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初商过大,初商过小时的调商方法。
2.能熟练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填一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出来。
2.下面的.括号里最大填几?
40( )<306
30( )<207
40( )<275
60( )<194
90( )<351
( )60<137
3.根据试商情况,在括号里写出准确商。
二、提高练习。
1.填一填。
(1)9331,把31看作( ),商大约是( ),计算后可知准确结果是( )。
(2)12016,把16看作20来试商,商大约是( ),余数是( ),说明商( ),应试商( )。
2.计算下面各题。
3.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375□ 3要使商为一位数,□可填( ),余数是( )。
(2)一个数除以17,商是14,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3)7832可以这样想,把32看作( )试商,78里面有 ( ) 个30,所以商是( ),余数是( )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7里最多有( )个20 78里最多有( )个30。
142里最多有( )个60 610里面最多有( )个80。
2.笔算下面各题。
18221=
28836=
29242=
3.解决问题。
饲养专业户王大伯家养了185只公鸡和229只母鸡,还养了46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几倍?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书48页和49页,同学们翻书仔细看一看。看完后在课堂本上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49页,练一练2题的第1列和第2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的第三课时的内容。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里已有了初步的接触,但大多是直观的描述。本课时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认识两种特殊的角:平角和周角;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度数范围及大小、倍数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图中隐藏的平角解决问题。
教学实录: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听:“一件东西手中握,东摇西摆风拂过,热天打来冷天缩”,打一个生活用品。这是什么呀?
生:扇子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也带来一把扇子,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扇子里的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角和周角。
师:下面我慢慢儿地打开这把扇子,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你要有什么发现可要赶紧说。
师慢慢打开扇子。
生发现角,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当师打开到平角时,有生认出平角。师:对,这就是一个平角。板书:平角。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角叫平角?
生: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就是一个平角。
师:如果把这个平角画下来,你会画吗?
请一学生到讲台上画一个平角。
师:同学们认为他这样画可以吗?
生思考。
师:我认为这是经过这点的一条直线,怎样让大家看出这是一个平角而不是一条直线呢?
生:还需要再画上平角的形成轨迹。
师补充。
师:这是一个平角,可是这样画平角还不够规范,下面看老师来规范得画一个平角。(指明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继续打开扇子。生发现周角,师板书:周角
师:关于周角你知道它的什么知识?它有什么特点?
生:周角的两条边靠在一起了。
师:用数学语言说周角的两条边重合了。
结合刚才画平角的过程,你认为怎样画周角最规范。大家说,老师画。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平角和周角,指一指它们的顶点和边。通过画,让学生明确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的本质区别。
2、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师:生活中除了在扇子里见到平角和周角,在看表时也经常见到。看表中几点了?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什么角?
生:六点,组成一个平角。
师:你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思考后举例。
师:看(课件中的')这个大风车,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叶片就组成一个平角;每个叶片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周角。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会发现许多这样的数学现象。
3、探究五种角的度数范围及关系。
(1)问题提出。
刚才我们打开扇子一周,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角的知识(板题:角)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遍扇子的打开过程,看屏幕,不仅仅要说出是哪一种角,还要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现五种角之间的关系。
师:好,我这儿有两个问题,一能不能用度数来描述这些角?二这些角之间有哪些关系。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注意每个结论都要说出理由。
(2)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师随生回答,板书各种角的度数。
生: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
平角等于180°。
师:你怎么知道平角等于180°?
生1:在量角器上有一个平角,就是180°
生2: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在一起,就是180°。
师让生操作验证:a让学生都来观察量角器上的平角;
b动手用两个三角尺拼一个平角。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在哪里。
生:周角等于360°,把两个量角器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周角。
学生操作演示,指周角的两条边。
师:那这些角之间有哪些关系呢?
生1、两个直角等于一个平角。生边说边拿起两个三角尺拼成的平角说。
师:你的眼光真独到,发现了平角和直角之间的倍数关系,还有吗?
