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教案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用一节干电池与其他元件组成闭合回路,观察小灯泡亮度较暗;然后再用两节干电池接入电路中,在闭合开关之前提问同学们灯泡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发现灯泡较亮,总结实验现象,说明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提问学生电流的强弱与电源的什么量有关?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家庭和教室的实际电路,能简单描述家庭电路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研究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家庭电路中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用具:家庭电路示教板、保险丝、铜丝、铁丝、拉线开关,开关、螺丝口灯座、卡口灯座、固定插座,可移动插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连接家庭电路示教板,现在大家注意观察黑板上关于家庭电路的示教板,示教板上全部是实物连接,观察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家庭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电能表是不是平常所说的电表,它的作用是什么?插座在家里也见过,常用的有几种?电路中的几部分是如何连接的?保险丝的作用是什么?家庭中,要安全用电,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看来,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生活电路中也有许多物理知识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
1.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同学们观察电路板上的各元件,同时阅读课本关于家庭电路的组成一段,找出组成家庭电路的主要部分。哪一位同学说一下家庭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板书:家庭电路由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用电器和导线组成。
播放视频:家庭电路
大家知道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吗?电能表是用来显示整个家庭所用电能的,所以,输电线进户后首先应接到电能表上,接下来是全户用电的总开关。当家庭电路需要修理时,必须断开总开关,这时室内全部与外面的输电线分离,可以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总开关的后面是保险装置,它对所有的用电器起保护作用。由此可知: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都是对整个电路起作用的,应放在用电器的前面逐次连接比较好。
电能表实际上在生活中叫电表。关于保险丝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想想做做
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把保险丝、铜丝、铁丝分别放到火焰上,看看哪个能熔化。现象:保险丝熔断了。
播放视频:家庭电路
结论:家用保险丝是由电阻率较大而熔点较低的铅锑合金制成的。当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熔化,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器的作用。铁丝、铜丝在电流过大时不熔断,起不到保险的作用,所以千万不要用铁丝、铜丝代替保险丝。
保险丝在我们生活中是英雄,它的献身精神非常可贵。不过,目前还有一种空气开关普遍使用,它同样可以切断电路,对用电器及用电线路起到保护的作用。
同学们可以观察到电能表、灯座、开关及用电器上都标有电流值,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工作电流设计生产的,因此要根据电路设计安全电流,选择合适的保险丝。
2.火线和零线
在电路板上,在家观察一下进户的.两条输电线是否一样?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零线;另一条叫端线,俗称火线。如何区别火线和零线呢?我手里拿的是一支试电笔,它可以判断哪条是火线,下面我们来了解试电笔的结构及正确使用方法。
试电笔有氖管,充有氖气,两端是两个金属电极,当电流从一个电极通过氖气流到另一个电极时氖气会发出红光。使用时,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的导线(手指千万不能碰到笔尖)。如果被测导线是火线,电流经过笔尖、电阻、氖管、弹簧,再经过人体、经过大地,流到零线,与电源构成闭合电路,氖管就会发光。如果笔尖接触的是零线,氖管中不会有电流,也就不会发光。
3.两种类型的触电
播放视频:触电事故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成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时,就会有电流通过,如果电流达到一定大小,就会发生触电事故。假如人的一只手接触火线,另一只手接触零线,这样,人体、导线就构成了闭合电路,电流通过人体,发生触电事故。假如人的一只手接触火线,另一只手虽然没有接触零线,但是由于站在地上,导线、人体、大地同样构成了闭合电路,电流同样会流过人体,发生触电事故。此外,还有些情况可能引起触电。如绝缘皮破损、机壳没有接地,在电线上晾衣服、电视天线与电线接触等。我们知道了一共有两种类型的触电,一种是同时接触火线和零线,另一种是接触火线。
4.触电的急救
播放动画:触电的急救
假如触电了,应如何急救呢?强大的电流通过人体可能使心跳、呼吸停止,电流产生的热还会使肢体烧伤。如果发生了触电事故,要立即切断电源,必要时要用绝缘的木棒挑电线,然后对触电者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尽快通过医务人员抢救。关于触电急救,同学们首先要保护自己,帮助别人时更要讲安全,讲科学,讲规则。也只有这样,才能人人都安全。
5.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
下面,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几种插座,插头和灯座,说说它们用在什么地方。固定插座在家里用处很多,一般固定在墙上;可移动插座用起来比固定插座灵活一些。插座有两孔和三孔的。你知道什么时候用三孔的插座呢?三孔插座对应的应用三线插头,前面我们刚知道火线和零线,第三条线是什么线?第三条线是是地线。地线是把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万一用电器的外壳和电源火线之间的绝缘损坏,使外壳带电,电流就会流入大地,不致对人造成伤害。同学们回到家后,再观察家中的插头、插座、灯座,然后集中讨论一下,那样,我们得到的知识就更全面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用电会越来越安全。如在新建的楼房里,连接各户的总开关上大多数有漏电保护器。正常情况下,用电器通过火线、零线和供电系统中的电源构成闭合电路,不应该有电流直接流入大地。但是,如果站在地上不小心接触了火线,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这时,总开关上的“漏电保护器”就要起作用了,它会迅速切断电流,对人身起到保护作用。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家庭电路由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插座和用电器组成,以及它们的主要功能。
