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时间:2024-07-08 08:39:26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荐]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荐]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的例1,完成第19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

  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围成圆柱或圆锥的各个面。2.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柱体、圆锥体的物体,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25、127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做成圆柱体、圆锥体。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挂图,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挂图,刚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图中标出底面)

  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板书,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出示装满牙签的牙签盒让学生体会)

  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

  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边说边在图上标出来)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拿出硬纸做的圆柱和圆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底面直径和高,记录再自备本上,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2

  在掌握了除法和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以后教学比例打好基础。下表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

  比的意义、表示方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例1、例2)

  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例3、例4) 练习十三

  按比例分配问题(例5) 练习十四

  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达到这个要求需要以比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本单元教材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编排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编排四道例题教学比的基础知识。前两道例题循序渐进地教学比的意义,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后两道例题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有了这些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解决不同情境里的、不同方式呈现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第二,联系生活和已有经验,建构比的知识。教学比的意义和性质,有大量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几种物体的份额关系、常见数量关系等。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利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总价除以数量求单价,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联系分数基本性质得出比的性质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识。

  第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要把已知的各部分的比看成各部分的份数,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测量大树、旗杆、楼房的高,要发现并理解同一时间、相近地点,杆长与影长的比是一定的。可见,比的概念是解决实际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教材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具体应用比的知识,加强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一、 写比感悟意义。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猴子卡通从相差关系思考,小鸟卡通从倍数关系思考。教材接着小鸟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试一试的每个图,都把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有这样的8份、4份、3份和1份,这是对四个比的意义的具体解释。说出每种溶液里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几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几分之几,能使学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可以用比表示,促进对比的理解。其中洗洁液与水的比是1∶1,表示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丰富了对比的认识。试一试的设计特点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大象卡通的提问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一方面引导学生反思两道例题里的比,体会它们都表示两个数相除,从而概括出比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路程除以时间的商是速度,引出比值的概念。说出例1、例2中各个比的比值,能进一步领会比的意义,巩固对比值的`认识。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把3∶5写成3/5,教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这里的3/5如果看作3∶5的比值,它是一个数;如果看成3∶5的另一种表示,它仍然是比。教材特别强调,如果把2∶3写成2/3,应该读作2比3。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二、 求比值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例3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用表格呈现了4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教学活动从写出各瓶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求出比值开始。先把比值相等的3个比写成等式,再得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商不变规律的经验,尤其是提示了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学生理解比的性质应该是顺利的。教材编写放得很开,正是出于上面的考虑。

  比较4∶5、16∶20和40∶50,看出4∶5比另两个比简单,体会它的前项与后项都是整数,而且只有公约数1,不能再化简了。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的含义,能自然地过渡到化简比的教学中去。

  例4教学化简比,三小题分别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在虚线框里表达了化简的关键步骤,并提出为什么除以(或乘)这个数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化简比的思路和要领。化简整数比,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能较快地得到最简单的整数比。如12∶18=(126)∶(186)中的6是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当然,在化简12∶18时,前项和后项先同时除以2,再同时除以3,也是可以的。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一般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5/6∶3/4=5/612∶3/412,这里的12是5/6和3/4的公分母,比的前项与后项都乘它们的公分母,是为了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再如1.8∶0.09=(1.8100)∶(0.09100),前项、后项都乘100,是为了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是着眼于0.09考虑的。教材写出了12∶18化简的结果是2∶3,突出必须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把5/6∶3/4的结果让学生写,体验只有同时乘公分母才能把分数比化成整数比。让学生接着完成1.8∶0.09的化简,从中理解化成的整数比180∶9不是最简整数比,还要继续化简。

  三、 转化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策略。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解决一些常见的、较简单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能在实际应用中加强比的概念。

  按比例分配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例5的编排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适宜用比的知识解答。兔子卡通把比看作份数,小鸟卡通把比看作分数,都是从3∶2的具体含义出发,经过推理形成解题思路的。也可以先在教材的方格图上,通过涂色得到启发。如果每次涂5个方格,其中3个红色方格、2个黄色方格,那么要6次(305=6)刚好涂完。所以红色方格一共有3053=18(格),黄色方格一共有3052=12(格)。如果把方格图里的3行(列)涂红色、2行(列)涂黄色,那么就能直观看到红色方格是30格的3/5,黄色方格是30格的2/5,所以两种颜色的格数分别用303/5和302/5计算。

