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6 09:17:25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口算除法(分成了两个课时上完)

  教学内容: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

  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第二课时

  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1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打开课本第3页,在里填上正确地数。 60÷3= 9÷3=

  —— 69÷3= 80÷2= 6÷2=

  ——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4、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5、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一、交流信息揭示课题

  (一)交流信息

  出示课件:美丽的校园(教学楼、广场、操场、跑道等)。

  同学们你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为什么?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上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从教室走到大门口(200米)大约需要3分钟。

  3、沿操场跑2圈半(1000米)很了累?

  4、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20分钟。

  (二)揭示课题

  师:在刚才同学们汇报中有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中卫到银川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2、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xx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播放录像):让我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从学校门口出发到街上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卫谢路口,又向西到明珠。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请你画一画,从学校出发走1千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从学校门口出发一直南到蔡桥路口。

  方案二: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再向北西至三中。

  方案三:从学校门口出发向北经十字路口,再向东到农贸市场。……

  三、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指路标志)中卫到迎水桥约7000米。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000米=7千米)

  2、(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3、(电脑出示《汽车速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4、(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5、(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0千米。

  6、(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三)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四、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一)应用练习

  1、田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二)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火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4、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材中提供投篮比赛的问题情境,遇到判断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谁胜谁负的问题,引出评判胜负的方法需要借助平均数,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而且将平均数做为分析数据、应用数据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试一试”是在读懂统计图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平均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省内名校,从1999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学生接触统计的知识很早,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但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用平均数对统计图进行分析是第一次。课上,学生喜欢参加数学游戏活动,活动经验比较丰富,对于活动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乐于积极研究探讨,思维很活跃,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哪些球类运动?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场拍球比赛好不好?

  (二)新课

  1、第一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相同

  (1)宣布游戏规则

  ①班级同学分成两队,每队商议起一个队名,并派代表把名字写到黑板上。

  ②每队选出4名拍球能手,1名记数员,教师记时。

  ③教师分别计时5秒,两队的1号、2号、3号、4号队员依次拍球,记数员给对方队员记数。

  (2)进行比赛

  ①1号队员拍球,汇报拍的个数,教师在黑板上用画○记录拍球的个数。

  ②2号、3号、4号队员拍球,重复以上过程。

  (3)评判结果――比较总数

  师:黑板上记录的比赛结果,像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

  (统计图。)

  师:根据每一队的拍球个数统计图,请同学们评判一下比赛的结果。哪一队获胜了?说明你的理由。

  (用总数来比较,哪一队拍的总数多哪一队获胜。)

  师:你能列个算式吗?

  (教师板书每一队求总数的加法算式。)

  师小结:以上的比赛,由于每队都是4个人拍球,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队拍球的总数来决定胜负。

  2、第二场比赛――双方参赛人数不同

  (1)制造问题矛盾――让参赛人数不同

  师:失败的队友们很伤心吧?你们想不想赢?老师来参加你们队,欢不欢迎?

  (教师开始代表输队拍球,找一学生记时,全班学生数数。把教师拍球的个数记录在输队里。教师在拍球时,要把拍球的个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让输队的总数超过赢队,但平均数最好不超过赢队。)

  师:这回我们的总数多,我们赢了。

  (原来是输队的学生欢呼,赢队学生愤怒,认为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为什么比较总数不公平?

  (参赛人数多的一队当然拍的球就多。)

  (2)寻找公平的比较办法――平均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参赛两队的队员数量不同时,怎样比较才算公平?比较最高成绩、最低成绩、总成绩都不公平,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出公平的比较办法。

  (3)全班汇报

  (用每个人平均拍多少个球来比较是公平的――就是每队队员拍球的平均数。)

  (4)怎样求每队拍球的平均数

  方法一:计算的方法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板书。总个数÷总人数=平均数,并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把总个数平均分给每个队员,就得到了队员拍球的平均数,它代表了整个队拍球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把拍的多的队员的球移给拍得少的队员,最后大家变得同样多。)

  (5)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队拍球的平均数是9个,是不是每个队员都拍9个,1号队员你拍的是9个吗?

  (不是,是12个。)

  师:那怎么变成9个了呢?

