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15篇[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问题解决的展开,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棒
一、复习铺垫(媒体显示):
1、口算
2、智慧闯关
第一关,比眼力
(1)、第一行:
第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
(2)、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个数是的3倍,□应该画()个
第二关:比智慧
8里面有()个2 12里面有()个6
15里面有()个5 14里面有()个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1
1、实物台展示老师用小棒摆的飞机。(请学生拿出小棒尽摆飞机,看能摆几架。)
2、观察思考
①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一个同学摆的)
那么,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倍)师: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用我们已学“倍”的知识,我们就说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份(1份,也就是我们说的1倍),所以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倍。
②再出示小B摆的图。你能给小朋友提个求倍数的问题吗?
生:我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为什么?
(出示说理提示)
生:我是这样想:小B用的根数和和老师用的根数比,老师用的根数为1份,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份,所以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
师:大家能解答吗?说说你的理由。(多人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要求小B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说15是5的3倍,也就是求15里面有3个5。用除法计算。
点名完整说说算理。
3、列式计算
板书:15÷5=3
强调:倍是一种数量关系,并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式子后面不用写上。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小朋友,你们摆了几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你们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请你自己算一算。(同桌互说想法和算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第一行:△ △ △ △ △ △ △ △ △ △ △ △ △ △ △ △
第二行:△ △ △ △
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把1份的圈,看第一行有几份。
③ “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的()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为庆祝自己的节日,举行了歌舞联欢会,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结果。
(3)把这幅图的信息整理成文字了,你还能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与今天学的内容问题吗?
板书:①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②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板书:35÷7=5 35÷5=7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板书:用除法计算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96-9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3、培养初步的逻辑能力
4、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周长?
2、能指出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1、知道周长的含义
2、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软尺、细线、直尺、茶杯、钉子板、橡皮筯等
第一课时
一、初步认识图形的周长
1、导入:同学们。从本单元起,我们又进入了新的内容的学习
2、看图,说说镶的花边应该有多长?(应该是桌布一周的长度)
3、引导学生认识到桌布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的周长,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认识到周长.
4、看第二图,说说树桩一周的长度是多少?63厘米
5、对学生的汇报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让学生爱护树木,保护环境.z引导学生说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面的周长
6、你们知道树桩面的周长是多少吗?
二、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让学生用手指在课本上摸一摸索课本封面的周长,注意摸索时要注意些什么?
2、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并作一定的补充。让学生感触周围其他物体的周长并让学生一边摸一边说给其他同学听。
3、指导学生直接说出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如广告,操场的周长等
4、结合例1和例2,引导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进行总结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内容,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2、让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判断的结果及理由。引导学生比较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3、布置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第二题,给学生经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4、带领学生集体评议刚才的练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让学生拿出课本和文具盒,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并要边摸边说。在学生动手摸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
2、设疑引导: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但是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3、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告诉学生这节课就学习测量周长的方法。
二、测量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茶杯,让学生先说出这个茶杯的周长。
2、转折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的周长给商量出来呢?先说一说用什么东西商量,怎样测量?
3、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回答,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组合作进行测量。
4、让几个组的学生在讲台上淙自己测量的过程。让其它同学认真观看。台上的同学淙完毕后,问其他的同学:你们看清楚他们测量的过程了吗?发现有什么问题了吗?
5、带领学生对这些同学挑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评议。
6、让学生再想一想怎么测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提示学生可以先用软尺或细线试一下,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7、表扬这位同学的想法。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
8、引导学生对测量周长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总结。
9、你们能总结出周长的定义吗?让学生讨论交流。
10、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给出周长的定义: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进行课堂活动和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内容。要求学生先确定测量方法,再准备测量的工具。
2、布置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的第3题,让学生思考练习十七的第4题。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4
课程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策略:
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让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活动: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 O OOOO
第二种分法:O OO OOO
第三种分法:OO OO 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2、练习三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3、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秒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进率。
教学用具
演示用的实物钟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一圈呢?
(2)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多少时间?
(3)1时等于多少分?
2.说出下面钟面上的时刻,并写出来。
二、揭示课题
计算很短的时间,如运动会60米、100米比赛所用的时间,做20道口算题所用的时间等,一般不用时和分计时,而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这节课就来学习“秒的认识”,小学数学教案《秒的认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时间单位“秒”。
出示带有秒针的实物钟,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哪一根针走得最快?