  兔子卡通和小鸟卡通的解法似乎不同,其实是相通的。首先是思路相通,都按下图的线索思考。

  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3份,黄色方格占2份,30个方格是5份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

  其次是算法相通,3053可以看成求30的3/5是多少,3052就是求30的2/5是多少。沟通两种解法的联系,要提倡小鸟卡通的方法,突出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试一试里出现了1∶2∶3,对连比的概念不需要作过多解释。学生会从两个数的比来体会这个连比的含义,只要能够说出红色方格占1份、黄色方格占2份、绿色方格占3份,就能应用解答例5的经验完成这道题。卡通的问题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引导学生用分数乘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2题给出了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各有的人数,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配。这道题变式呈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没有直接给出班级人数比,要求学生根据人数先想出比,然后按比例分配。这道题还是解答练习十四第2、8题的平台。

  练习十四第6题根据一个已知的比,联想出一些有关的比或分数,一方面是锻炼发散思维,培养转化能力。另一方面是加强比的概念,为解答第7、8题作思路铺垫。如第7题,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40,由此可知药粉质量是水的1/40,水的质量是药粉的40倍。联想的这些数量关系,可以用于解答这道题。

  四、 发现、应用规律实践活动的重心。

  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为此,教材把活动设计成两部分。

  在量量比比这部分逐步发现规律。首先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设计这一活动有三个目的:一是懂得什么叫影长;二是学会测量影长;三是体会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教材利用图画示范了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还通过卡通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影长,有所发现。然后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就是第78页下面的结论。

  在议议做做这部分应用规律。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方法。第一步推想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是多样的,可以估计,也可以计算。如3米长度大约是前面某根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那根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如根据3米∶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让学生推算,是体会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可以用来计算同一时间、相近地点其他竹竿的竿长或影长。即前面发现的规律可用于测量物体的高度。第二步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要通过交流,整理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第三步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为了便于操作和计算,教材设计了一张表格,把测量得到的竹竿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通过填表整理数据,想到算法。第四步是延伸。用同样的方法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怎样比较正确地测量楼房的影长,需要教师给予指点。第五步是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不会得到准确结果。突出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3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4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二、课前预习导学:

  1、举例说明什么是负数?怎么读?怎么写?

  2、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怎么读?怎么写?

  3、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用上了负数?

  三、课堂学习研讨:

  A、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B、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

  (3)宽比长短几米?

  (4)长是宽的几倍?

  (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

  (二)、完

  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三、教学例

  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

  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

  2、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6

  教学内容: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7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希望通过本节课对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你们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板书课题:分数(百分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师: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生2: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1)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

  (2)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3.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1)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师:什么是约分和通分?

  预设

  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是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1)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①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例如:0.7= 1.25==

  ②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例如:=3÷4=0.75 =3÷25=0.12

  =3÷7≈0.429 =4÷9≈0.444

  ③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末尾添上百分号即可。

  例如:0.23=23% 1.7=170%

  ④百分数化成小数。

  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可。

  例如:120%=1.2 85%=0.85

  ⑤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例如:≈0.143=14.3%

  ⑥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例如:85%==

  (2)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预设

  生1: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6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0.812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

  生2: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056

  分母中除质因数2以外,还有质因数3。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8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面

  棱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每小题,再交流反馈。

  [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渗透子集思想。表格的设计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给人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习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2.练习三第4题。

  (1)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每个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摆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棱长)。

  3.练习三第5题。

  [说明: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总说明]

  1.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在本节课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2.把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方法(观察、数、发现的方法)、数学思想(子集思想)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利用表格整理知识

  名称

  相互联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倍数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数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你是怎样想的。

  *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四、多样练习,应用比。

  *说一说(基本练习)

  *辩一辩(判断对错)

  五、回顾梳理,总结比。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对于比,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1、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需要40分钟。

  2、本课时是本册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3、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标准》第二学段中明确规定“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于负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感悟0的内涵。

  2、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之以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三、学习者特征:

  通过平时的观察,本班学生知识面广、喜爱观察、能够主动的查找资料进行学习。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乐于思考,学习热情高。学生已经认识并掌握了整数、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他们也能列举出一些,只是还不能用数学中的相关知识来解释。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可以理解意义、加以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兴趣。了解负数的产生,谈感受,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策略: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之上运用记忆、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并通过自身的应用加深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在挑战中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资源:

  温度计(自制教具)、不同颜色数字卡片、带有习题的练习卡、多媒体资源等。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反话》

  师:我说上半句,你们说下半句,但说出的意思要与老师的相反。(学生自由说)1、同学们走进教室(同学们走出教室);

  2、向上看(向下看)

  3、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上半句,其他同学说下半句。(自由说,抢答。)

  4、导入:

  师:某一商店新进一批水果,第一天盈利500元,第二天不赔不挣,第三天亏了100元。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表示吗?(让学生先讨论再回答)(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先拿温度来研究一下负数的知识。

  (二)深入探究

  1、报天气预报。(出示天气预报的片头,师报天气预报。)

  某日黑龙江的最高温度是零下13摄氏度;北京最高温度是0摄氏度;海南最高温度是零上20摄氏度。(由学生讨论在数学上应该怎样表示。)

  (1)师问:为什么用“—13℃”来表示?(生答)师讲解:这里面的“—13℃”应读作“负十三摄氏度”;“+20℃”读作“正二十摄氏度”也可写成“20℃”。

  (2)师追问:这里面的0℃表示的是什么?(生介绍为结冰点,也是分界线。)

  2、用温度计。(出示温度计教具,表示水银部分可动。)

  (1)由学生介绍温度计的组成及使用。

  (2)师:以谁为分界线?(0℃)

  (3)表示温度:师拨动,生举数卡。错的说一下表示的意义;再由对的说一说,帮助错的找出错误所在。(同一温度卡片颜色一样)

  (4)同座互说并用正负数表示出来。(每人说两个)

  3、举例。

  (1)师:除了温度,生活中还有哪些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所表示的数的读法。)

  (2)举正负数,师板书。

  师问:正负数能举完吗?(生:不能。)应怎样表示?(生:用省略号。)谁能将它们分类?说一说理由。分正确后,师问零为什么不加入?(总结正负数与零的关系)

  4、谈感受。

  出示负数产生的解说。生谈一谈感受,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考一考。(练习卡)

  1、读数。

  —3/8;+2.05;—9.3;35;+1008;—999;

  2、用正负数表示

  如果节约30吨水记作+30吨,那么浪费50吨水记作()吨。

  把水平面看作0米,船桅杆在水平面上6米记作()米,潜水员在水下4米记作()米。

  3、出示海拔对比图。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那么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米。师:海拔高度怎样确定呢?(讲解以海平面高度为分界点。)那么:海平面的高度应记作……?(0米。)

  4、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师请两生分别扮演刘翔和风,上台表演运动过程,让学生体验逆风的意思。

  追问:如果当时风速度是+0.4米,又会怎样?

  (四)总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师: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负数,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

  1、记录本周六、日两天早、中、晚本地的温度。

  2、查找相关资料,你对负数还能有哪些理解。

  七、评价

  学生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内容掌握情况

  学习态度

  与他人合作

  个人表现

  八、总结与反思

  认识负数是小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新数。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个游戏说《反话》让学生先进入情境,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反的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负数,调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学生自主探究出表示法来引出课题。勇表示温度来讲解复数的读法,在选取不同的形式进行练习巩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在表示与举例中感悟正负数与零的关系,解决重难点问题。了解史料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不同情境中出现的习题加以应用,更能体会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动手与应用相联系,设计了课后作业,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伏笔,培养学生提前获取知识的好习惯。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第73页的例1、2、3题,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通过整理和复习,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初步学会知识的整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一)回顾知识

  1.课件出示P72情境图

  学生提取信息

  总计人数10500名运动员

  花费4.96亿英镑

  约占总人数的3.77%

  金牌数约占总数302枚的八分之一

  第29届奥运会出现了25.5%的负增长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数?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完成73页做一做

  2.同学们课下都收集了一些数据,请你汇报生活中用这些数的例子,并说说每个数的.具体含义。(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提问:有什么感受?

