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6 10:18:14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精】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15篇【精】

小学数学教案1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插入表格》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教学生为五年级学生,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逐步掌握了在word中输入文字及修改、修饰段落、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等基本的知识,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探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厚,课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很多,这位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很好的思想基础。但依然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希望通过师生的交流,能帮这些同学找到失误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会学到:

  1.自动绘制表格;

  2.编辑表格;

  3.修饰表格。

  四、教学目标

  1.学会在Word中制作简单的表格,并输入文字。

  2.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难点分析

  制作简单的表格,学生对表格的修饰有点难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六、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收集生活中的表格。如,电话缴费单、超市的电脑小票、课程表、送货单等等(让学生对表格有初步感知)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好!大家还记得在第一课中,老师给你们展示的漂亮的板报样板吗?其中的图片、文字等我们已经会做了,但是,样表中还有一张“学生信息表”,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信息表输入到电脑,美化并打印出精品来,那就太令人兴奋了!同学们愿不愿意把我们的信息表制作得漂亮美观呢?

  生:愿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以“板报样表”来引出制作表格,自然而又简明,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表格

  师:拿出自己收集的表格,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有横线、竖线、文字。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多媒体课件演示)横线我们叫行线、竖线叫列线,它们组成的小方格叫单元格。横向的单元格叫行,竖向的单元格叫列。

  (通过学生观察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认识行、列、单元格,为下面制作出正确的表格打下扎实基础)

  (三)、制作表格

  师:在Word中,专门给制作表格功能分了一个菜单,这个“表格”菜单中包含各种关于表格操作的命令,我们可以集中在这个菜单中去完成表格的制作,大家可以打开Word,进入表格菜单中浏览一下,了解关于制表的一些命令。

  (学生打开Word,进入表格菜单浏览。)

  师:我们先插入空白表格,步骤如下:(课件出示步骤)

  1.单击要创建表格的位置。

  2.单击工具栏中的“插入表格”按钮,弹出表格创建模板。

  3.在方格中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选择4行4列的方格,被选中区域则变成蓝色。

  4.松开鼠标左键,就绘制出一个4行4列的表格。

  5.如果要改变表格的宽度和高度,则把鼠标移到表格的竖线和横线上,当鼠标变成“‖”和“=”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鼠标,即可拖动宽度和高度。

  6.在表格中输入学生信息。

  师:下面我们在表格中输入文字,提示输入方法:(课件出示)

  (1)在要输入文字的单元格中单击,然后输入文字。

  (2)按下键盘上的←、→、↑、↓键,可以移动光标到另一个单元格。我想让大家自己先来试按步骤制作这个表格,看大家能不能完成,不懂的可以边做边看教材,同学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还可以向老师求教。

  九、课堂练习

  学生按步骤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随机选取代表性错误作讲解。

  (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学会遇到问题采用不同的途径来解决)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作简单的演示操作。

  (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来制作表格,通过演示,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编辑表格

  1.选择表格

  2.增加删除行

  3.删除一行表格。

  教师课件出示,让学生仔细观察,随后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进行辅导。

  (五)、修饰表格

  师:我们制作了一张最普通的表格,我们要把它变成一张漂亮、有个性的表格,你们想吗?

  生:想!

  师:我们先来修饰文字。选择要修饰的文字,给它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和对齐方式等。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遇到问题随机讲解。师:我们还可以来设置表格的边框和底纹。课件出示步骤:

  1.选择整个表格。

  2.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单元格对齐方式”,并在其中选择一种。

  3.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边框和底纹”。

  4.在边框选项卡上的“设置”中选择一种表格线和边框的样式。

  5.选择线型。

  6.点击“颜色”的下拉按钮,在颜色列表中选择表格线颜色。做完上述步骤,一个令人满意的表格就出现在“板报”文档中了。学生按步骤进行操作。

  师:我们来展示一下我们的作品,好吗?

  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让他们有了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

  (六)、保存文件

  师:我们把制作好的表格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里面。学生保存。

  (七)、设计活动,深化学习

  师:我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表格,你能仿照自己收集的某张表格用电脑制作出来吗?

  生:(充满信心)能!

