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时间:2024-11-12 14:24:42 晶敏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精选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

  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力的分解;

  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

  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力的分解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力的分解,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力的分解,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力的分解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引入:

  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

  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力的分解。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力的分解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力的分解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

  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力的分解练习(学生实验):

  (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学生实验2,观察图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用橡皮筋和铅笔重复实验,对比结论是否正确。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尽管力的分解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4、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题目关于“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研究

  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劳动、 学习的工具一般以杆和绳子为主,其他的工具也可以依照其进行分析,研究“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具有实践意义。有关内容可以参见备课资料中的“扩展资料”。让同学观察周围的力学工具,对比杆与绳子,分析说明各个物体的受力特点,与其有关的题目可以参见如下:

  1、晾晒衣服的绳子,为什么晾衣绳不易过紧?

  2、为什么软纸经过折叠后,抗压性能提高?对比拱桥的设计,有什么感想?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2

  【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第一课时

  西安市中铁中学 段彩凤

  邮政编码:710054

  《力的分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中铁学校 段彩凤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 《相互作用》中第五节《力的分解》,是继第四节《力的合成》后,对力的矢量性、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应用,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具体内容有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的法则、在实际问题中分解力的方法、唯一解的条件、矢量相加的法则等。应分为两课时学习,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合力和分力的定义,知道了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理解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难度不大,但对如何在具体问题中分解力,尤其是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出现困难。

  【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的设计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台秤上提升物体,斜面上放置物体,圆规上悬挂钥匙、在斜面和挡板间放置篮球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 。

  (2)通过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验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 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方法】

  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让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学生分组探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给学生分组展示机会,调动学习热情,分享成果;联系实际,收获成功的快乐。

  【教学手段、方法】

  导学案+实验探究体验+合作讨论+多媒体

  【教学用具】

  电子台秤一个、带有细线的滑块一个、圆规一个、一串钥匙、自制斜面一个、自制带有竖直挡板铺有海绵的斜面一个、滑块一个、足球一个、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2分钟)

  故事引入:一天,小明和家人去郊游。在路上,他们看到一辆货车不小心陷入了路边的泥坑中,很多大人在后边推,可是怎么也推不出来。这时,小明主动请缨,说:“我来试试!”只见他找到一根粗绳,把它的一端绑在车上,另一端绑在旁边的大树上,然后在绳的中央位置处稍一用力,竟然将车缓缓拉了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四两拨千斤’”

  那么,是不是小明学过功夫,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完新课,我们再来解答这个问题。

  活动设计:教师讲故事,课件出示情景,学生听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检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3分钟)

  活动设计:教师叫两位学生分别汇报自己的复习学案和预习学案的内容,其他学生纠错。

  设计意图:复习合力、分力的关系,力的合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性”的理解,加深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法则,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

  二、新课教学

  1、自主学习(4分钟)

  师:通过预习,我们明确了力的分解就是已知合力求解分力的过程,力的分解的法则也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是我仍然有几个疑问:(课件出示问题)

  为什么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分解一个大小、方向确定的力,如果没有条件限制,为什么能得到无数组分力呢?

  当已知两分力的方向,得到的分力是几组呢?具体怎样作图?

  活动设计: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带着问题阅读教材64页的内容,必要时可以画图;叫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已知两分力方向时,力的分解图。三分钟后,叫学生依次回答问题,教师纠错,课件出示答案和作图方法,并强调问题答案。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力的分解的任务是什么,并且清楚当已知两个分力方向时,如何作图分解力的方法,为后边的教学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10分钟)

  师: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当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中,如果能设法确定合力的分力方向,就能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确定的分力了,而且我们还可以用学过的三角形知识求解出两个分力。

  活动设计:学生分为四组,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在十分钟内完成学案上本组的任务。强调:学习伽利略的研究思路:观察——猜想——实验——结论;最后的分力要用合力和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表示。

  任务布置和仪器提供:

  第一组:分解斜向上的拉力。提供仪器:电子台秤、带细线的滑块

  第二组:分解斜面上物体的重力。提供仪器:斜面和滑块。

  第三组:分解物体对三角形支架的作用力。提供仪器:圆规和重物。

  第四组:分解竖直挡板和斜面间物体的重力。提供仪器:带有竖直挡板铺有海绵的斜面、足球。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小组展示(15分钟)

  活动设计:每个组派两名学生上台展示,分别从小组的观察、猜测、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结论、合力的分解结果进行展示,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外组成员可以提问。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4、随堂检测(6分钟)

  活动设计:师生共同总结在具体问题中分解一个力的三个步骤:

  ⑴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⑵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两个分力。

  ⑶ 根据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5分钟内完成学案上的两个随堂检测题。教师公布答案,并简单讲解。

  设计意图: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步骤,并通过练习,熟练解题思路。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

  二. 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

  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请学生猜想

  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

  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

  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

  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

  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计算可以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总结:力分解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造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

  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学生猜想: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

  实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学生实验自己体会(学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实验)

  实验二:两名同学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学在肘部用力下拉去体会力的效果,然后两人互换

  实验三:观看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细绳与水平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

  实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学生顶在腰间,慢慢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发现学生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难受,)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去体会。

  探究四:合力一定,两个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如何变化?

  学生猜想:

  实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渐拉大,最后会发现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渐变大的。请学生上讲台亲自实践,其他同学观察分析。

  请同学解释一开始的实验,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

  拓展引申: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个专门用来测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个仪器呢?应该如何制造?

