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09 10:32:50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身边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

  一、实验准备

  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活动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二、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强调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辅导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三、实验结果讨论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 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 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课后小结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实验器材:停表和刻度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

  活动与探究

  探究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变化

  提出问题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学校操场的斜坡上,不蹬车时,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

  实验器材粉笔、停表、刻度尺、皮球

  进行实验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这一章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非常广,包括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和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在我们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呢?

  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 :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4)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疾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将药液破碎为小雾滴,让病人吸入,增强疗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老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声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应用,哪些是传递信息的?哪些是传递能量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区分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在军事上的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了解回声定位。

  蝙蝠夜间活动,但从不碰壁,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学生计算。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汇出地形图。

  【设计意图】:掌握回声测距,进一步理解声呐原理。

  (2)雷达——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判断目标位置。

  (四)在工业上的应用

  (1)超声波探伤: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样品的质量。(2)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把上面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洗物体。

  (3)【学情预设】:自学书本p9—p10,学生举例,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眼、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设计意图】:学士自学能力的培养,声在工业上的应用,学生较陌生,通过老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上声的应用。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

  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雾化、超声波碎石

  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

  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清洗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纸卷成的管、白炽灯;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小纸盒、半透明的白纸、胶水、蜡烛、火柴、剪刀、针;图片、动画、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假如我们生活中没有光,会是怎么样一个世界?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的传播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请你想一想,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会说出很多物体,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会发光的物体)

  2、演示图片、课件或播放录像——各种光源。

  3、讲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x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火把、火柴、煤等;有的是x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x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

  4、光源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问:你还知道有哪些光源?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二)、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播放动画或视频(阳光透过门窗或森林,手电筒、汽车灯射出的光)下载

  2、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提出假设: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实验:

  ①讲解: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器材:纸卷的直筒、发光的白炽灯)

  ②讨论:通过直管能看见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三)、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谈话: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教师边讲述边演示: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用针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讲解实验过程: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或拉小纸盒,调整屏幕和小孔的距离,在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

  7、问: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与光的直线传播有什么样关系?

  8、教师边播放录像边讲解。

  9、教师小结: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蜡烛光会通过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三、巩固应用

  1、讲述: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扩展:无影灯应用)

  2、提问:

  ①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②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板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控制。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分辨乐音、噪声。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新授课。

  2、基本教学思路:通过实验、讨论或社区调查的方式,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三、教具学具准备。

  示波器、学生电源、铁钉、玻璃、音又、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等。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它们和万紫千红的自然景色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的环境。

  学生讨论:优美的声音。

  2、多媒体课件:嘈杂喧哗声、高音喇叭鸣叫声、机器轰鸣声。

  学生讨论:令人讨厌的声音。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了解不同的噪声源。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控制噪声是强调减弱噪声为最终目标,因此应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噪声的波形。

  比较音叉发音时和铁钉刮玻璃时声音的波形:音又发音时波形有规律,铁钉刮玻璃时波形杂乱无章。说明了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互动2:夜深人静时,你被邻居家响声的流行歌曲惊醒了,这是乐音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噪声外,凡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互动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噪声源。

  学生讨论,老师归类: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噪声。

  (3)施工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

  互动4:我们在街道会见到教材图1.1—2所示装置,你知道是什么吗?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数大小表示,图示装置就是测量交通噪声等级的装置。让学生体验不同声强时的感觉。

  互动5:噪声有哪些危害?

  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使听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聋,还能造成其他疾病;噪声还能损伤建筑物。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噪声的危害。

  互动6:体验控制噪声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可以通过实验(用闹钟为声源,用泡沫塑料垫起、放在空纸盒中、用棉花塞住耳朵)感受噪声减弱了。

  3、达标反馈。

  (1)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身心健康有损害的声音;都属噪声。

  (2)人们以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马路边和住宅附近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还能起吸收噪声的作用。

  (4)洗衣机由于衣服没有放好,发出较大的'噪声,应该(D)

  A、买台新的

  B、关闭门窗

  C、拔掉洗衣机插头 D。将衣服重新放匀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物理学和环保角度认识了噪声,噪声对人的危害很大,通过学习使大家认清控制噪声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有环保意识。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实验、讨论的探究方法,体验噪声危害,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布置作业。

  1、在学校、医院附近的街道上都竖有禁止鸣高音喇叭的标志牌,这是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噪声的?