  3.请你给这些数进行分类。

  好,我们来看这些数,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

  教师监控 1

  ①学生按照整、小、分、百、分类。

  ②这些数叫整数还可以叫什么?(自然数)

  ③什么叫自然数?

  ④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的自然数就是整数,但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来看整数还不只这些,我们还研究了负整数。

  ⑥想一想,整数和自然数的范围哪个更大?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数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

  二、小组合作,整理概念

  (一)小组合作,进行数的整理

  出示整理提示

  1.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重点

  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的对称性。

  难点

  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

  教学圆规

  电化教具

  课件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他很快找出来了。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对以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从而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

  多次折纸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验证。操作中体会交流,体会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个别学生做试一试的题目会有困难,注意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二)

  我们的发现

  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学生利用经验很容易找到圆心,如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对折再对折就可以找到圆心学生很难说清楚。教学中通过折纸观察思考,找到答案。交流汇报,从中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因此,设计时,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开始,以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为前提,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情感,促使学生懂得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合理的道理。当只有一个东西要平均分时,该怎样表示呢?此时学生感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就要想办法来表示一半。于是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办法来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师:在生活中,同学们分过东西吗?现在请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分给两位同学,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平均分)

  (策略建议:课前布置同学每人只能带同一种东西,大小形状要一样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让学生带各自喜欢的水果、面包、饼干等。)

  2、让学生动手分自己带来的东西。

  3、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此时,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两个,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一个,还有的学生可能说每人分半个等。)

  4、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也就是一个东西的一半吗?

  (策略建议:此时学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种各样,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及时的引导,像你们大家都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固然好,那你们说在数学上如果没有统一的符号将会怎样呢?显然不攻自破。)

  5、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

  6、师:1/2表示一半的意思,它叫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分数。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设计,可提高要求,也可降低要求,只要能达到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就可以,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

  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过程。

  (2)让学生做课本第56页的涂一涂。

  (3)让学生折一折一个物体的1/2。

  (4)指导读写1/2。

  (策略建议: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应再示范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的具体操作过程,让学生观察;接着让学生按(2)、(3)、(4)的顺序来学习。)

  2、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读写分数的正确方法与分数的意义。

  (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

  2、课本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

  3、让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策略建议: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3题时,应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分数意义与平均分的联系;做第58页练一练的第4题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分数也能用于估测图形的面积;对于举例说明的,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先举一个例子供学生参考,然后再让学生举例。)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得怎样?你有什么感想和建议吗?

  (策略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反思课堂中的优缺点,包括老师和同学。)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4

  教学内容

  1、用联系的、发展的思想指导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中,充分感知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中,从而形成知识的建构,知识链就非常清晰。

  2、细化操作,把发现、归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议一议、画一画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顺理成章的由他们自己得出定义。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射线,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概念,认识表示角的符号;理解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2、正确画射线,会用角的符号记角。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理解角的概念;会直接比较角的大小。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关键: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正确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直线和线段,你还记得它们的特点吗?

  1、电脑动态显示直线,电脑显示在直线上选两点,并呈现

  2、生回答。

  3、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它是直的,没有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线段也是直的,有两个端点,不能无限延长,有限长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请你们继续努力。

  二、认识射线

  1、在我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又得到这样的一条线,它叫什么?(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是射线,因此没有直接给出。)(板书射线)(电脑动态演示)

  2、师:把线段的另一端也无限延长,就又得到一条什么?

  生:射线

  3、师: 那么,射线是怎么得到的呢?

  生: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电脑出示: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4、 师:射线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也是直的生: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

  生:它的长度也是无限长的。

  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射线,直的,一个端点,无限长

  6、 画一画

  师:先画一个点,在从这个点出发,你能画射线吗?能画几条?

  生画后师:说一说是你是怎么画的?

  生: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开始往随便哪个方向画

  师:从一点出发能画几条射线?

  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7、课件演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8、师: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看作射线呢?

  生:太阳射出的光

  生:电筒射出的光

  生:X光

  ……

  9、师:观察比较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借助多媒体演示,从直线到线段再到射线,由已知到未知,形象鲜明,感受充分,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射线并归纳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学生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三、认识角。

  1、继续看“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课件”

  2、问:在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新的图形?