指出: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针叫做“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我们平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认识分与秒的进率。
教师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然后慢慢地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个小格。
提问:(1)秒针走一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多少分?
(3)那么1分是多少秒?
板书:1分=60秒
3.体验1秒时间有多长。
(1)教师报秒数,让学生从1写到10,看需要用几秒钟?
(2)你呼吸一次,用几秒?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钟面上有( )个数,有( )根针,比较短的针叫( )针,比较长的针叫( )针,又细又长的针叫( )针。
(2)钟面上有( )个大格,有( )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 )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 )分。
(3)60分=( )时 60秒=( )分
2.练习教材第72页下面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教师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1.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三个时间单位,那就是时、分、秒。
2.时、分、秒间的关系是:1时=60分,1分=60秒。
3.时间正是一秒一秒地积累起来的,因此,同学们从小就要珍惜时间,要从珍惜一分一秒开始。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7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十九第9题。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有趣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而改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麦当劳的广告。
师:刚在看广告的时候,很多人都笑了,你们为什么笑?
生:坐在摇椅上摇,一会儿能看到麦当劳的标志,一会儿又看不到。
师:那他什么时候能看到,什么时候又看不到呢
生:当摇椅摇在高处的时候,他看得到,当摇椅摇在低处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因为他的视线被墙壁挡住了。
师:恩,这位同学讲得真好。是的,在刚才广告中,摇椅摇在低处时,宝宝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阻挡,所以他就看不见麦当劳的标志,而当摇椅摇到高处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宝宝就能看见麦当劳的标志了。看来我们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一天,住在一楼的淘气来到窗前,他想看看外面的停车场,他能看到吗?
生:不能。他的视线被墙挡住了。
师:那墙就是一个障碍物,对吧?
师:可是淘气真的很想看见外面的停车场,他应该怎么办?
生:爬楼
师:聪明的淘气也想到了,他赶紧爬上去,他总算能看见外面了,那他到底都能看见墙外的哪些地方呢?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鼓励学生到图上指一指)
师指墙角边的那辆车:这个位置三楼的淘气能看见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因为他的视线受到了墙壁的遮挡。
师:那他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呢?自己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一下。
这其实就是淘气的一条视线,眼睛就是观察点,围墙上的一点就是障碍点,是虚线。
学生充分发言后(边说便在图上标注出来并指出可观察的范围)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找到淘气的观察范围的?
生:
师:我们把淘气的眼睛作为观察点,围墙的右上端作为障碍点,把两点用虚线连接起来并延长,这条视线的右边就是淘气的观察范围。
师:可是淘气还想看到剩下的这几辆车,他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找找四楼五楼淘气的观察范围。
指名画,并说出画法(发现三条视线的观察点不同,障碍点不变),找出可以看到的范围。
师:观察三条淘气的视线及淘气的观察范围,你发现了什么?
生:淘气站得越高,他看到的车子越多,他的观察范围越大。
师:也就是说,你们认为淘气的观察范围和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谁能试着总结一下。
生: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原来观察的范围会随着观察点的高低变化而变化,也难怪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了这样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解决了淘气的难题之后,我们一起到科技馆看看。
科技馆就在左边的大楼上,你们看见了吗?
我们坐车来到来到一这个地方,能看见科技馆。
生:能。
师:大家都说能,怎么证明呢?
生:画淘气的视线。
师:好,请一位同学说,老师来画。
我们的车缓缓向科技馆驶进,来到位置二的地方,我们还能看见科技馆吗?谁能来说一说。
师:好,谁能来描述一下,车从一开到二,我们看到的科技馆大楼是如何变化的?
师:那你能看出来,在这道题中,我们的观察范围又和什么有关呢?有怎样的关系?
生: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点的远近有关,观察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
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观察范围与观察点的`高低及远近都有密切的关系,那你们有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当我们在路灯下来回走动时,我们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
师:是不是一下长一下短的呢?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独立完成
师:指名画,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灯泡是观察点,……
师:那影子在什么地方?
