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2 18:43:26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说明:

  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安排乘法估算。教材选择了儿童熟悉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动物园门票价位和"92人参观动物园大约需要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先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再计算。教学时,要先让学生读懂情境图,弄清问题的要求,然后用自己的方法试着估算,在交流估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每个人有每个人估算的习惯和方法,在进行实际计算,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估算和计算结果的不同意义。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能力教学点】能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德育教学点】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难点:

  能较准确的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我国人口十五亿,我校有20xx多人,刘老师大约40岁等等,这些值都是估算值。

  现在丫丫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估算一下,一起看看好吗?

  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事情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买门票大约要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帮忙估算一下吧!

  你还有其它方法吗?(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

  10×90=900(元)

  (2)把92看作90,需810元。

  9×90=810(元)

  (3)把9看成10,需920元。

  10×92=920(元)……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估算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好吗?一定要说清楚你估算的过程呦!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3.计算一下,看实际需要多少元?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差比较多,怎样做到合理地进行估算.

  1.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共同总结算法。

  2.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 9×92=828(元)

  把92看成90只不过少看了两个9,而把9看成10却多看了1个92,所以把

  92看成90更接近计算结果。

  四、实践与应用

  1.估算一下:在大桥上观察,1分钟过去了38辆车,大桥上1小时有多少辆车通过?

  2.估算一下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

  3.小组合作,估计1千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4.作业:书上45页第2题。

  1. 1小时=60分钟

  可把38看成40

  40×60=2400(辆)

  2.先独立估算,再和同伴交流估算的策略和结果。(合理就可)

  3.重点交流估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估算

  (1)把9看作10,把92看作90,约需900元。

  10×90=900(元)

  (2)把92看作90,需810元。

  9×90=810(元)

  (3)把9看成10,需920元。

  10×92=920(元)……

  实际计算:

  9×92=828(元)

小学数学教案2

  教材分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3、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学生造三位数。

  3.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412-398=14512-498=14612-598=14712-698=14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第78~79页“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图片,问学生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谁吗?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课题。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就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谈话:小兔们听说我们今天要来找规律,已经在它们的花园里等着我们了,你们看,小兔的花园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点

  仔细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呀?他们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先来看一看活泼可爱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一个小兔一个蘑菇……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2:它们是一个接一个排的。

  师:具体说说它们是怎样一个接一个排的呢?(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一只小兔一个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个隔一个排的。

  (2)说木桩和篱笆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那么木桩和篱笆是怎样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3)说夹子和手帕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请谁来说

  (4)比较三排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结论:每排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如果学生说不出,就问:用今天刚学到的知识,可以怎么说。

  2、研究个数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请小朋友们拿出作业纸,数一数每种物体的数量并把表格填写完整。核对数量。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篱笆比木桩少1,手帕比夹子少1。

  师: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刚才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师还要来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我们来给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圈起来看成一组,你们会分吗?那老师就把分蘑菇的任务交给你们了。

  分好了吗?在分蘑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后一只小兔没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个蘑菇……

  师:是吗?(不相信的语气)老师也来分一分,真的是这样,这就说明小兔比蘑菇多1。

  请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也分别一组一组地圈一圈,*后会怎样?

  师:我们先来看木桩和篱笆,*后怎么样?学生回答。

  师:这就说明木桩比篱笆(多1)。

  夹子和手帕呢?我们也一起来圈一圈,*后怎么样?

  师:这说明夹子比手帕多1。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确实相差1。

  (4)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可是为什么都是这些物体多1呢?

  生可能回答:*后一只小兔没有蘑菇了

  师:也就是说排在*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前的呢?(小兔)一头一尾,也就是两端都是小兔,在这种情况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师:木桩和篱笆这排物体两端都是什么?(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

  师:夹子和手帕这排物体谁多,为什么?(夹子多1,因为两端都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1)

  师: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和排在中间的物体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小结:当两端物体相同的时候,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

  (板书:两端物体相同)

  3、练习(核心问题:明确谁多,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图,师:这里有8只小兔7个蘑菇,如果接着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还是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学生回答,说想法。

  (2)出示夹子和手帕图

  再看,夹子和手帕。如果把20块手帕像下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个夹子。

  学生回答,为什么?

  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审题,要我们求的是排在两端的物体还是排在中间的物体。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

  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需要几个?

