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音乐教案大班教案参考
音乐教案大班篇一: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吹泡泡》
活动目标:
1、通过节奏活动,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对音乐的开始与结束的反应能力
3、对幼儿进行气息的训练及力度的控制和想象力的练习。
4、能够完整地歌唱歌曲并且大胆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活动准备:节奏卡片吹泡泡的玩具铃鼓铃圈单响筒圆舞板
活动过程:
一、节奏练习
1、师生问好。
2、节奏游戏。
二、复习巩固对16分音符的认识。
1、师:这是谁呀,你们认识吗?
幼:十六分音符。
师:对,我们就是一个苹果分四瓣,一人吃一口的,所以走路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为什么?所以唱歌的声音是长还是短?
2、将16分音符放在节奏图中,先分行拍,再连贯着拍。
师:现在我在节奏图里又加上了十六分音符,难度加大了,你能边念边拍出节奏来吗?
3、教师将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节奏练习比赛。
师:好,那这一次我们来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拍的最最好!
(师生一起先分行拍,再连贯着拍。)
4、尝试用节奏说一段话。
师:其实这个节奏就是上次我们学过了一首童谣,你们听——的大,的'哥的哥
大,三个臭皮匠在写文章;的大,的哥的哥大,凑成一个诸葛亮啊!(教师用教棒指图谱)
5、幼儿尝试,分小组一起来玩游戏。
师:自己商量一下,谁打节奏?谁念儿歌?
6、请部分幼儿和家长一起表演。
三、游戏《吹泡泡》。
1、教师开始吹泡泡引起幼儿的注意。要求请每一位小朋友盯住一个泡泡去看,泡泡的颜色、在阳光下的颜色、形状,引出歌词。
师:老师在吹泡泡的时候,请你用小眼睛仔细盯住一个泡泡看看一看泡泡在阳光下的颜色是什么?形状是什么样的?
2、幼儿根据观察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飞呀飞上天飞呀飞上天,泡泡泡泡咦泡泡不见了。
3、请小朋友每人跟着一个吹出的泡泡唱“啊”音延长到泡泡破裂,破裂时发出“啪”的声音。
师:下面我们用啊的声音表示吹泡泡,用啪的声音表示泡泡破裂。(幼儿游戏)
4、用声势表现,请幼儿每人跟着一个吹出的泡泡一直轻声拍手,当泡泡破裂时跺一下脚表示。
师:好玩吗?这次我们来换个玩法,泡泡吹出的时候拍手,泡泡破裂的时候
跺脚。好不好?(师生一起游戏)
5、二部练习,幼儿分成两组,玩吹泡泡的游戏。
师:当泡泡吹出时,第一组小朋友各自跟一个泡泡,发出“啊”的声音,第二组小朋友同样每人跟一个泡泡,在泡泡破裂时发出“啪”的声音。
四、乐器游戏。
1、出示乐器铃鼓、响板让幼儿辨认,用铃鼓或铃圈跟吹出的泡泡,圆舞板或双响筒表示破裂的泡泡。
师:这次我们带上乐器宝宝一起来玩。(拿乐器玩游戏2次)
2、合音乐一起游戏。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着这首好听的歌曲《泡泡不见了》来玩一玩吧。师: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泡泡,有大又有小就往后退和往前进,飞呀飞上天飞呀飞上天就拉手转圈,咦泡泡不见了,嘴巴里一定要说“啪”,这时手松开,各自摆一个不一样的造型。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哦!
音乐教案大班篇二:大班音乐游戏《剪刀石头布》教案
一、设计意图
在日常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音乐游戏则是反映幼儿的生活和他们的情趣,在幼儿生活、学习、娱乐的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爱好及动作特点,积累起来加以提炼,反映幼儿生活。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抓住这一点,结合幼儿喜爱的游戏,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爱好,我设计了此音乐游戏。
二、活动重点:
1.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并用良好的'心态对待输赢。
2.在老师引导下初步尝试与同伴间的合作学习与游戏,增进与同伴间的合作协调能力。
三、活动难点:
根据音乐旋律和节奏匹配动作,学会换位置找朋友的方法,遵守游戏玩法与规则。
四、活动目标:
1.在学唱歌曲的基础上集体讨论游戏规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将两两结伴游戏转变成集体游戏,尝试游戏的不同玩法。
3.乐意与同伴交往,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五、活动准备:
1、DVD光盘一张。2、幼儿熟悉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六、活动过程:
(一)、玩猜拳游戏,引入活动。
1.小手玩游戏。
师:你们玩过猜拳游戏吗?猜猜看老师出的是什么?