  课后探究: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

  教学反思:

  执教完该课节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围绕体验性探究实验做好了精心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习任务的推进,更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这就让学生明白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自己创造条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觉得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些实验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设计,亲历那设计的过程,这样就更加有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有益。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 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方法。

  3. 能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力的分解的概念及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 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并进行力的分解计算。

  难点:

  1. 如何准确判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

  2. 当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分力的方向时,如何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准确求出分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方木块、弹簧秤、细绳、滑轮、木板、白纸、铅笔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复习力的合成的相关知识,包括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让学生回顾如何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展示一幅图片,如一个人通过绳子拉着行李箱在斜面上行走,提问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如果我们只考虑力的作用,要把人对行李箱的拉力分解成几个更便于分析的力,应该怎么做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分解。

  (二)新课讲授(20分钟)

  1. 力的分解的概念(5分钟)

  - 讲解力的分解的定义: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就是把一个已知力按照其实际作用效果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

  - 通过举例说明,比如把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按照其在斜面上的作用效果分解成沿斜面下滑的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压力,让学生初步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

  2. 确定分力的方向——根据实际作用效果(8分钟)

  - 实验探究:用弹簧秤通过细绳拉着方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在木块上固定一个滑轮,改变细绳的方向,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和绳子对木块的拉力的作用效果。

  - 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细绳方向下,拉力对木块的作用效果,总结出确定分力方向的方法:根据力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运动效果或形变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 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实例,如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分解、桥梁受到的压力的分解等,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根据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方法。

  3. 力的.分解的计算——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7分钟)

  - 讲解:当确定了分力的方向后,就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计算分力的大小了。以一个已知力F和其两个分力的方向为例,在白纸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平行四边形,根据几何关系求出分力的大小。

  - 进行简单的示例计算,如已知一个力F = 10N,其分力方向分别与水平方向成30°和60°角,求这两个分力的大小。通过详细的计算步骤,让学生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 布置几道关于力的分解的基础练习题,如:

  - 已知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G = 20N,将其放在一个倾斜角为30°的斜面上,求重力沿斜面下滑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压力的大小。

  - 一个力F = 15N,其分力方向一个沿水平方向,一个沿竖直方向,求这两个分气(此处应为分力)的大小。

  2. 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力的分解的概念、根据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方法以及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计算的方法。

  2. 强调力的分解在物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力的分解在其他情境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5分钟)

  1.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书面作业如课本上相关章节的练习题,拓展性作业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力的分解的知识,并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报告。

  2. 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下节课进行作业检查和讲解。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深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明确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之间的关系。

  2. 熟练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及大小的方法,能准确进行力的分解计算。

  3. 能够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斜面上物体受力分析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建立物理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2.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力的分解的概念及与力的合成的关系。

  2. 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准确确定分力的方向及大小,并进行力的分解计算。

  难点:

  1. 对于一些复杂受力情况,如何准确判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而确定分力的方向。

  2. 在进行力的分解计算时,如何正确运用几何关系和三角函数知识求出分力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斜面、滑块、弹簧秤、细绳、滑轮、砝码、木板、白纸、铅笔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个人用力推一辆陷入泥潭的汽车,汽车纹丝不动,然后几个人一起推,汽车慢慢被推动了。提问学生:从力的角度来看,几个人一起推的力可以看作是一个合力,那一个人推的力能不能看作是几个分力呢?引出力的分解的话题。

  2. 回顾力的合成的知识,包括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及应用,为讲解力的分解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20分钟)

  1. 力的分解的概念及与力的合成的关系(5分钟)

  - 讲解力的分解的定义: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就是把一个已知力按照其实际作用效果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

  - 用图形对比展示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力的合成是由分力求合力,力的分解是由合力求分力。

  2. 根据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8分钟)

  - 实验探究:在斜面上放置滑块,用弹簧秤通过细绳拉着滑块,改变细绳的角度,观察滑块的运动状态和细绳对滑块的拉力的.作用效果。

  - 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细绳角度下,拉力对滑块的作用效果,总结出确定分力方向的方法:根据力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运动效果或形变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 展示更多实例,如桥梁受到的压力的分解、悬挂物体受到的拉力的分解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实例进一步熟悉根据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方法。

  3. 力的分解的计算(7分钟)

  - 讲解:当确定了分力的方向后,就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计算分力的大小了。以一个已知力F和其两个分力的方向为例,在白纸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平行四边形,根据几何关系和三角函数知识求出分力的大小。

  - 进行详细的示例计算,如已知一个力F = 15N,其分力方向分别与水平方向成45°和60°角,求这两个分力的大小。通过详细的计算步骤,让学生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 布置几道关于力的分解的练习题,如:

  - 已知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G = 30N,将其放在一个倾斜角为45°的斜面上,求重力沿斜面下滑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压力的大小。

  - 一个力F = 20N,其分力方向一个沿水平方向,一个沿竖直方向,求这两个分力的大小。

  - 已知一个力F = 25N,其分力方向分别与水平方向成30°和90°角,求这两个分力的大小。

  2. 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四)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力的分解的概念、根据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方法以及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计算的方法。

  2. 强调力的分解在物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力的分解在其他情境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5分钟)

  1.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书面作业如课本上相关章节的练习题,拓展性作业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力的分解的知识,并写一篇简短的观察报告。

  2. 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下节课进行作业检查和讲解。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05-04

物理教案-力的分解05-02

高中物理解说教案:力的分解05-03

力的分解05-02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04-25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精选5篇)11-06

物理教案《力》12-12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01-10

物理教案-力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