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等8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最终成为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能根据文段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
4、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能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并能根据文段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
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
创境激趣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
想象体验,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播放音乐《童话镇》。
2、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聊童话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结果。
二、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结合我们刚聊到的童话故事,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1)灰姑娘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2)丑小鸭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也有自己的愿望,对愿望他一定满怀?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
三、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1、抽生读阅读提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师生合作读。
2、学习字词。
(1)出示图片学习“茎”字,茎的下半部分,在哪些字里见过。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努”,出示“怒”让学生猜字。
(3)说说自己分清“拆”和“折”的方法。
(4)学习拟声词“吱呀”“吱吱嘎嘎”。
(5)反义词和动作识记:推、拉
3、通过填写这粒种子的变化过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种子经历的变化。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种子发生的这些变化,是因为它有美好的愿望,找找它的愿望,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交流找出的句子,要求读出对美好愿望的期待之情。
3、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练说种子产生愿望,愿望实现,再产生愿望的过程。
4、引导学习第一个愿望。
(1)默读思考: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按“原因——愿望——做法——结果”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体会愿望实现后种子的心情。
5、扶学第二个愿望,引导学生复述。
6、自学后两个愿望,练习复述。
7、一粒种子慢慢长大,不断实现自己的愿望,最后又慢慢变老,多像人的一生啊,你认为童话中哪些想象特别奇妙?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段历程?
8、同样的童话,不同的孩子读就能有不同的想法,太有意思了,但我们都觉得能心想事成是多么美好啊!
六、拓展延伸
1、看看这些图片,这些小动物、植物能心想事成吗?它会经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选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讲一讲。
2、木地板又想变成一棵树,它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那又会是怎样美好的历程呢?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如果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会认“魂、酒”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ún jiǔ mù
魂酒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朝的( )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板书: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欲魂酒借何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作者简介图片,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古诗教学。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鱼,不如受之一‘渔’”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清明
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
教学要求: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____,小松鼠____________,小青蛙____________,松柏_____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欢乐
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特别有韵味的写景美文。我在教学之前便给它定位为重点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的韵味,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色彩美、美妙的声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和想象。
教学中我首先以秋天的季节特点导入,然后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通过词语分组让学生感受新词的层次,在这里我没有在田字格里给学生范写,这是一个关键的失误,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自认读、写字的能力,这一点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重点讲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抓住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读中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句子并同桌讨论,再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拓展训练“_______像______”的句式。在让学生欣赏优美句子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能说能写。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秋天的色彩美。说说秋天有那些颜色?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在重点字词上,抓住“邮”这个字,用换词的方法,例如换成“带”可不可以,让学生体会“邮”字的好处,并进行交流。
上完这节课,我感受很多,思考很多。有收获也有遗憾,教学中,首先是师生都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时能较好地落实知识点并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也有遗憾,安排计划只能是预设的,而课堂是多变的。当学生不能按照我的预设回答问题时,我有一些手忙脚乱,安排欠妥,在某些环节放开了没能即时收回来,造成时间不够,没有时间“回读”感受也说明我的教学不娴熟,没有做到“教育机智”。而且这篇课文应以读为主,但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功夫不够,没有让人感觉到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层次的进步的朗读,应该让学生也尝试配乐朗读。
在安排课时上第一课时应该重点强调字词基础,把生字和生词砸实,比如组词,多音字,偏旁等,让学生在预习的同时自己来交流反馈。并且把练习册的练习当堂订正反馈。而我在教学中省略了这些步骤,有失妥当。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应该多多注重细节,灵活应变,争取进步。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2个字,会写“旧符”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旧符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
“日+丨=旧”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旧”左窄右宽,“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是为了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
设计意图: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
教学要求:
1、正确书写“搭、父、嘴”等13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喜欢哪种鸟?(谈感受)
2、师出示“搭船”一词,问:你搭过谁的车或船?去过哪里?(生讲)师:一次,一只鸟就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干什么呢?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引入新课《搭船的鸟》。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读文,纠正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开火车认读生词。
二、精读读感悟。
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这只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欢这只鸟吗?可以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把你喜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1、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画的语句,互相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班级内汇报。
三、重点句段指导。
1、你知道这只鸟长什么样子吗?(生说后,出示鸟样子的句子)
板书:嘴——红色
羽毛——翠绿
翅膀——蓝色
得出:外形美丽(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2、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的问句。