  (是把比平均数多的那3个给了拍得少的队员,使他拍的个数与大家一样多,平均数9个就是全体队员拍球的个数匀完后代表整个队的拍球水平。)

  (三)练习

  1、数学故事

  师:炎热的夏天,你最想做什么运动?(游泳)

  出示教材74页主题图:淘气和笑笑来到了游泳池,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而淘气的身高是1.3米。

  师:不会游泳的淘气,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呢?你认为他跳下去有危险吗?说明理由。

  师小结:平均水深1.2米,说明有的地方比1.2米深,可能是1.3米、1.4米、1.5米……,有的地方比1.2米浅,可能是1.1米、1.0米……,所以淘气在浅水区不会有危险,但由于是初学游泳,还应注意安全。

  2、进冰糕

  出示教材72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看统计图,对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前三天的销售量与今天进货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货,也可以根据天气情况来决定进货。)

  3、儿童歌手大奖赛

  出示教材73页第1题统计表。

  (1)让学生读懂统计表中的每一项代表的含义。

  (2)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3)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

  师总结: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用到平均数?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均数的信息?

  〖教学反思〗

  利用拍球比赛的游戏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探索数学问题的状态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但在比赛的过程中,真实的数据结果非常具有不确定性,给后面研究平均数的意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的加入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得到灵活的数据,才能为学生清晰地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将问题解决的难度突显出来,使学生遇到当两队人数不等时该怎样决定胜负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探索新知的境地。学生在研究公平的比较办法时,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想到用平均数的办法,但有的学生想到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领学生深入探讨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公平在哪里,通过直观的统计图进行移多补少,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数学故事中,给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积极和他人交流。在他们的争论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案例点评〗

  1、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以解决比赛胜负的问题作为研究平均数的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突出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新问题的认知冲突状态,在参赛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的状态下引入平均数,是在学生认知发生危机的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认识“平均数”这个新朋友的,这样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起来也就更容易。

  2、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借助统计图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有一定的直观图形表象支持,符合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另外,在统计中学习平均数,突出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重要意义,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必要的判断,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点评人:何凤波(吉林省教育学院)

  〖编者点评〗

  1、统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学生读图过程中,注重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如:在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等。教师要寻问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从数据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分析,以形成学生说话有根据的习惯。

  2、从现实生活出发,以身边的事为例,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统计知识要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描述数据,这是学好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安排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渗透一些社会活动的题材,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将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意识到数据统计能帮助他们描述问题、分析问题,他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

  3、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体现学生做数学的过程,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合作与交流,这也是《标准》所要求的。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凑十法计算6加几的题目,理解6加几的计算过程并会口述.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

  3.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6加几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你们还记得怎么算吗?出示口算卡片: ,指名说口算过程.(想:把8凑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

  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投影出示

  指名回答.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9加几、8加几和7加几的题目,猜一猜今天我们该学习什么了?(6加几)

  板书课题:6加几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1)板书: □

  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着完成.全班进行交流:

  随学生口述的过程,教师演示课件6加几.

  师: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道题,说明你们很会学习,谁愿意再用凑十法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问: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板书: □

  指名回答.(如果有学生很快说出结果,要问他: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学生可能是由上一题 推算出来的,在此要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如果没有上一题的`结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学生分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板书: □, □, □

  师:这几道题你会做吗?请你试着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可能会出现几种做法:① ②想: ,所以 )

  比较:哪种方法能很快说出得数?(用交换加数的位置, 来推算 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继续演示课件6加几】.

  1.

  指名叙述图意:左边的叶子上有6只七星瓢虫,右边的叶子上有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学生自己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订正:你是怎样计算的?

  3.指名口算.