生2: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生拿起两个量角器拼成的周角说。
生3:我还要补充:一个周角等于四个直角。我是通过度数发现它们的关系的:180÷90=2,360÷180=2,360÷90=4
师肯定同学们的做法。
师:同学们有高有矮,那这些角呢?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生4: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4)师:这些角中你认为哪些角比较特殊?为什么?
生认为周角、平角和直角比较特殊,它们都有确定的度数。
三、应用拓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五种角,下面我想让你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看这幅图仔细观察,除了∠1到∠4还有其他的特殊角吗?
生发现相邻的两个角组成一个平角。
师:那如果知道∠1=130°,你能算出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1=∠3;∠2=∠4、
师:我也看着∠1=∠3;∠2=∠4、,可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你能说出根据吗?
生:∠2=180°—130°=50°……
师:180°在题目有没有里直接告诉你?(没有。)看来,在解决问题时,不但要用直接告诉我们的条件,还要善于发现题里的隐藏条件,隐藏条件也非常重要!
生计算出结果。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认识了平角和周角;知道了各种角的度数。
生2:我还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3: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发现和运用题目里隐藏着的条件。
师:我用一首诗来总结了一下:
一周二平四直角,关系密切不得了。
钝角介于平直间,锐角不大比直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鸡兔同笼”问题,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体会“枚举”、“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概括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受到祖国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用假设法和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明白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书中记载着这样一道有名的数学趣题。你们想看一看吗?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现在有一些鸡和兔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鸡和兔共有35个头,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这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为便于研究,我们先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请看下面问题。
●学校买来50张电影票,一部分是4元一张的学生票,一部分是6元一张的成人票,总票价是260元。两种票各买来了多少张?
【设计意图】以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数学文化,激起探知这类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请根据提示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温馨提示:
①用列举法怎样解决问题?
②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解答吗?
③如果把这些票都看成学生票或都看成成人票如何解答?
④回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怎样用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根据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共同协商解决。
教师巡视,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同时参与小组的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好的方法,请把你的好办法同大家交流吧。
1.列举法。
可以有目的的先展示这种方法。(多媒体展示。)
学生票数(张)成人票数(张)钱数(元)
2525250
2426252
2327254
2228256
2129258
2030260
质疑:有50张票,是否有必要一一列举,你是如何列举的?
(引导学生通常先从总数的中间数列举。)
质疑:根据假设算出的钱数与实际总钱数不一样时,你是如何调整的?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确定调整方向、调整幅度。)
师强调:像咱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列举出来,并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列举法,也叫枚举法。(板书:枚举法)
2.假设法
(1)假设全是成人票:
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展示假设为成人票,学生试画的分析图。(图略)
②引导:上面的过程如果用算式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试着列算式,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
预设板演:
50×6=300(元)300-260=40(元)40÷(6-4)=20(张)
50-20=30(张)
③质疑:你这样做是如何想的?你是如何理解多出的40元的?根据多出的'40元如何求出学生票和成人票的?
预设回答:
假设全是成人票,就50×6=300元,而实际花260元,这样就多出了300-260=40元。
而1张学生票看做成人票就比1张学生票多2元,学生票的张数就是40÷(6-4)=20张了,成人票就是50-20=30张。
(2)假设全是学生票:
如果假设成全是学生票该如何解答?(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清推理思路。)
总结方法归纳抽象出这类问题的模型。
学生票数=(成人票价×总张数-总钱数)÷(成人票价-学生票价).
成人票数=(总钱数-学生票数×总张数)÷(成人票价-学生票价).
3、方程法: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了吗?
学生汇报列方程的方法。
(1)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成人票数+学生票数=50;成人钱数+学生钱数=260
元)
(2)根据等量关系列式:
设成人票有x张,则学生票有(50-x)张。
列方程为:6x+4(50-x)=260
(解略)
4.学生比较以上几种方法解题方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让学生结合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列举法:适合数据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数字比较大,这样一一列举法就太麻烦了。
画图法:操作简单,比较直观。但数字大的时候,画图也是比较麻烦的。
假设法:适合所有的这类问题,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
方程法:适用面广,便捷,容易理解。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探讨出了用枚举法、假设法、解方程的方法解决这种题。只不过列举法对于数据较大时比较麻烦。一般我们采用假设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适时的总结,引领学生归纳建立“鸡兔同笼”问题的模型,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回应开课时的问题。)
温馨提示:
A.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同桌讨论)。
B.然后自己解决,汇报交流。交流时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数学文化。
2.王丽有20张5元和2元的人民币,一共是82元。5元和2元的人民币各有多少张?