2.什么是火线、零线,试电笔的功用是什么。
3.两种类型的触电和触电的急救。
4.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器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案3
一、知识与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用具: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看黑板上的电路,从前面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两个小灯泡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家现在先来猜想一下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有多少种可能?
1. 电流可能是由大到小的,电流每经过一个小灯泡,就消耗一部分电能,回到负极时就小了。
2. 认为小灯泡一样亮,电路中各点的电流可能相同;电流可能有时大有时小,如大灯泡较亮,它需要的电流大,小灯泡暗,需要的电流就小,好像与用电器有关。
3. 我想靠近电源正负极的地方应大些,应该与电源位置有关。
4. 我的想法是导线粗的地方电流大;导线细的地方电流小。像粗水管中的水流大,细水管中水流小一样。
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1. 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大家按照自己的猜想,制订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然后我们进行小组的试验计划讨论。每个组汇报自己的试验计划,大家进行讨论,老师进行统筹,确定每个组要验证的方向。然后动手进行实验。
大家的实验计划都制订好了,请大家注意电流表的连接方法。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实验汇报:同学们的实验做完了,现在总结一下自己实验的结论。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实践,现在可以统一意见了: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这一结论经过了同学们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已经得到了验证。在这个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收获?
我们知道了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先有了猜想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再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也要随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失误的地方。我们在实验中,应该不怕困难,大胆去验证结果。
大家都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给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我们一起合作对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进行了探索,现在我们开始找出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吧。
大家都知道,串联电路只有一条路径,并联电路有多条路径。我们把并联电路的各分支叫支路,总路径叫干路,而实际上我们只要探究干路和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 猜想干路和支路电流的关系
②设计实验:仿照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设计,对以上猜想设计一下实验。
③进行实验
大家的电路设计大致相同,只是猜想的结论不同。现在大家根据设计好的电路图可以动手实验了。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给予指导。
实验汇报:同学们都做完了实验,我相信结论已经出来了,请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结论吧。
老师小结: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 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相等 .
2. 并联电路中干路和支路之间的电流关系: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四、板书设计
电流: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和之路电流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波的图象的意义,知道波的图象的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知道什么是简谐波及其特点。
2、能在简谐波的图象中指出波长和质点振动的振幅。
3、已知某一时刻某简谐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能画出下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并能指出图象中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教学重点:
1、理解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波的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是机械波?
2、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什么?
3、机械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4、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是什么?
5、机械波分为哪二种?各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教学
1、波的图象的建立
(1)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波的图象中横坐标和纵坐标轴的物理意义如何?
②在坐标轴意义确定的情况下,如何描绘得到波的图象?