3、“我”发现翠鸟后仔细观察它可爱的样子,找到描写翠鸟样的句子后反复读一读。(生读)
4、“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一下子没一会儿
得出:动作迅速、敏捷。
5、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7、小翠鸟居然敢站在船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四、拓展阅读。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的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解放战争时期,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全文围绕教科书的“珍贵”,按“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顺序展开叙述。教学时应结合课后思考题,紧扣“珍贵”,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故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反差较大,教师可作适当的背景介绍。整体入手,重点体会,避免零敲碎打、串讲串问,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的时间,深入体会人物情感,指导读出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懂得革命战争年代读书的不易,了解张指导员为护书而牺牲的意义,从而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学会自我保护的安全知识。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有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和大家讨论解决。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延、艰、锅、替、席、捆、俯、恨、励等;要求会写的字有:延、移、境、顽、强、艰、椅、凳、替、席、省、领、恨、炸等;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延安、转移、环境、顽强、艰苦、椅子、代替、渴望、毛主席、节省、领书、恨不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法,把“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非常好”的意思写具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教科书的“珍贵”,感受战争年代读书学习的困难和张指导员舍身护书的可贵精神。
课前准备:
1.朗读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背景
(一)同学们,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寻常的东西。你瞧,现在老师手里拿的就是一本(教科书)。可是,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在险恶的战争环境里,我们延安小学的同学们要想得到一本教科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要流血牺牲,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珍贵的教科书》。(拿出你的小手板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板书课题。读课题,想一想: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三)简介故事背景。]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一)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注音和字典把生字读准确。
(二)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三)四人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
(四)出示生字词,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展示课件第四屏)
(五)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三、指导书写,掌握生字
(一)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课件展示第五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及其笔画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提出同学们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师归类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省”和“党”几个上下结构或上中下结构的字,不要写得过长;“珍、境、席、省、恨”几个字易写错,要重点指导。]
(三)学生写字。检查订正,互相欣赏,评价谁写得好、写得美。
四、理清顺序,分析感悟
(一)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读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由读课文,读前提示学生注意: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二)理清顺序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总结出课文的叙述顺序。
[2.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叙述顺序。(展示课件第六屏)]
(三)分析感悟
1.课文中哪一部分最令你感动?
2.引导学生默读第9—11自然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并说说体会。
[3.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献身的可贵精神。
(1)“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展示课件第七屏步骤一)
①“完整无缺”是什么意思?]
②把句子改成“那捆书压在他的身下,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好不好,为什么?
(2)抓住张指导员牺牲前说的话,结合课文插图,引导体会,并指导读出感情。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生字词。
(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盼书→取书→护书→激励”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并且重点学习了“张指导员舍身护书”这一部分内容,体会到了教科书的珍贵。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其他部分的内容。
二、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一)默读课文1至7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教科书的珍贵呢?]
(二)组织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句引导体会。
1. “我们多么渴望有一本印好的教科书啊!”(展示课件第八屏步骤一)
(1)“渴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渴望有一本教科书?(联系第2自然段内容,引导体会当时学习条件的困难。)
[(2)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我们”当时盼书的迫切心情。
(3)把“渴望”换成“盼望”或“希望”好不好,为什么?]
2. “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的。”(展示课件第八屏步骤二)
(1)“节省”什么?
[(2)党中央文件重要不重要?从党中央文件用纸里节省出来印书,说明什么?]
(三)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抓住“激励”一词,引导体会句子的意思。
(四)让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五)课文中还有哪段话写出了教科书的珍贵,令你感动。
[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所以珍贵。]
三、归纳小结,畅谈体会(展示课件第九屏)
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四、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一)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组织交流讨论。
(二)引导学生总结提问题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实践活动
(一)认读字卡,巩固识记生字。
[(二)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从课文里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在空花篮中和“我的采集本”上。]
六、板书设计:
珍贵的教科书
渴望得书
关怀印书珍贵
舍命换书
激励前进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
1、能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能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2、明白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有新的发现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鸟会搭船,奇怪不奇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船的鸟》,看看会搭船的是什么鸟?(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课件出示典型字,指名口头组词。
4、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5、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以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6、更换语境,出示含有生字的其它句子,让学生再认。
7、脱离语境,小组长检查组内识字情况。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合作意识及良好的识字习惯。
以小组形式认读课文,再以小组形式汇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更换语境,强化生字的再认。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自由阅读课文,看看搭船的鸟是什么鸟?你喜欢这样的小鸟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
一、深入品位,理解课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多么的美丽。”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作者对小鸟的赞美之情) 你想怎么读这句话?