处理方法:
①学生认真读题,引导学生对比“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分析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解答。
②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本题是“鸡兔同笼”问题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进一步巩固“鸡兔同笼”问题的各种解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巩固练习:回应解决例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龟鹤问题、乘船问题、合作植树问题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感受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全课小结:
回顾总结,引发思考
本节课,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采用了几种策略,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同学们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下课后相互交流一下,并尝试一下。
师总结:
这节课大家共同探究,解决了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问题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好多问题都可以归为一类问题,抽象出一个总的模型进行解决。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和画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中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各种角的度数,教学难点是会画指定度数的角。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动一动”、“折一折”、“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利用活动角、圆形纸等实物教具充分进行操作,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画角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教学目标
1.利用活动角学习角的分类,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发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按要求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索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角的分类以及各种角的度数。会角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角的表示、角的度量(教材39页—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
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题1:角由什么组成?
问题2:两条边是线段?直线?射线?
师:知道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张图中共有几个角吧!
出示数角的一系列图片。
二、新授
(一)角的表示
师: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师: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
角的表示方法:
(1)可以标出三个大写字母,∠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
(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B读作:角B
(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1,读作:角1。
(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二)角的度量
1.引入
展示图片《比较角的大小》
个别回答,集体核对。
师: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
2.介绍量角器
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
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走一走这迷宫,看看你能找到几座城堡。
反馈:请找到中心点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着它(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
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
3.认识1°角
课件演示。
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表示1度。
4.学习量角
(1)出示一个直角让学生量
师: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分组讨论,汇报。
师生共同方法:
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对点(板书)
零度刻度线与角的边BC重合---线对边(板书)
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条直角边对着90,所以是90°。
复述量法。
(2)试一试
出示40°和140°角
师:当看另一边时有二个数,应该读哪一个数呢?
:角的一边对着里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内刻度线了
当角的一边对着外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外刻度线了---0在内数内,0在外数外(板书)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教材41页“试一试”
四、
师生共同回顾本小节所学内容。
五、作业
教材46页练习二第4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法则,会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使学生掌握分级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分辨出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在哪一位写0。
3.通过本节课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分析、判断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指出每个数含有几级,最高位是什么位?
5906 780000 962320 8607000 30063890
(2)写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全体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找1名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出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二千五百六十八三千零二十五千零六八千
通过写万以内的数,使学生回忆起万以内数的写法法则:写万以内的数,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板书: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学意图:
回忆万以内数的写法,是为下面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作铺垫;全体学生在练习本写数位顺序,一是巩固复习这部分知识,同时为下面写亿以内数作准备。
2.进行新课。
(1)学习整万数的写法。
教学谈话引出新课:同学们写万以内的数学得很好,在此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亿以内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出示例题:写出下面各数。(教师按顺序把题抄在数位顺序表左边)
七万
七十万
七百零八万
教师请学生思考:上面三个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使学生明确:七万是五位数,最高位是万位;七十万是六位数,最高位是十万位;七百零八万是七位数,最高位是百万位。
教师接着请全体学生试做:请你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对着数位顺序写出上面三个数。(教师行间巡视,并请一名学生板书。)
集体讨论订正,接着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观察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使学生明确,三个数共同的特点是:A、这三个数都含有万级和个级两个数级;B、个级上的四个数位一个数字也没有,写4个0。
②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共同的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4个0。
教师强调:个级上一个数字也没有,这样的数叫做整万的数。写整万的数,个级上各个数位上一定要写0占位。
练习:写出下面各数。(找一名学生板书)
六万九十万四千三百万五百零六万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教师谈话:写整万的数,你们学得很好,下面的数怎么写呢?同学之间商量一下,然后试着写一写。(教师参加同学的讨论)
出示例题,写出下面各数。(教师把题抄在上个例题的下面)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
三十二万零六百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二千零五万七千
五千六百零七万零八十
分组讨论后教师组织集体讨论:谁代表你们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写的?可举例说。
在众多的意见中,使学生共识:要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教师板书: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教师提问:逐题说明万级写什么?个级写什么?(学生回答时,教师在级的单位万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分级,并做如下板书)
试一试:写出下面各数,并想一想写数时哪儿难写?