  (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纳入课堂,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及时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师:保存自己的作品,下课!

  十、作业安排

  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你能见到的所有表格,并挑选出你认为最复杂的一个,把它在word20xx中做出来,并在班级内进行评比。评比的标准可考虑表格的复杂程度与原表格的相似程度。

  十一、教学资料及资源教学资料: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

  资源:多媒体课件,word20xx,各种电脑小票,,电话缴费单、课程表、送货单等等

  十二、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以信息社会的'不断改革创新为基础,通过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作用,则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插入表格》就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练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与单调的练习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来激发学生制作表格的兴趣,引起他们修饰表格、美化表格的欲望。同学们在一步步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会因为太多的困难而中途放弃。步步引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忘我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制作表格。

  在整节课教学中,我采用自学式、探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实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通过评价反馈,发展了学生精品

  的个性和创造精神。整节课在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的掌握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规则的讨论,进一步体验不确定现象中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3.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一定"、"不可能"、"有可能"来描述。三年级上册--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够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以"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为载体,使学生在设计不同规则过程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对游戏公平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们尝试猜测--小组合作试验验证--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为主线展开,使学生们在活动与研讨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认识。

  三、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名校,校长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学校,特别是倡导建构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的发展。虽然我校使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时间不长,但这套教材很快能被师生们接受,孩子们喜欢探究,勇于发表意见,经常展开争论,他们使用这套教材如鱼得水。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要放手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中,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计游戏规则

  (出示课本主题图,同时教师语言描述游戏情境。)

  师:小明、小华这两个好伙伴要下盘棋,看看他们都很谦让,谁也不肯先走!大家能替他们想个办法,决定谁先走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生1:可以掷骰子来确定谁先走。点数是单数,小明先行;点数是双数,小华先行。

  生2:还可以掷硬币来确定谁先走,比如正面朝上,小明先走;反面朝上,小华先走。这样很公平。

  生3:也可以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走棋。

  生4:还可以抽签,抽到 "先"字的就先走。

  ……

  师:看来大家的方法还真不少呢!刚才有同学提到要使游戏公平,那么这些游戏规则是不是对双方都公平呢?口说无凭,我们不妨用试验数据来说话。课前大家都记录了自己20次掷硬币的情况,根据你的数据能够评价一下掷硬币的方法是否公平吗?

  生1(投影展示自己数据并自信而得意地):我认为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走是公平的,大家看,我共掷硬币20次,其中正面向上10次,反面向上10次,说明正反两面出现的可能性相等。所以掷硬币是很公平的。

  (生1的发言立刻引来更多学生的不同想法,纷纷举手表示不同意见。)

  生2:(投影展示自己的数据,对生1咄咄逼人状):我的数据20次中,正面出现13次,反面才7次,所以我觉得用掷硬币的方法,出现正面的可能性比出现反面的可能性要大,正面朝上将近是反面朝上的2倍,这样的方法不公平。

  生3:(起立对生1):我也同意生2的说法,我的数据正面出现了12次,反面出现了8次,虽然不是2倍关系,但总体看还是正面比反面出现的可能性大,所以不公平。

  (部分学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另一些学生却不断摇头)

  生4:(持不同意见,按捺不住站起身来):我也认为不公平,但我的数据恰恰相反,正面出现的次数少,才8次,反面出现了12次,所以我认为掷硬币时应该出现反面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又有一部分学生赞同生4的看法,教室里顿时嘈杂起来。师静静地等待着同学们的议论声小一些)

  师:有句话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大家这一实践不要紧,我们最初认为的真理被动摇了,怎么办?难道掷硬币真的就不公平吗?

  (学生们被老师的问题问住了,教室里立即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沉静地思考着。过了一会…)

  生1:我分析硬币有两个面,当我们抛下来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还是应该相等的。可能是有些同学的数据记录不准确吧。

  生2:(反驳道):怎么会错呢,我这20次可是次次从1米的高空抛下来,严格记录的呢。我倒是想起来了,我前三次抛的时候都是正面朝上,如果老师课前就让每人抛3次,说不定还会有同学认为不可能出现反面呢!