师:为什么影子在这里?而不在那里
生:影子应该是光线到不了的地方,是盲区。
师:恩,真棒。
师:
那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的距离与所形成的影子有什么关系,你们得到结论没有,把结论读出来。
生: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师;反之,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能解决路灯下影子变化的现象,还能解决发生在太空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很有名的日蚀现象。
(课件演示)大家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有只小老鼠躲在一堵墙的后面,有只猫在墙的前面吃食,小老鼠在哪个位置是安全的呢?(生试着指一指)那么小老鼠的安全活动区域是哪些范围呢?你们能帮助老鼠画出它的安全活动范围吗?动手画在答题纸上。
展示汇报。
那小猫稍微移动了自己的位置,这范围还是安全的吗?看来猫鼠大战又将掀开精彩的一页了。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看在太空中我们也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呢。(课件出示月食日食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里面的奥秘会让你喜欢上的。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初步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中省略乘号的书写方法;能正确地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式子的双重含义、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思考、交流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1、预测身高.
师:你想知道自己将来能长多高吗?这个公式可以预测你的身高。
(课件出示)a=(b+c)÷2×1.08
师:看到这个公式,有什么话想说吗?今天,我们就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字母。
让我们的探索从一首儿歌开始吧!初探儿歌,1只青蛙1张嘴, 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还能继续数下去吗?同学们都能接着往下编,我们来对对口令。10、20、50只……
对得这么快,有规律吗?谁有本领,将复杂的问题变简单。用一句话表示出这首儿歌?
这几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青蛙的只数和青蛙的嘴巴的张数表示的清清楚楚,看来这字母的作用真大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儿歌入手效果比较好,如果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涉及到的数量关系太复杂,对学生来说要表示出来太难!
二.情境感悟,探究新知
1.猜测年龄,引导探究。
(1)出示情境。老师比儿子大27岁。
(2)引导感受。
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老师比老师的儿子大27岁)
②当儿子1岁时,老师多少岁?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③当儿子2岁时、3岁时呢?(随着学生回答,教师PPT课件演示或板书)
④你还能接着这样用式子表示下去吗?
(3)观察思考。
①仔细观察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②上面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老师的年龄,你能用一个式子就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呢?
(4)学生自主尝试。
(5)交流优化。
①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为什么?
②小结:用字母表示数,既简洁,又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
(6)理解含义。
①一定要用a表示儿子的年龄吗?
②在这里,a表示什么?“a+27”又表示什么?
(7)概括提炼。
①“a+27”不仅可以表示老师的年龄;
②“a+27”还可以表示出老师比老师的儿子大27岁。
(8)代入求值:当儿子12岁时,老师多少岁?
(9)渗透范围。
①当a变大时,a+27有什么变化?
预设:当a变大时,a+27也随着变大,老师的年龄随着儿子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②在a+27这个式子中,a还可以是几呢?a能是200吗?
③出示小资料: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④小结:正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表示年龄的字母a是有范围的。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年龄问题这个具体实例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用符号表示——用字母表示——代入求值”这一逐步符号化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用用字母表示数的方式,感受符号化思想和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自然促成由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2.教学例2,自主探究。
(1)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月球上有什么秘密吗?课件出示情境例2。
(2)理解题意。
①说说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出示月球知识介绍。
(3)自主探究。
①照这样推算,你能独立完成下表吗?
在地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kg 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kg。
②如果用x表示人在地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那么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可以怎样表示?
(4)小组交流。
①你是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的?
②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例2,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促使学生再一次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样层层递进、逐步放手的方式既突出重点,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5)全班交流。
①x×6省略乘号的习惯写法。
②6x不但表示出了任何一个人在月球上可以举起的物体质量,还能让我们看出地球和月球引力之间的倍数关系。
③此处字母x表示的数也是有一定范围限制的。
④出示小资料: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
(5)代入求值。
①如果一个小朋友在地球上能举起15kg的质量,那他在月球上可以举起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②请学生在教材第53页例2下面的横线上独立填写。
③组织集体交流订正,注意书写过程完整、格式规范(包括恢复乘号等)。
设计意图:在用好教材资源的基础上,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素材,提供“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和“世界上力气最大的人”等小资料,在说明字母取值范围时适当渗透函数的定义域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轻松一刻,续编儿歌。
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这首更复杂的儿歌吗?