  自己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作业纸。

  (1)□○□○□○□○□○□○□○□○□○□

  □有10个,○有9个。

  (2)○□○□○□○□○□○□○□○□○□○□○

  □有10个,○有11个。

  为什么*种摆法○有9个,而第二种摆法○有11个?

  A、师:○还有可能是几个?有没有可能○也是10个呢?这时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讨论讨论,并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B、这里还有一种摆法跟前两种都不一样,我们来看看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像这样排成一行,○与□的个数相等呢?(板书:相等)

  如果也像刚才那样将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暂时圈一个圈),大家想想*后余下的是什么?(没有多余)全圈。这也就说明了○与□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摆法,和第三种差不多,出示:

  ○□○□○□○□○□○□○□○□○□○□

  □有10个,○有10个。

  师:为什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呢?

  师: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板书:两端物体不同)

  师:□有10个,○*少几个?*多有几个?还可能是几个?

  师:在什么情况下,○比□少1?在什么情况下,○比□多1?在什么情况下,○和□数量相等呢?

  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并且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如果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出示

  这时,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

  仔细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线,围成一圈其实也就是两端不同的情况,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数学可真神奇!

  四、联系生活、感悟规律。

  老师出示校园外的图片,要求学生说说看到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黑色方块和黄色方块,红蜡烛和白蜡烛,跨栏的栏杆和跑道,柱子和栏杆,屋檐上圆木头和扁木头,石柱和石桌。

  瞧,人们把一一间隔排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样多”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用规范的语言口述比较的结果,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样多”等比较性短语。

  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互动一(背儿歌)

  叮铃铃,上课了。书放桌角,人坐正,认真上课我最棒。快快乐乐学数学,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

  师:国庆节要到了,小伙伴们准备用鲜花来布置校园。

  出示:花与花盆图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师:花与花盆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小巧和小亚进行比较呢?

  板书:比较

  学生可能的方法:数数、将一朵花种进一个花盆再比较(即两两配对)

  媒体演示:一一对应

  师:这种一个对应一个进行比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对应

  师:比较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从不同方面来说比较的结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阶段:创设情景,参与操作,学会表达

  师:张老师还准备了水笔作为国庆节活动的奖品,不过被粗心的小胖给弄乱了。张老师想请你们一起来看看,在你手中,笔与笔套比,谁多谁少呢?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得出不同结果,进行汇报)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兴趣,积极自觉地想办法进行比较活动。初步感受比的过程,因为笔和笔套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配对出现的,所以在比较散落的笔与笔套的多少时,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种两两配对的方式,从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法在生活中的呈现】

  师:比较的结果怎么样?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描述比较的结果,对于同一种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话说一说】

  形式

  1、个别汇报——规范表达

  2、补充表达——从不同角度描述比较结果

  3、同桌互说——强化表达,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第三阶段:在情境中练习,应用方法,熟练表达。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

  学生边翻边说:翻翻翻,20页

  【用口令的形式让学生重复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完成要求】

  师:小巧和小丁丁也在为国庆节做着准备。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每幅图的内容比一比,说一说,练习用不同的话规范表达比较的结果)

  形式:同桌互说,再个别汇报。

  师:说的真棒!

  【教师总结性的表扬,给与学生肯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互动二:轻松一下(放)

  【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对于课堂的35分钟会有疲倦,在的学习阶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情绪,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继续学习】

  互动三:一问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安静听),(快快乐乐学数学)

  第四阶段:游戏活动

  1.抢椅子

  出示三幅图(椅子数与人数比较,三种情况)

  师:小朋友们想玩抢椅子的游戏,哪幅图适合来玩呢?为什么?

  2.考考你的记忆力

  出示四幅图,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忆。打乱次序提问,在某幅图中,谁多谁少。

  【此游戏的设置既将记忆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融为一体,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的情境下结束教学,学生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而对应比较的方法沉淀在学生的思维中】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內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班级情況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二十一名,大部分来自移民家庭,经过两年的学习,这个班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探究,乐于合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品盒,大家想看看吗?(出示课题:看一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观察,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能左瞧右看,随意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

  2、观察后要说清楚自己看到的是几号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我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圆满完成观察任务的,有没有信心?(出示标有序号的长方体)

  二、参与活动,探究新知。

  (一)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也有不同。

  1、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

  2、通过讨论、交流,指名不同位置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看到了几号面?是什么形状?

  3、师:同样一个长方体,怎么有的同学看到的面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面却是长方形呢?