  (学生们笑起来,看着老师,等待着老师做个裁决)

  师:(也微笑着):生2的发言真有感染力!有没有谁在最初的前2、3次都是正面或者都是反面?

  (有近一半的学生举手)

  师:20次之后还有没有都是正面或者都是反面的呢?

  (无一生举手)

  师:难道大家从生2的发言中没有得到什么启发吗?

  (很快,有不少学生兴奋地举起手来)

  生3:我知道了,我们试验的次数越少,结果越容易出现偏差,20次虽然比3次、4次要多很多了,可是次数还是不够多,我们还应该再多掷几次,比如100次,200次,结果就会更准确。

  生4:你的说法我也同意,我们都没有准备硬币,在课堂上我们还是没有用数据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呀?

  生5(兴奋地站起身来):我有办法!我们班有49位同学,每人都掷了20次,如果加在一起就是980次,这样的次数不是很多了吗?

  (大家也为生5的想法高兴不已,纷纷点头赞同)

  师:真是个好办法,那么我们就请生5和生4到前面在实物投影上用老师的计算器来算一算,一人算正面朝上的次数,一人算反面朝上的次数。大家按学号顺序快速报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并且一起帮助监督他们的是否输入正确,好不好?

  生(个个兴致勃勃齐声喊道):好!

  ……

  (数据结果是495次正面,505次反面)

  师:看到这样的结果大家又有什么想法呢?

  生:经过很多次试验后,虽然正反面出现次数不完全相等,但是相差10次比起总次数980次,要小得多。如果次数更多的话,这种误差就会更小,所以掷硬币是公平的。

  (其他学生点头赞同)

  师:真佩服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你们知道吗?国外有很多科学家也通过试验研究过掷硬币问题,与他们相比同学们全班的总次数都显得太少了,想不想看看他们试验的结果?

  生(兴致极高地):想!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这句话,同学们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吧?仅仅靠几次十几次的实践,很多时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甚至要经过成百上千甚至更多次的实践才可以检验真理的正确性哦!不仅科学家们如此,今天的课堂上老师同样感受到了你们个个也都具备科学家们的极高热情和探索精神呢!

  (学生们个个自信而骄傲,个个高兴极了)

  师:除了掷硬币的方法刚才同学们还谈到了掷骰子、"石头、剪刀、布"、抓阄等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

  (二)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1.修改笑笑的游戏规则

  师:笑笑与有些同学想法一样,也想用掷骰子的方法来确定谁先走。看看她是怎样想的呢?

  课件出示笑笑的想法--大于3点时,小明先行;小于3点时,小华先行。

  (全班讨论笑笑的方法)

  师:大家能修改笑笑的方法,使它对双方公平吗?

  生1:改成大于3时小明先,小于等于3时小华先,生2:大于3时小明先走,小于4时小华先走。

  生3:大于4时小明先走,小于3时小华先走,其它点数重新再掷一次。

  ……

  2.设计游戏规则

  (出示课本想一想情境图)

  师:我们也可以用转盘来设计对双方公平的游戏规则。

  (1)为笑笑设计的`转盘确定规则。

  (2)为淘气设计的转盘确定规则。

  (3)请你利用转盘再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全班展示,交流

  (三) 实践运用

  1.请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其它游戏,在小组内玩一玩。

  2.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哪些游戏规则?你认为这些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商场转盘促销、抽奖活动)

  (四)小结: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五、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

  1.本节课实施开放式教学,在活动中得到感性体验,然后由问题的激发,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生成。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体验,在对参与事实的反思体验中,享受情趣,体味成功,激发内动力。整个过程中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2.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展现了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形象。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注重让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体现了教师组织者的作用。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情绪高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

  六、案例点评

  石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教学中不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而且注重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同时还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以"参与游戏活动--互测互评--反思体验"这几个环节为抓手,将三维目标进行融合设计与整体实施,达成有机的整合。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知识的探究习得的有机结合。例如:两组游戏中,学生参与的广度、参与的程度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既兴致勃勃、激情难抑又善于思考、富有理性的学生。我们由看到的现状可以推想到平日里石老师的培育之功。

  第三、教师的角色地位把握准确,成功地扮演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重点问题的引导者、结论知识的合作者的形象。整堂课教师教态亲切,语言清新,很有亲和力,营造了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共同探究,体现了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392-279=123364×72=4568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针对学生上学期使用计算器遇到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算图的意义和计算器的灵活运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392-279=123364×72=45682689÷45=34837+2689=3416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98765×9+3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三、知识目标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四、技能目标

  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情感目标

  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六、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七、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3、巩固米的认识。

  4、米和厘米的关系。

  5、课间休息。(小故事)

  6、巩固新知

  7、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九、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 乘积。

  教学难点:

  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学生准备

  直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财主分地”的故事吗?

