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11-25 07:15:38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典)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两点,一是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结论的猜想动手操作,实践验证以及表述的过程;二是对学生放手,还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有计算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能正确灵活应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过程,认识圆周率。

  (2)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发现、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

  (2)结合圆周率的介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的教育。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⒈圆形物体实物,。

  ⒉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根线,一把直尺。

  四、教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主要教学环节与设计:

  通过以下环节教学本课: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四、畅谈收获,课外延伸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师:

  哪些同学会骑自行车?在骑车时,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怎样计算?(出示车轮向前滚动的录像。)

  生:求行驶多长的路程就是求圆形的周长。

  师:今天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入手,让学生感知求车轮滚动一周就是求圆的周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 直观感知什么圆的周长通过以下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1、请你指出老师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准备一些实物有硬币、茶杯垫,让学生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分析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各有什么不同?

  3、指一指、描一描自己手中圆片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后,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更增强了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二)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1、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预设的几种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绳子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拉直;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小结:以上的几种方法都是要“化曲为直”。

  出示地球图片。

  如果要计算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用刚才的绕线法、滚动法显然都无法测量怎么办?我们需要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 “缠绕”、“滚动” 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必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这样的矛盾,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操作实验,探究圆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一内容中,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率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概括得到结论”来完成。

  (1)猜想,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圆直径长,周长就大;直径短,圆周长就小。

  (2)实验验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呢?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请同学们分组做个小实验,请利用手中的.学具,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记录在表格中。请你按照“我们组利用什么方法——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的顺序汇报实验过程

  小组汇报:

  生:我们测量的第一个圆直径是10厘米,周长是31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倍。第二个圆直径是2厘米,周长是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25倍。第三个圆直径是5.5厘米,周长是1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倍。

  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追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与它直径都有这种关系呢?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师:由于测量时存在误差,导致结果不太一样,这很正常。你们的研究结果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结果了。谁知道我们把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做什么?

  生:圆周率。

  师:你对圆周率还有哪些了解?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经过数学家周密计算发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这个倍数叫做圆周率。读作π。对圆周率的发现最杰出的贡献者是祖冲之。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计算到了小数点后上亿位。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板书:π≈3.14(出示相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在小组中操作、交流、观察等活动,亲历感悟发现知识,达到理解的目的。圆周率有的学生早已知道,圆周率的有关知识是在师生共同补充交流中得到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祖冲之的事迹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得出结论师:你知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了吗?

  生:知道。

  板书公式:C=πd,C=2πr

  设计意图:推导圆周长公式,解决好了圆周率的问题,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即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做到首尾呼应。

  2、设计了三道有梯度的练习:①d=5米, C=?②r=5厘米 C=?③C=6.28米d=?3、明辨是非,下面的说法对吗?

  ①π=3.14( )

  ②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

  ③圆的周长是它的半径的2π倍。( )

  意图:设计有关圆周率的判断,是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畅谈收获,课外延伸作业:

  赤道就像地球的“腰带”,它的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你知道地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设置了与前面相呼应的求赤道周长的课外的拓展。这样的设置,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学习方法,获得情感态度等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π 3.14×20=62.8(英寸)

  C= πd 答: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62.8英寸。

  C=2πr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 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 27x+31x=145 x-0.8x=10

  2.2x-1=10 15x÷2=60 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xx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xx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xx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xx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xx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xx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xx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xx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设计说明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圆,了解半径和直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鉴于本课时的教学属于计算公式的教学,在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循序渐进,逐层展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引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尝试,在尝试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动手实验,突破关键。

  理解和认识圆周率是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关键。教学时用较多的时间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和认识圆周率,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计算、交流中发现和认识圆周率,理解周长计算公式的来龙去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圆形硬纸板、圆规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认识圆的周长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辆车,车轮的大小不一样。

  师:明明和刚刚分别骑着自行车和踏板车,如果轮子只滚动一圈,哪个滚得远?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车轮越大,滚一圈就越远。

  2.引入:在课前,我们通过学情检测卡的内容,已经了解了车轮滚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的周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应用;

  了解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关键字搜索相关信息内容的网页及网站;

  认识ACDSee软件——学会使用ACDSee软件游览图片;

  2.能力目标

  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掌握使用“Media Player Classic”软件播放音乐和视频文件,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多媒体电脑给我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激发学生热爱信息技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多媒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应用;认识ACDSee软件,认识Media Player Classic软件。

  教学难点:认识ACDSee软件;认识Media Player Classic软件。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引导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如果把现在的计算机跟20年前的计算机相比,除了性能上的差异外,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以前的计算机只是一个埋头苦干的计算工具,而现在的计算机更像一个“多面手”。除了计算外,我们还可以用计算机画画、打字、听音乐、看电影和玩游戏等。这里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名词“多媒体计算机”。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多媒体世界,去感受多媒体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板书:认识多媒体)

  2.讲授新课

  (1)多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投影。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媒体。

  投影广播: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

  师:请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媒体,媒体是指表达和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我们平时所见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就是媒体,它们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到一个计算机应用程序中,形成一个数字化、集成化的交互系统。一台配备了音响、光驱、声卡等硬件和相应的多媒体软件的.计算机我们称之为多媒体计算机,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广泛运用到教学、宣传、娱乐等各个方面。