(2)学生阅读后,回答上述问题:
(3)教师讲解并用多媒体展示:
①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②在坐标轴意义确定的情况下,规定横波中位移的方向向上时为正值,位移的方向向下时为负值。在xOy坐标平面上,画出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x与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的各个点(x,y),并把这些点连成曲线,就得到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③用多媒体分步描绘波的图象.
第一步:描出坐标轴.
第二步:描出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x与各该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的各个点(x,y).
第三步:把上述点连成曲线.
2、图象的特点
波的图象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偏离各自平衡位置的情况。
3、由波的图象可获取的信息
①可以直接看出在该时刻沿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位移:方法是:找到图线上各点的纵坐标,则该纵坐标的值表示的是各点在该时刻的位移.
②可以看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A.
方法是:波动图线上纵坐标最大值的绝对值就是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A。
③如何判断沿传播方向上各质点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
方法1:特殊点法:根据波的传播方向确定波源方位,把该点与其附近的波峰或波谷进行比较。
方法2:平移法:作出经微小时间△t(△t<)后的波形,就知道了各质点经过△t到达的位置,则运动方向就知道了。
4、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别
(1)横坐标代表的物理量不同.
(2)振动图象表示的是一个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而波的图象表示的是许多质点在同一时刻的运动情况.
振动图象 波的图象
1 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 用横坐标表示各质点的平衡位置
2 用纵坐标表示振动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用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3 能直观地表示振动质点在一段时间内运动情况 能直观地表示一列波在时刻t的波形
4 能直接得出振动质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移 能直接得出各质点在时刻t的位移
5 能得到振动的振幅 能得到波的振幅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可所学内容并与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
4.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位移-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
【教学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教师提问:
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与有什么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率的关系?
判断:加速度变大,速度一定变大?加速度不变,速度也不变?
(二)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理学中将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一般来说,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情况非常复杂.本节,我们仅讨论一种特殊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汽车匀加速启动时,各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
t/s 0 1 2 3 4 5
v/m· 2 4 6 8 10 12
生:每增加1s,小汽车的速度值都增加2m/s。每个相同时间,速度变化相同。
师:计算小汽车的加速度,选取任意两个时刻,如将3s和4s,2s和5s对应的速度值代入加速度定义式。
生:加速度为2m/s2
教师:从数据中可知:小车速度怎么变化,但是加速度又如何呢?.
生:小车速度不断增大,但是加速度保持不变.
得出结论:物理学中,称物体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生活中的.许多运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动规律往往比较复杂,但我们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例如:在乎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超车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认为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刹车时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滑板车运动中,运动员站在板上从坡顶笔直滑下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笔直滑上斜坡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三)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v-t=v0+at
速度——时间公式可以由上述表格中的数据通过数学归纳法得出。也可以通过加速度的定义式推导得到:a=
其中vt为末速度(时间t秒末的瞬时速度)
v0为初速度(时间t秒初的瞬时速度)
a为加速度(时间t秒内的加速度)
教师:之前我们复习了加速度的定义:a=。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在匀变速直线中,加速度a确定不变,初速已知v0。时间t秒末的瞬时速度怎样表示呢?
生:vt=v0+at.
教师:很好,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vt=v0+at。
那么什么时候物体匀加速运动,什么时候匀减速运动呢?
讨论:
(1)当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时,a 与v0 同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时,a 与v0 反向,为匀减速直线运动;
(3)如果初速度为零,v0 = 0 , 则 vt = at 。
一般取v0方向为正,当a与v0同向时,a>0;当a与v0反向时,a<0
可见:v-t=v0+at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一般表达形式(只要知道v0和a就可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例题1:斜面上一小球以初速度12m/s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 ,求5s后该小球的速度。
(四)速度—时间图象:
1.取初速度为正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图像
先通过一个实例来让学生画图,让他们对速度时间图像有直观的了解。
(1)由vt=v0+at可知,vt是t的一次函数,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其速度—时间图象是一倾斜的直线.