  从前,有个老财主给两个儿子分地。他把一块长方形的地分给大儿子、另一块正方形的地分给小儿子可是两个儿子都认为自己分的地小,对方的上地大,都认为父亲偏心.老财主为此|分苔恼,不知如何是好.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

  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观察发现

  1.摆一摆

  课件出示长方形①。

  图①

  提出问题:长方形图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说一说你们摆的结果吗?

  图①

  图②

  ⊙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长方形图1.图2.图3,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边操作边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图① 3 2 6 图② 图③

  2.请仔细观察表格,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图3

  师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是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形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摆一摆它的图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4.解决问题。

  1)财主分地

  2)例题

  1.一块长方形草地的长是11米,宽是7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2.一块正方形折纸边长是9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能够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说一说,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3.让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加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哑剧

  (一)教师谈话:老师给你们演一个哑剧想看吗?谁知道什么叫哑剧?对,老师不说话,你们看完后,你说一说我演了什么,好吗?

  (二)教师表演: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做合起来的动作。

  (三)教师提问:

  1.谁说一说我演了什么?最后问大家一个什么问题?

  (左手拿2支笔,右手拿3支笔,把它们合起来一共有几支笔?)

  2.谁会列式计算?(板书:2 3=53 2=5)

  3.谁再带大家读一遍算式?

  4.2、3、5分别表示什么?

  5.“ ”表示什么?(“ ”表示和起来的意思)

  (四)小结:只要是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加法。

  (板书:加法的初步认识)

  二、活动二:摆一摆

  (一)教师在黑板上左边摆1个桃子,右边摆3个桃子。

  教师提问:一共有几个?说一说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1 3=4,一共有4个。(板书:1 3=4)

  教师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3 1=4,一共有4个。(板书:3 1=4)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对,你喜欢哪个就用哪个。

  (二)学生动手摆

  教师:请你也摆一摆,说说1、3、4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三)出示图片:摆桃子

  三、活动三:理解图意

  (一)教师:再看一个哑剧愿意吗?想一想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1.出示图片:汽车图

  2.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来编一道题?你会列式吗?

  (二)再来看看这幅小鸟图,自己想一想图的意思,在书上写出算式。

  1.出示图片:小鸟图

  2.集体讨论小鸟图的图意。为什么用加法?

  四、活动四:自编哑剧

  教师:刚才你看了好几个哑剧了,你想不想自己也编一个哑剧呢?

  1.出示图片:计算

  请你挑出一道你喜欢的算式,然后根据这个算式编一个哑剧。自己想好了再和同桌说说好吗?

  2.谁愿意说说你编的哑剧?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同学编的'对不对、好不好,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一改。

  五、活动五:寻找生活中的加法问题

  教师:刚才大家编的哑剧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且都是用加法计算的。这说明在我们的身边、家中、教室中有很多的加法问题。不信,咱们一起到小明家去看看吧!

  1.出示图片:生活图片

  请同学们4人一组说一说、算一算在这幅图中,有哪些加法问题,怎样列式?

