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案

时间:2024-07-07 08:53:10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小学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小学数学的教案

小学数学的教案1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1、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2、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3、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5、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6、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6、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一课,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并能够进一步熟练地运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分析教材发现,除了“方向”本身外,学生也要学会使用量角器,另外,“空间感”也是实际教学需要涉及的一项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自控力不是很强,学习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还是很强的。正反两方面的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都可以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自控力与学习注意力。由于《位置与方向》这一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特殊,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并且没有过多和过难的数学知识,因此自控力差与注意力分散这两个“缺点”正好可以被充分利用。

  三、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本科内容比较适合采用情境教学,因为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不是太难,所以大量引入生活情境是比较可取的,对实现知识联系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帮助。情境的选择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认知和思维特征,有些很典型但却较难理解的情境不建议采用。教学学会从方位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需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地去进行。

  四、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认识和理解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并且能够在情境中尝试去确定准确的物体位置。

  2、在第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会用语言去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在过程中灵活地穿插进新内容可以更好地去培养学生对方向辨别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东偏南等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

  理解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的科学性。

  六、教学过程

  1、通过情境创建来导入新课。以台风为例:

  “请同学们看下面这则新闻。”“哪位同学能说说新闻中播报的台风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台风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呢?我们如何确定台风是从哪个方向刮来的呢?”

  设计意图: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老师在整个导入过程中多次提到“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暗示作用,给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基础。

  2、通过自主学习来让学生探究新知

  (1)对位置相对性的认识

  “同学们能找到台风中心在哪里吗?”(借助白板聚光灯来寻找台风中心),“寻找”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位置是相对的,所以无法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缺少参照物)。

  设计意图:聚光灯很好地将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起来,也是衔接教学环节的关键。

  (2)通过确定参照点来建立方向标

  “请同学们说说如何来确定台风的中心位置呢?”因为涉及到参照点,所以需要首先明确好具体的参照物,比如以a建筑为参照物。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基于原点a的方向标,此时老师需要在电子白板上画出具体图像。

  设计意图:确定参照点是此环节的关键,也是建立方向标的关键,可以将学生此前学习过的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实现及时运用方向标并且准确认识方向的效果。

  3、根据方向确定位置

  假设a在参照点的西北方向,但这样就能确定出台风的中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此时老师需要将先前播报的新闻再次播放给学生听,比如是西北40°。显然,“40°”与“西北方向”相比更加精确,因为我们知道,在方向标中,介于“西”和“北”之间的地方都可以被描述为西北方向,但加上“40°”后,便有了具体指向。这个过程需要老师让学生自主研究,从而得到结果。具体操作时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谈论结束后要求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前做解释。但需要注意,台风可以出现在西北40°这条线的任意地方,所以这个环节的谈论只是帮助我们离台风中心更近了一步。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来学习,并且运用声音以及白板的画图功能,顺利找到了具体的方向,同时也突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4、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现在我们再来听一遍新闻,假如新闻播报的距离为200千米,那么这个“200千米”在当前的方向标中该如何表示呢?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做讨论。

  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围绕听台风预报的情境,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与此同时利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充分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手脑协调能力。

  5、小结

  关于位置与方向,要想准确描述出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必须先设定好一個参照点,它相当于整个方向标的原点,一切被画出的方向都是从这个原点出发的。因此,教学中教会学生探寻原点就很重要,这也是教学的关键点。整个教学中,有关“参照点”的问题需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完成,这锻炼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交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后面的距离计算属于纯数学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不可过早地让学生去进行计算,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分离情境中各个环节的紧密性。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联系生活确定具体情境。在课堂开始,设定有关台风的新闻为导入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交互式白板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生长点,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例如课堂初始让学生通过回顾未知的相对性和八个基本方位确定位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然后是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在数学生活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

  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 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

  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的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

  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

  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度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度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的位置。

小学数学的教案2

  总时:4时 使用人:

  备时间: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第3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 的正确评判。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 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 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解决,全 班交流)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 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 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杂工G

  月工资/元6000 400017001300120011001100110050 0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xx元。

  职 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月平均工资20xx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0xx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2)职员C的工资是12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2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1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 归纳起:用中位数1200元或众数1100元表示该公司 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0xx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 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

  B. 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C.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

  D.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答案:A

  2. 20xx—20xx赛季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本213页)

  3.(1)你前所调查的5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

  第四环节:堂小结(5分钟, 学生思考问题,回顾)

  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特征:

  1. 用平均数作为 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 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 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本习题8.3。

小学数学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提高学生看统计图和分析统计图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绘制等活动,经历了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3.通过统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感受统计在成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应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式来阐述观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难点:经历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统计图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条形统计图

  1.引入:二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几幅。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三幅图分别出示)。

  2.提问:从统计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纵轴每格表示的单位量是多少?

