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目标:
1.在捡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比较,了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征。
2.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根能吸收营养,帮助植物生长。
准备:
1韭菜 .大蒜 .葱。
2筐若干个(三只以上)。
3小花盆若干。
过程:
一 .谈话
你们在家吃过韭菜 .大蒜 .吗?那认识它们吗?
二 .拣菜
1 .出示一筐菜。
菜场一早送来许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几种菜混在了一起,给厨房的厨师带来了许多麻烦。厨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把这些菜分开放在各自的筐里。
2 .幼儿一边拣菜一边把菜分别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们来帮厨师把菜分分开,把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摆放?
好,我们把菜分好了,那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分开 摆放呢?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
4 .引导幼儿说出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像妹妹。
刚才我们说了为什么要把这三种蔬菜分开,那谁能来说说这三种蔬菜,它们有什么特征。如果它们是一家人的话,你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又像妹妹呢?
5 .师小结。
韭菜妹妹的叶子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的,叶子是扁的 .窄的;大蒜哥哥的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宽又扁;葱弟弟的叶子中间是空的,圆柱形的。
三 .种植韭菜 .大蒜(有根的) .葱(有根的)。
1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现在我们要来种植这三种蔬菜,那该怎么种呢
2 .取部分韭菜 .大蒜 .葱,切下其下半段。
每个小朋友先选其中一样蔬菜,然后把你选的这样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还剩下些什么。
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 .把它们种植在同一花盆里,比一比谁长的高。
我们把三种蔬菜的下半段种在花盆里,看看它们谁长的又快又高。
4 .幼儿种植蔬菜
5 .把它们放在自然角中,鼓励幼儿学着照顾,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画面中的恐龙,了解恐龙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能用比较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恐龙特点。
重点难点:
观察、比较画面中的恐龙,了解恐龙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回到恐龙世界》,相关恐龙的基本介绍。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共同阅读幼儿用书中第16~17页的内容,引发幼儿探究恐龙世界的兴趣。
1.第16页上有两只恐龙正在打架,你能看出来两只恐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哪一只恐龙看起来更凶猛?
2.恐爪龙看起来更凶猛,它的.爪子是什么样的?哪一个图是它放大的爪子?你怎么知道的?
3.凌齿龙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爪子、牙齿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4.第17页上画了几种恐龙?三角龙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剑龙用什么来保护自己?
二、请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用书第18~21页的内容,仔细观察画面中各种恐龙的外形特征,并和身边的同伴说一说。教师在幼儿自主阅读和互相讲述的过程中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1.在这个完整的画面中有很多只恐龙,你认识哪些恐龙?
2.和同伴说说你看到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三、图片,玩“你说我猜”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观察和比较恐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先说明玩法,并试玩一次:每一次请一名幼儿站在图片前,当猜恐龙的人;教师先指出一只恐龙让其他幼儿看到,然后请他们分别说一句话描述他们所观察的恐龙的外形特点,猜恐龙的人依据描述该恐龙的特点,知道幼儿指出所描述的恐龙。
四、小结
活动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幼儿对恐龙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所以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幼儿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幼儿眼里,与我们形影相随的影子里隐藏着许多“小秘密”,而这些“小秘密”又蕴含着许多的科学知识。科学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幼儿天生就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为了更好的激发和提升这种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我精心设计了本次活动。好奇、爱玩儿是幼儿的天性,我通过“神秘的玩具筒”打开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幼儿在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操作中,渐渐获得对影子的了解,努力做到了学中玩,玩中学。
活动目标:
1、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变化有关,在探索实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2、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索的过程,并乐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活动准备:
1、手电筒
2、玩具筒、各种物体卡片
3、一盆花、参照物
4、任务卡、太阳卡片、胶棒
活动过程:
1、用大型led灯导入,引出影子的话题。
2、观察玩具筒,看看玩具筒里有什么?通过玩具筒里藏着的秘密,激发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3、幼儿探索用手电筒让影子出现。幼儿回想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影子。得出结论――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4、教师更换卡片,让幼儿猜想影子会不会变?幼儿尝试探索更换物体卡片,感受影子的'变化。探索得知:物体不同,影子也是不一样的。
5、观看ppt中的两个影子,让幼儿思考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猜想,这两个方向不同的影子是几盆花的影子?
