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时间:2024-07-23 10:23:12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汇总15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通过“买洗衣机”的问题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

  重 点:正确计算,学会估算.

  难 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具:小黑板、挂图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教学新知,结合情境,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出示课本情境图,引出问题

  师:你从图看到什么?(指名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轻声说说,然后举手说说)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爸爸、妈妈一共寄回多少钱?

  2、结合情境,解决问题。

  师:要想买洗衣机就要考虑家中的收入,还要考虑家里每月必须要用的钱,然后把剩下的钱攒起来买洗衣机,下面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小黑板出示:(1)每月生活费需要75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A、读题理解题意。

  B、师引导学生首先估一估每月大致节余多少元?再实际算一算每月节余多少钱。

  C、比一比,估算与计算的'差异。(由学 出示课本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计算前让学生估一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

  教学步骤 生独立估算和计算,然后全班反馈)

  师:现在咱们解决第(2)题,小黑板出示: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620元的洗衣机,需要攒几个月?

  (1)、独自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活动三:说一说,算一算

  278-199+683 802-289+484

  318+254-196 427+273-165

  活动四:想一想,做一做。

  1、 独立完成书本81页第2——4题。

  2、 抽生板演,并说说思考方法.

  3、 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2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独立写出8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例1图片,乘法口诀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说出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出示准备题.

  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8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格表示1个8,第二格表示2个8,第八格表示8个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1)学习第一句口诀:一八得八.

  出示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讨论,它表示几个8,求1个8怎样列式,怎样编一句8的乘法口诀.

  使学生明确:表示1个8,列式口诀:一八得八

  学生读口诀,说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2)启发学生学习第二句口诀

  出示2个正方体,使学生明确所乘的数比第一个算式多1,表示2个8,列式,口诀二八十六,并填书.

  (3)分组讨论,学习第3~8句乘法口诀,并填书.

  ①分组讨论,探究8的乘法口诀.

  ②填书.

  2.反馈练习.

  (1)读背诵8的乘法口诀.

  (2)做一做1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3)做一做2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三、全课小结.

  略

  四、随堂练习.

  1.做一做3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2.练习二十二2题

  (1)6个8相加是多少?(2)8乘4是多少?

  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4题

  83488678

  58823888

  板书设计8的乘法口诀

  准备题: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1个82个83个84个85个86个87个88个8

  探究活动

  数台阶

  假如你家住的是楼房,每上一层要走2阶,每阶楼梯都是8级.你家住八楼,那么你从一楼到八楼一共要上多少级台阶?

  活动一、说一说,算一算.

  1.分组讨论: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吗?如果可以,又有几种方法?

  2.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及计算结果.

  3.全班评选出最佳计算方法.

  活动二、走一走,数一数.

  学生在课后找一座高层楼房(要求与题中一致),从一楼走到八楼.数一数一共要上多少级台阶,看是否与活动一中的计算结果相符.

  8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

  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

  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

  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玩中学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动二。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三位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尾是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面列举的数.

  (3)引导学生说出列举的数的组成.

  (4)提问式小结.

  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读不读.

  2.设疑出课题.

  师:生活中常用的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和两位数呢?(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举出三位数.然后通过学生翻看数学书右下角的页码,发现三位数,明确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读写法.

  二、讲授新课

  1.三位数的组成.

  (1)出示例3教学图:10根1捆的每10捆一堆,有2堆,以及另有3捆10根1捆的,还有5根单根的

  引导学生看图,数一数图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出示例3填空题.

  图里一共有二百三十五根小棒.这个数是由2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照着图口答出填什么,教师板演填出括号里的数.

  (3)看图填空练一练.(图为346块木块,分别表示有3个百,4个十,5个1.)

  图里有( )个百、( )个十和( )个一.这个数是多少?

  2.数位的意义.

  (1)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 )、10个( )是一百、(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3.三位数的读写法.

  例4

  (1)教学不带0的三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235.

  ①让学生说出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二百三十五这个数.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拨珠过程.然后出示例4第一幅图.

  ②结合两位数的写法,同桌讨论:这个三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如何写,它们各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1下面写出这个数.

  ③根据这个三位数,让学生直接说出读作什么?