2.快乐挑战。
(1)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
①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②交流订正。
3.再回首。
回到课开始时的字母公式。a=(b+c)÷2×1.08 ,设疑解惑。
渗透积极锻炼和合理地饮食,不挑食不偏食的教育。
四、追溯历史、传承文化
数学史知识介绍:法国数学家韦达是第一个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在代数中使用字母的数学家,被誉为“代数学之父”。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设计意图:代数历史的介绍可以凸显数学学习内在的亲和力,提升思考的张力,增强数学学习的丰富性和体验性。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激励上进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熟练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口算技能.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今天智慧老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演示课件“智慧老人”他给我们带来了一组题,你们想不想做?
1、口算:3+2= 2+7= 6—3= 9—4=
2、口答:30里面有()个十,60里面有()个十.4个十是(),9个十是().
师:智慧老人发现没有难倒你们,他又出了一道比较难的题,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继续演示课件“智慧老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的加法
(1)师:谁来读一读这道题?(板书:20+10=)
师:20加10表示什么?(表示把20和10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你能用小棒分别摆出20和10吗?下面就请你试着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摆小棒算结果,并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2)全班汇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摆、怎么算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先摆两捆小棒表示20,再摆一捆小棒表示10,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是3捆小棒,也就是30,所以20加10等于30.)
(20是2个十,10是1个十,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所以20加10等于30.)
2、教学例1的减法
板书:30—10=
(1)师:30—10表示什么?(表示从30里面去掉10)这样的.减法题你知道怎样想吗?请你试着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可以摆小棒,也可以口算.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摆3捆小棒表示30,拿走1捆就是去掉了10,还剩2捆,2捆就是20,所以30减10等于20.)
(30是3个十,10是1个十,3个十减1个十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所以30减10等于20.)
(想:10加20等于30,所以30减10等于20.)
3、小结:
刚才我们研究的题目有什么特点?(都是整十数相加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师:做这样的加减法,怎样想呢?(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相似,只是计数单位不同,10以内的加、减法是几个一加、减几个一,得几个一;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得几个十.)
智慧老人看到同学们这么会学习,非常高兴,他奖给我们全班同学一颗智慧星,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希望同学们在后面的学习中表现更出色.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出示图片“做一做(1)”.(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题)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左边有40瓶墨水,右边有20瓶墨水,一共有多少瓶墨水?)
谁会列式?(40+20=)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这幅图还可以理解成什么意思?(两边一共有60瓶墨水,右边有20瓶,左边有多少瓶?)
怎样列式?(60—20=)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请你独立计算出这两道题的得数,把它写在书上.
2、口算:3+2=4+5=6—4=
30+20= 40+50= 60—40=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订正:每组题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每组题相加或减的数相同,但计数单位不同.每组的第1题是几个一加或减几个一,还得几个一;第2题是几个十加或减几个十,还得几个十.)
3、列式计算
出示图片“做一做(3)”.(教材第49页做一做的第3题)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珠子,怎样列式?请你独立完成这两道题.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第1题是40+3=43,第2题是40+30=70,注意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4、对比算:40+3=60+2=7—5=
40+30=20+60=70—50=
同桌一组,各做一行,完成以后互相检查,对比说不同.
5、口算比赛: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前五名同学发小红旗)练习十一2.20+50= 60—20= 60+30=
50—30= 40+10= 80—70=
3.40+7= 30+60= 9+50=
25—5= 90—30= 68—8=
20+80= 6+70= 100—50=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50.20__.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35×3×310.5元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扩大100倍72×5×5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
7×425×7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3×3×2×2()135()148
2、判断
13.5×22.703、
P2做一做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P7练习一第1、2、3题。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3、32.3×12×124.6462.32327.66.9
4、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5、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训练。(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1题。
(1)出示图,学生独立涂色完成。
(2)指名口答,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师生共同归纳:先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看涂了几份。
2.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2题。
(1)独立在课本上填写合适的小数。
(2)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3题。
(1)出示题目,请学生口头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各是几元几角?
(2)比较,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4题。
(1)引导看懂数轴,理解题意。新课标第??
