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秀数学教案

时间:2024-11-23 07:40:12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优秀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

  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自学书本P19。

  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

  4、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93)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

  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2、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目标:

  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

  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

  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

  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在解决问题时:

  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

  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时数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周长的比较。课本8990页

  教学目标:

  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周长与面积。

  重点难点:

  面积、周长的区分及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

  检查、订正上节课的作业。

  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石膏线的意思。

  问: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可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房间要浦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师:求石膏线有多长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求长方形周长=长2+宽2

  师:求铺多少木地板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生:求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你自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合作交流: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平方米)

  对于有错误的同学,共同找出它们的错误。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三方面进行区分。

  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2两个问题分别求什么?第2问要引导学生,先求什么?(面积)

  自主练习3是一道实际应用题,首先让学生明确动物的围墙指的哪些边?两个问号分别求的是什么?

  自主练习4是几个形状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比较周长是否相等。先让学生猜想,再计算验证。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体会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进行扩展练习:画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算算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

  作业:自主练习1

  板书设计:

  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平方米)

  教后反思:

  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了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对面积和周长大部分同学能够区分开,并能正确计算,对学习较差的同学,课后多给予辅导。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3。

  2.使学生知道3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3以内数的大小,掌握3的组成。

  3.结合插图使学生知道尊敬工人。

  教具、学具准备:3的主题画挂图、绒板、计数器、小棒、点子图、方木块、1和2的数字卡片,2和3的组成。学生准备3根小棒,1、2、3的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1和2的数字卡片。提问:

  "这是几?"

  "2和1比,准大?2大于几?"

  2.教师出示用点子图表示的数的组成卡片。

  提问:"1和1组成几?"让学生举点子图。

  二、新课

  1.数数量是3的物体。

  (l)出示主题画挂图或让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工人生产电视机的一面。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提问:

  "图上的工人阿姨在做什么?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图上有几位工人阿姨在生产电视机?"

  "图上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是3?"

  (2)学生操作。

  提问;"拿出3根小棒,举起来给我看一看。"学生拿出以后,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把小棒放在桌子上。

  教师出示绒板,上面贴好一个三角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三角形。提问:

  "谁能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摆。

  "数一数,你摆的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教师:刚才我们认真观察了主题图画,数出画上有3位工人阿姨,有3台电视机;又用3根小棒摆了一个三角形,这些人和东西的数量都可以用3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板书"3"。

  2.认数字3。

  教师手指黑板上的'3字,提问:

  "谁认识这是几?"

  "我们一起来看看3的字形像什么?"老师指出3的字形像耳朵。

  领读两遍3字。

  3.教学3以内数的数序。

  ①出示计数器。教师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提问:

  "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一共拨了几个珠子?"

  "2个珠子添上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3个珠子去掉 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②学生操作。先摆2根小棒,再添1根小棒,一共摆了几根小棒?请一名学生回答:"2根小棒添上几根小棒是3根小棒?"

  ③出示绒板。教师在绒板上贴点子图,先贴1个点子,提问:

  "这是几个点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在1个点子的图的下面写1。

  再分别贴出2个点子和3个点子的图,并在点子图的下面分别写2和3。

  教师:现在这3个数排好队了,请一个小朋友按顺序把这3个数读一读。再提问:

  "按照数的数序, 2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2添上几是3?"

  "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 3去掉几个是2?"

  4.比较2和3的大小。

  ①出示方木块。左边摆3块,右边摆2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有几块?"板书:"3 2"

  "3和2比,谁大?"

  教师:3和2比,3大。也就是3比2大,那么我们可以在3和2中间写一个大于号,开口朝着3,边说边写出"3>2"。提问:

  "这个式子表示3大于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个式子就读作3大于2。带领学生读两遍。

  ②出示方木块。左边摆2块,右边摆3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呢?"板书:"2 3"。

  "2和3比,是2比3大还是2比3小?"