  4.学生独立完成下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游戏:投篮【详见探究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

  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练习课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针对学生学习了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用除法解决问题后设计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除法”的意义,并且已经系统学习了“表内除法”的计算,通过学习书本中的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除法意义与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就是在这些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设计思路:

  学生虽然学习了除法,并会用乘法口诀来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将除法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意识不强。根据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的特点,如果练习课只是单纯训练和做题会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但是二年级的小孩子想象力丰富,他们爱异想天开,所以这节课结合孩子的特点和兴趣,通过游戏“想象力大比拼”让学生根据除法模型来编题并训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除法应用题的信息和问题,以此让孩子根据自己想象的情境内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通过“我买你算”“我买你猜”这两个活动让孩子在购物的情境中运用除法的意义巩固解决除法模型的现实问题;在“我当设计师”的环节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兴趣设计商店,自己提出除法问题、解决除法问题,让学生的想象、设计、数学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此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并运用乘法口诀计算。

  2、引导学生运用标准的规范的数学语言提出数学问题。

  3、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运用除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巩固除法意义,并能应用除法的'意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请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出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宠物狗图片)

  一共来了几只小狗?

  数一数:一共有几根骨头?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利用呆萌可爱的宠物狗图片引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画一画,抽象除法模型

  1、多种表征,抽象除法模型

  6根骨头可以画几个○来表示呢?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我们一起画一画。

  (1)我们一起画虚线平均分一分。

  语言表征:6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多少个?

  算式表征:6÷3=2

  (2)请拿笔像这样分一分。

  语言表征:

  6个○,每2个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算式表征:6÷2=3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复习除法的含义。】

  活动三:想象力大PK

  (1)老师示范:根据除法模型图想象,提出除法问题。

  6(个)鸡蛋,平均放在3(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放几个?

  6(个)鸡蛋,每2(个)放在一个篮子里,需要几个篮子?

  (2)出示图,学生示范提出除法问题。

  6枝菊花,平均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6枝菊花,每个花瓶插2枝,可以插几个花瓶?

  (3)学生想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根据这幅图你来想象,并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比一比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小组说一说。

  请2个小组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根据抽象的数学除法模型想象具体的生活情境,内化除法的意义。训练时让学生根据模型图想象编题,使每个学生都扎扎实实掌握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结合具体情境说出除法的含义,老师示范,学生示范,以点带面,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规范的表达,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完整准确地提出除法问题。】

  过渡:在想象力大比拼环节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每人奖励一个大红包!

  活动四:我买你算

  听说有一家狗狗宠物店新店开张,很多商品打折促销,走!看看有哪些促销?

  说一说物品,以及物品单价。

  正向训练——提问题,列式计算。(正向应用除法解决问题)

  每条狗链3元,用24元可以买几条狗链?

  谁能列式:24÷3=8(条)

  6元可以买3根骨头,一根骨头多少钱?

  谁能列式:6÷3=2(元)

  你想买吗?(想!)

  同桌合作:你想买什么,将你提出的除法问题说给同桌听,让同桌帮你算一算,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请几位买法不一样同学起来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层次的练习是正向应用:结合给出的生活情境,以“我买你算”的游戏形式训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提出除法问题并解决除法问题。】

  活动五:我买你猜

  反向训练——根据算式,提出数学问题

  师:我还想买,出示:24÷8=3

  你猜我买了什么?

  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猜的。

  你们想玩这个猜一猜的游戏吗?

  同桌玩:先将自己买好的东西用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给同桌看,让同桌猜一猜你买了什么。

  请两位同学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层次是逆向应用:以“我买你猜”的游戏形式,应用除法的意义来猜测除法算式解决的是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六:我当设计师

  过渡语:刚才去了宠物店,当了一回购物小达人,你们想自己当老板吗?(想)

  好!现在你们来当设计师,设计一家自己的商店。

  要求:

  (1)画上你最喜欢的物品,标上价格。

  (2)提出3个以上的除法问题。

  学生创作,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没有展示的作品回家后可以将作品发到我们班级数学微信群,同学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同学开的商店买东西。比一比,谁最会购物!

  【设计意图:通过“我当设计师”的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活动七:

  我的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小学数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0”表示的几种含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时的温度、起点的含义等等;并且能正确地读、写“0”。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会运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以及探究、交流、合作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进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点:

  理解“0”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小猫钓鱼图,讲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第1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2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第3只小猫钓了几条鱼,写几呢?

  再来看看,第四只小猫它钓了几条鱼呢?