  2.集体讨论。比一比哪组找到的多。

  六、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并能看图说图意,并能列式计算,而且发现了生活中的加法问题。那你们说加法重要不重要?所以我们更要学好加法。

  教案点评:

  本课用学生感兴趣的哑剧贯穿全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具体、从动到静,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活动

  套圈

  游戏目的

  1.帮助学生提高简单加法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游戏材料

  1.用细铁丝制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圈10个;

  2.用硬纸板画成不同形状的小动物四种,剪下来用铁丝支撑好。

  游戏程序

  1.分组,每3位学生为一组。

  2.在地上画一条直线,将用铁丝撑好的4个动物模型放在离直线3米远的地方。

  3.学生依次站在直线后面向小动物投掷铁圈,每人投3个。

  4.一个学生投完,便按以下方法计分,算出自己的得分总数:套中小猫,每个圈得1分;套中小鸡,每个得2分;套中小鹿,每个圈得3分;套中小猴,每个圈得4分;套不中小动物,得0分;同组其余的学生验算,得分高者胜。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2×5=10,3×5=15,4×5=20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5×5=25,5×6=30,5×7=35,5×8=40

  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5×9=45五九四十五

小学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通过"说一说"、"比一比"、"想一想"三个活动,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这三个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的活动中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和物体体积的一些特征(形状改变,体积不变)。教材的编写者意图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的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学生分析】

  学习本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孰大孰小的感受及容器内装水多与少的体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实验活动与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并通过操作与交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体积容积概念。

  【学习目标】

  1.通过童话故事和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童话故事和操作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及语文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话故事情境

  1.谈话

  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乌鸦还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喝水问题呢!你们想知道乌鸦用了什么数学方法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吧!

  (设计意图: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熟悉的童话故事中也有数学问题?这个故事的呈现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与童话故事联系起来。二是这个故事用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是石子占了空间,把水"挤"上来了,为下一步学习作了铺垫)

  2.师生欣赏《乌鸦喝水》动画片

  二、提出问题,理解体积的含义

  1.提出问题

  (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

  (2)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升高了?

  (3)小乌鸦为什么要放许多小石子?

  (设计意图:概念中往往都包含有关键词。对关键词理解的程度决定着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因此相对于"关键词",教学概念时就要有"核心问题"。"体积"概念中关键词是"占空间"、"大小",与其相对的核心问题就是"水面为什么升高了?"和"为什么要放许多小石子?"。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对问题核心的思考和理解)

  2.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教师随着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交流。板书关键词:占空间 大小

  (设计意图:联系故事情境和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生活语言叙述事件表象的基础上逐步规范,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

  3.联系生活,理解问题

  (1)提问

  在的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

  (2)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

  4.提示体积的概念

  教师利用智慧老人的身份提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故事情境中乌鸦所用的数学方法原来是体积的知识)

  三、在实验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1.提出问题。

  液体,比如水。气体,比如空气,是否有体积呢?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瓶子里装满水,空间被水占了;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的现象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2.实验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1)教师出示类似教科书P41"想一想"的两个杯子,提出;两个杯子装满水,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哪个杯子装的水少?

  (2)每位学生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

  (3)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师生共同做实验验证。

  3.提示容积的概念。

  教师利用智慧老人的身份提示体积的概念:容积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四、区别容积和体积

  提问: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领会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五、小结

  本节学习了什么?你所学最深的什么?

  六、习题设计

  1.

  (设计意图:既可以让学生亲手搭一搭,通过操作来试一试。也可以让学生看图体会体积的大小。通过"各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问题的引导和交流,孕伏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提出,展开辩论,动手操作,顺势深化,理解道理。教师准备量杯,在学生辩论不下时,设计解决方案:可以采用乌鸦喝水的方法来解决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动手实验,并对橡皮泥任意变形,再次实验,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未变"的认识。)

  3.用枚数相等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

  4.用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分别按下面的要求搭一搭。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体积的2倍。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强对体积的体验。领会形状相异,但体积可能相等,在操作中进行必要的数学思考,增长智慧)

小学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页例3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⑵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

  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美。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

  教学准备:课件、 镜子、 游戏道具(玩具企鹅、球)。

  学法与教法设计:

  1、学法:活动探究,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2、教法: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分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播放“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出问题。

  ——月亮真的掉到水里了吗?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2、汇报:平静的水面就象镜子一样,猴子捞的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当然捞不到月亮。水面这个大镜子真是太奇妙了。

  二、初步感知镜面

  1、展示图片1,认识小宝贝。

  2、展示图片2,你看见了什么?