2、出示翠鸟图片,结合第2自然段,观察翠鸟的外形,引导学生感受翠鸟的美丽。
3、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 预设:它站在船头做什么呢? 它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4、引导学生读好文章第3自然段的问句,体会 “我”天真好奇的童心。
5、读第4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透过“一下子”、“没一会儿”想像翠鸟的动作,体会小作者好奇欢快的心理。
引导学生一边想象小鸟的样子,一边读后面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使学生进入情境,自由发散思维,有利于自由在读中品位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二、积累与扩展
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翠鸟的知识介绍给周围的伙伴。
三、识记生字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然后进行小组间交流。
2、利用动作识记“搭”、“吞”。
3、指导书写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清每个字的占格位置,把字写匀称美观。强调:“舱”这个字要注意“舟”字旁的横不能写出头。
在指导中注意老师的示范,便于学生模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掌握汉字结构规律和特点,写出美观的字。
四、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言积累,发展语感。
五、板书设计
15 搭船的鸟
嘴、红色、美丽、羽毛、翠绿、翠鸟、翅膀、蓝色、敏捷、一下子、没一会儿
六、课堂小结
一次普通的旅行,翠鸟这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许多遐想。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大自然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美好的景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字。
2、选择合作伙伴,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用冒号,引号写一句话。
4、懂得在生活中,学习之中遇到困难要坚强、勇敢。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在熟练朗读中体会大山说的话。
2、体会冒号引号的用法,并试写一段对话。
教学准备
1、结合具体内容复习冒号引号用法。
2、准备图片,课上写话练习。
3、学生准备
4、巩固复习冒号引号用法。
5、课前分组,准备练习分角色朗读。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二、自学生字、新词。
自由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字典等。)
三、学习交流。
1、到题目你想问些什么?
2、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次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话的方式: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次细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注意收集问题
5、读课文,说一说课文都介绍了谁?
(出示课件,分角色朗读)(课前分组)
四、分角色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读。然后选择较好的小组展示,大家评议。要读出语言行动,形象,活泼,有感情地朗读。指名答,写了小河、小溪、瀑布、大山之间的对话。
五、让学生说说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懂得到了什么?
六、指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全文运用了冒号、引号,在写句子前,可让学生自选一两句,读一读,体会用法,然后再写。
1、一看,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图片。
2、一想,这幅图中都有哪些动物?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挥想象,它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充分利用说的机会激发学生想象力,并且引导理解较慢的同学,给他们做示范,时间要给足。先让擅长发言的同学说,之后让理解较慢得说,实在不好的要复述别的同学发言,做到学说,学写,以促进全面协作)
4、它们之间的对话写出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然后查字典注意正确使用冒号,引号(小组内自己交流,把好的作品再集体展示。)
七、作业:
1、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写话。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深刻的体会到小河的快乐,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了小河的坚强与勇敢。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从最后二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3、感受小女孩在残酷的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读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西方,把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大年夜”,也就是我们中国的“除夕之夜”。那么,同学们,你们每年的除夕之夜是怎么度过的呢?(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但是,你们知道此时此刻却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那么,在这个大年夜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去看看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3、请大家看多媒体,听老师朗读。(配乐:火柴天堂,师朗读第一部分。)
4、好的,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十页,找到老师刚才朗读的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1-4自然段)
5、请同学们默读1—4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引起你注意的句子,并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6、找出一句最能概括对小女孩评价的话。
(可怜的小女孩!)
二、学习第二部分,走进火柴的幻想里
1、明确擦燃火柴的层次。
小女孩一共擦着了五次火柴,分为五个层次。
2、讲读第一层(第五自然段),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你可以用课文里的话来述说吗?(指名同学朗读)
(3)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分享小女孩这一刻的温暖吧。(女同学读)
是啊,她渴望火炉正是她的现实需求,多么合理的想象啊!我们把这种想象中的景象叫做幻象(板书)。
师:幻象中,小女孩是多么幸福啊!(板书:美好)
但现实是什么样的呢?(男同学读)
出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小女孩一下子从美妙的幻境跌到残酷的现实面前(板书:现实残酷)
师:幻想太美好了,读—(女同学)
现实太残酷了,读—(男同学)
(4)小结:小女孩美好的幻象就像这熄灭的火柴一样破灭了,这样虚实结合,更让我们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
3、讲读第二-三层(第六-七自然段),自学第二-三次点燃火柴。
(1)学法指导:第一次擦燃火柴作者是怎样写的?