(2)独立完成,思考哪个数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3)全班交流反馈。
(二)综合练习
1.填空。
(1)1元的6/10是()元,写成小数是()元;3角是1元的(),是()元,写成小数是()元。
(2)0.5分米是()分米,是1分米的(),是()厘米。
(3)零点八(),2.6读作()。
(4)1.4米=()米()分米3元2角=()元0.4分米=()厘米7角=()元16.5元=()元()角
2.在○里填上>、
0.5○0.91.2○0.82.6○3.410.5○9.8
3.把2.4、0.9、1.7、1.5、0.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4.在跳远比赛中,小明跳了3.2米,小高跳了2.8米,小军跳了4米,()跳得远。在100米比赛中,小明跑了15.6秒,小高跑了16.5秒,小军跑了16.9秒,()跑得快。
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小组校对、交流。
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有疑问的题目。
5.作业:练习十第5题(前四个)
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
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反馈升华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
(2)6的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
(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
(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
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千克)
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吃了谁的?谁是多少(已知)?谁的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全课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2、练习四1、2题,完成在练习本上,然后订正。
3、操作:画出“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倍”的线段图自己补充条件和问题并解答。
五、作业
练习四3、4题。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预期效果
1.应掌握的知识
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学会一些比较的方法,体会轻重的相对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地比出物体的轻重,从而认识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2.发展的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初步让学生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其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观察、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在探索中辩析易错概念;第二个层面是练习,在练习中充分注意到问题的开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是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3.学情认识
学生对比较轻重、高矮、长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对比较活动中的相对性认识不足,本单元就要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相对性的认识。
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轻重等学生并不困难,但对间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过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4. 经验介绍
“轻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高矮、长短、厚薄等基础上开展的又一次体验活动。教科书在安排上体现了三个层次: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 “说一说”这一环节通过两个小动物玩跷跷板,使学生一眼看出谁轻谁重,认识到重量差别大的两个物体可以通过看得出比较的结果;“掂一掂”这一环节通过淘气和笑笑动手掂一掂,获得对轻重的感性体验,认识到用眼不能看出轻重的情况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称一称”这一环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当看、掂都难以分辩物体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来比较,从而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最后通过一组练习来使学生获得得间接比较轻重的方法,知道轻重和大小、高矮一样是相对的,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三、实施要领
1、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2、教学流程
序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导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
1.师:星期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耍,它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出示主题图)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跷跷板,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熊重、小猴轻)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重,小猴轻的?
师:从这幅图中你还能看出谁轻谁重?
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谁轻谁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
(板书课题 轻 重)
2.你还能说出你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轻;
生2:大象重、小熊轻;
生3:小猴重,小狗轻。
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体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1.掂一掂
(1)让学生观察讲桌上的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说说数学书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为什么同样的书和文具盒,大家判断的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3)请2~3名同学上台掂一掂。
(1) 教师把文具盒里的文具取出来,再请2~3名同学掂一掂,说出谁轻谁重?为什么?
(5)你们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数学书谁轻谁重?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交换东西掂一掂。
(6)教师小结:文具盒和数学用眼睛看不能准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够比出谁轻谁重。
(7)小实践:再选择桌上的其他东西掂一掂,比一比,与同学交流一下。
2.称一称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些办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学生观察,现在你知道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学习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2)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苹果和梨谁轻谁重,我们发现要想准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办法。
(7)出示一大块塑料泡沫和一小块铁。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数学书重;
生2:数学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数学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数学书重。
得出:现在文具盒比数学轻。
如一本书和一个本子比,一本书和多个本子比,等等。
学生猜测结果。
小组讨论方法,交流意见。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在“掂一掂”这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推测、实践等探究活动,把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探”,通过学生掂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积累轻重的感性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在“称一称”这个环节中,通过设疑——讨论——操作——深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领悟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两个菠萝一样重,说明一个西瓜就比一个菠萝重,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可用实物演示一下。
3.第3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谁最轻?谁最重?为什么?
4.第4题
这道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可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
独立判断,并说一说判断过程。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独立完成的、合作讨论的、指导完成的。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也能顺利完成,达到数学目的。在练习中不限制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尽情表达,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常见错误分析
1.比较轻重时,判断天平称翘起的那边重。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不懂得天平称的原理。
2.()比()重,()比()轻矮,各个量填反。
缺少观察比较的技能和表达的方法。
3.三种物体比较轻重,错误把数量多的判断为最重的。
缺少实际生活经验,等量代换的思想理解有困难。
2.诊断问题
诊断1:()比()重?