  3、小宝宝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三、游戏激趣,探究规律

  1、导入。

  2、请一位同学上台自由做动作。

  3、探究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4、探究左右位置关系。

  5、小组活动、汇报。

  四、巩固练习

  1、回看宝宝相片,解决问题。

  2、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展示交流。

  五、了解镜子的发展史,感受它的用途与美丽。

  1、了解发展史。

  2、谈谈用途。

  3、课件欣赏。

  六、总结拓展

  1、谈收获。

  2、课外拓展。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是教学重点。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

  3.5.24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4.把42.7写成0.427,小数点向(    )移动(    )位。

  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

  6.如果把3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

  7.如果把5000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计算?各得多少?

  教师小结,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缩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把0.08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提问:

  (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

  (2)怎样列式?(把0.08分别乘以10,100,1000)

  板书: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

  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动的位数及得数。(板书)

  (4)为什么0.08×1000得80?

  (因为要扩大1000倍,需向右移动三位,而原数只有两位小数,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

  (5)0.08×100=8,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8,而不写成008?

  引导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须去掉,如0.08扩大1000倍得80,而不能得0080.

  小结式提问:

  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以了?

  从而明确:……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就可以了。

  反馈:(投影)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3.18×10          0.45×1000        1.2×1000

  100×0.06         10×94.5          1000×0.34

  订正时要说出道理。

  2.教学例3: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思考一下,把一个数缩小倍数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

  首先让学生独立试算,然后二人议论,最后全班交流。

  板书:43.7÷10=4.37

  43.7÷100=0.437

  师说明:43.7÷1000=0.0437.

  43.7÷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整数部分没有了,用0表示,所以在小数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

  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43.7÷1000=0.0437?

  从而强调,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缺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也没有了,因此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43.7缩小1000倍得0.0437.

  反馈:(写在本上)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得数。

  2.48÷10          3.6÷100           54.3÷1000

  3.16÷100         2.5÷1000          40÷1000

  订正时要说明怎样移动小数点?特别是添“0”的问题要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尤其是40÷1000,引导学生还要注意两点:40缩小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位数不够,差一位,左边用“0”补足,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得0.040,但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得0.04.

  总结性提问

  (1)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向根据什么?

  (2)小数点位置移动的位数由什么来决定?

  (3)应用小数点移位规律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7题。

  3.填空。(投影仪)

  (1)把3.6扩大(    )倍是36.

  (2)把30缩小(    )倍是0.03.

  (3)把(    )扩大10倍是1.2.

  (4)把(    )缩小10倍是0.54.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4,6,8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应用学过的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怎样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左、右移动相应的位数就可以了,但在应用时情况很复杂,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移动,都有需要添“0”的问题,这是学习的难点,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新课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关键在于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如右移位数不够,后边要添“0”,整数最高位前边的“0”要去掉。通过练习突破难点。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一个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有了例1的基础,这个例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经过二人小组议论,最后在通过全班交流,个个击破小数点向左移动出现的难点。如左移位数不够用0补足,点上小数点,但整数部分还没有数,用“0”表示;还有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缩小10倍,100倍……后,小数点末尾有0,还需根据小数的性质,把末尾的“0”去掉。总之,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学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练习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来设计安排,既有正向思维的还有逆向思维的练习,在不同的练习中,巩固概念,提高运用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例2  把0.08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0.08×10=0.8

  0.08×100=8

  0.08×1000=80

  例3  把43.7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43.7÷10=4.37

  43.7÷100=0.437

  43.7÷1000=0.0437

  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乘法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缩小10倍,100倍,1000倍→除法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1。

  课标要求:

  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材分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和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课时包括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运算,这对后续学习笔算除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这对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认识,并能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学生的起点,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算本课所学的内容,但却对算理和算法的具体含义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设想:

  1.力求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感悟,发现知识的.真谛。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他们参与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教师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复习数的组成

  导入:我们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看看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组成吗?

  80里面有()个十。

  80里面有()个二十。

  120里面有()个三十。

  200里面有()个十。

  2.创设情境,复习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小明存了40元硬币,想去买东西,但带着不方便,于是跟妈妈换纸币,可以换成哪些面值的纸币?

