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5 21:29:39 林惜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题目的'意思是: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3

  一、精彩回顾,激发兴趣

  1.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3.释题: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的所见所闻。

  4.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子,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5.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词牌名。(如:如梦令、清平乐等)

  6.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市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在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7.小结引导:本课三首诗词都写了自然风光,那么辛弃疾的词是如何描写的呢?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到辛弃疾怎样的诗词风格?

  设计意图:由诗及词,学生由自己的学习储备进入新的学习领域,把了解诗词风格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富有挑战性,能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品读词句,感悟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试着画出节奏。

  2.照着老师的样子朗读这首词。

  3.品读上阕:

  (1)出示内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自读自悟:

  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交流: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想象丰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丰收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

  ②听到的:蝉鸣、蛙声。

  (4)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清幽、静谧的夏夜)

  (5)配乐有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朗读时,前一句语气轻一些,后一句语调上扬,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设计意图:“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4.品读下阕。

  (1)过渡: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如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2)出示内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质疑引读: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发现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心情。

  (8)指名读,比赛读。

  (9)配乐朗读。

  5.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6.有感情朗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该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三、诗词对比,感受不同

  1.回顾宿建德江,读一读。

  2.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作者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说一说。

  3.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体现一个“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

  4.分别朗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写月夜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对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对亲人的思念)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悲怆郁愤)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感悟不同诗词。即使写是的同样的意象,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心境。本环节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诗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朗读本首词并背诵默写。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读一读。

  设计意图:适时、适度拓展阅读课外相关古诗,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夏夜 清幽 静谧

  丰收景象的喜悦 峰回路转的惊喜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诗词,教学应该努力在朗读、感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吟唱中升情。“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画面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诗词产生共鸣。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备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诗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我设计了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去搜集词,吟诵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2.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 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师生问好,复习或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

  2. 引入新课,说明今天将学习三首新的古诗,并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 初读指导

  解题:板书题目,解释题目意思(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2. 精读训练

  指名朗读,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体会“朵朵花开淡墨痕”中“痕”的意思。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 初读指导

  解题:板书题目,解释题目意思。

  引导学生自学,仿照学习《墨梅》的方法。

  2. 精读训练

  思考、讨论、交流,逐句试讲,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四、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 初读指导

  解题:板书题目,解释“吟”的意思(歌唱)。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2. 精读训练

  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思考议论,加深理解,如“烈火焚烧若等闲”中“若等闲”的作用。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五、巩固练习

  1. 读课文,理解加粗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2. 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六、总结

  总结本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强调诗人借物抒情的手法,并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感受古诗的魅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读、精读、背诵等环节,逐步理解诗句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情景教学法和互动交流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涵盖三首古诗:《墨梅》、《竹石》和《石灰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导入:

  提问学生课前复习或收集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并检查二三人。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 初读指导:

  解题:介绍作者王冕及题目意思(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教师范读,指名学生试读,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 精读训练:

  指名朗读,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3. 背诵《墨梅》。

  (三)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 初读指导:

  解题,引导学生自学(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

  思考、讨论、交流,逐句试讲,讲述全诗意思,抓住关键字(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四)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 初读指导:

  解题,介绍作者于谦及题目意思(吟:歌唱)。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2. 精读训练:

  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思考议论,加深理解(如“烈火焚烧若等闲”中“若等闲”的作用,拟人方法的作用)。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五)巩固练习

  1. 读课文,理解加粗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 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背诵三首古诗。

  4. 默写。

  (六)总结提升

  总结三首诗的共同特点: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借物抒情。

  强调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五、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

  竹石(坚劲)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与篇1相同,略。

  二、教学内容

  本篇教学设计同样涵盖《墨梅》、《竹石》和《石灰吟》三首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

  与篇1相同,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情景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文人墨客生活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古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读三首古诗

  1. 《墨梅》:

  引导学生通过初读、精读,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赞美乐于奉献精神的'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 《竹石》:

  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诗句中的关键字和整体意思。

  体会竹子的坚韧不拔精神,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 《石灰吟》: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拟人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三)巩固练习

  1. 朗读与背诵: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分组进行背诵比赛,增强记忆。

  2. 诗意理解:

  提问学生诗句的意思,检查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每首诗的大意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提升

  总结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借物言志。

  强调古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诗,培养文化素养。

  五、板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2.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 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课前,让学生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并请几位学生分享。

  2.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三首新的古诗,重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 初读指导

  解题:这首诗是王冕写的,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并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2. 精读训练

  指名朗读,思考并讨论诗句中的深层含义。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 初读指导

  解题:板书题目,学生读题并说说题目的意思。

  引导学生自学,仿照学习《墨梅》的方法。

  2. 精读训练

  学生逐句试讲,教师点拨,抓住关键字如“咬”、“立根”、“千磨万击”、“任”等。

  有感情地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四、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 初读指导

  解题:板书题目,解释“吟”的意思为歌唱。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并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2. 精读训练

  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思考讨论,如“烈火焚烧若等闲”中“若等闲”的作用,以及拟人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

  五、巩固练习

  1. 读课文,理解加粗的词,并说出诗句的意思。

  2. 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

  3.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 竹石(坚劲) 石灰(清白) —— 借物抒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准确认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教学法和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意。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读古诗,准确背诵古诗。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意,培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常规部分

  儿歌律动:师生共唱《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师生问好。

  2. 导入部分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然后引出今天将要学习的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3. 新授部分

  初读古诗:

  1. 请学生翻开课本,观察图片并描述所见内容。

  2. 教师泛读古诗,学生注意听语气及停顿。

  讲解背景:

  1. 讲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出示相关图片进行对比。

  2. 提问学生关于朱雀桥繁华与凄凉景象的想象。

  分句教读:教师逐句教读,学生跟读,理解诗句意思。

  游戏互动:进行“填一填”古诗游戏,加深学生对诗句的记忆。

  齐读古诗: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和诗意齐读古诗。

  背诵古诗:分形式朗读并准确背诵古诗。

  4. 作业布置

  回家将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四、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1. 墨梅(清气)

  2. 竹石(坚劲)

  3. 新授古诗(题目待定)

  ————— 感悟诗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9

  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中字词的基本含义,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

  教学内容:

  假设《古诗三首》分别为《静夜思》(李白)、《山行》(杜牧)、《示儿》(陆游),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古诗背景、作者简介、图片、音频等)

  学生预习材料(古诗原文、注释)

  分组材料(讨论问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月夜静谧或秋日山林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这样的场景中会想到什么?古人是如何用诗句来表达这种感受的呢?”引出今天要学习的三首古诗。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注意字音、节奏。

  2.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字词讲解:选取诗中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分组学习: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负责一首诗。

  1. 《静夜思》组:

  讨论问题: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为什么?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李白,在“静夜”中抒发思乡之情。

  2. 《山行》组:

  意境描绘: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象,小组合作绘制一幅“山行图”。

  修辞手法分析:探讨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示儿》组:

  情感解读:分析陆游在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中蕴含的情感。

  价值观探讨:讨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四、交流展示(10分钟)

  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包括朗读、讲解、表演或展示画作等。

  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五、拓展延伸(5分钟)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三首古诗在主题、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创意写作:选择一首古诗,让学生尝试用现代文或诗歌的形式进行改写或续写。

  六、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强调古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布置作业:背诵三首古诗,并选择其中一首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点和难点,以便后续教学调整。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会认并正确书写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每首古诗的大意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假设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包括《宿建德江》孟浩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则教学内容应涵盖这三首古诗的文本解读、诗意理解、情感体会等方面。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每首古诗的大意及所描绘的景物特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将古诗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中的关键词语、意境和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魅力。

  自学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或复习旧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音频,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学习生字新词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和字义。

  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方式,掌握生字新词。

  4.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分享学习成果。

  5. 想象诗境,感悟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6.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搜集并阅读与本课古诗相关的其他古诗或文学作品。

  鼓励学生创作与古诗相关的诗歌或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7. 总结回顾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搜集并阅读一首与本课古诗相关的课外古诗,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5-01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5-01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5-01

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教学设计05-01

六年级语文上册《荔枝》教学设计05-01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05-01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05-01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5-01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