  投影广播任务:多媒体电脑图片。

  (2)体验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

  浏览图片:师:有很多同学绘制了漂亮的图画作品,也保存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但图片的浏览和查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我们可以借助看图软件方便地欣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图片,目前用得最多的看图软件是ACDSee。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使用看图软件“ACDSee”浏览计算机中的图片。

  教师演示操作过程:

  ①启动ACDSee5.0,②选择你需要查看的图片,③单击“上一张”或“下一张”工具按钮可以显示不同的图片;单击“缩小”或“放大”按钮,可以将图片放大或缩小;单击“浏览”按钮则可回到浏览窗口。

  (3)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

  学生重复老师的操作,教师随堂检查,并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情况。

  学生完成,请学生上台操作,鼓励完成自己新发现的功能,演示给同学看,教师讲解,并评价。

  ②播放声音与视频。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浏览图片,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如何使用多媒体电脑播放音乐和视频文件。

  教师演示操作过程:1:启动“Media Player Classic”,2:单击“文件”菜单,选择“打开文件”来打开音乐文件。3:在“打开”对话框中选择需要播放的音乐文件,单击“确定”,开始播放音乐。4:调整音量到合适的大小。5:播放视频文件。常见的视频文件格式类型有:mpeg、avi、rm和dat等。

  (4)提供机会,学生实践探究,教师发送文件。教师随堂检查,并指导学生。

  3.授课完毕,课程总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以下知识点:

  (1)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应用;

  (2)了解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关键字搜索相关信息内容的网页及网站;

  (3)认识ACDSee软件——学会使用ACDSee软件游览图片;

  (4)认识Media Player Classic软件——学会使用Media Player Classic播放音频视频文件。

  4.课堂作业

  尝试刚才所学习到的知识,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共同解决!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 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五、作业布置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x5

  (2)14+14+14或14x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

  (12x5,14x3)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3个14是多少?)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自主探索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多少块?(投影)2份。)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练一练(投影片二)

  ①看图写算式。

  ②根据意义列式。

  ③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结

  1、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2、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联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联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联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8 6/5 99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8 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填空

  1、因为5/3_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_1/15=1,所以()和()互为();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必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思考

  4/5_()=()_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创设一个“找圆心”的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折纸活动,找出这个圆的圆心,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1、动手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对圆的.对称特征的描述。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逐步感知和体会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2、增强学生对圆的感性认识。

  初步感受圆的特征以及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学生在折纸及小组交流合作中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策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

  圆规剪刀白纸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回忆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

  如:蝴蝶、飞机、门窗、圆形的钟面、月饼等。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小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作对称轴。

  2、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圆的奥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5=()14=()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

  (2)请你试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

  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认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找出圆的对称轴。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课本的情景图,动物设计的汽车,思考兔博士的问题。

  学生回答

  师:你想过没有,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车轴又是安装在哪儿的?又是为什么?生答。

  师:这一切,都跟圆的知识有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师: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圆。

  生:一些圆形钟面,纽扣是圆形的,硬币是圆形的,球(球是立体图形,把球从中间剖开得到的剖面才是圆形。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

  师: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2、用一个瓶盖或圆柱体在纸上描出一个圆,并剪下来。

  学生独立完成。

  3、按照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同学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总结。明确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同时介绍直径和半径。

  4、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你还有什么发现?

  师: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汇报:

  (1)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师:有没有谁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板书:半径无数条直径无数条)

  (2)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师:你量出你画的圆的半径是多少?其他同学呢?量直径的同学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怎么不相等?要使半径都相等,必须加上一个前提条件。(板书:在同一个圆里与等圆中)

  (板书:都相等)

  (3)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并小结。

  (同一个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板书:d=2r,r=d÷2)

  (4)圆是轴对称图形。

  师:为什么?(因为将圆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师:它的对称轴是什么?(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师:它有几条对称轴?(无数条)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师:同学们掌握得真好,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几道挑战题。

  1、填写下表。

  2、判断练习,全班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自己的意见。(正确的举手,错的不举手)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3)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4)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画圆。

  3、解释与应用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师:为什么车轮子要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方形或其它形状呢?

  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

  四、结课。

  师:数学中也有很多美,只要你认真探究,善于发现你就能感受到美。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北师大数学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能从图中分析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有看过足球赛吗?听过有关足球的歌曲吗?我们来欣赏歌曲《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是冠军),请同学们用一条折线来表示歌曲的`起伏变化情况。

  二、探究新知

  1、师:当有精彩进球时,足球场上会是什么状况?这些声音是长时间一样,还是有变化的?有谁注意过这些声音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来看一幅足球比赛场内声音的起伏情况表。

  2、问:仔细观察图,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什么意思?你能从图上知道什么?你是怎样观察的?

  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解决问题。

  3、 试一试:将试一试的内容改为体育场上座情况(1-13轮)

  根据这个体育场上座情况,分析球队的战绩情况和原因!

  提醒注意:题目给出的那些已知条件?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怎样观察每一个点?

  三、巩固拓展:

  1、出示大巴车一日行程统计图

  本题是让学生根据对变化情况的描述,首先鼓励学生理解语言所描述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点的分析。

  2、出示中国石油的股值折线图,分析趋势。

  3、师:请同学们将本学期的单元考试和期中考试的成绩制作成折线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全课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5-29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5-02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1-12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2-31

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01-14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4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01-01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