(2)由v-t图象可确定的量:
图线上点的意义——某时刻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
图线中线的意义——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直线为匀变速运动)
线的斜率的意义——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图线与纵轴的截距——物体的初速度
2.其他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下面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加速减速?初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用正负表示)
3.辅助练习
例如:根据图我们可以求出:
(1)甲的初速度为2 m/s,乙的初速度为12 m/s;
(2)在第2 s末甲、乙瞬时速度相同,均为6 m/s;
(3)甲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2 m/s2;乙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为-3 m/s2;
(4)甲、乙前2 s内的位移分别为:s甲=(2+6)×2/2 m=8 ms乙=(12+6)×2/2 m=18 m.
(四)位移—时间关系
1.先说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时间图像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大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由此得出速度位移图像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等于位移。
猜测: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t图包围面积也表示位移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来推导(微元法).把匀变速直线运动分成几个匀速运动,匀速运动位移为速度乘以时间。当分成越来越多的匀速运动后,就越接近匀变速直线运动。由此可见包围面积表示位移。
意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数值上等于速度图线下方梯形的面积.
得s=×t,s=(v0+v0+at)t=v0t+at2.
讨论:当a=0时,s=v0t;
当v0=0时,s=at2;
当a<0时,s=v0t-at2(此时a只能取绝对值).
初中物理教案6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
一、教学目的: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2.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
2.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4、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教具准备:
每组三节干电池,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进行新课:
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四、教学过程:
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6-8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内。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
干电池Ⅰ的电压(V)干电池Ⅱ的电压(V)并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
结论:
初中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过程及物理学史。
(2)知道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将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的理想实验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4)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会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重点
1、亚里士多德和伽里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的研究方法。
2、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可靠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3、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力的概念进一步深化。
教学难点
1、对理想实验方法的认识。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案过程
(一)情景引入
情景1 观看中国冰壶运动员参加冰壶比赛的视频,体会运动员运动精神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师:请仔细观察冰壶的运动情景。
问题1 如果我们把冰壶看作一个质点,请描述冰壶的运动?请分析冰壶的受力情况?
问题2 冰壶的运动与它受力情况有关系吗?
问题3 通过对冰壶的运动分析,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问题4 冰壶在前行的过程中,总有两位运动员用刷子使劲地刷冰面,目的是什么呢?
问题5 如果冰道足够长,冰壶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学生讨论,教师借机导入新课——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个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吗?
导入新课,回顾规律
师:初中时同学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请回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 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成立条件和定律结论。
问题2 定律得出的实验基础是什么呢?
实验1 回顾初中的探究实验及结论
实验结论:水平表面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
实验2 用气垫导轨近一步研究以验证上述结论(用气垫导轨的作用目的就是减小滑块的摩擦力,使实验接近理想情况。同时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现代实验手段DIS系统处理物理问题。)
把滑块放在一个气垫导轨上,使滑块和导轨之间形成气层,物体沿这个导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推动一下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利用气垫导轨和DIS系统,位移传感器,演示滑块在水平导轨上的运动过程,通过对s-t图像的分析,得出物体在无阻力的情况下保持了运动状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回忆起初中所学运动和力间关系——即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3 模拟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物器材,但有一定的摩擦)
(1)让小球从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但不能到达同样的高度。
(2)假想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3)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将会到达原来的高度,但要通过更长的路程。
(4)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5)学生总结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解释自然规律。
【伽利略的观点】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再次分析冰壶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需要力维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判断。
师:伽利略和笛卡尔对物体的运动做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明原因是什么,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知识,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又叫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1)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不论物体运动与否、受力与否,都具有惯性,且惯性只和质量有关。
【说明】
(1)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
(3)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作用→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为零
3、惯性(实验)
【演示动画5】 火车在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坐在门窗密闭的车厢内的一人将手中的钥匙相对车竖直上抛,钥匙将落在( )
A.手的后方。 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 D.无法确定。
生:钥匙将落在手中,因为抛出前钥匙随车一起运动,抛出后钥匙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向前的匀速直线状态,所以会落入手中。
【演示实验6】(用实物投影仪)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木块,将纸条迅速抽出,木块不倒。(学生操作)
师: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木块为什么不倒?