  2、实践活动。

  观察你自己居住的环境,存在哪些噪声源?它对你有哪些妨碍?你能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它。

  (四)板书设计。

  1.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角度上的噪声。

  3、噪声的来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用声强的分贝数来表示。

  2、噪声的危害。

  三、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二、典型例题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应该怎样计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晨明媚的阳光照进教室,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一张张的笑脸。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还能看到吗?这是为什么呢?(夜晚没有光)即使在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然什么也看不见,有是为什么?(光没有进入眼睛)对,其实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大家一起走入光的世界。

  二、新课教学

  1、讨论光源

  那么,生活中的光都来自哪里呢?(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萤火虫……)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能发光)

  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光源?多媒体展示几种光源,你能把它们作以简单的分类?(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

  讨论:月亮、自行车的尾灯是光源么?为什么?

  2、研究光的直线传播

  (出示激光手电)老师手中也是一个光源,它发出的光在远处有一个亮点,请大家猜测一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可能是直线传播的)他的猜想正确吗?生活中你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要想确切的了解光的传播规律,还得同学们自己用实验来研究,实验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传播有什么特点?

  (3)光总是这样传播么?有没有条件限制?

  下面请同学们分好小组,利用手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光可以在哪些物质里传播?能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分别用水、果冻、玻璃等物质上台演示)

  这些物质有什么共性?(透明的)这些透明的物质我们也给它叫做光的传播介质。

  光的传播有什么规律?(沿直线传播)这说明刚刚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光线: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通常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光线。

  光一定是沿直线传播么?

  演示实验(多媒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讨论:你又有什么发现?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1)影子的形成

  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质又出现什么情况?(影子)

  多媒体展示影子的形成。

  (2)日食、月食的成因(多媒体展示)

  (3)小孔成像

  4、光速

  生阅读P36,回答:

  (1)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为什么雷雨天气的时候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3)光年是什么单位?一光年和多少?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来自江苏物理(八上)第五章第二节。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引入一个利用比值定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速度也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首次遇到利用公式进行物理计算,所以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过程方法:知道速度概念是一种比值,利用比值的方法可以定义物理量。

  情感态度: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骄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两种常见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设计思路:速度这一节课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到比较的方法,用到了利用比值来定义的物理量的方法,学生亲身感受到这些物理方法,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会自觉的使用这些方法,在以后学到如密度、压强、比热容、热值等物理量的时候也会自然联系到这种方法。

  速度单位的换算,常见速度值得介绍,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紧密相连,让物理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便于学生更好地建构速度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以及今后运用物理概念。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开始,教师都要力求设计适当的问题,构造物理情境,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教学器材:

  用白纸折成纸盘和纸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在线,讨论快慢

  师:同学们见过猎豹和蜗牛吗?见过他们移动的样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猎豹和蜗牛运动的模样。

  多媒体展示:猎豹、蜗牛等运动的模样。

  师:同学们看一下,他们运动时的情景一样吗?运动的快慢情况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运动的快,一个运动的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生:……

  师:如果有人问你,一辆轿车行驶了5千米,一辆卡车行驶了2小时,问那辆车快?你如何回答?

  生:无法回答,因为缺少条件。

  师:对,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然而单独用路程或时间都无法进行快慢比较,那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下面我们就将要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

  分析:

  虽然同学们在生活中多有接触速度的概念,但是没有经历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对于物理学中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中运动的场景到课堂上比较纸锥运动的快慢,通过猜想、实验讨论,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如果科学的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仅凭感官判断,要通过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判断,这也使学生受到科学的教育。

  二、实验分析,比较快慢

  活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师:取两张16开的纸,分别做成大小不同的纸锥。

  师:若将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猜想一下,哪个纸锥下落的比较快?

  生:大的

  师:同学们猜想的是否正确呢?

  生:实验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先设计一下实验方案?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设计并讨论

  师:总结归纳方案学生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生:相同时间比路程

  生:相同路程比时间

  生:我们让不同纸锥从不同高度下落。我们不会比?

  师:这位同学非常好,提出问题,有那个小组也做到这种情况没有?谁有办法解决吗?

  学生共同讨论

  生:比较速度,测出路程和时间,路程除以时间就是速度

  分析:通过纸锥落地实验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对运动快慢有直观感受,分析速度概念先从学生前概念开始分析,因为学生对于运动快慢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这种方法再现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

  三研究需要,引入速度

  师:s/t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这个比值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物理学中利用速度这一物理量来描述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师:学生自学书P:109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速度?

  2、速度的主单位?常见单位?

  3、速度的公式?