  3.小结:看来在绘制统计图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设计每格表示的单位量?

  4.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活动2【导入】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1.观察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第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统计表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李明

  141

  35

  王鹏

  138

  33

  张明

  139

  32

  高洁

  143

  40

  田凡

  142

  36

  2.用什么方式能更清楚直观地看出同学们身高和体重的情况?

  活动3【讲授】出现矛盾,学习新知

  1、猜想:

  观察这个统计图,横轴表示什么?纵轴应该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厘米?(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如:5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50厘米)

  板书:每格表示

  2、验证:

  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先在纵轴上标出每格表示的数量,再画出条形统计图。

  3、分析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分析

  (1)每格表示单位量为10、20……情况?

  这种方法画图时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把每个格平均分太麻烦)

  我们用电脑帮忙,看看用这些方法画出的统计图,看到这样的统计图你们有什么想法?(课件出示按学生想法做好的统计图。分别是每格10、20、30、50厘米)

  因为同学们身高都比较接近,所以当我们选择每格表示单位量大时,条形的差距就不明显了。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位量大 差距不明显

  (2)每格表示单位量1、2、5……情况

  我们再看看1厘米、2厘米、5厘米的情况,选择这些数量的同学画出的统计图是什么样的?

  老师帮你们完成了这样的统计图。看到这样的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因为同学们的身高数量都比较大,所以选择每格表示的单位量小时,条形就会很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位量小 条形太长

  4、思考:

  有什么好方法既能清楚表示同学们身高间的差距,又不需要画这么长的条形?观察这幅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下面很长的部分都是相等的,只观察上面的部分就能比较出身高的差距了,这些相等的部分可以不可以省略呢?

  (1)出示准备好的已经折叠一部分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折叠部分:老师把统计图怎样了?为什么折叠起来?折了多少厘米?上面的部分每格表示多少厘米?

  板书: 137厘米 1厘米

  (2)折叠的部分在统计图中怎样表示呢?

  (折叠的部分从侧面看就是一条折线,所以条形统计图的第一个格就用折线来表示省略的长度。)

  我们把这个格叫做统计图的“起始格”。板书:起始格

  这个格表示多少厘米?为什么用折线表示?其他格表示多少厘米?板书:其他格

  (3)完善统计图

  5、对比:

  今天我们使用的统计图和以前使用的有什么区别?

  板书: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单位量不同

  要根据数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统计图中每格表示的单位量。

  活动4【练习】应用新知,尝试画统计图

  1、制作体重统计图

  (1)现在我们观察几个同学的体重在什么范围内?最轻的体重和最重的体重之间相差多少?

  (2)根据这样的特点,你能用今天学习的这种统计图来表示五位男同学的体重情况吗?起始格表示多少千克?

  其他格表示多少千克?(如果每格表示1千克,格数不够,所以上面每格表示2千克)(课件出示数据)

  学生应用白板画图工具补充完成体重统计图。

  2、分析数据

  (1)观察身高和体重统计图,能观察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2)我们发现同学们身高和体重有些差异,我们国家公布了10岁学生身高和体重的标准值,为了能清楚直接地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在统计图上用虚线,表示标准身高和体重,请你对比观察,有什么发现?你想对哪些同学提出建议?

  3、对比归纳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应用这样的统计图?

  活动5【测试】巩固应用

  我们了解了同学们的身体情况,我还知道他们都喜欢游泳,这是他们的游泳成绩,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将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1、学生边填空,边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这幅图起始格表示多少?其他格表示多少?

  3、思考:观察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他们之中谁最有可能入选校游泳队?

  (六)拓展总结

  1、出示其他内容的条形统计图。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中,经历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都能积极大胆地克服困难,学到跟多的本领。

小学数学的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到74页分数的意义,“练一练”,练习十三1到4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分母、分子,认识分数单位的特点,能正确读、写分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单位“1”的感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是几?(板书“1”)

  这里有1位老师,1位同学,1还可以表示什么吗?

  我相信你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以后,对1将会有一个更深刻地认识。

  2、揭示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过分数,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1引导学生对1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对学习新的知识产生亲切感]

  二、新授

  1、这里有三幅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出示书P73的三副图。(引导学生说出把……平均分成……,每份是它的……。)

  (1)出示月饼图。提问学生: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2)出示长方形图。提问:把这张正方形纸怎样分?分成了几份?1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这样的5份呢?