  4、生讨论、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课件演示)

  (二)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师:我刚才听有的同学说只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却看到了两个面,还有的同学看到了三个面。请看到一个面的同学挥挥手、看到两个面的同学点点头、看到三个面的同学拍拍手。

  提问:为什么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

  2、同学中有没有看到更多个数的面?那么,在同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呢?

  3、生再次保持不变的观察姿势和位置,进一步细心观察,并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课件演示)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不仅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真棒!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做一个拍手游戏,想不想做?(师带领学生做拍手游戏,回顾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三)认识各个面的名称。

  1、师:老师带来的礼品盒上标有数字序号,同学们说的时候很方便,可是生活中不可能给每个物体的.面上都贴上这样的序号,怎样才能正确说出各个面的名称呢?其实,人们已经习惯给物体的各个面起一个名字了,大家在书上26页迅速地找一找,看看各个面都叫什么?

  2、谁能给老师的礼品盒上各个面贴上他们各自的名称?(出示另一长方体纸盒和名称标签)

  3、师:一般,我们把物体朝上的面叫“上面”,那么朝下的面呢?和观察者正对的面叫“正面”,那背后的面呢?相对于观察者右侧的面叫“右面”,那左侧的面呢?

  4、出示不同的长方体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各个面的名称,使学生加深对各个面名称的理解,知道这些面的名称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游戏一:猜一猜。出示26页情境图,先说说每个人各站在讲桌的什么位置,再猜猜他们各会看到讲桌的哪些面?最后动手连一连。(课件演示)

  游戏二:练一练。出示27页“练一练”4题,今天智慧爷爷买了生日礼物要给一位朋友过生日,淘气、笑笑和机灵狗也去凑热闹,他们各自看到礼物盒的那一面呢?先说说,在连连。(课件演示)

  游戏三:标一标。出示27页“练一练”1题,同学们还认识了物体各个面的名称,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标出“正面”“上面”和“右面”。(课件演示)

  游戏四:摸一摸。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摸它的各个面,并对同桌说说每个面的名称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2。3题。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无限循环小数的意义和循环节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会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以玩扑克牌的.游戏说明摆放顺序重复出现。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与循环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3、展示目标: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环节二

  目标展示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环节三

  学习新知

  1.出示例7

  (1)板书: 400÷75

  让学生独立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讨论:第一题可以除尽,2、3题的商除不尽,总也除不完.(4)建立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5)归纳总结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老师指着400÷75的竖式提问: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总结: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4、建立“循环节”的概念,指导循环小数的写法。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无限循环小数,教师板书:

  5、老师指导书写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环节四

  训练操作。

  做一做第一题

  矫正:强调循环小数的写法。

  小组合作各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把自学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环节五

  课堂小结

  学习至此,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掌握不太好的是?

  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是教学重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

  3.5.24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4.把42.7写成0.427,小数点向(    )移动(    )位。

  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

  6.如果把3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

  7.如果把5000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计算?各得多少?

  教师小结,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缩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把0.08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提问:

  (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

  (2)怎样列式?(把0.08分别乘以10,100,1000)

  板书: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

  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动的位数及得数。(板书)

  (4)为什么0.08×1000得80?

  (因为要扩大1000倍,需向右移动三位,而原数只有两位小数,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

  (5)0.08×100=8,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8,而不写成008?

  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须去掉,如0.08扩大1000倍得80,而不能得0080.

  小结式提问:

  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以了?

  从而明确:……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就可以了。

  反馈:(投影)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3.18×10          0.45×1000        1.2×1000

  100×0.06         10×94.5          1000×0.34

  订正时要说出道理。

  2.教学例3: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思考一下,把一个数缩小倍数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

  首先让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人议论,最后全班交流。

  板书:43.7÷10=4.37

  43.7÷100=0.437

  师说明:43.7÷1000=0.0437.

  43.7÷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整数部分没有了,用0表示,所以在小数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

  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43.7÷1000=0.0437?

  从而强调,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缺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也没有了,因此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43.7缩小1000倍得0.0437.

  反馈:(写在本上)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得数。

  2.48÷10          3.6÷100           54.3÷1000

  3.16÷100         2.5÷1000          40÷1000

  订正时要说明怎样移动小数点?特别是添“0”的问题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尤其是40÷1000,引导学生还要注意两点:40缩小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位数不够,差一位,左边用“0”补足,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得0.040,但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得0.04.

  总结性提问

  (1)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向根据什么?