  教师:2比3小,那么我们在2和3的中间也可以写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尖的一边对着较小的数2,边说边在2和3的中间写一个"<"。指"2<3",这个式子表示2比3小,读作"2小于3"。领读两遍。

  5.3的组成。

  让学生摆出3根小棒。提问:

  "你能把这3根小棒分成两堆吗?"学生动手分,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同时说明每个人分的不一样没有关系。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当学生回答左边摆2根右边摆1根时,教师板书"2 1";当学生回答左边摆1根右边摆2根时,教师板书"1 2"。

  教师:刚才大家分小棒分得很好。从分小棒可以看出,3可以分成2和1,3还可以分成1和2,也就是2和1组成3,1和2也可以组成3,同时把前面板书写成和。

  领读,3可以分成2和1,2和1组成3。

  领读,3可以分成1和2,1和2组成3。

  6.写数字3。

  教师边说边在四字格中示范"3"的写法。3要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里,要一笔写成,3是由两个半圆组成的,上半圆稍小些,下半圆稍大些,口向左开。

  带领学生照着黑板上的"3"字书空两遍。

  让学生在桌于上用手指空写3,把笔顺练熟。

  让学生在教科书的写数字练习格里练习写3。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做练习二的第1、2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着猫图,然后问学生:图里画了几只小猫?学生回答以后,再让学生在图下面的括号里写1。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想每个括号里应该填几,再集体订正。第2题的教学方法可以参考第及题的做法。

  2.指导学生做练习二的第3题。

  先按虚线描1、2、3,再独立写。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6

  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7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

  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了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那么 ,因此,即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2页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积木钉子板、水彩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图形。(板书:认图形)

  二、新授

  1、搭积木

  (1)每一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套积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搭一搭。分小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拼搭的情况。

  (2)提问,观察拼搭的积木,想一想在拼搭的积木中哪些是已经认识的,哪些还不认识?

  (3)分类:

  教师从中取出1个长方体,让学生说出名称并要求学生把拼搭中的所长方体都拿出来放在一起。

  学生用类似的方法,把拼搭的积木进行分类。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类的情况。

  汇报分类结果,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平面

  ①首先观察长方体,观察各块长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形。

  板书:

  长方形

  观察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与黑板上画的长方形一样吗?

  ②观察正方体,观察各块正方体积木正向着我们的那个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正方形。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样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

  板书:正方形

  观察正方体的每个面与黑板上的正方形一样吗?

  ③观察圆柱。观察圆柱一个正向着我们的那个底面,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说明:这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个面。这们的一个面我们把它叫做圆。

  板书:圆

  观察圆柱的'两个底面与黑板上面的圆一样吗?

  3、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先指名说出图形的名称,同桌同学再互相认一认。

  3、小结。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一题图,看一看图中的小男孩是怎样用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画图形的?

  (2)学生照样子画一画,每画出一个图形,说一说图形的名称?学生画图,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想一想:画长方形可以利用哪种几何形体?画正方形和圆呢?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哪些物体的画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2)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一找,说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画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边看图边想:钉子板上围成的是什么图形?怎样围的?你也会围吗?

  (2)学生自己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在钉子板上能围出圆吗?让学生去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

  4、完成“想想做做”

  (1)先让学生在方格约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通过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你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哪些特征?

  四、作业布置。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p73--7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

  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正确辨认生活中遇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说说生活周围常见的种图形。

  2.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并揭示课题。

  3.观察两种图形。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四边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①出示一长方形木板,指出它的边在哪里?如何来区分这四条边?

  ②同桌讨论:可以怎样把这个长方形的`形状画下来?还有其它方法吗?

  ③观察教师演示。

  ④四人小组讨论。

  2.画长方形。

  ①同桌讨论: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想一想可以怎么来画长方形。

  ②反馈说说自己的各种想法,并先出优秀可行的方法进行演示。

  ③学生尝试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④教师小结:首先画一条长方形的长(或宽)边,再以两个端点为顶点,画两个直角,然后取相等的两条线段为宽(或长),把两个端点边接起来。

  3.认识正方形的特征并画正方形。

  ①教师演示:把一长方形剪去一部分变成了正方形。

  ②四人小组讲座。

  ③反馈归纳。

  ④学生尝试画一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⑤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作图方法的异同。