  (3)出示线段图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1份是几分之几米?9份呢?

  三、探索研究

  1、现在请同学把目光集中到课桌上,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啊?

  一张白纸,一根1米长的绳子。

  2、你们带了写什么材料呢?

  (一堆物体)

  3、这些材料能不能通过平均分,得到一些分数呢?

  4、学生小组交流,分一分并汇报。

  [从生活中挑选了一些实物,作为寻找分数的材料,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并猜想能不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数,然后动手操作寻找分数。展示时重点展示平均分多个物体得到分数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过程。为抽象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感悟分数就在生活之中。]

  5、小结:

  以前我们都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得到了一些分数,刚才你们在分的时候,还可以把许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分数。象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6、 讲授例题(多媒体出示)

  出示5个桃子提问:这是什么?

  把5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个桃子?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2个桃子呢?

  7、出示8片枫叶问:把8片枫叶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泥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6片枫叶呢?

  8、结合前面分得的分数,揭示分数的意义。(板书)

  9、复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含义。(小组讨论)

  9、看书P74的概念。

  10、做书上练一练。请两位学生回答。

  11、总结,评价。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分数,在已经建立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分数的意义,不强调死记硬背,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接着引导学生看书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课堂实践

  现在我们一起来闯三关。(网络教学)

  1、第一关,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第二关,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

  3、第三关,根据给出的分数在下面各图中画出阴影部分。

  4、勇闯三关后,我们一起来进行自我检测。

  请同学和你的同桌之间说一说这个分数在句子里所表达的意思,需要帮助的同学可以寻求电脑的帮助。

  5、下面我们要来继续冲关,请你来看一看,哪些话中存在错误呢?

  6、同学们做得都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请你们拿出10粒棋子。

  请你摆出它的1/2,是多少粒?12粒棋子的1/2,是多少粒?为什么同样是1/2,而你们有不同的答案呢?(单位“1”不同)

  请你们表示出12粒棋子的1/2,1/3,1/4,1/6,是多少粒棋子?为什么单位“1”相同了,而你们的结果不同呢?(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让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深入研究。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4题。

  六、回家作业

  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小学数学的教案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除数是14,15,16,24,25,26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知识,能较快地求出一位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口算卡片)

  15×4 16×5 16×6 4×25

  60÷4 80÷16 96÷16 100÷25

  60÷15 80÷5 96÷6 100÷4

  14×8 24×7 26×5 24×5

  2、先说出思维过程,再说结果、

  15×6+15 25×8—25 24×5+24

  14×7—14 26×4+26 16×8—16

  3、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15×( )<76 16×( )<120

  25×( )<204 24×( )<124

  26×( )<158 14×( )<121

  二、学习新课

  (一)启发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的试商方法、请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下面例题,并通过思考还可以采用什么不同的方法试商、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70÷14=

  (1)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有目的地了解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思路,做到心中有数、

  (2)学生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深入各个小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

  (1)当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先请一名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同学讲述试商过程、(把除数14看成10试商)(老师板书)

  同学回答后,老师可以请同学评议一下,同学们可以说出,用这样的试商方法,需要调商好几次,比较麻烦,影响计算速度、

  (2)老师请用不同方法试商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法、

  生:把14看作10来试商,商7后和14相乘,积是98,98比70多28,28是2个14,所以改商5、

  老师可以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给予鼓励,并补充说:很好,调商一次、

  生:我是用口算,14和5相乘,积是70,所以我直接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给予肯定,非常好,一次确定商、

  生:把14看成10来试商,商7一定大,先试商6, 6和14相乘,积是84,还大,改商5、

  老师出示投影片,(与这个同学讲的思路一样)老师表扬:也很好,肯动脑筋,调商一次、

  生:14接近15,我把14看成15,5个15就是75,所以商5、

  老师肯定这个学生,平时注意口算练习,这样,试商的速度能提高、

  (学生回答不同的解法,不一定按老师准备好的顺序,教师要有应变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试商方法、今后自己在做题时可以灵活选用、

  3、做一做:

  订正时,请说明自己试商的过程、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240÷26=

  看题后,思考片刻,理顺思路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试商方法、通过启发,比较后,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尝试一下,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3、集体汇报、按照例1的做法,学生回答哪种试商方法,老师出示哪种事先准备好的投影片、

  生:把26看作30来试商,商8,8和26相乘,积是208,240减208,余数是32,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改商9、

  师:看哪些同学的思路与这种方法相同、(老师要重视这种反馈信息)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个26是260,比被除数240多20,所以商9合适、