  预设:2元、5元、10元、20元

  如果都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

  如果都换成2元、10元、20元的纸币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兑换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1.出示:书包40元笔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

  老师一共有80元。

  2.提数学问题,并列示。

  80÷8= 80÷20=

  80÷4= 80÷40=

  3.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板书课题。

  5.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预设:

  (1)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

  (2)8个十里面有4个2个十,所以80÷20=4.

  (3)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以此展开教学,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

  6.小反馈

  80÷40= 60÷30= 90÷30= 40÷20=

  活动二: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

  情境:老师现在有160元钱,可以买几个书包?

  方式:独立解决,汇报方法。

  【设计意图:有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对于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解决。】

  活动三:估算

  60÷20= 120÷40= 420÷60=

  62÷20≈ 123÷40≈ 421÷60≈

  60 ÷18≈ 120÷38≈ 420÷63≈

  方式:独立解决,总结估算方法。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习

  1.请你当小老师

  300÷50=60(为什么错?)

  600÷20=3(为什么错?)

  349÷50=7(怎样改正?)

  2.口算挑战赛:每组派1人点将(在其他组里指名1人),各出题考对方,答对又难倒对方者得红旗2面。(可多进行几轮)

  3.拓展练习:

  在横线上添0使算式成立

  8_÷4_=2 3_÷5_=6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20×4=80(2)8÷2=4

  所以80÷20=4所以80÷20=4

  83÷20≈4

  83≈80 80÷20=4

  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习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身边的学习素材,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跑道的过程,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切实体会主动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20xx学年学校运动会100米和400米比赛时起跑图片

  同学们喜欢看短跑比赛吗?判断一下那张图片是100米比赛?哪张是400米呢?说说你的想法。

  2、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疑问吗?

  问:为什么400米比赛,每条跑道的起跑线位置不同呢?

  怎样确定400米比赛起跑线的位置?

  3、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一起研究如何“确定起跑线”(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了解跑道结构。

  课件出示标准400米的跑道图。

  (1)从中获得了哪些数据信息?

  直跑道的长度是85.96m,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一条跑道宽1.25m。

  (2)跑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跑道上跑一圈的长度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的和?

  因为两个半圆形跑道合起来就是一个圆,所以每条跑道的长度可以看成是两条直道的长度与圆的周长的和。

  2、解决问题。

  (1)计算第1条跑道的长。

  师:为了减少误差,π取3.14159。计算数值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14159×72.6+85.96×2=400(m)

  (2)计算第2条跑道的长。

  第2条跑道圆的直径是:72.6+2.5=75.1(m)

  第2条跑道长:3.14159×75.1+85.96×2≈407.85(m)

  (3)学生填表。

  学生用计算器逐一计算,把计算结果填入教科书第81页表格中。

  3、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1)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相邻跑道相差约7.85m,由里向外逐圈递减约7.85m。

  (2)教师启发提问:计算跑道相差米数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由于两条直跑道的长相等。用外圈两半圆形跑道长减去里圈两半圆跑道长得到相邻两跑道全长的差。

  π× 75.1-π×72.6

  =π(75.1-72.6)

  =2.5π

  (3)确定起跑线。

  学生归纳:由于外圈跑道比内圈相邻跑道长约7.85m,所以由里往外,每一道的起跑线要比前一道提前约7.85m。

  三、应用反馈

  师:400m跑道和200m跑道的起跑线是怎样的呢?

  学生思考,然后达成共识:

  400m跑道要跑1圈,每道起跑线比前一道提前7.85m,200m跑道要跑半圈(一个半圆形跑道加一个直跑道),每道起跑线比前一道提前3.925m。

  四、归纳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到运动场上感受一下,写出体会。

  六、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东西,你能帮我测量出它的体积吗?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上升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 5×1=5 一五得五

  2个5想加 5×2=10 五五二十五

  3个5想加 3×5=15 三五十五

  4个5想加 4×5=20 四五二十

  5个5想加 5×5=25 五五二十五

  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形成应用

  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师生对口令

  游戏:翻一个数码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课本第80页。

  知识拓展

  小兔子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秘密?

  5× = 2 0 5× = 2 5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秘密:积的个数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五:总结评价

  今天同学们自己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会用5的乘法口诀算乘法,你们学的真不错。

  课堂作业。

  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