生:木块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木块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木块不倒。
【演示实验7】 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1)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乘客会向后倾倒,为什么?
模拟演示:(用实物投影仪)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小车突然启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启动前木块和小车一起保持静止。启动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开始运动,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静止,所以木块向后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向后倒这一普遍现象。
(2)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乘客会向前倾倒,为什么?
模拟演示:(用实物投影仪)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启示】 汽车司机不能超速、超载防止汽车由于惯性而带来的事故。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部分内容: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布置 略
初中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磁极之间,通电导线对磁极,通电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2)初步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3)初步了解磁化现象
(4)了解和认识干簧管
教学重点:
认识磁场的基本特性。知道磁极与磁极间,磁极与电流间,电流与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完成的。
教学难点: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的内容。认识了解干簧管。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演示实验:请2个学生比赛用磁铁吸引硬币,看在5秒钟内谁吸引得硬币多。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验展示,讲授新课
(板书)一 磁场
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指南的叫南极,指北的叫北极。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学生活动】分析:磁体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是不是只存在于磁体周围呢?
【学生活动】请学生在电脑上打开“磁场”文件夹,观看3个实验,观察每个实验现象如何,说明了什么?组员之间互相讨论将学案补充完整。
师生共同总结:实验1:电流周围产生磁场,实验2: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
实验3:电流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结论:
(1)磁场存在于磁体,电流周围
(2)磁体与电流,电流与电流之间的力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设计意图】这三个实验若现场演示稳定性差,后排学生看不清;所有我以视频的形式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磁体与电流都能产生磁场,磁体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是否有相同的起源呢?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安培由此受到启发,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原子分子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的两侧相当与两个磁极。
磁化:各分子电流取向变得大致相同。
【学生活动】用分子电流假说解释开课的小游戏:磁铁能吸引一串硬币。
【学生分组实验】
1.用条形磁铁的一个磁极靠近干簧管的一端,然后将磁极向干簧管的中间移动,直到干簧管的另一端。观察两个簧片接触和分离的情况,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按图1连接电路,用磁铁控制灯泡的`亮灭。
3.自制一个干簧继电器,按照图2连接电路。说说干簧继电器是怎么样控制灯泡的亮灭的?
【设计意图】普通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的宗旨是“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为了体现技术特色我设计了“干簧管的研究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干簧管;注重学生的参与,把这个实验变成分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表明,许多物质在磁场中都能或多或少的被磁化,我们把这些材料称为磁性材料,干簧管的弹性舌簧就是磁性材料制成的。根据磁化后去磁的难易程度划分为软磁性材料和硬磁性材料
【设计意图】由干簧管引申磁性材料,介绍磁性材料的分类。使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的磁现象。
【教师活动】用火烤被磁铁吸引的飞针,飞针落下来
【学生活动】这是消磁,用分子电流假说解释分针落下来的原因。
自动保温电饭锅在米饭烧好后能自动切断主电路,只保留较低的热功率来为米饭保温。这个功能是由磁钢限温器实现的。当温度较低时,感温磁体具有较强的被磁化的能力,当温度绳到某一数值时感温磁体失去了被磁化的能力,物理学把这个温度叫做居里点。电饭锅采用的感温磁体的居里点约为103度。
【学生活动】1根据学案上给的图讨论,电饭锅是怎样自动切断主电路的。
2、思考:如果用自动保温电饭锅烧水,电饭锅是否会自动断电?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磁化和消磁,着重体现磁化和消磁的应用性,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3、学以致用,练习小题
【学生活动】通过身边的材料还原上题的情景,解释现象
【设计意图】创新习题,使学生将习题当实验来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高效的学习,发挥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整合的优势。
2、本节课通过体现技术特色的“干簧管研究实验”,让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同时本节课注重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如果电脑能够联网,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磁性材料的应用”进行交流,展示,效果会更好。
初中物理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平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平均植,减小误差。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平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5)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实验规范 准确 迅速
4、分析与讨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才的实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注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实验时,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
这似乎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优点矛盾,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平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根据所测出的实验数据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未知电阻Rx
1、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
2、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设计表格
5、实验注意点
6、实验步骤
(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初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3.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2.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课前准备:
少量的碘、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枯树枝、玻璃片
教学设计图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既然物体可以从固体变成液体,再由液体变成气体,那么物体可否不经过液化过程,而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也就是除了我们学习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外,还有其他物态变化吗?学生思考后做出猜想,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讨论引出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
二、新课学习
1.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杯内放人少量的萘粉;然后加热,再将一根凉的枯树枝放人烧瓶口内,经片刻轻轻拿出枯树枝,便可看到在树枝上布满了“雪花状”的萘。这是由于固态的萘吸热直接变成气态的萘,气态的萘遇到冷的树枝又直接变成固态的萘。
或者播放视频:升华
观察演示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它们果真是直接变化的'吗?