  4、分析在比较不同时间不同路程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时候,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入了速度的概念,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后也加深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得到速度概念后,还要进一步了解它的计算公式、单位、常见数值、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速度数值的物理意义等。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了解速度的核心知识,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四、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课本上114页例题,完成解题步骤。第一次进行计算题的教学,应严格要求,对格式作出规定:

  1,。已知:

  2.公式

  3.代入数据:数据后面要带单位,这时区别小学及初一数学课的唯一的地方,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4.计算结果

  已知:s=180km,v=100km/h

  求:t

  解:由v=s/t 得 t=s/t=180km/100km/h=1.8h

  答:汽车需要1.8h可到达上海。

  分析:

  利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题很多信息不是在题干中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图形得到的,解题时强调解题规范,这为以后的计算题解题规范打下基础。通过解这道计算题,学生也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了解光谱、红外线、紫外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光的色散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5页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太阳光被分解成为单色光从而形成光谱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2、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小组讨论】

  1、在暗室里,让一束白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并用白屏接住从三棱镜中射出的光,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和紫,这说明白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2、再把另一个相同的三棱镜按相反方向放在前一个三棱镜旁边,这时,就会发现彩色光带重新会聚成白光、

  【教师点拨】

  光的色散本质上是利用了各种色光在玻璃或在水等介质中折射程度不同的原理来分散各种色光的、因此小水珠使光形成彩虹、教材上水与平面镜使光色散都属同一道理、

  【跟踪训练】

  1、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A)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水中铅笔,水面折断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2、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照射到光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个现象说明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学习指导二:光的三原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页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

  【小组讨论】

  1、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好三色盘的比例,旋转时就可看到三色盘呈现灰白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先使红色占绝大部分,以后逐渐增大绿色面积,旋转,发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等几种颜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绿色和蓝色部分,开始让绿色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色,旋转,发现:混合光由绿变成蓝(出现靛、孔雀蓝、蓝等颜色)、调整三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蓝色光,开始让红色占大部分,逐渐增加蓝色,旋转,发现:混合光会出现紫红、深紫等颜色、

  2、使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发现: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色光条合成的、

  【教师点拨】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

  【跟踪训练】

  在各种色光中,被称为三原色光的是(A)

  A、红、绿、蓝B、红、黄、蓝

  C、红、黄、绿D、黄、绿、蓝

  学习指导三:光谱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87页内容及图2、6-1,完成下列填空:

  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小组讨论】

  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光谱;了解常见的光谱有哪些、

  解:将不同颜色的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即为光谱、常见的光谱有:太阳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

  【教师点拨】

  太阳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然后将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起来形成的光谱就是太阳光谱、

  【跟踪训练】

  如图甲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一束红光沿AO从空气斜射向玻璃,OB和OC分别是红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如图乙所示、如果一束紫光也沿AO斜射向玻璃,请你在图乙中画出该紫光的折射光线(大致位置)和反射光线,并标出传播方向、

  学习指导四:红外线、紫外线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86、87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红外线是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紫外线是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

  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填“多”或“少”)、

  3、红外线还可以用来进行遥控电视、

  4、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5、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

  6、紫外线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7、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填“有害”或“有益”)、

  【小组讨论】

  1、在太阳光下用一个三棱镜把阳光分解成不同的色光,然后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可以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太阳光向外辐射能量、

  2、将一铁块放在炉火上加热一会儿,在铁块没有烧红之前,用镊子夹紧取出(注意安全),靠近温度计,可以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铁块发出了一种不可见的光,向温度计辐射了能量、

  3、把一支温度计放在色光中的红光之外,可以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说明了红光之外有一种不可见光,它叫红外线、

  4、我们用遥控器可以自如的遥控电视机,现在用手指堵住遥控器的前端一个发光体,发现不能(填“能”或“不能”)对电视机进行遥控了、这是因为遥控器靠发出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

  5、将验钞器的紫光灯打开,把伍拾元或佰元的钞票放在紫光灯下,可以发现钞票中有一些醒目的发出荧光的防伪标志,这是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6、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用紫外线灯进行杀菌,这是因为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教师点拨】

  1、红外线是不可见光,但它也是一种光,和其他的光线一样,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也会发生折射和散射、

  2、所有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而且物体的温度越高,红外线的辐射越大;其次,物体在红外线的照射下,温度也会迅速升高、这就是红外线的热作用强、红外线的很多用途都是依据此原理进行的、

  3、医院里的紫外线灯看起来呈现淡蓝色不是无色,是因为紫外线灯除了发出紫外线外,还发出少量的蓝光和紫光、因此,不能根据紫外线灯就认为紫外线是有颜色的、

  4、一切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发出的光都含有紫外线,低温物体发出的光几乎没有紫外线、而一切物体都可以辐射红外线、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强、

  【跟踪训练】

  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开启、关闭及频道转换,可以通过遥控器实现,遥控电视机的光是(B)

  A、红光B、红外线C、紫光D、紫外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温度?