  师:给予肯定,看看哪些小组有这种思路是谁说出的,应该表扬、

  生:把26看作25来试商,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面还有1个25,所以可以商9、

  师:真不错,肯动脑筋、再了解一下,哪些小组讨论到这种方法,是哪个同学提出的、启发是否还有其它的不同想法,充分给时间让学生发表、

  4、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用什么试商方法、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除数有什么特点?(除数的个位数是4,5,6)通过学习和练习题,你能说一说,这样的题目怎样试商简便吗?(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

  当除数是14,15,16,24,25,26时,可以用灵活的试商方法,采用口算直接乘的方法,还可以选择其它能减少调商次数的方法、

  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题各应商几?(逐题出示)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否准确,不准确的调整过来、

  3、说出下面各题应该商几、(逐题出示,谁先看出来立即抢答)

  4、计算下面各题、(一、三、五组做上面4道题,二、四、六组做下面4道题、做完本组题,可做另一组题)

  88÷16 128÷14 165÷24 128÷16

  91÷15 150÷25 113÷15 194÷26

  四、作业

小学数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8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响相应的计算技能。

  3、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列方程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举例

  (3)什么叫做比?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按比例分配?

  二、基本练习

  1、练习与应用第1题,直接写得数。

  (1)各自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

  (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

  2、练习与应用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2)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三、提高练习

  1、对比练习。

  (1)出示第8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别怎样解答?

  2、完成第3题。

  提问:根据条件,你能写出哪些比?

  指名口答。

  3、完成第4题。

  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核对。并指名说一说思考过程。

  4、完成第5题。

  学生先独立写,写完指名口答,交流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6、7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小学数学的教案7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公开课

  教学设计

  时间:20xx.5.5 执教人:方万胜 轴对称图形(第一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的内容,内容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使学生体验“对称美”。通过学生动手创作轴对称图形,在创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

  步体会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色笔两支、彩色纸。

  学生预习:

  1.预习书本56-61页,在看书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主要的画出来,并反复读一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在看书的过程中,如有不认识的图形,请上网查一查或向他人询问,知道它的名称,并写在图下

  3.生活中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性质,请你写在横线上。

  4.剪下书本第115页的天安门城楼图、飞机图和奖杯图,并对折,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5.搜集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打印出来,并能作简单的说明。

  6.搜集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打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

  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有什么特点? (对折后两边相同、对称、都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1:左右两边相同。像这样两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可以说是对称的'。那怎么来验证呢?(对折)

  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不方便直接对折。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现在可以对折了吗?

  预设2:轴对称图形(对称)。那你说说你对轴对称图形(对称)的了解?

  1.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怎么验证?(对折)这些对称的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看,现在这些图形还对称吗?(对称)板书:图形

  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么对称的?我们又怎么来证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2.你怎么理解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回答可能很零碎)

  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教学例题

  1.课前让大家剪下了这三个图形并对折了,现在能把你的发现和大

  家说一说吗?

  生交流。(两边是一样的、左右两边大小一样、对称、有一条线、折横、对称线等)

  (1)两边的大小一样、对称、完全重合。

  问:你是怎么折的?比如说这个天安门图(左右对折)飞机图?(上下对折)

  有没有不同的折法?那我可不可以这么折?为什么?(不能完全重合、两边不一样大小)也就是说,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要——完全重合。

  (2)对折后是以前的一半。问:为什么只能看到一半?(两边都重合了)

  (3)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是怎么判断的?都是这么折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折

  法?我这样折可以吗?为什么?

  (4)折横、有一条线。若学生说不到,师可这样引导: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图形,对折后都留下了什么?(一条线——这条线我们叫折痕)那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对称轴。对称轴用点划线来表示。画时,先画线,再画点,点和线间隔画。我们可以竖着画,也可以横着画。(黑板上演示)

  那你能尝试找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并用彩色水笔画一画吗?开始。

  生在对折的纸上找一找并画一画。

  反馈。画得正确吗?下面画对的同学请举手!真棒!

  下面,老师要看看我们同学有没有掌握了。出示图——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形、蝴蝶图形、青蛙图形、竖琴图形、香港区徽章图。(想2)

  你能判断出下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这个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这个呢?

  重点讲解:香港区徽章图。外面完全重合了,里面的图案没有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2.教学试一试

  轴对称图形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有一些。

  出示:你能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怎么对折的?(上下、左右)有几种折法?(2种)

  正方形、长方形:怎么对折的?还有别的折法吗?(还能怎么折?) 师:不管怎么折,只要对折一次后图形能完全重合的,都是轴对称图形。

  正五边形是吗?为什么?