  ④学生读后,继续同桌讨论:这个三位数应该从哪个数位读起,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读作什么?

  (2)教学中间带0的三位数.

  ①先在计数器拨出205,引导学生观察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看哪儿变了?

  ②让学生看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想:十位上写什么?

  ③学生在学具卡片上写出这个数,其中一人在图2下面板演出205这个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205这个数,中间的0不写行不行?不写的话,这个数是多少?(着重说明,用0来占位的道理.)

  ④让学生直接读出205这个数.再口答出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读作什么?着重问:数

  (3)教学末尾带0的三位数.

  出示卡片:五百四十.

  ①师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的.?并让学生用圆片在学具卡片上摆出这个数.教师随后出示例4第三幅图.

  ②学生在学具卡片上写出这个数,其中一人在图3下面板演出540这个数.再次组织讨论:个位上为什么写0?什么时候写0,0起什么作用?

  ③让学生读出这个数.引导着学生讨论: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读作什么?末尾有0的三位数的读法与两位数的读法一样吗?(强调末尾的0不读)

  (4)观察比较、归纳总结.

  ①学生对205、540这两个数中的0进行比较,想:0在写法上都起了什么作用,在读法上又有什么区别?

  ②学生观察235、205、540这三个数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三位数都是由什么数位组成的?

  ③让学生举例说明三位数的读写法,与前面复习题相呼应.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①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②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2.综合练习.

  开展争当优秀小老师活动.教师选四名同学做小老师,并分别发给他们四人每人一张卡片,卡片如下.

  小老师把读法面向大家并读出手中的数.任意叫一个同学说出它的组成.全班判断,待答对后,小教师要对同学给予鼓励.

  小老师让同学看着读法在练习本上写出卡片上的数,然后把背面数字面向大家进行订正.

  3.反馈练习.

  (1)写出下面各数.一百八十七 四百二百九十 六百零五

  (2)写出下面各数.

  2个百5个十和6个一  4个百和8个一

  9个百2个十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布置作业.(略)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6

  一、 教学内容: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学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

  二、出示自学指导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三、探究新知,自主探索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12>>>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四、当堂检测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五、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六、 抽查清

  下面是本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记录

  动画片:12人 电视剧:10人 体育:9人 新闻:8人

  把上面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回答问题。

  节目 动画片 体育 电视剧 新闻

  人数

  (1)喜欢( )电视节目的人数最多。

  (2) 共调查了( )名同学。

  种类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书

  数量 20本 35本 45本 40本

  (3)如果是你看电视,你会选什么节目?

  下表是二(2)班图书角的藏书情况

  (1)哪种书最多?

  (2)图书角的藏书共有多少本?

  (3)图书角要买一批新书,你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昨天老师对二(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

  (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

  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师:这边上有哪些数?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

  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它们都是8人,

  师: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你还会去比较 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预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你认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儿童节会播放什么动画片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大家呢?为什么?

  过度: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会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为我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家高兴吗?

  (二)认读横向统计图

  过渡:六一儿童节我们不仅能收到电视台叔叔阿姨的礼物,我们学校也要为大家庆祝节日,学校准备举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学生有1000多个受场地限制,学校要求每个班只选一个体育项目,请你从下面四个体育项目中选一个喜欢的.,想好举手

  1、生成统计表

  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

  师: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

  生:数一数,统计

  生成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

  师:怎么画?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

  师:再怎么画?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3、读统计图: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为什么?(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

  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点: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过渡: 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

  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6、小秘密: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一分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的长短。

  能力目标: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培养学生分析、体验、估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一分钟的概念,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正确进行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估算1分钟有多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新闻联播吗。

  生:看过

  生:我听到了嘀嘀嘀倒计时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秒针走动的声音

  出示钟面课件, 上面指出秒钟,并且说明走一小格就是1秒,走一圈就是60秒。

  二:发现分与秒的关系。

  师:好,同学们,发现了比分钟更小的单位,它就是秒。

  我们再一起跟着秒针走1圈吧。

  出示走动的钟面课件。

  师:大家跟着秒针走的时候有两个任务要做:

  1,观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

  2,秒针在走的时候,大家一起跟着轻轻地数数,一秒一秒地数,看数到多少秒针走完

  一圈。

  秒针走了一圈之后

  师:大家一起数到多少。

  生:60。

  师:嗯,大家真棒。那你们发现秒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

  生:我发现秒针走得很快,分针走得很慢,像只小蜗牛。

  生:我发现秒针走了1圈,是60秒。

  生:我发现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

  老师指着板书说:1分和60秒,时间同样长吗。

  生:时间不同样长,因为分针走得很快,秒针走得很慢,怎么会同样长呢。

  生:不对,它们的时间是同样长的,因为分针和秒针是同时开始走的,又同时停止的。

  生:对呀。时间是同样长的,只不过是它们的速度不同。

  师:对了,他们是一样长的。

  老师同时板书:1分=60秒,并让学生齐读3次。

  三、 体验1分有多长

  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秒嘀嗒一声就过去了,也跟着秒针走了一圈,知道了1分=60秒,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这1分钟,也就是60秒到底有多长啊。

  生:想。

  师:老师准备了两个活动来体验。任务:体验完之后说说你的感觉。

  生:好。

  师:升旗的时间也大概是1分钟,我们升旗时要怎么做。

  生:……

  出示钟面课件,开始升旗。

  师:好,谁来说说这1分钟过得怎样,有什么感受。

  生:这1分钟感觉有点慢,因为我的手举得有点酸了。

  师:你们都有同样地感觉吗。好,我们再来感受另一个1分钟。老师给大家准备了1

  分钟的动画片。

  出示动画片课件

  师: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太好看了,还想看,怎么这1分钟那么快过的。

  生:同样是1分钟,我们会有不同的感觉。

  生:当在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时,时间过得很快。

  生:当在做我们觉的有点辛苦的事情时,会觉的时间过得有点慢。

  …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

  ……

  四、 1分钟能干什么

  师:看来,1分钟还真有奥秘,孩子们,还记得语文课上老师讲过的《元元的.故事》吗。元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说了什么话。

  学生:……

  师:对,孩子们,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 还连续说了两次。

  1分钟对他来说是那么地重要。

  大家想不想亲身来感受一下这1分钟的魅力。到底这1分钟我们能干多少事情呢。

  老师为学生准备了4件事情(写数字、写字,写口诀、写乘法或除法算式)。

  学生选一件喜欢做的事,看看自己在1分钟内能完成多少。

  学生开始选自己最喜欢的事做,完了后,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完成的情况。再

  全班汇报。

  生: ……

  生: ……

  生: ……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发现1分钟能干很多的事情。

  师:确实是不能小看1分钟,1分钟能干很多事,你看,元元就是因为那么1分钟就上学迟到了。以后我要珍惜每一分的时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师:好,我们休息1分钟,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师:大家一起闭上眼睛,趴在桌子上,当你估计到了1分钟时就举手示意,比比看,谁估计得最准。并且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找一些估计的最准的同学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生:……

  完成课本练习第2,3题。

  l 一寸光阴一寸金,

  l 寸金难买寸光阴。

  l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l 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认识万以内的数,会用计数器表示万以内的数,能熟练的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的读写万以内的数,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计数器表示万以内的数,明白各数位表示的意义。

  教学构想: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并认识万以内的数;再利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知道了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今天,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巩固一下上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练习

  学生自己看题4:这道题应该怎么做?

  试着连一连

  指生答

  游戏:同位合作,你说我写。

  三百零二、五千八百七十三、六百三十四、七百二十

  板书设计:二、手拉手

  万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作业设置:自主练习4、6

  课后: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1

  教学内容:

  第52—54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通过测量长度提高测量操作能力,进一步积累测量物体、线段长度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米尺。

  教学构想: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学生在认识分米时,必然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容易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学生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怎样可以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用尺量一量)

  师:文具盒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像这样10厘米的长度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dm)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20厘米呢?(2分米)

  师: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还可以这样说:这个文具盒长大约2分米,宽大约1分米。

  2、感受1分米

  (1)提问:1分米有多长?直尺上就有答案。从哪到哪是1分米?(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2)你会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白纸上。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3)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师: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粉笔长……)

  3、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1)这有一把米尺,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为什么?拿出直尺,平放在桌上,一人看一人数。(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4、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3题

  先用身体尺估一估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分米,再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有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评析:学生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学生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初步感受1毫米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毫米)

  2、关于1毫米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体验1毫米。

  提问: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同桌互相比划,用5角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量小蚂蚁的身长)

  三、小结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屋,里面有很多难题等着我们去挑战,有没有信心?