  [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

  [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生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

  [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

  1.温度计

  [师]我们用桌上的东西自制一个温度计.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

  [生甲]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

  [生乙]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

  [生丙]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

  [师]是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现在我们看挂图和投影,来认识它们,(投影片课本图4.13,挂图温度计的构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

  [生甲]投影片上,甲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

  [生乙]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

  [生丙]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

  [生乙]甲图的量程是-20℃—110℃,最高温度是110℃.最低温度是-20℃,分度值1℃.

  [生戊]乙图的量程是35℃—42℃,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0.1℃.

  [生己]丙图的量程是-30℃—50℃,最高温度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1℃.

  [师]怎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所测液体温度能否超过量程?

  [想想议议]

  [生甲]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生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生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生丁]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1℃,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生戊]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生己]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采,同学们也注意到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还想了解什么?快提出来,让大家来解决!

  [生甲]℃表示什么?

  [生乙]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生丙]用什么符号表示温度?

  [生丁]如何读温度?

  [生戊]摄氏温度如何规定?

  [师]请大家相互讨论来得出结论.

  [生甲]℃是摄氏温度单位的符号,读做摄氏度.

  [生乙]温度用符号t表示.

  [生丙]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生丁]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37摄氏度”.

  [生戊]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板书)

  [师]我们看P71想想议议,能否把空白填上.

  [生甲]沸水的温度是100℃

  [生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生丙]人的正常体温是37℃

  [生丁]我国最低气温为-52.3℃(漠河镇)

  [生戊]鸽的体温为42℃

  [生己]南极洲(1983年)最低气温为-89.2℃

  [生庚]火箭燃烧室内燃气约3400℃

  [生辛]液态氮沸点-195.8℃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仔细看挂图、思考.提出问题.

  [生甲]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生乙]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生丙]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为什么?

  [生丁]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

  [师]问题出来了.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生甲]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

  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生乙]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生丙]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

  [生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

  3.体温计[板书]

  [师]同学们对体温计了解很多,也会使用.那么一般温度计将如何正确使用?请大家看图想想议议.

  [想想议议]

  [生甲]第一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底部

  [生乙]第二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侧壁.

  [生丙]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生丁]还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是: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

  [生戊]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生己]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

  [师]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哪又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生甲]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生乙]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生丙]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生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阅读P73科学世界

  P74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答案]

  1.找有关温度单位的错误说法,可以不局限于电视、报纸.各种书籍和大人们在各种公开场合的都可以例举.如:今天气温18度.

  2.提示:关于地球表面的最低、最高温度和地点、时间问题,不一定局限于地理书中的答案,也可以是学生查到的最新资料,或者不同于地理书中上的其他说法.

  3.科学家们提出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K

  4.参阅本章资料5

  五、板书设计

  1.温度计

  2.摄氏温度

  3.体温计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汽车:火车:

  200m2、5km

  10s1min

  相同路程比时间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

  单位时间比路程

  定义:

  物理意义:运动快慢

  二、速度公式:v=s/ts=vtt=s/v

  单位:米/秒(m/s)—国际千米/小时(km/h)——常用单位

  人步行:

  路程时间速度

  1m1s1m/s

  2m2s1m/s

  3m3s1m/s

  ………………

  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

  (1)速度不变

  (2)路线是直线

  不能说v与s成正比或与t成反比

  只能说s与和t成正比且比值不变

  二、运动类型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

  (2)路线是直线

  =s总/t总

  ……

  计算题格式要求

  1、格式:(已知、求、)解、答

  解:公式(统一符号)=数据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

  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描述所观察现象主要特征,具有初步观察能力。

  (2)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类比的研究方法,并学会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类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小游戏:传递国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国旗传递得快?(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指出学习的新课题,并引导学生小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学生观看动画: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一种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另一种方法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两物体下落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运动员用10s跑了100m,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那运动员和汽车哪个快呢?

  活动:师生总结;学生讨论;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过程】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3)统一标准:将不同时间转化为相同时间,再通过比路程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快慢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速度的方法,发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为后面引出速度概念做准备。)

  三、速度概念的建立

  1、物理学中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这个物理量叫速度。

  2、学生自学教材p19—p20思考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v=s/t。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3、6km/h

  (设计意图:学习以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物理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速度的应用

  1、一些物体的速度,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的速度,让学生了解速度计,并知道标志牌上数据的含义。

  3、例题练习: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看见路边的一块指示牌如右图,此时车速为100km/h,这辆车违章了吗?他以这样的速度到达上海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学会用速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五、匀速直线运动

  1、【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找出过山车、电梯上的人、火箭在运动上不一样的地方。

  2、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3、例题:一辆汽车A市行从驶到B市

  (1)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2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30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前一半时间的速度是20m/s,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是30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出示规范解题步骤,对学生的进行评价纠正。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ü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ü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ü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2-23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31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13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5篇12-24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篇01-01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12-26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01-28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运动的快慢08-2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教案(精选11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