  着重提出: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

  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小组讨论后,指名说理由。

  问:你的想法是怎样的?谁愿意来折一折?

小学数学的教案8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学生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本思维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并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本教学作如下设计: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学生列出算式以后,先不做讲解,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尝试计算,再通过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明确算法的优劣,从而激发学生寻求最佳算法的强烈愿望。

  2、重视对“破十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亲自动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破十法”的理解,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破十法”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计算速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参加过游园会吗?你们在游园会中看到过哪些有趣的场景呢?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例1情境图。

  师:许多同学都围在小丑身边买气球,那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丑手中有多少个气球,卖了多少个气球吧。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了解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还有几个?

  (3)引导学生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9。

  (5)思考:说一说这道题和以往学过的十几减几的题有什么不同。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同时,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呢?下面请大家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预设

  生1: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算减法)

  生2:10-9=1,1+5=6。(破十法)

  生3:15-5=10,10-4=6。(平十法)

  生4:15-10+l=6。

  3、学习“破十法”。

  师:在这些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呢?

  预设

  生:我认为第二种算法算得又快又准。

  师:我们给这种算法起个名字,叫做“破十法”。现在请大家看课件,了解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课件演示,学生观看)

  师:现在请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运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预设

  生:我先摆出1捆小棒,再摆出5根小棒,因为5减9不够减,所以得把1捆小棒打开,从里面拿出9根,也就是10减9等于1,剩下的1根小棒再与其余的5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根小棒。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运用“破十法”计算15-9的过程吗?

  预设

  生:计算15-9,因为被减数个位上是5,不够减9,所以先算10减9等于1,再算1加5等于6。

  小结:计算十几减9,先算10减9等于1,再用1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再彼此交流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然后重点强调“破十法”,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算法的优越性,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熟练掌握“破十法”,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案9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拍一下手,拍两下肩,拍三下腿,重复两次。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2、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全班交流,反馈订正)

  师:找一找我们现在上课的教室里什么是有规律的。

  生:座位排列有规律,电扇、电灯悬挂有规律……

  师:老师今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老师戴的项链上的珠子排列有规律。

  师:你真棒,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相信你的这双眼睛一定会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师: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

  (一)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1、填表。

  师: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到87页,这张乘法表中有好多空白,你们能快速地把它补充完整吗?

  2、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抽查两行,课件显示)

  3、根据填的结果,你能发现哪些数学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并归纳)

  (1)横着看,每一行上的数都是第一个数的倍数。

  (2)竖着看,每一列上的数都是下面第一个数的倍数。

  (3)沿对角线斜着的一组数1,4,9,16,25,36,49,64,81分别是1,2,3,4,5,6,7,8,9的平方。

  (二)填一填。(课件出示)

  1、8,11,14,17,(),23,()。

  2、4,9,16,25,(),49,64。

  3、1,8,27,(),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得出如下规律:

  1、相邻数之间相差3。

  2、每个数都是平方数。

  3、每个数都是立方数。

  4、每个分数都相等。

  (三)猜气球。

  师:刚才我们找到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规律,那么图形与图形之间会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出示教材87页2题)

  师:你能说出第2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找到图形之间的排列规律,小组交流得出第20个气球的颜色)

  师:那第27个呢?(27÷5=5……2)

  (四)摆桌椅。

  1、标准问题。

  (1)1张桌子可坐6人,2张桌子可坐()人,3张呢?4张呢?

  (2)猜想一下,10张桌子可坐多少人?

  (3)n张桌子呢?小组交流。

  (4)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4n+2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2、变式问题。

  按照上图的摆法摆放桌子和椅子,完成下表。

  桌子张数

  1

  2

  3

  …

  n

  可坐人数

  小结:不管摆多少张桌子,我们都可以用2n+4表示可以坐的人数。

  师:在桌子数相同时,哪种摆法可以坐的人数多?(小组交流)

  3、探索问题。

  如果由你负责这次的六一联欢会桌椅布置工作,你会选择哪种桌椅的摆法呢?

  ⊙典型例题解析

  课件出示例题。

  一些小球按下面的方式堆放。

小学数学的教案10

  一、复习预习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总结归纳: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可以方便地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知识讲解

  考点: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分为以下5种情况:

  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只?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总数—兔数=鸡数

  或者(总脚数—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鸡数总数—鸡数=兔数

  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少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数—兔数=鸡数

  (每只兔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总数—鸡数=兔数

  3、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

  个性化教案

  (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数—兔数=鸡数

  (每只兔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总数—鸡数=兔数4、得失问题

  (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

  三、例题精析

  【例题1】鸡兔同笼共有32只,共有腿100条,有几只鸡?几只兔?