2.学生实验:碘升华和凝华
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感受升华和凝华过程以及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的现象,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注意: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粒。控制温度:需要缓慢加热。强调观察无液态碘的出现。玻璃片要和烧瓶口密封。在学生分组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可以询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于没有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操作、观察指导。指导学生体会凝华放热的现象可以在玻璃盖片上滴几滴水,观察有碘蒸气遇到盖片时的现象,同时用手摸一摸盖片感觉一下盖片的温度变化。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玻璃管内原来有一些固体物质,加热之后这些固体物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中间过程中物质有变成液态吗?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①给固态的碘加热后,烧杯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固态的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
②停止加热冷却后,烧杯壁和玻璃盖片上出现了紫色的碘颗粒,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气态的碘蒸气遇冷后又可直接变为固态的碘。盖片上的水在碘蒸气凝华时,冒“热气”,盖片有些变热。说明碘凝华过程要放热。
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3.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冰花是如何形成的?冰花是附着在窗子玻璃上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
分析用久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发黑?用久的日光灯管为什么在两端也会发黑?
对于生活中常说的“下霜”,能不能理解为霜是白天降的?
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升华和凝华应用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说明物质不一定先熔化再汽化才能变成气态,直接就可以从固态变成气态。通过学生对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回忆实验,分析各个状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三、板书设计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初中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
2.培养运用 物理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 物理 量.从上节实验中学生已经看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在 数学 中虽然学过比例的知识,但是用到 物理 中来,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是有困难的,所以课文中对此作了解释: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表示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帮助学生把 数学 知识用到 物理 中来,理解比值的 物理 含义.考虑到用比值定义 物理 量比较抽象,教材在说明比值的含义之后,仍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以便于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然后通过例题说明利用公式求密度的方法.并且在例题计算的基础上讲述密度的单位,使学生对密度的单位不致感到抽象,便于 学习。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 物理 概念,也是今后 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 教学难点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 物理 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 物理 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 物理 意义,明确三个 物理 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 一定时,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 V 一定时,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 m 一定时, .
3.密度的单位
可引导学生认识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密度单位的意义和读法.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
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
六、 教学过程
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教师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块、铁块、铜块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指出: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教师拿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颜色都是白色,问学生:你们怎么能鉴别出哪种是铁块,哪种是铝块?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提示: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表一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
铜块
铝块
表二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设疑:以上两个实验,客观事物不同,有没有共性的东西?
很自然顺势提出为表述这样的客观现象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 物理 概念—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表三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表四
质量(g)
体积( )
质量/体积( )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 物理 量.
2.密度的概念教学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2)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 物理 知识的 学习,尤其是一些 物理 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 数学 方法研究 物理 问题.
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 物理 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 生物 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
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 ,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定义及公式教学说明:
(1)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 物理 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 数学 公式讨论问题.
