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时间:2023-08-22 09:50:02 赛赛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

  (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

  (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乒乓球浮上来。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

  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

  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

  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一)

  引入新课:

  1、什么是机械能?它又分为哪些类?它们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3、那么分子有能量吗?有什么能?

  运动的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物体都具有动能,类比出处于热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被压缩或拉伸的弹簧具有引力和斥力,因此弹簧具有弹性势能。类比出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设疑自探(二)

  1、内能的定义是什么?

  2、单位的单位?

  3、内能跟温度有什么关系?

  4、思考题:分子的运动受什么因素影响?有什么关系?

  结合教材P34图13—1、13—2讲述,由于分子的'热运动永不停息,所以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内能是能的一种形式,单位是焦(J)。

  高温物体内能大低温物体内能小对吗?

  5、你知道内能在生产、生活中也能做功吗?请举例说明。

  解疑合探(一)

  1、改变物体的内能的途径有哪些?

  结合教材P35图13—3、13—4,请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学生总结: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做功。

  结合教材P36图13—5、13—6、13—7请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学生总结:这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叫热传递。

  2、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存在温度差;方向是从高温处到低温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设疑自探(二)

  1、热量的定义是什么?

  2、热量的符号用什么表示?热量的单位与能量单位相同吗?

  3、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

  4、通过

  两个简单的判断正误题: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少。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5

  课题:

  惯性现象。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

  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

  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

  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

  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2、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讨论答疑

  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5、形变的种类

  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小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形变的种类

  四、作业

  p8、练习二、3、4、5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7

  (一)教学目的

  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磁性黑板,自制几种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纸板标尺(纸板背面粘有铁片),自制可在磁性黑板上移动的游码。

  学生实验用具:体积相同的长方木块、铝块、铁块(长×宽×厚为4cm×3cm×1cm)、墨水瓶、水、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提问:实验室常用称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讲述:这节课学习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每张桌面所放的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及一杯水的质量。

  (板书:二、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器材”,并请学生将实验器材与桌面的实物对照检查。

  二、复习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提问:(1)托盘天平主要有哪些部件构成?

  (2)观察你所在实验小组的托盘天平,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分别多大?

  结合学生答题,教师用磁性黑板显示说明质量的单位克的符号:g.提问:a.各标尺的最小刻度值多大?b.将游码放在磁性黑板上标尺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读数。

  (3)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怎样调节?

  三、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1.每个实验小组动手调节桌上的托盘天平,使横梁平衡。

  教师统计该步骤完成好的前五名,将他们所在的组次记在黑板的表格内。

  2.分别称出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称的结果填入作业本实验记录的表格内。教师巡视,将这步完成好的前五名组次记在黑板表内。

  请一个实验小组汇报称的结果,全班学生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

  3.测1墨水瓶水的质量

  提问:

  (1)用调好的天平怎样合理地测出1墨水瓶水的质量?

  学生讨论得:

  ①用天平称出空墨水瓶的.质量m1;

  ②将空墨水瓶灌满水后,用天平称出水和瓶的总质量m2;

  ③用m2—m1得这瓶水的质量。

  (2)为什么要先测空瓶的质量?

  学生讨论得:如先测瓶与水的总质量,倒去水后再测空瓶的质量,由于瓶内还残留着水,测量的误差较大,因此先测空瓶质量较合理。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记入实验记录的表格内。教师巡视,将该步骤完成好的前五名组次记在黑板的表格内。

  请一学生汇报称的结果,全班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

  4.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四、归纳小结

  1.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用天平称质量小于天平最小刻度值的物体,可用“聚少成多,称多算少”的方法。

  2.讨论课本习题1。

  注:文中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9

  [教学目标]

  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

  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物理教案-弹力。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

  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

  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二、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

  (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的符号,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电流的概念、单位、电流表的使用;难点是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教学电流表一只、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两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电流表活动挂图。学生用器材: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电流是什么?

  ①复习提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②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板书课题)

  ③教师提问: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

  ④教师讲解: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与此类似,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电流同水流一样也有大小,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板书:电流。

  ⑤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并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单位换算。回忆,回答思考、回答认真听讲、领会阅读、思考电流定义的引出不必太复杂,用水流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①教师展示电流表实物,告知学生通常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A。

  ②让学生观察学生用电流表,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材P72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⑴—⑸条。

  ③教师检查探究结果,然后利用电流表活动挂图再次演示电流表的读数。

  ④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呢?