五百零六万五万零三百八千零六十万零二十
(找一名学生板书)
订正上面的题。提醒学生注意:写数时哪一位上要写0。
(3)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说一说含有两级的数怎样写呢?
结合前面的板书,使学生明确,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法则是:
①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②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学意图:新课教学共安排3个环节。第一环节,重点使学生学会万级的书写和整万的数个级要写4个0占位。第二环节,学会写含有两级的数,掌握分级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分级写,有利于学生分清楚哪一位上要写0。第三环节,总结归纳写法法则,使学生系统掌握写法的2条法则。
3.课堂练习
(1)先在本上写出数位顺序,然后对着数位写出下面各数。
五万三千二百万四千零五万
八十万六千零五十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对着数位接着写下面各数。
七万八千六百三十八十五万一千
二十六万零四百三百六十万二千
十万零五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3)写出下面各数。(找一名学生板书)
五十万八千五十八万零七百三十
二千四百四十二万二千四百万零四百二十
一千三百二十万二千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
学生板书如下:
(4)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①1994年我国共生产电视机三千一百八十四万台。
②北京图书馆馆舍面积是十七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二位;藏书一千四百万册,居世界第五位。
③1994年来华旅游总人数约四千三百六十八万人次。
以上各题订正时提醒学生注意别忘记单位名称。正确答案是:
第①题写作:31840000台。
第②题写作:170000平方米;14000000册。
第③题写作:43680000人次。
(5)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①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②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③八千万和四十。
订正。说一说万级上写什么?个级上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如下板书)
第①题写作:4853000
第②题写作:60090500
第③题写作:8000004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试商、调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郊游吗?告诉老师你们到哪里秋游.实验小学举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级都参加了。出示图。
二、新课:
1、你从图上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公交车站有两种车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实验小学三年级师生共192人,四年级师生共184人,五年级共有师生230人.。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出示:三年级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
怎么列式呢?学生:192÷24=因为····所以····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学生回答
师:在练习本上用竖式算一算。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大了,说明什么?该怎么办?明确把除数“24”看作“2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请你算一算等于几?
③学生试着独立计算,(一名学生板演)
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余数等于除数,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猜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试商时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决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小结,师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翻倍法,积要接近被除数.(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应用拓展。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题:森林医生。
第三题:竖式:361÷54
216÷27
第四题:练一练:73页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学生质疑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80 小熊快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240 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320 小熊快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平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课内容:以乞降为基本数目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 p51)
教课目的:使学生理解以乞降为基本数目关系的两步计算应 用题的构造,能用剖析法或综合法剖析数目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课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季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 树呀?假如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 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何?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梨树有 1000 棵 1420+1000=2420 (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 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增补:
( 1)梨树比苹果树少 420 棵
( 2)梨树比苹果树多 420 棵
( 3)苹果树比梨树少 420 棵
( 4)苹果树比梨树多 420 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新课,此刻我们先一同来研究第一种
二、研究新知:
1、研究例 3
(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 2) 依据小黑板上的思虑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 3) 学生在簿本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能够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沟通: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 表示什么? 1000 表示什么?
(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一样的'写法? 1420-420 表示什么?算呢?依据思虑提示自己思虑后在簿本上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谈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日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从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此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日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从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仍是同样的,那就是重点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稳固深入
1、 p52 练一练 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正
2、 p52 练一练 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 p52 练一练 3 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 240+40=280 (人)
小明: 240+40=280 (人)
240+280=520 (人)
小华: 240-40=200 (人)
240+200=440 (人)
小青: 240+240=480 (人)
480+40=520 (人)
小组议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谈谈错在哪里?