  4.开放创新学习。

  用学过的图形设计自己喜爱的图案或物体。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和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作业

  作业本p1

  长方形与正方形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12

  师: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你们告诉我,你们学的开心吗?你们有收获吗?还有遗憾的地方吗?(指名说)李老师也有收获,我发现我们三(5)班的同学表现都很出色,有的同学善于思考问题,有的.同学集体合作意识强,有的同学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这都是很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做得更好。最后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吧!(好),下课!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1、《圆柱的体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V=Sh)(设计意图:在新课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将下面口诀补充完整。

  ( )九二十七

  五( )四十五

  四( )三十六

  ( )九六十三

  八九( )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24÷8=

  28÷4=

  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学习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课件例2。

  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有3行气球,每行9个)

  2、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3×9=27或9×3=27。

  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一共有27个气球,那么你能看图列出2个除法算式吗?

  5、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27÷3=9或27÷9=3

  6、小组探究算法,说说你们各自的想法。

  总结: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

  四、巩固练习

  1、以开火车的方式,合作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3、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3题,看谁先采到蘑菇,并指名回答用到了哪句口诀。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直接用除法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拓展提升

  1、( 2 )×9=( 18 )(答案不唯一)

  2、( 27 )÷( 3 )=9(答案不唯一)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知道了除法算式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知。

  不足之处:

  这节课因为有上节课的基础,要把充分的探究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

  教学建议:

  多做一些相应的练习,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15

  第一组统计图)面对着这个统计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们想知道的东西真多哇!我们的陈田、张然同学有点不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他们植的太少了)是啊,我们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呢?(把万宇和卢明的给他们)(一样多)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让他们每人植的树一样多,对吗?换句话说就是......求他们平均每人植了多少棵树?(2)师:你们能先猜一猜,这个数大约在哪两个数之间呢?(11-15)它会不会大于15或小于11呢?为什么?(因为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所以不会)。(3)师:好了,这样吧,你们都把你估计的那个数悄悄地藏在心里,好吗,藏好了吗?估计的准不准有什么办法吗?我建议同学们先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办法才能使4个人植的树一样多,也就是同学们说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请同学们从抽屉内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纸,你们可以按自己的意图任意在纸上做记号或计算都行,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开始!(以4人为一个小组进行,教师巡视,收集作品)(学生交流)师:胡广臣请你说说好吗?生:把万宇的一棵给陈田,把卢明的两棵给张然,这样他们每个人的就一样多了!(边说边在投影仪上展示作品)(4)动画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幻灯片4)老师小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万宇的一棵移给陈田,把卢明的两棵移给张然,最后平均每人都有13棵。(5)演示先合后分的计算过程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指名说),对,还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合”就是求出4个人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分”就是把种的总数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也就是相当于,把他们植的树平均分成4份(幻灯片5电脑显示)如果我们列算式该怎么列,请大家试一试。(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后再看幻灯片6显示过程)(14+12+11+15)÷4=52÷4=13(棵)(5)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样的答案,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是可取的,我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么准的同学,说明这些同学思考问题有根有据。我也佩服那些一次就计算得很准确的同学,他们都应该受到大家的表扬,给他们掌声。(稍停顿指板书)这里的“13”是什么意思?是他们每个人都种了13棵吗?生1:是每个人种的数。师:我请万宇同学说你种了几棵?(我种了14棵)你的'同学说你只种了13棵,他说你们每人种了13棵呢?(我知道了他是把数平均分)怎么平均分,你多的那一棵哪里去了?(就是给少的同学了)陈田请站起来,你种了几棵?(我种了12棵)那你的同学说你种了13棵,你那一棵是哪里来的?(是其他的剩下几个给我,变成我的了)那你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了少的,少的说,给我吧,我和你们一样多了,用今天的新词来说就是......(平均分)平均了对吧,同学们的理解和感受非常到位,那我告诉大家,13就是14、12、11、15这一组数的。师:叫什么名字?师:这个它就比较好的反映了这一组数据的一个总体水平,就是同学们刚才讲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这个它就在哪两个数之间转悠、转悠?现在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算出第二组的吗?看谁算得最快?(指名说并板书 计算过程)第二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14棵)第一组呢?哪一组的要大些?(第二组)那么我们就可以宣布第二组同学获胜,行吗?祝贺你们!谁再来说说这个“14”表示什么意思?三、开展活动,理解的含义和计算方法(5分)师:同学们就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他来了!想一想,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你在哪里碰到过他,什么时候需要算?(指名说)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下面我们做一个称体重的活动,我点3名女生和2名男生上来,其他同学同桌一人记数,一人计算。第一组计算女生的平均体重,第二组计算男生的平均体重,每一组选1名代表到黑板上配合演示。听明白了吗?我来报数,(指名上前称体重,老师报数)交流。女生平均每人重多少千克?男生呢?为什么算女生的平均体重的时候要除以2而男生的要除以3?(指名说)如果我们要求5个人的平均体重又应该怎么算?(指黑板两组数)所以说总量和份数要对应。看到这两组数你明白了什么?是啊由于男女生性别的差异,男生的体重普遍比女生要重一些。师:看来的作用还真大呢!你们再来看这里的一个信息。四、巩固练习(10分)屏幕显示(幻灯片)(1)(课件出示)20xx年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 单位:吨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16203025平均每月多少吨?(1)(16+20+30+25)÷4(2)(16+20+30+25)÷12(3)(16+20+30+25)÷365师:一季度用了多少吨?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生看图回答师:现在我们想要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莫急,不需要计算,老师在这里给了三个不同的算式,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拿出你个人的意见,要想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你是选择1、2、3哪个算式呢?想好了,用手势告诉大家!预备,开始!生用打手势示意自己选择哪个答案。大多数同学选1。师:人家有选2的,别着急!请选2的同学上前同学们选几(生:1)选1的出两个代表(请生上前)一场辩论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到底选1对,还是选2对,我也糊涂了。你们能不能互相问问问题,好吗?谁先开始?两队论:生:请问题目中问的是什么问题(师:回答)生:题目问的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师:接着问)生:那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生:一个季度3个月?(师:那一年呢,接着问)生:那一年有多少个月?生:12个月生:既然有12个月,为什么要除以4呢(师:不除以)而不除以12呢?生:因为它有4个季度,所以除以4 生:因为问的是平均每个月(师:谁要你求?生:谁要你求每个季度啊师:那你同意就可以到那边去了师:是啊,人家要你求平均每个月的,你们说应该除以几啊?(12)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应该除以12,他们除以4了,有没有道理呢?那么你们求的是什么?生:平均每个季度用水情况师:是吧,可惜人家根本就......生:人家根本就没有问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师:你除以4,求的是平均每个季度的,除以12个月,是平均每个......除以365天是平均每......(生一起回答)看来找准份数是非常重要的。师:明白了吗,是几个人平均每天的呀(3个人)师:老师告诉你,如果想求平均每人每天哪,再除以3,李老师帮你们算出来了。屏幕出示(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每人每天用水量约3千克)老师拿出用塑料袋装的3千克水,让学生感受它的分量,进行思想教育。师:面对这幅图画,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生:我觉得他们一天用的水非常多。师:那我们就去指责小刚吧,怎么那么浪费水呢?你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生:我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他们最好平均每天少用一点水。师:那你去批评他们吧!你想说什么?生:我想说,他应该把洗衣服、洗澡的水留下来冲厕所。师:那你就去说他吧!他应该怎样!还有没有想说别人的?生:我想对他说,小刚,我希望你捐一点水到严重缺水地区去。师:你们知道我最想说的是什么吗?师:节约用水,从我自己做起!五、解决问题(3分)师:你们能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吗?屏幕出示画面小明会遇到到危险吗?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1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哈哈,我不会游泳,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身高可是135厘米呀,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我有没有可能会遇到危险?师:为什么有可能?你知道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吗?生:说明有的地方很深,有的地方很浅。但是平均起来是110厘米。师:如果小明到了?生:到了很深的地方,他就会淹下去。师:你们听懂她的话了吗?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优秀)03-19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4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5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04

小学优秀数学教案05-06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05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06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