  3、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到课件前边指边回答。(学生能够指出来角)先画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两条射线,看一看你们画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角)

  5、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角

  观察老师画的角:怎样的图形是角?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课件展示角的概念)

  6、 师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记法)(板书:顶点、边)

  生指出黑板上角的顶点与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7、介绍角的符号,给角标号 1 、2

  8、举例,日常生活中,你能找到角吗?

  9、你自己能画吗?

  10、判断那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画一画、议一议的基础上,自己归纳出角的定义,并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角,更深刻的认识角的特征,再根据特征进行辨析判断,操作细腻、到位。)

  11、角的大小

  (1)、师出示活动角,通过演示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

  (2)、 角1、角 2 角3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是怎么知道的?(用眼睛看)

  (3)、屏幕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哪个大哪个小呢?

  议:在眼睛不能直接看出大小时,有没有更好的比较办法呢?

  生说后电脑演示叠得比较的'过程

  指明生说一说如何比较

  生说后电脑演示比较

  12、 议一议: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围绕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设计了直观感知角的大小,用眼睛判断角的大小,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几个层次,层层深入。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清楚地显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较好地掌握重叠法比较的方法)

  四、综合实践练习(见课件)

  数角时:从联系的观点从点到射线到一个角再到更多的角,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几个概念间的联系,巩固角的概念。

  五、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还有什么疑惑吗?

  3、 学生如果有,解疑。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各个概念间联系与区别,效果颇好,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揭示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是互相联系与发展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动态的演示,生动、直观,学生理解。

  2、 巧妙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揭示各概念之间的区别。在揭示直线、线段、射线三个概念的联系时,引导学生进行比教;在教学角的大小时,不光揭示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而且揭示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没关,形成对比,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更加清晰、明了。

  3、 为学生自主得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议一议等手段,充分感受概念的形成,从而自己概括出概念的规范定义。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5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重 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 。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难 点: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关 键:采用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教 具:课件、米尺、学生尺 、线绳、各种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每组的纸上都画有一条小线段,你们能精确量出它的长度吗?试试看!1、学生分组活动。2、汇报: 量不出小线段的长度。

  师:怎样才能量出小线段的长度?

  生:要是知道一个小格是多长就能量出。

  师:你想 怎样解决这个疑问?

  生:看书。

  师:请同学打开书60页,自学例1。

  点评:有疑才有思,通过量线段这个小环节,教师故意为学生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问,积极性非常高!

  二、合作探究,形成规律。

  师:谁能告诉老师一个小格是多长?

  生:一个小格长1毫米。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规定的.吗?

  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

  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教师自制课件动态演示)。

  师:这是一个放大的1厘米,咱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一边数,一边动态演示)这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2个小格是几毫米?5个小格是几毫米?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师:量一量,一分硬币有多厚?

  生:1毫米。

  师: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你身边的小物体的长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记录,分工明确。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师:当我们量的物体比较小或要求我们量的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当要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就要用一个比毫米大的多的长度单位,想知道它是什么吗?打开书61页,自学例2。

  ( 1)学生自学。(2)学生汇报: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

  师: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继续以小组为单位,看看那些物体可以以分米作单位来量一量。(1)学生分组活动。(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量出3分米长度的绳子给大家看。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长度单位?

  (大屏幕出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师:观察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吗?这节课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出题考考你好吗?

  点评:在新授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实践操作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比如以毫米、分米为单位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且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巩固练习

  1、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1)蜡笔长6( )。 (2)跳绳长2( )。

  ( 3 )课桌高7( )。 (4)粉笔长75( )。

  (5)别针长34( )。 ( 6)小红身高120( )。

  2、判断

  (1)小名身高134米。( ) (2)一根绳长15分米。( )

  (3)一块橡皮厚1米。( ) (4)10分米=1厘米。 ( )

  3、儿歌

  长度单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长,有的短, 有的不长也不短。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记,灵活用。

  点评:在巩固练习阶段 ,采用了学生喜欢的一些形式,如:选择、判断、儿歌等,既检验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寓乐。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01-08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1-18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7-07

小学数学《角的认识》教案01-19

小学数学《秒的认识》教案01-07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案01-07

小学数学吨的认识教案12-30

小学数学《认识方向》教案02-11

小学数学《认识小数》教案02-05

小学数学认识时间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