  一条都没有怎么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体验0的含义。

  (1)学生自主思考,怎么来表示“一条都没有”。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得出:一个也没有时用“0”表示。

  ,0是一个数,比1、2、3、4……要小。

  (4)指导“0”的书写。

  (三)实践体验。

  (1)学生“分铅笔“。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想一想“0还可以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

  (四)拓展巩固

  (1)数一数有几朵花,并写下来。

  (2)读一读,写一写。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0”

  (五)小结:这节课你感到最有趣的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 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0”的实际含义。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1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2.初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比一比,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培养动手能力。

  2.进行比较,培养观察和判断能力。

  3.用完整话说一说有关同样多、多些、少些的道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学会正确握笔方法,写字的姿式及写法,提高书写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强调写字的基本要求,培养良好地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连线初步认识一一对应。

  2.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3.做写字准备练习,强调写字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1.一一对应,比较多些、少些。

  2.写字准备练习。

  教具准备

  1.实物图或电脑软件,4个萝卜,4只白兔;2只小鸡,1只小鸭图;2个苹果,3个桃的图。

  2.磁力板及10个○,7个△,5个□;小棒若干根。

  3.画有写数字练习格的小黑板。

   4.学生准备5个△,5个○,5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在磁力板摆3个△、4个□、5个○,请学生按图形种类分类。

  要求:把同一类移动到一起,并用笔或金属丝圈起来,再数一数每个圈里的图形各有几个?

  2.请同学们把混在一起的学具分类,而后用手各画一个圈。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同样多。

  (1)认识一一对应,教学同样多。

  ①教师在磁力板上无规则出示或电脑显示4个萝卜,4只白兔,请同学分类。

  ②指名将萝卜和白兔按顺序从上而下排成两行并且圈起来,成5页左上图形状。

  ③引导观察,左边有几个萝卜?右边有几只白兔?

  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边说边在萝卜和白兔之间放一根小棒或电脑显示连线)萝卜没有多余的,白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④认识在什么情况下,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引导学生说: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萝卜没有多余的,白兔也没有多余的,我们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指导学生用4个○代表4个萝卜, 4个△代表4只白兔,边摆边说,边动手连线。说明萝卜、白兔同样多。(板书:萝卜和白兔同样多)

  ⑤相互之间指着课本上的图说一说。

  (2)动手摆学具,理解同样多。

  ①摆□,要和○同样多。(5页右上练习,指一名同学到前面摆,其它同样在课桌上摆)

  请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摆2个○,再在右边对着○摆□,要求摆的□和○同样多。怎么摆,摆摆看。

  请摆学具的同学说一说,怎么摆,摆几个□,□和○同样多。

  ②摆△,要和○同样多。

  请同学们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4个○,在○下面一个对着一个摆△,△要和○同样多,要边摆边说。(一个△对着一个○,摆4个△和○同样多)

  请一名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3)请同学们指着教室的.人或物说一说,谁和谁同样多。

  2.利用一一对应,认识多些、少些。

  (1)观察比较,认识多些。

  ①磁力板出示或电脑显示2只小鸡的集合图,再在右边出示1只小鸭集合图。

  指图问:不用数,怎样知道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

  ②学生回答:用连线方法,一只小鸡对照一只小鸭,在小鸡和小鸭之间连上一条线。

  ③指图提问:小鸡和小鸭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再看,小鸭和小鸡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

  ④师生共同小结:一只小鸡对着一只小鸭,小鸡有多余的,小鸭没有多余的,我们说:小鸡比小鸭多。(板书:小鸡比小鸭多)

  ⑤练习:课本5页左下图,学生摆完后,再说一说怎样摆,△就比○多1个。(先一个△对着一个○,都对上以后再多摆一个△。)

  (2)观察比较,认识少些。

  ①用磁力板或电脑显示:2个苹果的集合图和3个桃的集合图。

  提问:不用数,怎样知道苹果和桃谁多、谁少?

  ②同学们互相议论后,指名回答并连线。

  ③小结:一个苹果对着一个桃;苹果没有多余的,我们说苹果比桃少。(板书:苹果比桃少)

  ④练习:课本5页右下图,学生自己动手摆完后,指着图说一说怎样摆。

  3.反馈练习。

  (1)摆学具,比多少。(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

  ①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和○同样多。

  ②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比○多2个。

  ③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对着上面的○摆△,△比○少1个。

  (2)练习一、2.(打开书6页,看第2题)

  ①读题目要求。

  ②数一数每个□里的小动物只数,再与点子数同样多的□连线。

  (3)练习一、3.

