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

时间:2023-05-02 13:14:06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1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8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2

  【教材解读】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课文都与战争这一主题相联,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本课就是一篇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里的故事,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穿梭着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头子,正是因为有了他,敌人对苇塘里部队的封锁不起丝毫作用。孙犁用他清新流畅的笔墨勾勒出了他自信、自尊、爱憎分明的鲜明性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就能结合历史知识,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而且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学生极为感兴趣,再加上本篇小说的三要素很突出,对于学生掌握小说这种文体很有帮助。所以学生学习这篇小说比较轻松。

  【设计理念】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了三个特点:

  1、能力的培养:

  这篇讲读课文,我所设计的这一课时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的能力。

  2、强化速读法的运用:

  故事比较长,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进行精读、详读。

  3、强化学科链接: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课文内容并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画一画感兴趣的.情节或老头子的人物素描。

  4、强化合作探究精神: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了解小说的特征;

  4、能动手画一幅有关课文的素描。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

  2、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

  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大屏幕播放《小兵张嘎》影片中,他跳进一片长满芦苇的河塘中的片断。

  同学们,当你看到上面这幅熟悉的画面时,你是否想起了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呢?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己清出生疏的字词,并弄懂它。

  2、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走近作者。

  (可让几位学生上讲台写出自己已经弄懂了的字词或说出有关作者的介绍。)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包含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还有苇塘里的歌声,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双边互动:

  互动1:学生阅读本文后,说出应把握哪些要素。(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互动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情节,全班交流。(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个情节: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女孩到苇塘;第二天痛打日本兵。

  互动3:请同学复述最喜欢的情节,师生共同点评。

  互动4:说一说老英雄具有哪些性格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师生共同评议。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⑴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⑵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⑶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⑷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互动5:你喜欢这个老头子吗?用自己的手来素描老头子的形象,也可以素描文中所喜欢的情节。

  3、学习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延伸作业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把你了解到的故事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教后记】

  讲完本节课后,感觉到学生对于这样的人物具有极大的兴趣,带着浓浓的兴趣来学习,课堂氛围很积极,爱国热情高涨,民族精神得到了张扬!作业的完成比较出色,同学们了解到的本地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也有丰富,例如闻一多、李时珍、陈细怪学生的素描也很不错。(附学生素描作品一张。)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设计(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第 三 课 时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教学后记:学生对“老头子”的诱敌杀敌理解得透彻;但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战争描写的理解要引导。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4

  ○课型:

  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目标 :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 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

  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习预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二、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明确:(1)小说一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

  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4)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6)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7)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8)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9)在那里,鲜嫩地芦花,一片展开地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总之: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即可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置疑

  1、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2、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第8段写道:“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四、作业练习

  1、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

  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2、阅读课外阅读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淀》,分析两文的异同。

  3、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附教学后记】本课的重点在于体味老头子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如画的语言,要通过朗读、品味、思考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达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生品味的教学效果。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老英雄的爱与恨,智与勇。

  2、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疑点:

  战争是残酷的,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

  教学媒体: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特征和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里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千里白洋淀,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

  二、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孙梨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本文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wěi)  寒噤(jìn) 疟子(yào) 舀水(yo) 提防(dī)

  3.解释下列词语。

  A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B仄歪:倾斜,歪斜。 C张皇失措:慌慌张张

  D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他像青壮年人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自由出没苇塘。他爱憎分明,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深情,对侵略者充满刻骨仇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正包含了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用竹蒿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从苇塘的歌声中还可以想见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豪迈和昂扬斗志。这一切都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阅读时要把握哪些要素?

  -----小说。阅读时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梳理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请速读课文,理解情节,全班交流。

  全文可分为三个片断:概述老英雄形象;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兵。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 人物的?

  主人公: 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3.老英雄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表现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2)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作用:“过于”有非常和过分双重意思。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说明他既非常自信自尊,又过分自信自尊。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5.这篇小说是怎样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非常自信,他在芦花荡里来去自由,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使自己富有传奇色彩。

  6.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富有传奇的情趣。

  2.方法归纳

  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可以通过理清情节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在你周围,有没有像“老头子”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选择其中的一位作一次采访,把他或她的传奇生活告诉你的同学和老师。

  2.课后练习1、2。

  六、板书设计

  芦花荡

  孙犁

  小说三要素

  人物 老头子 过于自尊自信(刻画手法)

  情节 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环境 景物描写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环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3、能有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人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认识了老英雄“老头子”。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小说中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有什么关系。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yōu) 寒噤(jìn) 疟子(yào) 仄歪(zè) 阴惨(cn)

  3.选词填空。

  ①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 A (A、钻 B、窜),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 人们的眼再 B (A、锐利 B、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三、合作探究

  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心理的文字,体味这段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这段文字是:“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这段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笔,突出了老头子“过于自责”的内疚和痛苦,表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3.第二天二菱目睹老英雄痛击鬼子的情景,请想像并写出此时二菱的心理活动。

  可从钦佩老英雄足智多谋、看鬼子挨打心里痛快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等方面想象,合乎情理即可。

  4.孙犁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句子,为大家读一读,读出感情来。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学生可任选一处或几处朗读。

  5.细细揣摩一两处景物描写的`句子,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

  (1)渲染气氛(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衬托人物心情(4)点明背景

  6.“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一句中,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么形容芦苇长得高?

  -----这是景物描写的特写镜头,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用“钻”“天上”来形容芦苇长得高。

  7.通过文中的景物描写,你对孙犁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有什么认识?

  -----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和谐一致,渲染了气氛,增添了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写出了老人“狠狠地敲打”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报了仇解了恨的心情。四、课堂训练内容

  1.选词填空

  (1)半夜以后,小船又 A  (A、飘 B、摇)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 B (A、飘摇 B、飘撒)。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过于自信和自尊。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还表现在他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

  2.方法归纳

  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应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实践探索

  课外阅读孙梨的《白洋淀记事》,进一步感受他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创作风格。

  2.仿照课文第62段的写法,写一段描写你家乡景物的文字(或者课后练习3)。

  七、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人物——— 语言描写     景物衬托

  心理描写

【教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相关文章:

芦花荡教案04-25

芦花荡教案02-23

芦花荡(教案)04-25

《芦花荡》教案08-26

《芦花荡》教案设计优秀10-16

《芦花荡》教案设计(通用15篇)01-08

《芦花荡》读书笔记9篇04-25

小学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教案10-17

读《芦花荡》有感04-19

《芦花荡》读后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