课后作业

  1、把《祁黄羊》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搜集“出以公心”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离别之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的人,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课件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课件出示: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一:【课件出示: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课件出示: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课件出示: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课件出示:题目中“之”和“使”的各是什么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诗意】

  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课件出示:第一首诗】

  预设一:【课件出示: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课件出示:前两行诗】。

  预设二:【课件出示: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课件出示: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课件出示】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课件出示:第三句】(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课件出示】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课件出示:全诗】(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课件出示: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课件出示】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课件出示:全诗】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课件出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课件出示:全诗】练读──个别读──齐读──【课件出示:范读。】

  (二)《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

  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由读诗后填空:【课件展示】【课件展示】

  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件出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课件出示: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课件出示】

  4.酒,可用以消愁,可传递友情,可寄托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正像另外几首诗所写的,读【课件出示】

  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范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课件出示:两首诗】(齐读。)

  五、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件出示: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六、快乐作业:

  【课件出示: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榕树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原因。

  2、情感目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3、技能目标:能从网上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制成电子幻灯片。

  教学重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感受,并要求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对象及学习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光从字面上很难体会到“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帮助他们从网上搜集资料,结合图片或录像,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网络、录像、录音带、电子幻灯、图片。

  教学准备:

  1、有关鸟的天堂的录像。

  2、录音带、图片。

  教学流程:

  一、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1)欣赏《百鸟朝凤》乐曲。

  (2)说一说,听后你们有什么感受?(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发挥学生想象)

  这个鸟的天堂是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2)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播放“大榕树”图片,教师加以文字简介)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大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做“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自读课文)

  3、生读后交流,再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又给你什么感受?(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三、重点感悟,图文欣赏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结合图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声有感情地诵读。

  2、汇报交流:

  △大榕树:

  (多媒体出示“大榕树”图片,配上有关句子,体会文章的用词优美)

  (一)大。(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a.指名读句,其他同学听一听: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b.重点指导体会两个“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幻灯:本来的,实际的

  真清楚,明白

  确确实实

  (2)“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很大),这棵榕树的确是太大了。

  (二)茂盛

  指名找句读句,说体会。

  (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重点体会“堆”,请同学们演示一下,说明叶多而密。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多媒体出示“大榕树”,重点体会“颤动”)

  (三)体会作者情感

  看到这么大而茂盛的榕树,作者不禁发自内心的感叹道:这(学生接:美丽的南国的树)

  △鸟

  导入: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这里,看到了这里的鸟很多而且很欢乐,谁愿意有感情地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

  1、鸟多。(借助多媒体,学生边欣赏鸟的天堂的图片,边朗读有关句子,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读出来)

  (1)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2)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体会“应接不暇”,说明鸟太多)

  2、鸟欢快。

  (1)“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

  (2)“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想象一下树上还有哪些鸟,什么姿态的鸟?——学生发散思维)

  四、体会情感——自制电子作品,解说图片

  1、播放录像《鸟的天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做小导游:试不看书,看图向大家介绍。

  3、学生媒体制作:在教师指导下,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查得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一张“鸟的天堂”的幻灯片,力求图文、动静并茂,以便向家人、朋友介绍。

  4、教师总结: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五、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电子作业

  根据学生查找得到的图片、资料,在教师的辅导下完成电子幻灯制作,要求“动静”结合。

  评价: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化难为易,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必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语言的情境之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我凭借课后“思考·练习”第二、三题,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从总体上谈怎样写出大榕树的大和茂盛,在交流中,特别注意了一些难理解的句子,如“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领悟到,这是因为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就好像一个个颤动的生命。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12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老师教案小学语文教案10-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