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时间:2023-05-01 23:53:36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 :

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冷静的理性分析中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理清思路,明确观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写作背景

⒉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⒉明确思路

现实(1~5)-→历史(6~11)-→现实(12~14)

∣ ∣ ∣

↓ ↓ ↓

引子 --→ 观点 --→ 号召

四、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理解作者的历史观

⒉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过程 :

一、分析“引子”(1~5)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明确:开始兑换--乐意

停止兑现--不甘心 -→奴性心态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⒌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⒍小结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⒈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明确: 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马。

  

【灯下漫笔.】相关文章:

灯下漫笔作文12-06

灯下漫笔作文06-30

《灯下漫笔》教案(精选7篇)12-08

以文为本平中见奇-《灯下漫笔》教学反思04-28

漫笔04-29

徽州漫笔04-27

灯下11-27

灯下04-28

灯下04-28

中秋漫笔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