  ①指导看图,这题里画了两行什么?仔细看每行的后面还画了什么?(一条线)

  ②读题目要求。说明:这一题是要我们看一看哪一行圆多,就在哪一行后面的横线上画。

  ③那行圆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出来,连线)

  发现:两行圆排列都很均匀,而且两行的第一个圆和最后一个圆也上下对齐,但两行的○疏密不同,所以两行的○个数也不同。摆的密的,○的个数多;摆的疏的,○就少,以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直接判断出那行多。

  4.写字准备练习。

  (1)讲述握笔方法和写字基本要求。

  ①身体要坐正,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本子一尺远(6寸尺),本子对着上衣中间扣线。

  ②用右手握笔,笔放在中指第一关节稍外一点,大姆指和食指捏紧笔杆,握笔处离笔尖约23厘米。

  (2)指导写字。

  ①教师在放大的练习格上边示范边说明:画横线要由左向右,横要平;画竖要由上到下,竖要直;弯儿要拐得圆一些。注意,起笔、落笔要用力,拐弯要稳,笔画要匀。

  ②请同学们按要求先练笔顺,再描完格里虚线的笔画。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周长》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第98~99页例4、例5内容。“圆的周长”概念教学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经调查了解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各种信息渠道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但能正确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特征的学生只占少数。可见学生知道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只是“知其然”,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层层深入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长的含义,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及合作意识,提升思维水平。

  3.深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感受数学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理解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议、电脑。

  学具准备:

  每四个学生一组:

  1、圆形实物(荧光圈、杯盖、圆形胶带、飞镖盘等)

  2、直尺一把

  3、测量绳一条

  4、研究表格

  5、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明晰概念

  1.出示正方形,指一指正方形的周长

  2.出示圆,你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指一指。

  3.课件演示圆的周长。

  揭示概念: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正方形的周长引入,便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迁移,同时正方形也是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参照。】

  二、直观感知,激发需求

  1.激趣

  师:2个图形,给你一把直尺,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你愿意测量几号?

  生感知圆的周长是曲线,不便用尺直接量。

  师:老师就想为难你,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敢挑战吗?

  2.转化

  (1)量荧光圈的周长

  明确:可以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2)量飞镖盘的周长。不能拉直,怎么办?

  明确:可以用线绕一绕,在尺上滚一滚。

  介绍测量过程的注意点,突出几种量法的共同点——化曲为直。

  3.激需

  出示摩天轮:这么大的`摩天轮,用剪、滚、绕的方法合适吗?

  明确: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会遇到困难。我们得想想其它的方法了!

  设计意图:

  1、测量要求的提出,促使化曲为直的方法呼之欲出,也为操作环节做好准备。

  2、圆的周长与其它图形周长的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它有时无法通过直接测量边的长度得到周长,而这理应成为学生学习圆周长计算方法的直接需求。

  三、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猜想: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板书:直径、半径。

  课件演示,观察验证:三个直径不同的车轮,各向前滚动一周,发现什么?

  得出: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直径越小,圆的周长就越小。

  (二)判断推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出示圆和它的直径。

  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可能有这样的关系?

  生自由猜想:2倍、3倍、4倍(3.14、3.1415926……)

  推理验证:

  1.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2倍?

  2.圆的周长可不可能正好是直径的4倍?(圆出于方)

  3.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3倍左右)

  明确:圆的周长应该比直径的2倍多,4倍少,大约3倍左右……

  (三)深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1.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多种实物圆,细绳,直尺,记号笔,计算器……

  实验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用计算器算出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

  实验步骤:

  (1)小组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小组分工:2人合作测量,1人计算,1人记录。

  2.汇报实验结果

  3.引导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列数据,有什么特点?

  明确: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大约是3倍左右(3倍多一些)

  追问:正方形的周长除以边长所得的结果总是4,为什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结果却不完全一样呢?