(3)建立正确的 物理 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题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t,体积是 25 ,求铝的密度.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练习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题过程:
已知:
求:铝的密度
解
答:铝的密度是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同学今后注意.
由例题的讲解进入密度单位的介绍.
5.密度的单位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与体积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kg”、体积单位是“xx”,则密度的单位是“xx”,常用单位还有“xx”.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比如
(三)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 ,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 .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 m / V 的值即 并没有发生变化.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金属的一些属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弹性、密度、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串联电路电压的计算规律,掌握实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出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增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和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先用一只小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同学们观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联进去一个相同的灯泡,观察第一只小灯泡的亮度是否变化。
问题:为什么两只灯泡串联在一起亮度会变暗呢?
导出课题: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回忆关于电压的`知识。
回答1:电压符号“U”,单位是伏特,简称伏(V),还有千伏、毫伏等单位。
问题2:还记得电压表怎样使用?
回答2:(1)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3)注意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教师引导:为什么串联之后小灯泡变暗了呢?这其实和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串联电路电压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猜想:串联电路中,每个灯泡电压小于总电压。
5.交流讨论:实验中哪些数据不符合结论,为什么?操作是否正确?小组分工是否明确?
6.总结: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
问题3: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谁能解释一下课前老师演示的小实验呢?
回答3:当电路中只有一只小灯泡时,它的电压等于总电压。而两只小灯泡的电压之和才等于总电压,所以此时没个小灯泡电压减小,亮度变暗。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填写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流程。
初中物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概念,知道加速度方向和大小
2,运用类比法得到加速度公式
3,学会利用DIS试验获得加速度运动物体v-t图像,并利用其图像的数学含义加深和完善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度方向
三、教学难点
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教师:前面几堂课主要学习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对于这类运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单位时间里经过的位移都应该相同,任何时刻物体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观察下面几个场景(火箭升空等),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否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这些运动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可见生活中的很多运动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应该属于变速运动的范畴,这些物体的速度时刻在发生变化。
举例讨论:麦克拉仑车队的赛车最高时速可达231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2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3秒。
法拉利赛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20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1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2秒。
教师:这两辆赛车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学生:法拉利赛车的启动比较快。
提问:学生提到的“启动快”的确切物理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是速度增加的快
教师:对,他们增加相同的速度,所用的时间不同,也就是有快慢的区别。今天我们就来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下面再看几个例子,阅读教材P29:
1.卡车起动
2.摩托车启动
3.运动员起跑
4.兔子起跑
在10秒内哪个速度变化快?
既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那么我们用怎样的物理量来表示物体速度变化之快慢呢?
设问:怎样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大小,怎样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
学生:速度变化量ΔV=Vt-Vo
教师:速度变化快慢=(Vt-Vo)/ t
我们已经学习了,位移变化快慢=(St-So)/ t
问全体:我们是用什么物理量来描写位移变化快慢的?
学生:速度v= Δs/Δt
1.确立概念
用加速度a速度变化快慢a=Δv/Δt
2.归纳小结:表示物理量变化快慢的方法
某物理量变化快慢=某物理量变化量/变化量所需的`时间
例如:位移变化快慢:Δs/Δt(v= Δs/Δt)
速度变化快慢:Δv/Δt(a=Δv/Δt)
3.加速度概念
加速度:速度变化量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t的比。
公式:a=Δv/Δt
单位:m/s2
读法:米每二次方秒
教师: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可参考速度概念)
应用:
1.法拉利赛车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1秒,试计算该过程的加速度。
如果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2秒,试计算该过程的加速度。
2.DIS试验:
加速情况:V-t图,使学生了解加速情况下加速度大小计算方法和斜率物理意义。
2.加速度方向
有公式可以知道,加速度a的方向和速度变化Δv的方向相同
(1)加速时
V0表示Vt表示
Δv=Vt- V0的方向向右,a的方向也向右
(2)减速时
V0表示Vt表示
Δv=Vt- V0= Vt +(-V0)
教师:上面2个速度矢量叠加后的方向向什么方向?
