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5 08:56:5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实用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

  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

  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

  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

  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

  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

  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七、活动六: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计算练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口报结果。

  2.复习题1。

  1)直接写得数,集体订正。

  2)比—比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3.复习题2。

  老师先说明题意,先把两叶片上的数相加说出和,再相减算出差。

  2)同桌同学相互练习,集体交流。

  4.复习题3。

  9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做好后要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应用题练习。

  1.复习题4。

  1)出示第4题,说说题意。(一个班有学生45人,另一班有学生40人,有80个桔子,分给他们两个班每人一个,够不够?)

  2)同桌同学讨论一下你怎么想?集体交流。

  (先口算出一共有85人,再比较80与85的大小)集体口答。(不够)

  2.复习题5。

  1)出示第5题,说说题意。(一(1)班浇了20棵花,还剩15棵没有浇,一(1)班一共要浇多少棵花?)(一(2)班一共有27棵花,还有3棵没有浇。一(2)班已经浇了多少棵花?)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两个问题的`算法不同?

  3)集体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复习(1)。

  四.教学后记: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氛围不好.

  第十二课时: 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复习6~10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上一节复习课.(复习2)

  二.综合练习。

  1.复习题6。

  1)出示第6题表格,仔细观察表格说说括号里的数应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

  2)学生填表,集体交流。

  2.复习题7.

  1)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不计算来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的?

  3.复习题8。

  1)出示第8题图,老师说明:“今天做了多少?”不是题目的问题,而是引出“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的对话.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做了上衣20件,裤子32条,求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口答。

  4.复习题9。

  1)出示第9题,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桌子40张,椅子4把,有48人来开会。)

  求什么?是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再搬几张桌子?再搬几把椅子?)

  2)学生列式计算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的?

  3)学生集体回答.

  5.复习题10.

  出示第10题,图中告诉我们什么问题?

  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集体算出结果,口答.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 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高.

小学数学教案3

  一、观察物体(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饼干盒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下面三幅图是谁看到的?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长方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长方体,四位同学坐在

  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用图画出来。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说说你看到的是长方体的哪一面,画的是哪种图?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

  (4)和它们对着的三个面是什么样的?

  (5)请小组长把长方体和图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观察正方体和球

  每个小组的学生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图形,画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2.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理想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测、有序操作、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 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难 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师: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一个、挂图、自制相架一个、米尺、平面图形几套。

  生: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个、相片一张、学生尺。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

  在我们生活中,一定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我们用相机把那一瞬间留了下来。并把它(装上框、镶上玻璃)装进相框很好地保存起来。要做这样的一个相框,需要多少玻璃?计算玻璃的大小该用什么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配玻璃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体验,形成概念

  (1) 我们知道玻璃面有大小,任何物体的表面也有大小的区分。

  a动手摸一摸课桌面与数学书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动手摸一摸)

  b观察:黑板的表面与黑板擦的表面,谁大谁小?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类推、概括

  概括:我们计算玻璃面的大小,其实就是求这块玻璃的面积。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我们就可以说:课桌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3)你们认识下面这些平面图形,并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1) (2) (3) (4) (5)

  a 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

  b 为什么图(6)图(7)不能比较大小?

  观察,比较它们的大小,发现规律

  小结: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3)我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面积。

  谁能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举例说明)

  2、比较探究、引出面积单位

  归纳比较方法:

  板书:①④①②③④眼睛观察

  ②重叠比较

  (1)我们用眼睛观察发现面积有大有小,但有些物体的表面面积相差不大的时候,我们有眼睛就比较难准确判断谁大谁小,如:

  (2)

  (1)

  怎样才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表面面积非常接近,比如说:两间教室的地面面积,谁大谁小?用眼睛观察很难比较,又不能重叠,怎么办?

  小组讨论,展开联想

  汇报各组的方法,肯定用数地板砖的方法最简便——数方格法。

  给上图加上方格(一起数方格)小组讨论

  板书:③数方格法

  93页做一做---数方格

  “方格多的面积一定大吗?看下图

  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争论

  都有8格,可是……看来数方格的多少还要有个前提:对方格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际统一的面积单位。

  3、感知面积单位、建立表象

  (1)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带着下面的问题自学

  课本92—93页

  a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它们分别是什么?

  b请从学具中找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并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汇报交流

  (2)我们动手剪一个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摸一摸、比一比,进一步归纳概括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意义。

  (3) 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结合实际举例

  4、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量物体的面积时,先要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判断他应该用哪个面积单位,再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1) 量课桌面的面积,应该用哪个面积单位最合适?

  四人小组合作,动手量课桌面的面积。汇报你们是怎样量的?(肯定沿长、宽各摆一排的方法新颖迅速)

  (2)95页1、2题

  (3)要为你的相框配玻璃,你需要多大的玻璃?