  (2)小数点位置移动的位数由什么来决定?

  (3)应用小数点移位规律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7题。

  3.填空。(投影仪)

  (1)把3.6扩大(    )倍是36.

  (2)把30缩小(    )倍是0.03.

  (3)把(    )扩大10倍是1.2.

  (4)把(    )缩小10倍是0.54.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6,8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怎样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左、右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但在应用时情况很复杂,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移动,都有需要添“0”的问题,这是学习的难点,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新课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关键在于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如右移位数不够,后边要添“0”,整数最高位前边的“0”要去掉。通过练习突破难点。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一个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有了例1的基础,这个例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经过二人小组议论,最后在通过全班交流,个个击破小数点向左移动出现的难点。如左移位数不够用0补足,点上小数点,但整数部分还没有数,用“0”表示;还有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缩小10倍,100倍……后,小数点末尾有0,还需根据小数的性质,把末尾的“0”去掉。总之,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学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练习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来设计安排,既有正向思维的还有逆向思维的练习,在不同的练习中,巩固概念,提高运用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例2  把0.08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例3  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43.7÷10=4.37

  43.7÷100=0.437

  43.7÷1000=0.0437

  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乘法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缩小10倍,100倍,1000倍→除法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16页“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学-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红的位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学生的描述可能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可能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规则,并观察从座位图到点子图的变化过程,感受到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这一板块也是学习在方格图上确定一个点位置的必要过渡环节。】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不过数学还追求简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写得再简明些呢?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主探索更简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升到“数对”的方法上,使学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同时也体验到数对的意义。】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如果在我们熟悉的方格纸上,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这儿有三个数对,请找到对应的点并标上数对,边找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谈话:如果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再确定一个D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二是是确定位置的.方法。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充分展现了本课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不仅关注了数对方法的运用,还关注了在方格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背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图形与数对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对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国际象棋)”和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数对思想”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数对产生的背景,促发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思想者”。】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一)》,在课本的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并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一些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在观察和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圆规画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

  师:我本想让大家做一个套圈游戏,但对于大家站在什么位置参与游戏更公平,老师一直没有想好,请大家帮我参谋一下。(课件出示三种游戏方式,触控笔画出同学与小旗标志之间的距离。)

  导入:为什么圆会有这么大的优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圆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学生对于三种游戏方式进行评价,并说原因。

  二、互动探究认识圆

  1。欣赏图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同时用触控笔“抽”出圆形)

  师:圆和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呢?(出示以前学过的图形)

  (出示一个椭圆和一个凹凸不平的圆)问:这是圆吗?为什么?

  2。尝试画圆。

  (1)(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画出的失败作品和成功作品)师:猜一猜,为什么有些圆会“咧着嘴”呢?

  (2)(实物投影仪)老师示范画圆。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老师在白板上用圆规、直尺等工具演示画圆、圆心、半径、直径及用字母表示的方式。

  4。探究圆的特征。

  (1)画:在刚才自己画的较成功的一个圆中继续画3条半径、3条直径。

  想:a。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b。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怎么发现的?

  (2)画:a。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b。在另外一个地方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想: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5。首尾呼应

  师:在刚上课的套圈游戏中,小旗标志在圆的`什么位置?每个同学站在圆的什么位置?小旗标志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是什么?能解释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队形比较公平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圆:(闯关练习)

  (第一关用白板遮盖的方式逐一呈现练习题,在学生回答出结果时,用触控笔及时给出结果。第二关演示圆形、正方形、椭圆滚动过程及中心点留下的痕迹。)

  四、史料再现升华圆

  (调用电子白板上的“科技素材”)

  五、全总结理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感受圆的历史。

  六、课后思考;

  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有什么方法吗?

  谈收获。

  板书设计:

  圆心O 位置

  半径r 圆的大小

  直径d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在搭建立体图形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面容、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搭建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

  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根据指令搭建立体图形

  1、介绍游戏方法

  (1)挡住学生祖母,教师搭建一个立体图形。

  (2)根据自己搭的方法,发出指令,让学生搭。

  (3)看看学生是否搭的和教师搭的一样。

  教师指名一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同做搭立体图形的游戏。

  2、师生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比如:“竖着摆3个,在最后面的不变价格的右侧放一个,在最前面的正方体的上面摆一个。

  学生根据教师发出的指令搭立体图形。

  3、同桌游戏

  教师: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一个发出指令,另一个来搭,互相来做这个游戏。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活动进行

  学生合作进行游戏,教师巡视。

  4、学生交流

  二、教师根据学生活动的典型操作活动,组织学生用这些典型方法进行操作活动。

  1、自由搭

  教师:你从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形状完全一样吗?