结论:加速时:a与速度方向一致
减速时:a与速度方向相反
【小结】
1.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加速度的表达式是什么?
初中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二、进行新课
1、想一想
①在左盘上放上准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
②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
③如果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该怎么做?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②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随堂练习
课后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2、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重、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实验器材】
电流表、电阻丝、电珠、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舞台灯光”视频,在展示过程中也不断调节音量。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展示调光台灯的应用,灯光的亮度同样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思考:调光台灯为什么能够调节灯的亮度?是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呢?(让学生各抒已见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
1、自制调光台灯电路实验
学生根据看到的调光台灯实物,利用手边的器材,连接一个调光台灯的电路。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电阻丝、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动手实验接电路,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
实验成功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实验电路,以及如何操作使得电灯的亮度发生改变,教师提问:根据你的观察什么因素改变了灯的亮度?在你的操作中你改变了什么从而使灯的亮度发生了改变。
答:灯的亮度是随电流的大小而变化的,在操作中我改变了电阻而实现电流的变化,从而实现了灯的亮度的变化。
教师提问:在操作中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答:用导线一端固定,导线另一端在电阻丝上滑动改变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大小。教师讲述:像这种能够通过改变长度从而改变电阻值的电学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提问:结合刚才的实验观察,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教师讲述: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演示幻灯片):
(1)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
2、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实验电路中,对于灯的亮度的改变还不够多,是因为电阻线太长了不方便,如果还要进一步改变电阻值的大小比较多,那么滑动变阻器该做成什么形状?答:将电阻线密绕成螺旋状。
各组分发滑动变阻器,学生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试说出各个构成部件的作用。提问:根据对实验器材使用的熟练程度,猜测滑片顶端所标规格的含义?答:变阻器上所标规格的含义:最大电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3、滑动变阻器接法的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器材:电源、电珠、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要求:电路必须串联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并且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情况。滑动变阻器在连接时只能用两个接线柱。实验同样要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接法,教师对学生进行部分指导。(在指导、巡视的同时,将某些接法对于改变电流无效的进行全班探讨)
提问:如何接滑动变阻器才能有效地改变电流,让灯的亮度变化明显。
学生总结出“一上一下”的接法,以及两种不能改变电流的接法。滑键位于远离下接线柱的位置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阻值最大。
三、为滑动变阻器编写一份说明书(包括结构及接法)
四、教学反思: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要求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和形成科技素质的重要作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这种教学理念在教授“变阻器”这个内容时,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本电学元件,重点在于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熟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的一步步认识。教学的手段&方法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教学中具有意义的几点:
1、在教学的引入中,新的物理课程却是要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所以引入的视频是一位歌星的演唱会片断,这样的引入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具有兴趣的,再联系到生活中天天都能看到的调光台灯,所以更加激发学生想了解调光台灯的原理的热情度,同时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在教学中先充分调动血色和那个的学习热情,是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义务和责任。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原理的实验中,教师本人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准备了一块自制钉有电阻丝的木板,学生可以根据这块木板上的电阻丝自己独立思考在把电源、电灯、开关接入电路的同时,如何运用电阻丝改变灯的亮度。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电阻与长度有关,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学生能体验自身实验探究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确实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在课堂的实验探究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己享受成功的快乐是教师所包办不出来的。
3、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两个学生能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
(1)今天这堂课你最有兴趣研究的问题的是什么?
(2)在今天的实验探究中你最得意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在本节课的引入以及两个实验探究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能够体现善于欣赏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自己在学习中的不断进步,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的责任感。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列举缺点,营造一个活跃合作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创造性的学习,自主提高留有充足的空间,帮助学生尝试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11-10
初中物理教案06-16
初中物理教案04-25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01-17
初中物理教案【推荐】01-16
【热门】初中物理教案02-08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04-29
初中物理教案【荐】02-25
初中物理教案【精】03-20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