诊断目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达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负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思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A案)讲解引导,合作探究。(B案)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我正你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
1.向上看。(向下看)
2.向前走200 m。(向后走200 m)
3.电梯上升15层。(电梯下降15层)
4.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很好,接下来,老师换一下游戏规则。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片,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者数学符号。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中例2的图片)
[学生回答支出(-)与存入(+)]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于第2页例1的几幅图的情景呢?
(有,看天气预报的时候)
同学们知道气温里面有一个0 ℃,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0 ℃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那这个3 ℃与-3 ℃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讨论交流。
2.教学教材第2页例1。
学生阅读教材第2页例1并谈谈所发现的.信息。
师生一起小结:当气温高于0 ℃的时候,我们在数字前面加一个“+”号或者直接用数字来表示,读作零上××摄氏度。当温度低于0 ℃的时候,我们在数字前加一个“-”号来表示,读作零下××摄氏度。因此,+3 ℃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3 ℃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板书:+3 ℃正三摄氏度-3 ℃负三摄氏度)
学生自主完成例1的信息表,然后和同桌说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学教材第3页例2。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第3页例2的图片,现在同学们还能再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者数学符号吗?(提示20xx.00与+20xx.00代表相同的意思)
( 500.00与-500.00 )
那在这里500.00与-500.0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500.00表示存入500元,-500.00表示支出500元)
很好,同学们再试着说说图中其他数各表示什么。
4.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教师提示:在例1和例2中都有两种数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支出与收入。其中一种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我们也可以在前面加一个“+”号,叫正数,如3,500,4.7,等,还有一种是在我们学过的数前面加一个“-”号,叫负数。负数的读法是:先读“负”,再读数,如-3读作负三,读作负八分之三等。(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0是正数还是负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例1的气温预报中,高于零摄氏度用正数表示,低于零摄氏度用负数表示;例2中,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0代表既没有支出也没有收入。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5.联系生活。
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吗?
(家庭收支账本上、冰箱的冷冻室温度、地图上显示的海拔高度等)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重 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 。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难 点: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关 键:采用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教 具:课件、米尺、学生尺 、线绳、各种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每组的纸上都画有一条小线段,你们能精确量出它的长度吗?试试看!1、学生分组活动。2、汇报: 量不出小线段的长度。
师:怎样才能量出小线段的长度?
生:要是知道一个小格是多长就能量出。
师:你想 怎样解决这个疑问?
生:看书。
师:请同学打开书60页,自学例1。
点评:有疑才有思,通过量线段这个小环节,教师故意为学生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问,积极性非常高!
二、合作探究,形成规律。
师:谁能告诉老师一个小格是多长?
生:一个小格长1毫米。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规定的吗?
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
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教师自制课件动态演示)。
师:这是一个放大的1厘米,咱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一边数,一边动态演示)这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个小格是几毫米?5个小格是几毫米?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师:量一量,一分硬币有多厚?
生:1毫米。
师: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你身边的小物体的长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记录,分工明确。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师:当我们量的物体比较小或要求我们量的.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当要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就要用一个比毫米大的多的长度单位,想知道它是什么吗?打开书61页,自学例2。
( 1)学生自学。(2)学生汇报: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
师: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继续以小组为单位,看看那些物体可以以分米作单位来量一量。(1)学生分组活动。(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量出3分米长度的绳子给大家看。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长度单位?
(大屏幕出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观察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吗?这节课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出题考考你好吗?
点评:在新授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实践操作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比如以毫米、分米为单位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且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巩固练习
1、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1)蜡笔长6( )。 (2)跳绳长2( )。
( 3 )课桌高7( )。 (4)粉笔长75( )。
(5)别针长34( )。 ( 6)小红身高120( )。
2、判断
(1)小名身高134米。( ) (2)一根绳长15分米。( )
(3)一块橡皮厚1米。( ) (4)10分米=1厘米。 ( )
3、儿歌
长度单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长,有的短, 有的不长也不短。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记,灵活用。
点评:在巩固练习阶段 ,采用了学生喜欢的一些形式,如:选择、判断、儿歌等,既检验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寓乐。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