  ⑤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使用说明”和观察教材P73图13—36,了解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⑥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电流表的连接,并画出相应的电流图,教师巡视指导。

  ⑦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电流表的连接然后进行示范,强调注意事项。观察、讨论、回答观察、回答阅读、思考动手实验观察鼓励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让学生小结依据目标小结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77,开放性作业1—3题。完成练习,矫对答案作业。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

  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试验……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12345678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你身体的质量、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6

  一、教学目的: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演示)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

  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师:刚才几位同学举的在推、拉、压、提等情况下,人对物体施加了力。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呢?生产中,你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

  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生:我见过压路机压路。

  生:我见过拖拉机拉犁。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所讲的即发生力的时候,物体与物体总是相互接触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你能举出一个发生力的时候,物体没有相互接触的例子吗?

  生:我用钢笔与头发摩擦,然后将钢笔接近小纸屑,发现还没有接触,小纸屑就被钢笔吸引上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

  师:再来看第二位同学讲的,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体物体的名称去掉,用“物体”代替,则力的概念就成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我们通常将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从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练习)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你能发现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生:用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这说明桌子也对手施了力。

  生:两手互拍时,左手对右手施力,右手也对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书包,书包对手也在向下拉。

  师:大量的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拉力器中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

  师:对,刚才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长度也伸长了。这些情况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在踢足球时,足球的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怎样改变?

  生:足球有时是静止的,但受力后就成为运动的。

  生:足球有时是运动的,但被守门员接住后就成为静止的。

  生:足球有时朝某一方向运动,但受力后却改变了方向,飞向另一个方向。

  生:足球的运动快慢也有变化。

  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7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过程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09-25

高中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09-25

物理开学第一课的教案模板(精选18篇)09-05

开学第一课教案01-24

初二物理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计划11-24

中班开学第一课教案09-13

音乐开学第一课教案09-14

《开学第一课》主题教案10-12

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01-11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

  (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

  (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乒乓球浮上来。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

  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

  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

  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一)

  引入新课:

  1、什么是机械能?它又分为哪些类?它们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3、那么分子有能量吗?有什么能?

  运动的足球、篮球和乒乓球等物体都具有动能,类比出处于热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如果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被压缩或拉伸的弹簧具有引力和斥力,因此弹簧具有弹性势能。类比出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设疑自探(二)

  1、内能的定义是什么?

  2、单位的单位?

  3、内能跟温度有什么关系?

  4、思考题:分子的运动受什么因素影响?有什么关系?

  结合教材P34图13—1、13—2讲述,由于分子的'热运动永不停息,所以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内能是能的一种形式,单位是焦(J)。

  高温物体内能大低温物体内能小对吗?

  5、你知道内能在生产、生活中也能做功吗?请举例说明。

  解疑合探(一)

  1、改变物体的内能的途径有哪些?

  结合教材P35图13—3、13—4,请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学生总结: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做功。

  结合教材P36图13—5、13—6、13—7请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学生总结:这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叫热传递。

  2、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存在温度差;方向是从高温处到低温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设疑自探(二)

  1、热量的定义是什么?

  2、热量的符号用什么表示?热量的单位与能量单位相同吗?

  3、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

  4、通过

  两个简单的判断正误题:

  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少。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5

  课题:

  惯性现象。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

  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

  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

  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力的方向

  三、德育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力,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

  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2、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讨论答疑

  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5、形变的种类

  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小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形变的种类

  四、作业

  p8、练习二、3、4、5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7

  (一)教学目的

  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会使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磁性黑板,自制几种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纸板标尺(纸板背面粘有铁片),自制可在磁性黑板上移动的游码。

  学生实验用具:体积相同的长方木块、铝块、铁块(长×宽×厚为4cm×3cm×1cm)、墨水瓶、水、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课题

  提问:实验室常用称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讲述:这节课学习用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每张桌面所放的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及一杯水的质量。

  (板书:二、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器材”,并请学生将实验器材与桌面的实物对照检查。

  二、复习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提问:(1)托盘天平主要有哪些部件构成?

