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概念及公式、单位、物理意义
2.熟悉常见的固体、液体的密度,
3.掌握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4.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能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变形
2.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熟悉单位换算(1×103g/=1 g/c)
三、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质量不同的两个铜块、质量不同的两个铝块、橡皮、木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铜块,一个是木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铜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铜块和木块(铜块和木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铜的质量与体积; 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木头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演示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的表格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 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板书2] 密度的公式:r=/v 其中r表示密度,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3] 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 g/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 克/厘米3,符号为g/c3 (1×103g/=1 g/c)
6、介绍密度表中各类物体的密度数据,并进行比较,看看结果有什么特点。
[板书3] 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v =/r; = rv
巩固练习:1.教材上的例题
2.请你想想,怎样鉴定金戒指的真假?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仪器?
布置作业:
【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相关文章:
物质的密度教案04-25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04-28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1-15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4-17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4-08
人教版九上 测量物质的密度 示范教案05-01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建议的反思05-02
人教版九上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