  四、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哪两条边长度相等?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六、课堂作业

  基础练习:

  1、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 )、( )、( )、( ),用字母表示分别是( )、( )、( )、( )。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是( )。

  2、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 )厘米=1分米 ( )厘米=1米 ( )分米=1米

  综合练习:

  1、在( )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张电话卡厚1( ) 一根黄瓜长2( )

  一支粉笔长8( ) 一本数学书厚8( )

  一张课桌高7( ) 一幢大楼高20( )

  教室门高2( ) 一支铅笔长约2( )

  拓展提升:

  一根小棒长1分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2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清楚在什么样的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除法计算的便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表内除法。

  难点: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步骤

  二一班的16名同学在公园里尽情玩耍。同学们来到儿童乐园打算租儿童小车,小车有2人的和四人的,如果都租2人的`需要租几辆车?租4人的需要租几辆车?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一下吗?应该怎么租呢?

  1.16名同学都乘坐2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2=8(辆)

  3.16名同学都乘坐4人车,需要多少辆?

  (1)该如何解答,自己先试着解答。

  (2)小组合作讨论出解答的方法。

  4.汇报解答方法,并列式。

  16÷4=4(辆)

  5.请看算式:16÷2=816÷4=4

  (1)分别说一说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以上式子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3)试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专项训练

  1.把口诀补充完整:

  三七()八()二十四()八十一九七()四()十六()三十六七六()()五三十

  2.计算下面各题

  32÷8=81÷9=15÷5=24÷6=42÷7=40÷8=24÷3=14÷2=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4×6=()×32×()=3×()7×()>8×2

  ()×8<6×524÷()>24÷()

  4.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儿童乐园,复习计划,价值观,针对性,情感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课件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3.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1. 通过购物活动,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混合运算教学。

  本节课可以分成五部分:一是创设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三是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这里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四是自我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习,巩固应用;五是课外购物,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地处大庆市中心区,学生生活在城市,经常接触购物活动。本校是第一批国家级课改实验校,在计算教学方面重视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学生养成了记数学日记的好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由于部分家长提前让学生接受了两步题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寒假生活结束了,你的寒假是怎么过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师:你准备好学习用品了吗?有一个文具超市刚刚开业,想去看看吗?

  (反思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兴趣,更主动地进行探索。书中原来的情境是小熊购物(食品),也联系学生的实际,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更紧密些,那么学生的主动性也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个超市有日记本、橡皮、橡皮泥、笔、格尺。

  生:我还知识了这些文具的价格分别是

  师:你想买什么?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是怎么算的?

  (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师:小明也来买文具,可是他遇到问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

  出示问题:买3本 和1枝 ,该付多少钱?

  (反思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

  (三)探索交流,构建新知

  1. 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算式,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35=15(元),15+4=19(元);

  生2:35=15(元),4+15=19(元);

  生3:35+4=19(元);

  生4:4+35=19(元);

  生5:5+5+5+4=19(元);

  )

  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思考,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意思,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分别对每种列式进行讨论,体会35+4是把35=15(元)与15+4=19(元)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用来计算总钱数的。)

  (反思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对于学生不是很陌生,有很多学生能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这样,将学生的不同算式列出来,结合情境大家一起讨论算式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是很有帮助的。)

  (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入开展的有效做法。)

  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

  师:算式35+4,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5是15元,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所以得数是19元。

  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5得15,然后加4,可我忘了用谁加4了,怎么办呢?

  生:最好是先把15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记在哪里更好?