  小竞赛:口答

  (1)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95页练习4

  (2) 判断:

  一棵大树高10平方米( )

  学校操场的面积是4000平方厘米 ( )

  一张课桌的面积是24分米 ( )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练习九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计数器、尺子。

  学具准备:小棒、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猜谜引出已认识的数:

  师: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2)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3)(伸出6指)它添上2是几?

  (4)7的相邻数是谁?

  (5)8再添上一是几?

  2.故事引入:

  师:在数学王国里,数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特别是0。小朋友们,你们能帮0想想办法吗?

  (设计问题情景目的一是复习9以内数大小的比较,二是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生:可以让数字1和数字0合在一起……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关于数10,你想知道它的什么?

  (在这里让学生提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它,好吗?

  a)学习10的含义

  i.出示主体图:和平广场。

  问:图上画了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ii.汇报交流数的结果。

  师:哪个组愿意汇报你们组数的`情况?

  谁还有补充?

  iii.学生动手摆学具:

  师: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摆一个图案,看谁想的好、摆的快。

  生:我用10小棒摆了…

  师: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与10有关的奇妙的事很多,你能用动作或一句话表示出来吗?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个同学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10个手指、10个脚趾、10个同学站一队、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数学就在身边。)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象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捆小棒,一组的人数,都可以用10来表示。大家看,“10”的字型象什么?

  b)学习10的顺序

  i.作排队游戏:

  师:请小朋友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

  如果让第一排有10的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多少人?

  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那一边数的?

  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ii.教学“尺图”

  师: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那里,为什么?

  生:10在9的后面,10比0~9的数都大。

  师:数的顺序不仅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请同学们把空格里的数字补上。

  问:10为什么排在9的后面?说一说下面有多少种排法。

小学数学教案6

  第七单元 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108页---111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和学习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及重要作用,体会教学来源于生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调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观察主题图: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课外活动,今天教师带你们去科学宫参观科技展,去的同学很多,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参观人数情况,我们根据收信到的.人数制作一个统计图。

  二、合作学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数据,独立完成参观科技展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个(教材108页图)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提出

  问题:①哪两年参观人数相同?(答:xx年相同)

  ②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多?(答:xx年)③哪一年参观人数最少?(答:1998年)

  3、引导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注意事项,老师再补充:

  ① 必须有标题名称,名称中要简要明了地说出内容和地点,标题下要注明统计内容的时间。

  ② 横轴、纵轴表示什么要标清楚。

  4、除了会完成条形统计图,还有其它画统计图的方法。

  三、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1、观察109页折线统计图

  2、启以引导:看看这幅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同桌交流。学生说:折线统计图有格子;有点,还有一段一段的线。

  3、边讲解折线统计图画法。

  ①让学生明白折线统计图是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画

  ②相同点:都能看出数据多少

  不同点:表示数据方法不同,可以看到每一部分变

  化趋势,能看到整体变化趋势。

  ③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特点;哪种统计图更好。

  强调告诉学生:1、象今天这样用曲折的线段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统计图是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出数量,还能通过数量反映某一种事物变化的趋势。

  3、两种统计图各有各的优点,生活中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巩固练习:

  1、 完成110页例2及做一做。

  2、 让学生去调查家庭上半年用水情况并制作出统计图。

  小结: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学会折线统计图画法和特点,懂得它在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故事导入

  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

  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8÷2=4

  16÷4=4

  32÷8=4

  64÷16=4

  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

  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讨论,并发现: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三、总结:

  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

  48÷12=(48×0)÷(12×0)

  让学生判断。

  四、巩固练习:书P87“做一做”

  五、总结

  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作业:练习十七第6题、9题。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

  教学难点:

  会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0~5的认识,今天我们将来认识“=”、“>”、“”、“

  板书:“=”、“>”和“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

  ①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 ③你能说说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哪种动物的只数一样多?

  (2)同样多。

  ①小兔有几只?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兔。

  ②小猴有几只?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4只小猴,并用线连一连。

  板书:4 4 1.“想想做做1”。

  在圆圈里填上“>”、“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小兔子和小猴的只数哪个多?哪个少?(同样多)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4只小白兔和4只小猴正好同样多) ④4和4同样多,我们就说4=4。(板书:4=4)老师指着等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等号。

  (板书:等号)读作:4等于4。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读。

  ⑤书写等于号,在书上第18页上先描后写。

  2.教学大于。

  (1)小熊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松鼠,并板书:5。

  (2)小松鼠有多少只?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3只小熊。(并板书:3) (3)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小松鼠和小熊谁多谁少呢

  (教师边连线,边提问)小松鼠和小熊比怎样? (4)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怎样?(板书:5比3多)

  5比3多,也就是5大于3。

  (板书:5>3)指着大于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大于号

  (板书:大于号)让学生齐说大于号,再指名说。

  大于号开口一头向哪边? (向左)尖的—头向哪边?