6、教师引导操作。让幼儿指出,影子在哪?光源在哪?光源在这边,影子就在他的另一边。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发现,一盆花也会有变化不同的影子。初步感受光源变了,影子的方向也改变了。
7、让幼儿自由探索,亲身体验。光源的位置变了,影子也跟着变来变去。
8、发放记录卡,边操作边记录。加强幼儿对影子变化的认识。
9、教师与幼儿一起观看ppt,总结记录卡。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回到活动室,仔细观察哪里还有会变化的影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萌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分享、参与的快乐。
2、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大胆操作、积极表达的`能力。
3、鼓励幼儿在玩中积极探究调制泡泡水的方法,初次尝试记录。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小朋友吹过泡泡。
2、材料准备:一瓶调好的泡泡水;水、吹泡泡工具、洗洁精、盐、洗衣粉、面粉、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肥皂水、擦手抹布、记录表、粉笔、黑板。录音机、磁带。
3、场地准备:户外草坪。
活动过程:
1、出示调好的泡泡水,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幼儿相互讨论。
“你准备怎样调泡泡水”?
3、幼儿认识各种材料后,教师提出问题,幼儿自由探索与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参与指导。
问题:哪些原料能够调出泡泡水呢?
重点指导:
(1)启发幼儿认真思考、尝试区分哪些材料能调出泡泡水,并作好记录。激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2)提醒幼儿注意操作卫生,不乱撒泡泡水,不将泡泡水吹至小朋友身上、头上,不争抢工具。
4、幼儿汇报吹泡泡的发现。
讨论:你用哪些原料调出了泡泡水?怎样调的?你还有什么发现?
5、集体游戏:吹泡泡比赛。
6、活动延伸:幼儿自由在户外吹泡泡,观察泡泡在阳光下的变化。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初步了解热带鱼花纹美丽的简单原因及几种海洋生物保护自己的本领,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幼儿观察、想象的能力,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3、初步知道保护自己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关心自己、关心同伴的愿望。
材料准备:电脑一台、有关知识的VCD碟片(参考《印尼野性篇—水中奇境》)。
活动过程:
一、海洋生物的保护色。
1、热带鱼的保护色。
(1)、看有关热带鱼的VCD片。
(2)、讨论:热带鱼为什么有这么漂亮的颜色?鼓励幼儿寻找、探究答案。
(3)、看VCD了解答案。
2、侏儒海马的保护色。通过看图片,幼儿发现它的颜色与生活环境的相关联系。
3、鲽鱼保护自己的本领。
4、变幻极大师:章鱼的奇特本领。
二、海洋生物的其它自我保护本领。
1、鳗鱼的自我保护意识。
2、成群的小海龟如何逃生的。
3、稍大一些,没有特殊本领的鱼是如何逃避敌人的攻击。
三、讨论:小朋友如何保护自己,发现幼儿园里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说说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在家里玩时有什么潜在的危险。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尝试用符号记录规律。
2、激发幼儿对物体排列规律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斑马图片;条形旗图片(规律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1、教师身穿条纹上衣,吸引幼儿注意。
师:“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怎么样的?”
2、出示斑马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花纹规律。
3、出示条形旗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二、启发幼儿用符号记录规律。
师:“我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怎么样把它们记录下来呢?”
1、幼儿讨论记录方法。
2、确定简洁的记录方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规律(如:010101、□○□○□○)或用物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记录(如:蓝白蓝白蓝白)。
3、幼儿尝试用自己的符号记录。
4、幼儿互相交流记录结果的含义。
三、启发幼儿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并尝试进行记录。
四、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规律事物及规律现象。(如:人行横道、星期的轮回规律、四季的轮回规律等)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宝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蛋
1.出示蛋,引起幼儿兴趣。教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蛋吗?你们还认识什么蛋?