  【题干】鸡+兔=32只腿一共100条

  【答案】鸡:18只兔:14只

  【解析】假设32只全部是兔子,这样就应该有腿4×32=128(条),这比题目已知的100条腿多了128—100=28(条)。为什么会多出28条腿呢?显然是把其中的鸡当作兔子计算了,把一只鸡当兔子计算就多出两条腿,把两只鸡当兔子计算便会多出2个两条腿,推而广之:把几只鸡当兔子计算,便会多出几个两条腿,因此鸡的只数一定是:28÷2=14(只);兔子的只数自然是32—14= 18(只)。综合列式:(4×32)—100)÷(4—2)=28÷2 =14(只)

  32—14=18(只)

  答:有鸡14只,兔18只。

  变式训练:今有鸡兔共居一笼,已知鸡头和兔头共35个,鸡脚和兔脚共94只,问鸡兔各多少只?

  解析:假设全是鸡﹙94—35×2﹚÷﹙4-2﹚=24÷2=12(只)兔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例题2】鸡与兔共有2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少56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题干】总头数=200只,兔的脚—鸡的脚=56只【答案】鸡有124只,兔有76只。

  【解析】假设全是鸡

  (200×2+56﹚÷﹙2+4﹚=456÷6

  =76(只)兔的只数200—76=124(只)鸡的只数答:鸡有124只,兔有76只。

  变式训练:现有大、小油瓶共50个,每个大瓶可装油4千克,每个小瓶可装油2千克,大瓶比小瓶共多装20千克。问:大、小瓶各有多少个?解析:假设去拿书大瓶(50×4—20﹚÷﹙4+2﹚=30(个)小瓶50—30=20(个)大瓶答:大瓶有20个,小瓶有30个、

  【例题3】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题干】鸡+兔=100只鸡的脚—兔的脚=80只

  【答案】鸡有80只,兔有20只

  【解析】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

  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

  列示为:(2×100—80)÷(2+4)=20(只)。

  100—20=80(只)。

  答:鸡有80只,兔20只。

  变式训练:

  现有大、小油瓶共72个,每个大瓶可装油5千克,每个小瓶可装油3千克,大瓶比小瓶少装40千克。问:大、小瓶各有多少个?解析:假设全是小瓶(72×3-40)÷﹙5+3﹚=176÷8=22(个)大瓶72—22=50(个)

  答:大瓶有22个,小瓶有50个、

  【例题4】“灯泡厂生产灯泡的工人,按得分的多少给工资。每生产一个合格品记4分,每生产一个不合格品不仅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某工人生产了1000只灯泡,共得3525分,问其中有多少个灯泡不合格?

  【题干】合格的得4分,不合格的不记分,还要扣除15分,一共生产1000只,得3525分,求不合格数?

  【答案】25个

  【解析】假设全是合格的,应该得到1000×4=4000分,与实际相差4000—3525=475分,这里面有一部分不合格的,因为一个不合格在总分上会少15+4=19分,所以475÷19=25(个)列式为:﹙1000×4-3525﹚÷﹙15+4﹚=475÷19 =25(个)答:不合格的有25个。

  变式训练:

  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解析:假设全是对的﹙20×5—64﹚÷﹙5+1﹚=36÷6 =6(道)10—6=4(道)

  答:小华做对了4道题。

  【例题5】有一些鸡和兔,共有脚44只,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共有脚52只。鸡兔各是多少只?

  【题干】鸡脚+兔脚=44只互换后=52只

  【答案】鸡有10只,兔有6只

  【解析】首先用鸡兔互换的数相加,大家想想,那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是不是鸡兔的数都变成了鸡兔的总数,已经是变成了鸡兔总数只的六条腿的小怪物,所以(52+44)÷(4+2),得出的是鸡兔的和,这时其实就变成了一道普通的鸡兔同笼问题了,但如果我们再看看用鸡兔互换的数相减得到的是什么数,为什么交换了会有差捏,因为兔子4条腿,鸡2条腿,所以每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子就会多出两条腿,所以(52—44)÷(4—2),得出的是鸡兔的差。那么这是不是就变成和差问题了,下面大家就能很容易的解答了。鸡数:〔(52+44)÷(4+2)+(52—44)÷(4—2)〕÷2=20÷2=10(只)兔数:〔(52+44)÷(4+2)—(52—44)÷(4—2)〕÷2=12÷2=6(只)答:鸡有10只,兔有6只、