  (5)观察式子5>3,提问:大于号的开口一头和尖的.一头,哪头大?哪头小?开口大的那头对着大的数还是小的数?尖的那头对着什么数?这个式子读作“5大于3”,板书;5大于3。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说。

  (6)回顾一下,刚才学习了“大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松鼠和小熊比,小松鼠比小熊多,5比3多,可以说成5大于3,写成5>3。

  3.教学小于。

  (1)小熊和小松鼠比怎么样? (小熊比小松鼠少) (2)小熊有3只,小松鼠有5只,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3比5少就是3小于5。

  (板书:3

  (板书:小于号)指导写“

  (3)观察式子“3

  (4)刚才我们学习了小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

  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熊和小松鼠比,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可以说成3小于5,写成3

  (5)同样一幅图,为什么可以说成5>3,也可以说成3

  (比的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4.小结

  这一节课学习了“=”、“>”和“”还是“

  三、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是多还是少?圆圈应填什么符号?

  2.“想想做做2”。

  在圆圈里填上“>”、“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啊?你学了哪些本领呢

小学数学教案9

  “加强估算”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来的一项明确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教什么?怎么样教?在一次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有幸听了一节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估算》。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你们二年级经历过估算吗?

  师: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估算知识。(板书:估算)

  师:在学习估算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师:你们遇到过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确计算?

  课件:

  生:选A。

  课件:师:你能估计出这头大象多重吗?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汇报并板书: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凑、调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问: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这六个数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师: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乐。

  师: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小估。

  问: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师:你是往大里估的,对不对,你也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2:大估。

  师:大估你请坐,同时在算式的后面板书:大估。

  问: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学会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增进小组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预习要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和 和

  回忆:什么是通分?通分时,用谁做公分母?

  2、计算下面各题

  通过练习,谁来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

  (1)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

  通分时,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计算最简便。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引导观察

  根据这一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2)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3、探索算法

  (1)估一估

  (2)让学生尝试探索计算方法

  (3)交流算法

  提问:为什么要将异分母变成同分母?

  (4)课件演示计算过程,理解算理

  4、即时练习

  3/4+5/8

  9/10-1/6

  5、归纳算法

  提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课件出示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

  1、课本试一试

  请学生先计算再说一说淘气和笑笑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2、数学小医生

  3、算一算

  2/3+1/8

  3/4-1/6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巡视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四、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你认为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把它们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先通分,再加减)。

  2、在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应该注意的事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第1-7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并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完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对于笔算乘法,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找个别同学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其余的同学对其中进行补充。)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1)我是口算小能手。(练习二第1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2)用竖式计算。(练习二第2题)

  37×2= 73×2= 329×3= 293×3=

  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找四名同学板演,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反馈。

  (3)火眼金睛:(练习二第3题)

  先让学生同桌进行交流指正,然后指名回答。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练习二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能获取到哪些信息?再说说解题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6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你从题目中获取到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解答?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同桌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指导,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指名回答,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板书设计:

  2. 74 146 987 879

  3.找错略,改正如下。

  2 8 1 1 3 1 5 2

  × 3 ×  7 ×4

  8 4  7 9 1 6 0 8

  4. 84  166  248  85  1065  2739  946  20xx

  5. 78 60 72

  6. 114×5=570(分)

  7. 300×4=1200,318×4>1200,能都有座位。

  教学反思:

  这一节练习课主要是对前边学习的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知识进行系统的练习。计算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前提,练习课又是数学课堂上最基本和最常见的课型,教师和孩子都很苦恼,教学中我通过激趣导入、基本练习、巩固练习、解决问题和拓展训练,让孩子们快乐的进入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在竞争前进的心境下,进行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训练。(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1题。

  (1)出示图,学生独立涂色完成。

  (2)指名口答,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师生共同归纳:先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看涂了几份。

  2.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2题。

  (1)独立在课本上填写合适的小数。

  (2)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3题。

  (1)出示题目,请学生口头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各是几元几角?

  (2)比较,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4题。

  (1)引导看懂数轴,理解题意。新课标第??

  (2)独立完成,思考哪个数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3)全班交流反馈。

  (二)综合练习

  1.填空。

  (1)1元的`6/10是()元,写成小数是()元;3角是1元的(),是()元,写成小数是()元。

  (2)0.5分米是()分米,是1分米的(),是()厘米。

  (3)零点八(),2.6读作()。

  (4)1.4米=()米()分米3元2角=()元0.4分米=()厘米7角=()元16.5元=()元()角

  2.在○里填上>、

  0.5○0.91.2○0.82.6○3.410.5○9.8

  3.把2.4、0.9、1.7、1.5、0.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4.在跳远比赛中,小明跳了3.2米,小高跳了2.8米,小军跳了4米,()跳得远。在100米比赛中,小明跑了15.6秒,小高跑了16.5秒,小军跑了16.9秒,()跑得快。

  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小组校对、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有疑问的题目。

  5.作业:练习十第5题(前四个)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

  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反馈升华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P37-38及做一做、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

  二、教学新授

  1、(出示刚才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

  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

  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

  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