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时间:2023-05-02 12:55:37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欢迎大家分享。

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1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23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占领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

  2、 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3、 补充交代故事背景

  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6段。

  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讨论交流、明确: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他想就别上学了。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1、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2、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3、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4、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五、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再次,他明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总之,小弗郎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联系在一起了,是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二教时新课 标第 一网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第17—19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和“语言是钥匙”这两处,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

  韩麦尔先生讲话的内容大致是:⑴宣布“最后一课”。⑵指出因循怠慢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批评家长并检讨自己对孩子们的学习不够关心。⑶指出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永远别忘了它。并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因循怠慢的习性,批评他们不奋发、不争气,以致当了亡国奴。“亡了国……钥匙”,意思是如果牢记祖国的语言,就会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起爱国热情,就会为恢复国土和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这些话,都反映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指导学生学习第21段。

  提问: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

  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两个联想:⑴字贴像小国旗。⑵鸽子叫声。第一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第二个联想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3、指导学生学习第24—29段。

  提问: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的一个手势结尾?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是这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心情和表现的:首先写钟声和号声响了,这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再写韩麦尔先生站了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最后写韩麦尔先生奋笔疾书“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用手势表示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个情节有深刻的意义。这几个字是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给他的学生们的临别赠言,也是这位爱国者的心声,是所有法国人民的心声。这一悲壮的行动,表达了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因此,这几个字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升华。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口头练习

  把上习字课那段改为第三人称写法,再与原文比较一下,说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学生准备。

  2、提问检查。

  3、补充讲解:本文是从小弗郎士的角度,以小弗郎士的口气来写的。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表现了小弗郎士这位法国儿童在失去国土后精神世界的变化,又真实而具体地刻画了韩麦尔先生这位爱国者的动人形象,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有力地表达了这篇小说的爱国主义的主题。小弗郎士的带有儿童的稚气的叙述,使读者感到特别亲切、真挚、动人。

  三、小结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

  小弗郎士

  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后来由于这是最后一课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韩麦尔先生 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

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3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交流预习情况

  四、深入探讨

  1、课文题为“最后一课”,围绕最后一课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第一段(1—7)上课前(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7—23)上课时(故事的发展)

  第三段(24—29)下课时(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五、深入探讨,剖析人物

  1、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六、合作探究,语言品味

  1、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2、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3、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见教参)

  七、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明确: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课文小结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板书: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22、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2分)

  23、③(2分)

  24、极度悲愤(2分)两文主题相同:都是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2分)

  25、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失去平日的镇静。(2分)

  26、学生们(1分)表明学生们的心情也非常痛苦,以致有些麻木。(3分)

  27、略(未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的不得分。共5分)

  28、韩麦尔先生自制力强,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在离开前全部教给学生;而祁老师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自控能力,只好以不上课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这两种情况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意思正确2分,具体分析2分,共4分)

【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08-17

《最后一课》教案05-30

最后一课教案01-10

《最后一课》教案04-25

《最后一课》教案04-25

《最后一课》教案04-25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05-08

最后一课教案及反思04-25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2-22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