  同桌两人合作用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后从不同角度观察,分别说说从下面、侧面、上面观察所看到的形状。

  学生:有些时候一样,有些时候不一样。

  2、看图搭

  出示由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图。

  学生照样子搭,再和同桌交流,说说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所看到的.形状。

三、全课总结

  教师:在这节课的游戏活动中,你都总结出了哪些好的经验?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小发现?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立体图形的形状,有可能是一样的,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小数。

  (二)通过改写,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算理,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是教学的重点。由于这部分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学生非常容易出错,因此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名数的变换,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数,或者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或复名数。请大家想想:30分米是多少米? 3500克是多少千克?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得出:

  30分米=3米,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3500克=3千克500克,除以进率得到的商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仍是低级单位的数。

  刚才复习的2个题都是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或复名数,今天继续学习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板书课题:小数和复名数)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分米是多少米? 350克是多少千克?

  启发学生类推改写方法:

  (1)这是什么样的运算?

  (2)用什么方法汁算?

  (3)怎样移动小数点就可以了?

  从而让学生明确:把分米数变换成米数,要除以进率1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行了。3分米=0.3米(板书)。350克变换成千克数,要除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就可以了。350克=0.350千克=0.35千克。

  启发学生总结出改写方法。

  (1)上面两个小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应该怎么改写?

  概括出:把低级单位的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只要按照进率是10,100,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

  反馈:完成109页“做一做”1.

  订正时要指名说出改写的方法。

  2.教学例2.

  (1)口答,说出改写方法。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

  70克是多少千克?

  (2)3平方米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  4千克70克是多少千克?

  启发学生观察,这二题与口答题有什么区别?是什么样的换算?应该怎样改写?

  首先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人互说改写方法,最后全班交流。

  从而明确:要求改写成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原来3平方米不用改,就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只把40平方分米改写成平方米数就可以了,从而得到3.4平方米。

  同理,要求改写成千克数,原来的千克数不用改,就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只把70克改写成千克数就可以了,从而得出4.07千克。

  3.启发学生总结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原来高级单位的数不变,就是改写后的整数部分,只将原来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是高级单位的小数部分,再与整数部分合并就可以了。

  反馈:完成109页“做一做”第2题。

  订正时说明思路。

  (三)巩固反馈

  1.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二十三第1题。

  2.把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投影)

  3米8厘米=(    )米               5千克60克=(    )千克

  1吨800千克=(    )吨             12千米60米=(    )千米

  3.判断正误。(投影)

  3平方米20平方分米=3.20平方米     5吨40千克=5.4吨

  80米=0.8千米                    20千克=0.02吨

  4.把下面几个数由大到小排列。

  3.2米  3米8厘米  310厘米

  (提示:化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2,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复名数与小数的互化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有关计量单位及小数的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恰恰是同学爱出错的地方,因此它也是学习的难点。由于前面已学过名数的变换,这节所学内容与其思路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小数,因此本节课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用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相互改写的方法,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类推总结的能力。

  新课分两段安排。

  第一段教学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小数。在老师设计的思考题引导下,让学生明确应怎样改写,并启发学生总结改写的方法。

  第二段教学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小数。通过复名数与单名数改写的对比,找出区别,自己独立试算,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改写的方法。

  本课以基本练习为主,并针对学生易错易混处设计判断题,找出错处,防患于未然。

  板书设计

  小数和复名数

  30分米=3米

  3500克=3千克500克

  例1  3分米是多少米? 350克是多少千克?

  3分米=0.3米

  350克=0.350千克=0.35千克

  例2  3平方米40平方分米是多少平方米?4千克70克是多少千克?