(现实、幻象、结果三个部分。)
(2)分小组讨论学习第二-三次划燃火柴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描写现实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幻象的句子。
(3)下面请一个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同学们思考:小姑娘眼前的现实是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幻象?结果怎样?
小结:现实就像这堵墙一样冷酷无情,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
(4)学习第三次点燃火柴。(第七自然段)
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师:这么美的圣诞树究竟有多大,有多美呢?请大家用你的朗读来给老师描绘一下吧!
分组朗读描写圣诞树的句子。
出示句子: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天空之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小结:美好的幻象就像这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也暗示了小女孩走近死亡。
4、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2)师:注意是“叫”!这是撕心裂肺的叫呀,再来一次好吗?(角色扮演读)
(3)角色扮演朗读。读前指导:见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兴,因为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这种高兴的心情集中在“奶奶!”这一感叹句上,所以这一句声音要响,音要上扬,带着惊喜。“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些话表现出小女孩害怕火柴灭了,见不到奶奶的心情,所以要读得快些。
(4)师: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然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5)出示句子:
a、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然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b、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6)师小结:从不敢到敢,从一根到一把,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比起温暖、食物、快乐,她更渴望的是见到奶奶,更渴望亲人的关爱,所以她已经不顾一切了。(全班读)
(7)这里的“光明”和“快乐”指的是什么意思?“飞走了”指什么?为什么又说“她俩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
三、学习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两部分。(分男女生朗读课文,配乐:天鹅)
2.出示课件: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3.理解两个“幸福”的意思。
4.师小结。(配乐:二泉映月)
播放音乐二泉映月:每一次幻想都那么美妙,但是每一次幻想后,小女孩的面前仍然是那堵又厚又冷的墙,实写与虚写交替进行,美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层层递进,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让小女孩那可怜的形象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中!
四、介绍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这个感人的童话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安徒生写的,他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出示幻灯片,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
五、板书设计:
3、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残酷)
幻象现实
火炉→冷
烤鹅→饿
圣诞树→痛苦
奶奶→孤单
命运悲惨
六、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通过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再由老师来述说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
在老师配乐《火柴天堂》的朗读中,很好地创设了悲剧气氛,使学生迅速融入其中,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
最后顺着课文延伸,想象小女孩就是学生自己,进行角色扮演朗读。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形成高潮,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了学生渴望关怀,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这一开放性的朗读训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更适时有效地对他们渗透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①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 识字“蒌蒿”、“崇”、“轼”
②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①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 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 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 ) 芦( ) 豚( ) 蒿( )
崇( ) 庐( ) 逐( ) 篙( )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 这是一首 诗,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② 这首诗描写了 时节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 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 杜甫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心情变化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认识脊、颠、旋等9个生字,学写漏、喂、胖等13个生字。指导写好喂、贼两个字,喂不要都加一撇,贼不要漏掉一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能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教学难点:
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学生都喜欢读故事,引导他们回忆曾经读过的故事,发现故事的特点,比如故事里的动物会说话,故事里的人物很可爱,故事的情节很有趣等等,唤起学生读故事的兴趣。】
2.出示课题。(漏),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一篇有趣的故事——《漏》,这个故事的题目很特别,只有一个字,但是这篇故事却很长,需要我们慢慢读,请看预习提示:
(1)借助注音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认读思考: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指——;老虎和贼认为“漏”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小组合作认读词语。
出示词语:脊背 胸脯 窟窿 翻山越岭 走南闯北 旋风
预设点『』:
(1)“脊背”的“脊”应读三声。
(2)“窟窿”第二个字读轻声。
(3)“颠”这个字的读音要注意,应读diān,不要读错。
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技巧。】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指导书写“喂”。提示口字旁占左上半格,不宜写大,右下部分不是“衣”,注意不要多加笔画。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写得时候要注意里面是“万”而不是“力”。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再读故事
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怕(漏雨)
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怪物、可怕的动物等,所以用引号引起来。
师提问:同是漏,因为理解不同,所以有了这个有趣的故事,那回忆一下,
这个故事里除了有老爷爷、老婆婆、老虎、贼、还有谁?(小胖驴)谁能看着黑板,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老爷爷、老婆婆养了一头( ),老虎、贼啊都惦记。
老虎和贼正在( ),却听老婆婆说怕( )。
它们听见赶紧( ),一直到了( )。
贼下树,虎回走,它俩树下( ),吓得大喊( )啊!