  生:就记在35的下面吧。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

  35+4

  =15+4

  =19(元)

  师:这就是脱式计算。

  (反思以前,在教学脱式计算时,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记下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帮助老师的成功感。)

  3.独立进行脱式计算4+35

  (学生先独立在本子上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相互交流一下,有什么不同;接着,全班交流。)

  板书各种不同的算法,有:

  4+35

  =4+15

  =19(元)4+35

  =15+4

  =19(元)4+35

  =75

  =35(元)师:以上这些算法,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第三种是正确的,因为4加3等于7,7再乘5就等于35。

  生2:第三种不对,因为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得数应是19,而不能再是别的数了。

  师:这样,我们举手表决一下。

  (通过表决,只有生1还坚持认为第三种是正确的。)

  师:只有生1与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并不能说明他是错的。如果你认为你们大家的对,谁愿意站出来说服他?

  生3:我认为生1就是不对,不能先算加法,因为我爸爸告诉过我,有加有乘应先算乘法。

  生4:我还知道,想先算加法要在有小括号时,要不然,就得先算乘法。

  (这时,生1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改变。)

  师:你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好。你和其他同学再分别想一想,你们先算出的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商量说服生1的办法。)

  生5:我们用35先算出的是3本日记本的价钱,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正好就是19元了。那生1,你是先算什么的?

  (这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问生1,你先算的4+3是什么呀?生1想了想,笑了说:我的算法错了,应该先算35,先算出日记本的钱数,才能算出总钱数。)

  师:那你们再想想,第二种写法对不对?

  生:是正确的,因为这也是先算的35,也就是日记本的钱数,只不过15与4换了位置,得数也是不变的。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你们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为你们高兴!

  (反思以前,先乘后加这个新知识,都是老师告诉学生的。从学生的回答能看出,有的家长已经提前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这样很简单,也很省时。学生接受了这个新知识,再遇到这样的算式时,就按这个顺序来计算了。在我听过的同样内容的一堂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临下课前,一名学生还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可不可以先加后乘呢?能看出,学生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先乘后加,而不是先加后乘。我认为,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对不同的算法进行评判、反思,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想说服对立同学,让他改变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寻找有力的证据,其实就是先乘后加的依据。在争执中,思维进行碰撞,不但得出了正确结果,而且学生对新知理解得比较透彻、记忆牢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比较、理解、思考、表达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精神都将得到发展。)

  (评析教学要做有心人。教师真实、具体、深入地反思,为改进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四)自我参与,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现在也给你一个机会,可以任选超市中的两种文具,每种可以是一件,也可多件,但总钱数不能超过20元。将你的解决方法列成一个算式,并在本子上进行计算。

  (学生自由选择购物,列式计算,并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几名学生的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以及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反思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中,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并灵活运用,解决购物中的问题。)

  (五)课外购物,实践延伸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1:学习了新知识――脱式计算。

  生2:知道了有乘法、也有加法时,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生3:我已经能在购物时自己付款了。

  师:以后去文具超市购买文具时,你们可要自己计算、自己付款了。

  (反思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提高做数学的能力。从学生交上来的数学日记中能看出,他们对实践活动特别感兴趣,而且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着做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感。)

  案例点评

  本节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价值性、有效性。教学设计注重动静结合,在开放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教学效果很理想。

  编者点评

  不少教师有着这样的疑问,在看似平淡的计算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实,参与并不仅仅是操作、活动等外在表现,更是思维的投入。从这节课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思考,特别是他们之间想法的碰撞。而这正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充分探索、表达、讨论、反思机会的缘故。

  也许,我们总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用数学方式思考和表达的人。这节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5

  教学内容:P37-38及做一做、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

  二、教学新授

  1、(出示刚才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

  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

  4、练习:书P39(1)

  直角、锐角、钝角生活中处处都有,请你找一找,说一说。

  除了书上的,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5、师:刚才我找了直角、钝角和锐角,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来创造直角、钝角和锐角。

  (纸片、小棒、活动角等材料)

  6、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的直角、钝角和锐角。

  7、练习:书P39(2)连线

  1)全体独立完成

  2)校对

  8、画角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锐角、钝角,那么怎么来画锐角和钝角呢?你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试一试。

  9、让学生自由尝试

  10、汇报,展示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得是什么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钝角和锐角的?

  三、课堂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揭题:锐角和钝角)

  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教案数学教案05-21

数学小学二年级的教案01-12

小学数学的教案02-21

小学数学的教案08-31

数学小学教案09-2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教案02-01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3-05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10-26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二年级09-29

小学数学二年级的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