  (2)观察你所在实验小组的托盘天平,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分别多大?

  结合学生答题,教师用磁性黑板显示说明质量的单位克的符号:g.提问:a.各标尺的最小刻度值多大?b.将游码放在磁性黑板上标尺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读数。

  (3)让学生观察桌上的托盘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怎样调节?

  三、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1.每个实验小组动手调节桌上的托盘天平,使横梁平衡。

  教师统计该步骤完成好的前五名,将他们所在的组次记在黑板的表格内。

  2.分别称出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称的结果填入作业本实验记录的表格内。教师巡视,将这步完成好的前五名组次记在黑板表内。

  请一个实验小组汇报称的结果,全班学生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

  3.测1墨水瓶水的质量

  提问:

  (1)用调好的天平怎样合理地测出1墨水瓶水的质量?

  学生讨论得:

  ①用天平称出空墨水瓶的.质量m1;

  ②将空墨水瓶灌满水后,用天平称出水和瓶的总质量m2;

  ③用m2—m1得这瓶水的质量。

  (2)为什么要先测空瓶的质量?

  学生讨论得:如先测瓶与水的总质量,倒去水后再测空瓶的质量,由于瓶内还残留着水,测量的误差较大,因此先测空瓶质量较合理。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记入实验记录的表格内。教师巡视,将该步骤完成好的前五名组次记在黑板的表格内。

  请一学生汇报称的结果,全班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

  4.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四、归纳小结

  1.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用天平称质量小于天平最小刻度值的物体,可用“聚少成多,称多算少”的方法。

  2.讨论课本习题1。

  注:文中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9

  [教学目标]

  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

  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物理教案-弹力。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

  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

  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二、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

  1结)构、量程、分度值

  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

  (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的符号,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电流的概念、单位、电流表的使用;难点是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教学电流表一只、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两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电流表活动挂图。学生用器材: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电流是什么?

  ①复习提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②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板书课题)

  ③教师提问: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

  ④教师讲解: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与此类似,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电流同水流一样也有大小,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板书:电流。

  ⑤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并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单位换算。回忆,回答思考、回答认真听讲、领会阅读、思考电流定义的引出不必太复杂,用水流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①教师展示电流表实物,告知学生通常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A。

  ②让学生观察学生用电流表,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材P72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⑴—⑸条。

  ③教师检查探究结果,然后利用电流表活动挂图再次演示电流表的读数。

  ④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呢?

  ⑤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使用说明”和观察教材P73图13—36,了解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⑥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电流表的连接,并画出相应的电流图,教师巡视指导。

  ⑦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电流表的连接然后进行示范,强调注意事项。观察、讨论、回答观察、回答阅读、思考动手实验观察鼓励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让学生小结依据目标小结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P77,开放性作业1—3题。完成练习,矫对答案作业。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

  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试验……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12345678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你身体的质量、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质量

  ①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

  ②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吨(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

  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

  ④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

  2、质量的测量

  ①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

  ②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

  ③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

  ④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

  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第二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

  [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

  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

  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

  ⑥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6

  一、教学目的: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演示)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

  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师:刚才几位同学举的在推、拉、压、提等情况下,人对物体施加了力。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呢?生产中,你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

  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生:我见过压路机压路。

  生:我见过拖拉机拉犁。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所讲的即发生力的时候,物体与物体总是相互接触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你能举出一个发生力的时候,物体没有相互接触的例子吗?

  生:我用钢笔与头发摩擦,然后将钢笔接近小纸屑,发现还没有接触,小纸屑就被钢笔吸引上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

  师:再来看第二位同学讲的,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体物体的名称去掉,用“物体”代替,则力的概念就成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我们通常将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从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练习)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你能发现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生:用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这说明桌子也对手施了力。

  生:两手互拍时,左手对右手施力,右手也对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书包,书包对手也在向下拉。

  师:大量的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拉力器中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

  师:对,刚才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长度也伸长了。这些情况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在踢足球时,足球的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怎样改变?

  生:足球有时是静止的,但受力后就成为运动的。

  生:足球有时是运动的,但被守门员接住后就成为静止的。

  生:足球有时朝某一方向运动,但受力后却改变了方向,飞向另一个方向。

  生:足球的运动快慢也有变化。

  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物理开学第一课教案 17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过程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