  变式训练:

  鸡、兔共有脚100只,若将鸡换成兔,兔换成鸡,则共有脚86只.问:鸡、兔各有几只?解:兔数:〔(100+86)÷(4+2)+(100—86)÷(4—2)〕÷2=38÷2=19(只)鸡数:〔(100+86)÷(4+2)—(100—86)÷(4—2)〕÷2=24÷2=12(只)答:鸡有12只,兔有19只。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解:有兔(44—2×16)÷(4—2)=6(只),有鸡16—6=10(只)。答:有6只兔,10只鸡

  2、小强爱好集邮,他用1元钱买了4分和8分的两种邮票,共20张、那么他买了4分邮票多少张?

  解析:假设去全是8分的则共有8×20=160分,比实际多出60分是因为把1张4分邮票当成了8分的就会多出4分,60分相当于15张4分的,所以列示为(20?8—100)?(8—4)=15(张)答:4分的有15张、

  3、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平均分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分是60分,女生平均分是70分,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人?

  解析:假设100名全是男生,则总分是6000分,比实际分数少了6300—6000=300分,因为我们把其中的女生当成男生了,总数就会少10分,300分相当于30个女生,列示为:

  女生:(63?100—60?100)?(70—60)=30(人)男生:100—30=70(人)70—30=40(人)

  答:男同学比女同学多40人、

  4、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它一连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这几天中有几天是雨天?

  解析:题目中它一连采了112个,平均每天采14个,可以算出一共采了112÷14=8天,题目就变成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天采20个,雨天每天可采12个,一共采了8天,共采了112个松子,这几天有几天是雨天?

  列式为:(112?14?20—112)?(20—12)=6(天)答:这几天有6天是雨天、

  【巩固】

  1、 100个和尚14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1人分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解: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那么共需馍300个,比实际多300-140=160(个)。现在以小和尚去换大和尚,每换一个总人数不变,而馍就要减少3—1=2(个),因为160÷2=80,故小和尚有80人,大和尚有100-80=20(人)。答:大和尚有20人,小和尚有80人。

  2、乐乐百货商店委托搬运站运送500只花瓶,双方商定每只运费0、24元,但如果发生损坏,那么每打破一只不仅不给运费,而且还要赔偿1、26元,结果搬运站共得运费115、5元。问:搬运过程中共打破了几只花瓶?解析:假设500只花瓶在搬运过程中一只也没有打破,那么应得运费0、24×500=120(元)。实际上只得到115、5元,少得120—115、5=4、5(元)。搬运站每打破一只花瓶要损失0、24+1、26=1、5(元)。因此共打破花瓶4、5÷1、5=3(只)。

  (0.24×500-115.5)÷(0.24+1.26)=3(只)。答:共打破3只花瓶。

  3、小朋友们去划船,大船可以坐10人,小船坐6人,小朋友们共租了15只船,已知乘大船的人比乘小船的人多22人,问大船几只,小船几只?解析:大船:(6×15+22)÷(6+10)=7(只);小船:15—7=8(只)或者小船:(10×15—22)÷(6+10)=8(只)大船:15—8=7(只)答:大船是7只,小船8只、

  4、有黑白棋子一堆,其中黑子的个数是白子个数的2倍,如果从这堆棋子中每次同时取出黑子4个,白子3个,那么取出多少次后,白子余1个,而黑子余18个。

  由黑子的个数是白子个数的2倍,假如每次取出白子2个(黑子的一半)的话,那么最后余下黑子18个,白子应余下18÷2=9(个)

  现在只余下一个白子,这是因为实际每次取3个比假设每次多取一个,故共取(9—1)÷(3—2)=8(次)答:取出8次后

  课程小结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先提出假设,假设后的总人数与实际人数不一样,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2)突破难点回顾:

  a、在借助画图和表格进行调整时,我们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先算出假设与实际总数相差多少,再算算每一份相差多少,最后算出调整数量。

  b、你是如何确定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还是把小船调整为大船的呢?(结合板书使学生明确:人数多了,需要把大船调整为小船;人数少了,需要把小船调整为大船。)

小学数学的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 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二、应用题练习

  1、 看图列式

  (1) 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 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 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 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 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 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三、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小学数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

  秋天来了,各种水果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到果园里摘苹果.快看,它们回来了!

  出示图片:摘苹果

  2.教师提问

  (1)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2)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引入课题

  1.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解决“一共有几个苹果”的问题.

  2.教师提问

  (1)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2)怎样列式?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

  1.教师提问:“9+5”到底应该怎样算呢?