2.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蛋
引导幼儿将动物图片与蛋一一对应。
3.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也会生蛋?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
1.教师:这些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重量、颜色来比较。
2.教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轻。
有的蛋是深黄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还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带斑点的。
三、由表及里观察,产生探索的兴趣。
1.教师: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并将鸡蛋打开观察。
2.观察:是不是每种蛋都有蛋白、蛋清呢?每种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样吗?(逐一打开蛋。)
3.教师小结:每种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壳,敲碎蛋壳,里面都有蛋黄、蛋清。
四、活动结束
教师讲述有关蛋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有关蛋的话题。
如:蛋黄怎么会变成动物宝宝的?为什么蛋有大有小?
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
千姿百态的睡姿
设计背景: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
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3、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4、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
活动过程:
1、幼儿跳集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同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么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 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己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可以模仿学过的动 物、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 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己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会变的颜色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夹子的用途和功能。
2、尝试用肢体动作大胆表达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夹子展览(衣夹、被夹、发夹、文件夹、医用夹、食品家、新的老鼠夹等)、分类纸、ppt、球、书、糖果、纸、盒子、夹子葵花等。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夹子
1、幼儿参观夹子展览会,区分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夹子并简单介绍夹子的用途。
2、了解几种特殊夹子的功用:
(1)、医用夹:这是谁需要的夹子?
(2)、领夹:录像里的爸爸告诉我们什么?领夹有什么用?
(3)、鼻夹:看了图片后,你知道这是什么夹子吗?
(4)、鼠夹:它的用处和猫的本领是一样的,它有什么用呢? 3、教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夹子,有的能打扮我们,让我们变得更漂亮;有的是帮助我们的小工具,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二)、用肢体语言创编夹子动作
1、幼儿自由发挥,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夹子。(配以辅助材料让幼儿夹一夹)
2、幼儿交流演示各种创编动作。(配合儿歌) 附儿歌:夹夹夹,夹夹夹,我的小手是夹子。
夹起一张纸。
3、教师: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可以变成夹子。
(三)、延伸活动:利用夹子进行艺术创作
出示夹子葵花,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
教案设计说明
在进行“小工具”主题活动时,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工具,其中有少部分幼儿带来了一些晾衣夹,引起大家对它是否属于工具的争论。随后幼儿开始收集不同种类的夹子,渐渐幼儿对夹子的不同功用产生了关注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以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已有的零星经验,同时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夹子的功用,我以幼儿的认知经验为出发点,根据幼儿对夹子的了解情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第二部分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动静交替的方法,让幼儿通过肢体动作的创编演示了解夹子的一个共性特点:能夹住东西。同时它也是整合理念下,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延伸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教学反思
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将夹子展览会中的夹子按自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两种情况进行分类,看似不经意,却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孩子知识经验的关注,将幼儿推上活动主体的位置,老师隐藏其后并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老师观念的转变。 第一环节认识夹子,通过幼儿介绍自己认识的夹子来引发生生互动,达到经验分享的目的。老师对几种特殊、幼儿可能不认识的夹子估计得很准确,运用照片、实物、录象等不同的展现方式来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活动目标1在这一环节得以充分落实。 活动第二个环节是为目标2服务的。老师在让幼儿尝试夹一夹的材料时,非常有心地投放了一个大大的健身球,幼儿一人夹是无法夹起来的,从而激发幼儿产生合作的意识。 幼儿在介绍自己用身体创编的夹子时,老师过份强调用儿歌的形式来进行介绍,想着整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幼儿的情绪体验。实际可以更为宽松些,如:让幼儿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变的;或者用动作示范一下,这样能让更多幼儿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课改以后,整合意识强了,但整合应该很自然没有痕迹,此处的整合显得非常僵硬。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PPT课件(汉字凹和凸、集体记录表、交通安全转角镜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回忆已有经验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结合PPT,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这个字(凹)读“aO”,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凸)读“tu”,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幼儿说出名称。)
4.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变长等)。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师: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的,镜子里的你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人们还特意制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们叫做哈哈镜。
三、观察图片,了解凹凸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转角镜,讨论其用处。师: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凸出来或者凹进去的镜子吗?在哪里见过?
师:老师有一双爱发现的眼睛,看看我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在地下车库、马路拐角、小区门口放上这个镜子呢?看看它是什么样的?猜猜有什么用?