驴圈里,( )在吃草,老婆婆的屋顶( )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尝试回忆文章,将主要内容补全,为后面的复述故事做准备。】
二、理清层次,梳理文意
同学们小小年纪却这么厉害,老师给大家省掉了那么多的内容,大家都能把主要内容补全,真是太会读书啦!
学习1-2段,感受小胖驴的诱人
老师对小胖驴很感兴趣,特别想知道小胖驴长什么样,谁能给老师讲讲?(生讲)
文:从前,有一户人家: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
师:除了这黑黑的脊背,白白的胸脯,这小毛驴的哪个部位最诱人?(肚子圆圆的)
师:看看这胖胖的小毛驴,这么诱人,老虎想肉很好吃……;贼想卖个好价钱……
【设计意图:欣赏图片,直观感受小胖驴的.诱人,想象老虎和贼的垂涎欲滴。】
学习3-5段,“偷”。
所以他们都要去偷『』,终于有一天,他们要行动了,谁接着讲?(2生讲)
它们好厉害,一会儿就挖了个窟窿,小毛驴危险了,很快就要成为老虎的盘中餐,成为贼的摇钱树了,关键时刻,谁接着讲?(两生讲)
就这样,几句对话就让小胖驴转危为安。
文:老爷爷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师范读)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师范读)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师范读)
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谁来当老爷爷?谁来当老婆婆?老虎呢?贼呢?老师来当旁白。
你看看,贼和老虎本事好大,贼走南闯北什么都听过,老虎翻山越岭,什么都见过,他们却不知道漏是什么,你觉得在老虎和贼眼里这厉害的“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牙齿……
【设计意图:感受老婆婆这句话的重要及老虎和贼的反应,想象老虎和贼眼中“漏”的可怕,带学生更深层次的走入情景。】
学习6-12段,“逃”
他们越想越害怕,就想赶紧逃,可别让“漏”捉到,谁来讲讲他们是怎么逃的?(两生讲)
文: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
它们为什么这么远拼命的跑?(它们觉得漏可怕的漏就在后面追着呢)而且,贼觉得这个漏跑得真快,跟旋风一样,一刻也不停;老虎觉得这个漏抓的真紧,就像粘胶一样,怎么甩都甩不掉,越想越怕,越怕越跑,它们跑过……跳过……穿过……
它们就这样一直跑到了歪脖树,谁来讲讲这幅图(“砰”一声,老虎撞到树上;“嗵”一声,贼跳上树,还掉了一只鞋子。)这一幅呢?(好险呐)
文: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设计意图:图片欣赏,想象老虎和贼奔跑时的惊慌失措,解脱时的如释重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图片,锻炼口语表达。】
学习13-18段,“遇”
他们就这样放弃了吗?没有,谁接着讲
说的真好,老虎还想吃小胖驴,就往回走,贼还想偷小胖驴去卖钱,就要下树,结果他们又在树下相遇了,(图片,小偷一回头,老虎一抬头,都吓得大喊“哎呀,漏又来啦!”小偷手一松,老虎腿一软,咕噜咕噜滚下山)
你瞧瞧,这一晚上,他们冒着雨,跑啊跑,跑过山,跑过河,还撞过树,贼成什么样了?老虎呢?(描述图片)
你们把自己当成老虎和贼……大喊一声“漏啊!”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设计意图:经过一晚上的折腾,老虎和贼都疲惫不堪,贼衣衫破烂,老虎也没了往日的威风,如此这般都是因为“漏”。】
学习19-20段,小胖驴
文:天快亮了,小胖驴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吃着干草。(师范读)
老爷爷和老婆婆从炕头上坐了起来。滴答,滴答—他们抬头看看屋顶—唉,说怕漏,偏又漏雨了!
总结:同学们,看看黑板,老爷爷和老婆婆说漏,是怕屋顶漏雨,结果却吓跑了老虎和贼,这叫做“歪打正着”;老虎和贼听到‘漏’,吓得到处跑,这叫“作贼心虚”,整整一个晚上,小毛驴都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待着,这样“安然无恙”
【设计意图:老虎和贼的狼狈与小胖驴的悠闲形成对比,可怕的“漏”与屋顶漏雨形成对比,感受老虎和贼的可笑。】
三、整理思路,复述文章
复述:读完这篇故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景,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的等等(部分或全篇)
续写:你想对老爷爷和老婆婆、老虎和贼、小胖驴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从有趣的故事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案02-05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17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部编版11-22
部编版小学语文上册教材心得(精选11篇)04-15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26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案(精选20篇)06-15
部编版《语文园地一》教案02-23
部编版上册语文教学计划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