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资料:《最后一课》的教学

时间:2023-05-01 21:32:11 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一课》资料:关于《最后一课》的教学

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教师进修学校

《最后一课》资料:关于《最后一课》的教学

包 勃

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创造,教师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下面以《最后一课》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

一 定好教学目标 

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布卢姆说:“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定好教学目标 是教学成功的的利器之一,没有它教学就会在矛盾无定的迷津中踌躇不前。

二 定好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体现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课文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的,而体现人物爱国主义旋律的“乐曲”,恰恰是课文的重点句,所以,把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重点句的含义作为重点,教学时才能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

学生与小说思想感情存在两大差距:一是国别,二是时代久远,所以要把迁移学生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

三 倒车回环法

倒车回环法是根据本文结构的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和效果。

四 更新教学组织形式

(一)目标倒推导入  法

我这样导入  新课: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一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现在你们设想一下:在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目标导入  用了时代倒推法。由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切身感受到的高兴心理与学生想象的60多年前上完最后一课的心理导入  新课,把时代的镜头倒推了60多年。学生切身感受和想象感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后一种心理培养了学生想象感悟的能力。导入  用疑问做结尾,给学生一个想象思考的余地。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想象思考正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兴趣。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谈目标导入  的两种心理感受)

(二)课文内容倒领法

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在黑板的右侧竖着写“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然后激发“老师为什么先写这几个字?”

先板书这几个字,即写出了课文的灵魂,目的是用课文灵魂来统帅本文的学习。这样的教法一反以往“顺叙”的教学和模式。这样不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还给学生一种“尝新”的感觉。

教师激疑启迪了学生潜在智慧的思维,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马克·吐温讲过:“人的好奇心具有一种非凡的力量。”

学生答疑后教师点拨:“‘法兰西万岁!’是课文的灵魂,是人物爱国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然后提问:“铸成本文灵魂的‘血和肉’课文重点语句)是什么呢?”请学生默读并圈点课文与本题有关的重点句。

当学生圈点后,我把话题一转:“同学们!想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此文的吗?”在关键处留下了悬念。

这一问题在学生刚刚平静的思维湖面再投石,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教学环节。

(三)作者、时代背景读后讲

这样打破了老式的解题、作者、背景……教学程序。对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解决难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 以文魂为统帅析重点解难点

(一) 分析重点

以母子系统问为导线。

点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书上圈点好铸成文魂的‘血与肉’,这些重点语句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物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文笔凝聚在韩麦尔先生用尽全身力量写成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上。”

到此学生也解开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为什么得先写这几个字之谜。

教师提出两大问题(母问):1.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2.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达出来的?

这两问的答案是课文灵魂的两根主动脉,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用两个母问为源头设计支流问题(子问)作为分析重点。

子问设计:

1.小弗郎士:A.学习态度有什么变化?B.感情有何变化?C.思想感情如何变化?D.主要心理活动是什么?

2.韩麦尔先生:A.衣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B.怎样自责的?怎样赞美

  

【《最后一课》资料:《最后一课》的教学】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02-28

最后一课04-28

《最后一课》我的教学结束04-28

(精选)最后一课作文01-23

最后一课作文06-05

最后一课作文06-04

《最后一课》教案04-25

《最后一课》教案04-25

《最后一课》教案04-25

最后一课-作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