2.小结。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藏着的哈哈镜,还认识了道路安全转角镜。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镜、凹面镜,你想知道它们藏在哪儿,有什么用吗?老师相信你们和我一样,也有一双爱观察、爱发现的眼睛,所以,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活动点评
方景融老师每一次展示的活动都会给我惊喜,这一次也不例外,整个教学给我的感觉是“轻松”和“高效”。
一、“轻松”——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1.生活化。利用幼儿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照镜子经验,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勺子进行观察探究,发现哈哈镜的秘密,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性。教学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显像的变形特点,都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的。同时,幼儿通过对记录表中猜想与动手结果的比较,自己不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3.游戏性。教师引导幼儿用“玩”的心态对待科学学习,如“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游戏”,“玩玩勺子,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始终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观察、发现。
二、“高效”——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得到了恰当落实
1.提升性。本次教学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幼儿的思维高度,如每个环节都设置了高出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提问;教师介绍“道路安全转角镜”,让幼儿了解还未接触的知识;引导幼儿感受“凹凸”,给幼儿更加确切的概念支撑后面的探究表达等。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经验。
2.拓展性。当幼儿发现勺子里的本人变形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远一些和近一些,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以此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变化探究条件,发现不同的变形特点,拓展幼儿原本不会关注到的认知经验。
3.持续性。在教学中,方老师不仅关注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幼儿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奠基。如特别注重幼儿“爱观察、爱发现”意识的培养;关注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尤其注意对幼儿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较高质量地支持、引导和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中班科学:
站稳的乒乓球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
1、人手一个乒乓球和几张纸。
2、各种瓶盖、纸杯纸盒、橡皮泥等。
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幼儿自由玩球。(导入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2.幼儿将球放在桌子上玩,师巡视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过渡:乒乓球说它有个愿望,就是想在桌子上站稳了,不想再滚来滚去的,可是材料只有一张纸,小朋友们能帮助它实现这个愿望吗?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五、再次分组活动:探索其他材料让小球站稳的方法。
1.过渡:小朋友们帮助小球实现了它的愿望,它真高兴,想再请你们帮助它一次,你们愿意吗?
2.师提出问题: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再让小球站稳来,行吗?你们试一试吧。
3.幼儿分组尝试。
六、结束:我们到班上再去玩一玩吧,帮助老师把东西收一收吧。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体验轻重,对称,支点移动等因素与物体保持平衡的关系。
2.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发现,并能记录结果。
3.能举出两个以上生活中运用平衡原理的例子。
活动准备
画笔 剪刀 铅笔 橡皮泥 卡纸 别针
活动过程
1.蝴蝶玩偶引出主题,激发孩子们积极探索兴趣
小蝴蝶飞累了,落在花枝上休息一会,可是它怎样才能站稳呢?快帮小蝴蝶想想在花枝上平稳站住的办法吧!
①用剪刀剪出造型不同的蝴蝶;用橡皮泥把铅笔固定住。笔尖朝上。
②尝试将蝴蝶平稳的立在笔尖上,用笔在支点上做出记号。
③在蝴蝶身上的不同部位夹上别针,看看支点改变了吗?
你的小蝴蝶落稳了吗?将你找到的支点画下来,并将小蝴蝶粘贴在花园里。
2.通过自制小天平,加深体验轻重,对称,支点移动等因素与物体保持平衡的关系
a.粗细均匀的长棍,纸杯做小桶,线绳沙子。
b.自制的小天平歪了,怎么办呢?请给另一边烦人纸杯中倒入沙子直到平衡。
科学乐园
当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相等时,两个托盘距支点的距离也相等,当重量不等时,距支点的距离则不等。小朋友们。你发现了平衡的秘密了吗?你还知道哪些物品也用到了这些原理呢?与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吧!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语言科学教案08-26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2-17
幼儿园中班影子科学教案10-0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1-17
幼儿园中班吹泡泡科学教案03-12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溶解04-03
幼儿园中班《小蜘蛛》科学教案08-26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热门】01-23
【热】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1-23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精】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