  2.动手操作

  用红颜色的圆片代替小兔摘的苹果,用黄颜色的圆片代替小猪摘的苹果,把自己的.

  想法摆一摆、说一说.

  3.小组交流想法

  4.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汇报?

  (二)小组讨论

  刚才你们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参加采摘活动的还有许多其它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他们的收获吗?

  2.出示图片:草莓、梨

  3.教师提问

  (1)谁能说说图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今天帮助小动物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请你观察一下我们列出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巩固.

  (一)出示图片:算一算

  小动物们还有一些数学问题想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你愿意吗?

  (二)出示图片:肯德基餐厅

  1.经过一天的采摘活动,小动物们很饿了,他们来到了动物肯德基餐厅.请你帮助小动物选择一份套餐(包括一份主食和一份小食品),并计算出你所选择的套餐要花多少钱.

  2.全班汇报

  3.发散思维:假设现在我想任意地选取两种食品,比如:一个巧克力圣代8元和一份薯条5元,你能帮我算算要花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点评: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探究活动

  抢卡片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9加几的计算,提高口算速度.

  游戏准备

  写有算式和得数的卡片若干张.

  游戏过程

  1.学生分组进行.

  2.把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放到桌子上,由组长举算式卡片,其他同学抢得数卡片,谁抢到的多谁获胜.

  3.游戏控制在3分钟左右.

小学数学的教案13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小红要写12个大字,已经写完了7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还要写几个大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20页例5。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

  生: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

  2.选择有用的信息。

  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制成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已知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的条件。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把用文字表述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提问:求还有几人没来,怎样列式呢?

  生:16-9=7(人)。

  提问:谁能说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生:16表示踢球的总人数,9表示已经来的人数,7表示没来的人数。

  4.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强化记忆。

  (1)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提问:“还有7人没来”,解答正确吗?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预设

  生1: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生2:7+9=16(人)。

  小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共分为几步?

  (生总结)

  提问: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呢?(不是)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

  ①通过看图和文字信息,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小学数学的教案14

  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是,使学生们能够认识圆形的特征,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此外,学生们还将学会计算圆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并理解圆弧、圆心角和扇形的概念。此外,学生们也将了解轴对称图形,并掌握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最后,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学生们还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们认识圆形和轴对称图形,并掌握圆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本单元的难点在于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认识圆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认识圆形,掌握其特征,并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生们还将学会使用工具画圆,并培养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们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认识圆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画圆的方法,以及认识圆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包括多媒体课件和圆规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请学生列举出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2.出示其他平面图形,并让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3.出示圆形图案。

  (1)圆形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形是一种曲线图形)

  (2)请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

  (例如钟面、车轮、水杯和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以及如何画圆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并让学生折纸片,寻找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掌握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并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和半径都相等”的结论。

  3、学生自主量出手上圆的半径和直径,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4、学生做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学生观察教师画圆的方法并自学课本内容,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按练习要求画圆,并由组长检查评比,最终由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学生回答判断题并说明理由。

  2、按要求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3、思考如何在操场上画出指定大小的大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并纠错,最后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并讨论自己的表现和学习效果。

  你在本节课中获得了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授课表现是否还有其他提升建议?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小学数学的教案15

  一、活动目标:

  1、能分辨物体的长和短,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2、乐意参加操作活动。

  二、活动课时:1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要求幼儿会比较物体的长短、大小、高矮。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四、活动准备:

  1、比较长和短。

  ——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根绳:这两根绳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绳、短短的绳。

  ——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绳找出来;把短短的绳找出来。

  ——出示长短不一的两支粉笔:这两支粉笔哪根长?哪根短?语言表达:长长的粉笔、短短的粉笔

  ——请个别幼儿把长长的.粉笔找出来;把短短的粉笔找出来。

  2、谁的鼻子长?

  ——教师出示两只大象的图片,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谁的鼻子长?”

  ——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彩笔给鼻子长的小象涂色。

  ——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谁的鼻子长”、“谁的耳朵长”“谁的尾巴长”“谁的脖子长”

  3、长颈鹿找东西。

  ——教师出示“长颈鹿找东西”的图片:长颈鹿爸爸/妈妈和长颈鹿宝宝起床了,他们分别在找自己的围巾,围巾应该是谁的?

  ——根据幼儿所说,教师用笔分别给他们连线。

  ——幼儿在幼儿用书上依次操作连线。

【小学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小学教案09-25

小学数学的教案08-31

小学数学的教案02-21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3-05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10-26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优秀)03-05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精品]03-06

【通用】小学数学数学教案03-06

小学数学教案《数学广角》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