2.幼儿尝试玩一玩。
师:石头、剪刀和布。谁赢谁输?谁来试试看?
(二)、学唱歌曲。
1、教师示范唱歌曲。
师:老师把:“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这首歌的名字叫《猜拳歌》,现在我们仔细听一听,歌里都唱了什么?
2、师:歌曲里说了什么?几个手掌?几个指头?几个拳头?
3、教师再次边做动作边范唱。
4、幼儿跟随教师一起学唱歌曲,可以加上动作表演。
(三)、游戏一:猜拳。
1、师:我们都会唱猜拳歌了。它还可以玩游戏呢!可是怎么玩猜拳游戏呢?
2、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讨论猜拳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规则一:剪刀可以剪布,布可以包石头,石头可以敲剪刀。
师:剪刀石头布是怎么玩的?怎么分输赢,谁来说说?
规则二:唱“嘿”的时候再猜拳。出相同动作时要再次唱“剪刀、石头、布,嘿”进行猜拳,直到分出输赢。
游戏二:变魔术。
(1)魔法师引入。魔法师说:“你们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就要变成小猫,谁输了就要变成小老鼠,如果是平局就变成小鸟。”
(2)提问:赢了变成什么?那输了呢?什么时候变成小鸟?
(3)两位教师示范游戏。
(4)幼儿尝试合着音乐玩游戏。
(5)请幼儿站起来合着音乐完整游戏。
3、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师用手来玩猜拳游戏的,那我们还可以怎么玩呢?你们回去想一想,下次来告诉大家,我们再一起玩。
音乐教案大班篇三:大班音乐教学设计
《鼓上的小米粒》这个歌曲非常的活泼,是孩子非常喜爱的,特别是里面的歌词“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的轻,米粒跳得低。”这个形象的语言使孩子对敲鼓的轻重有了具体的认识。于是,在活动中,我利用孩子对这个歌曲的喜爱,和歌曲中形象的歌词对孩子进行了轻重的练习。
1、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轻重的变化,如老师来敲鼓,孩子们根据老师敲的轻重不同,用身体各种动作来表现高低、轻重、大小等等。
2、看实验来感受轻重:由于操作材料不足,原本想让幼儿通过亲身感受来理解“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的轻,米粒跳得低”这句歌词。在活动中还是我操作让孩子观察,但这并没有影响学习的效果。我在鼓上放了几颗小米粒然后用不同的力度敲打,这样既能激起孩子敲打的兴趣,又能让孩子用更多的感官来感觉轻重,用眼睛看:米粒跳的高低;用耳朵听:声音的轻响,手臂的力度和和轻重的关系等,让孩子们在游戏的环境中尽情的感受,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敲鼓轻重的技巧。
3、在唱歌中感受轻重,在孩子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让孩子用声音的轻重来表现鼓的轻重。如:在“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时要求孩子用比较响的声音来表现,在“小鼓唱的轻,米粒跳得低”时要求孩子用比较轻的声音来表现。在唱的过程中让孩子对轻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4、让孩子自己进行敲打来感受轻重。我还让孩子们一边唱歌曲一边来敲鼓(在桌子上敲打),唱得响就敲得响,唱得轻就瞧得轻,这样孩子们“敲鼓”时用嘴来指挥手的动作,孩子们能较快的掌握。因为嘴巴是发令者,也是驱动四肢的指挥官,用嘴巴来指挥能够随时得到双方面的分辨力与集中力。
在这个活动中,不仅使孩子们对鼓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而且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敲击轻重的技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代替了枯燥的讲解,用具体直观的物品代替了抽象的表述,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
每一次活动都会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1.在第一环节中,我把米粒放在鼓上敲鼓,原本我是为了让孩子看得更清楚,我在鼓上放了十几粒米,所以鼓一敲,好些米粒都跳到了地板上,前排的孩子就趴在地上捡,如果我放一粒米粒,可能不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2.在让孩子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时,我没有给孩子太多的时间去创编,就自编自跳,以至于孩子们的动作千篇一律,都拘泥于我的动作,使他们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以后的课中,还应该做好更多的准备和更细的思考。
【音乐教案大班教案参考】相关文章:
风和雨大班音乐教案参考06-26
大班音乐课教案备案参考08-26
音乐教案大班教案02-01
音乐教案大班教案04-02
大班音乐教案快乐的音乐教案01-28
大班音乐教案08-23
大班音乐的教案03-05
大班的音乐教案01-12
大班音乐教案10-11
音乐教案大班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