  (回应:为什么测出的结果没有3.14或3.1415926呢?)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总是存在一定误差的,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得到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倍数……

  4.介绍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课件展示。

  (1)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并理解“周三径一”。

  (2)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了解把圆切割成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分别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3)介绍祖冲之的贡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七位小数的值。比国外科学家早1000多年。

  (4)近代圆周率的研究结果。

  5.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师: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同时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倍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

  师:为了方便,一般保留2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3.14。

  6.归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谈话:知道了周长除以直径等于圆周率,你能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得出:圆的周长就等于直径乘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C表示周长,d表示直径,那么C=πd

  注:π是一个固定的数,写的时候我们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乘号省略。

  设计意图:

  1、不同直径车轮的滚动轨迹能清晰地让学生感知直径越大,周长越大;

  2、数据计测算之前先进行倍数范围的推想,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产生深层次的反思与感悟;

  3、直面孩子的一知半解,通过实践操作回应结果的存在性;

  4、打破常规思维,认为只要周长除以直径就会得到3.14,事实上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是永远得不到的,在此基础上,引入割圆术的科学性,渗透极限思想,深刻理解圆周率,感受数学家的伟大贡献。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算一算:d=4厘米,求圆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正确运用圆周长的公式。

  2.选一选:r=5厘米,那么C=( )

  A、3.14×5 B、2×3.14×5 C、3.14×2

  追问:为什么还要乘2。

  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因此得出圆周长的另一个计算公式:C=2πr

  3.判断: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他们的直径也相等。( )

  (2)圆的周长是半径的π倍。 ( )

  (3)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

  提出要求:题目如果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可以怎样改?

  4.解决问题:摩天轮的辐条(半径)的长度是10米,请你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教师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挑战题

  长方形的长是30厘米,宽是20厘米。在长方形上剪下了一个最大的圆,你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解题后同桌说说是怎么解答的。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能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基本运用,首尾呼应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小学数学教案13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学习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让学生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这个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用画图策略呈现数量关系的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圆片图、线段图,使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符合从低到高的抽象程度,便于学生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抽象能力,从而为找到解题方法打开方便之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72×25÷40    (502+28)÷5

  3.6÷0.9×100560-70+1024

  2.5-2.5×0.41.2+8-0.04

  1.观察上面这些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学的什么知识?

  (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识)

  2.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的)

  3.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1)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2)我们班戴眼镜的同学占。

  (3)我国大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复习,引导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学生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旧知识,以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情境图。

  师:这是六(1)班本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

  提问: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出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式计算。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①请同学们找到与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②将与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关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先求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的几分之几呢?(12人)

  (2)引导提问。

  ①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

  ②在这里是把什么作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③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怎样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呢?

  ②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③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教授教材第16页例8、“想想算算”,练习四第1~4题的口算方法,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口算运算。

  教学要求:

  本节课要求教师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口算运算。

  教具准备:

  教师需准备练习四第3题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第16页的复习题,并进行集体订正。

  2、通过板书530 400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老师配合板书成:

  3、引入新课,将400改成40。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8第(1)题,让学生比较530 40与上一题的不同点,并口算运算过程。同时指名学生依照口算过程在书上完成本题。

  2、教学例8第(2)题,与第(1)题类似,让学生口算出计算过程,并强调30加80满一百,最后要用500加110得610。

  3、让学生小组讨论不同的口算方法。

  4、总结今天学习内容,重点强调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方法,待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方式进行口算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2题,重点教授计算过程。

  2、口算练习四第1题,指名学生一组一组进行口算,并问每组题里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时强调十位上相加满一百,第二步要用几百加一百几十或一百。

  3、教授口算练习四第3题的计算方法,出示第3题口算卡片。同时让每个学生口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

  4、最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四第4题的口算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口算技巧,我们可以让他们先将题目口头表述出来,明确条件和问题,并在练习本上进行练习。

  接着,我们可以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让他们解释为什么使用加法运算,并将算式和结果板书出来。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几百几十加几十的口算技巧,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十位上几十加几十满一百时的计算方法以及第二步需要使用的几百加多少的口算技巧。

  最后作为课堂作业,我们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四的第二题目,巩固口算技巧。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