  3平方米40平方分米=3.4平方米

  4千克70克=4.07千克

  3.2米  3米8厘米  3米10厘米

  从大到小排列

  3米8厘米=3.08米

  3米10厘米=3.1米

  3.2米>3米10厘米>3米8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11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5.6题。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熟练的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算

  教学用具:幻灯

  教学过程:

  一、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16-50÷25+8×2 116-(50÷25+8)×2

  [116-950÷25+80]×2 (116-50)÷[(25+8)×2]

  要求:

  1、让学生划出运算顺序,同桌批改。

  2、选择其中的两题进行计算。

  3、反馈讲评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因此在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二、根据要求添括号 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

  30+120÷15-5×2

  说出题目的运算顺序。

  要求改变运算顺序:

  1、-——÷——×——+

  2、-——×——÷——+

  3、÷——+——×——-

  4、-——÷——+——×

  5、+——÷——-——×

  在反馈讲评时,着让学生说说添括号时的思考过程。

  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成综合算式

  27+12 40×6

  ÷13 282-

  50- 168÷

  +26

  讲评:你在列综合算式时有什么好方法?

  四、应用题

  1、文具三生产一种彩笔,60盒可以装720支,照这样计算,500盒可以装多少支?

  60盒——720支 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500盒——? 支

  讲评时 着重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改问题:3000支彩笔要装多少盒?

  五、提高性练习

  计算24点

  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1、0的倒数的求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课前啊,老师发现许多同学是结伴来到多媒体教室的,比如说~~~~~~~你们俩是不是好朋友啊?(请点到名字的两名学生分别表述一下两人之间的关系)

  师:好朋友是双向的,可以说成“XXXX为好朋友(也可以说XXXX好朋友)

  教师找一对儿同桌,让他们也说说相互间的关系。(XXXX为同桌,一起来上数学课)

  二、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那今天咱们来学点儿什么呢?

  1、(课件出示例7)

  请学生动手找找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2、师:你知道吗?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课件展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教师请学生提炼一下,然后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倒数

  3、举例子说清两数之间的关系。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像刚才我们表述朋友、同桌关系一样。

  引导学生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我们能不能说3/8是倒数?“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比如5/4和4/5的积是1,我们就说……7/10和10/7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4、请你再举个例子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5、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根据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找出3/5和2/3的倒数呢?

  (学生写并汇报师板书。)

  三、探索求一个倒数的.方法

  1、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你写出更多的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四人一小组,怎么分工呢?(请学生说建议)准备好了吗?一分钟倒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读,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真不错。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

  生:无数个。

  2、师:其实我知道大家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啊,一定有窍门,所以才会写得那么快,那么多,是什么窍门?谁来说说看?

  (学生畅所欲言,但是一定不规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规范说法。

  3、师:正因为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师指黑板)相乘时分子分母就可以完全约分,得到乘积是1。所以很快就可以找出一个数的倒数来,对不对?

  4、师生一起小结:也就是说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5、学生自主探索5和1的倒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6、0的倒数呢?

  启发思考,允许讨论。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四、归纳小结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请同学板演。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2)发现一学生书写有误,与该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该生的错误。

  师:这样写可以吗?(7/12=12/7)

  师:为什么?规范书写,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

  3、完成练习十一第二题。

  4、完成练习十一第三题。

  5、完成练习十一第四题。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可以先互相说一说。

  应该有的汇报是:

  生1:我从第一组中发现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大于1)。

  生2: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小于1)。

  生3:几分之一的倒数都是整数。

  生4:非0整数的倒数都是几分之一。…………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倒数这一小节,就像是一篇文章里的过渡段一样,既承上又启下,是学习下一章分数除法的必要基础,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练习,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基本方法,为下一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

  2、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表内除法竖式。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主题图、情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同我们一块儿学习数学知识已经有两年多了。今天,他们又要带我们去哪儿呢?请同学们跟着去看看吧!(出示第49页主题图的挂图)原来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认真观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学生充分自由地说。

  (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1、分小组解决主题图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数学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具体。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情境场面。根据这个场面来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把它解答出来。

  (2)小组活动。

  (3)分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教学例1

  (1)创设故事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5=3(组)

  (4)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①除法算式除了15÷5=3这种横式的表示方式,还可以用竖式表示。

  ②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③让学生联系横式认识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④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⑤想想:上面的15和下面的15是同一个意义吗?

  ⑥让学生快速记忆各部分名称。

  3、巩固练习

  (1)请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336÷425÷5

  (2)我会算

  你会写、会算哪些竖式?在本子上愿意写几道就写几道,同桌相互检查。

  (三)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操作探究“篮球比赛”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篮球比赛”中有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看可以正好分完吗?

  2、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

  21个同学,5人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后,分不完了,还剩1人。这种现象就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3、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现象吗?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呢?

  七、板书设计:

  除法的意义

  3……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15……被除数

  15……5和3的乘积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