5、 p53 练一练 4
“师 ”之观点,大概是从先秦期间的 “师长、师傅、先生 ”而来。此中 “师傅 ”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 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 “师 ”之含义,此刻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教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专长值得学习
者。 “老师 ”的原意并不是由 “老 ”而形容 “师”。 “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问渊博者。 “老”“师 ”连用最先见于《史记》,有 “荀卿最为老师 ”之说法。慢慢 “老师 ”之说也不再有年纪的限制, 老小皆可合用。 不过司马迁笔下的 “老师 ” 自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 “教师 ”,其不过 “老”和 “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 “道 ”,但其不必定是知识的流传者。 今日看来, “教师”的必需条件不但是拥有知识, 更重于流传知识。
四、总结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寒是少儿语言发展的阻碍。
许多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寒: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面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重点,面向全体,倾向差生。一是和少儿成立和睦的语言沟通关系。每当和少儿发言时,我老是笑容相迎,声音和蔼,动作亲昵,除去少儿恐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自由自在地和我谈话。二是着重培育少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讲堂教课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课模式,撤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拘束,多采纳自由议论和发言的形式,给每个少儿许多的当众说话的时机,培育少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少儿,我老是仔细地耐心地听,热忱地帮助和鼓舞他把话说完、说好,加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停提升,我要求每个少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少儿, 即便是某一方面, 我都抓住教育,提出夸奖,并要其余少儿模拟。长久坚持,不停训练,少儿说话胆子也在不停提升。
今日你学会了什么?
照本宣科是一种传统的教课方式,在我国有悠长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 ,照本宣科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挡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课方式 ,逐渐为人们所摒弃 ;而另一方面 ,老师们又为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呕心沥血。其实,只需应用适当 , “死记硬背 ”与提升学生素质其实不矛盾。相反,它正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29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一)、用三角板画角。
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
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说一说谁的画法最有道理。
(二)、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巩固应用。
试一试:
1、画一个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
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一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
30。 80。 105。 160。
4、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可以拼成75 ,105 ,135 ,150 ,120。
(拼画的顺序第一步可用45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学习内容:
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7页。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xx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读、写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万级、亿级等更打的数,了解了数位顺序表为本节课学习大数的读、写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2、经历自主探索大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3、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
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学习难点:
能正确地读、写大数。
教具:课件
学具:自制数位顺序表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每隔5年就会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来了解我们国家现阶段的人口数量。你知道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哪一年吗?谁知道我国的总人口大约是多少?你知道我们河南的人口数量吗?这节课我们就站在数学的角度来学习《人口普查》(板书课题)。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情境调动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1、读数方法探索
课件出示北京、安徽、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再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
师:我国的人口总数以及北京、安徽、香港人口数都很大,那么如何读这些大数呢?同学们可以借助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先独立思索,然后跟你的小组成员们交流交流!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总结读法:先分数级,然后一级一级地往下读,无论是哪个数级都按照各级数的读法来读,然后再每级的后面添上“亿”或“万”,个级可以省略计数单位“一(个)”
2、写数方法探索
课件出示广东、台湾、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再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
师:刚才大家探索读数方法的精神头可是值得表扬,那你能写出广东、台湾、澳门的人口数吗?借助刚才的读法和数位顺序表自己独立探索吧!
找生在黑板上扮演出三个城市的人口数。
总结写法: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每个大数有几个数级,每级是多少个、多少万或多少亿,然后一级一级或一个一个地写。注意,千万位和万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的要用0来占位。
3、讨论巩固如何读数、写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读数时,可以从低位起分出四位一级,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往下读;写数时,要高位起分出数级,一级一级地写。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课时
第一环节 平行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汇总。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6、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
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
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关系。)
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
第二环节 垂直
1、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想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第4幅图)
2、如果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么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
4、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
(三)巩固发散
1、教材P57 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a∥b 垂直:a⊥b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1-29
小学六数学上册教案01-1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2-06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上册01-25
苏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5-0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25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5-06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6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15篇01-29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