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3 08:10:10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出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

  2、通过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的策略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4页-105页。

  教具准备:磅秤、盘秤、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一、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二、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

  (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署作业。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6+6+6=6×3

  二、新授: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3×=++==

  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四、练习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3-94页的例3、例4,试一试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数的算理和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数的算理和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数的算理和口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口算卡片,小棒。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

  导入

  教学

  新授

  1、口算:

  30÷3=40÷4=400÷4=8000÷8=

  指名说出30÷3、400÷4这两题的口算方法。

  2、答:

  (1)240里面有()个百和()个十,也可以看作是()个十。

  (2)3000里面有()个千,也可以看作是()个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口算:24÷2,指名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2)学生操作:摆出2捆小棒(每捆10根),再摆出4根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回答。

  2、教师出题,学生填空。

  3、

  1、指名回答。

  2、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新授

  小棒。问: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根?

  (3)讲清算法。

  联系复习题,结合学生操作过程向学生说明:(同时教师出示例2直观图),刚才计算60÷3时,先把60根小棒看作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现在计算24÷2,有2捆零4根,先分整捆的,每份有1捆,再分单根的,每份有2根,这样一份里面都有1捆零2根,就是12根。

  根据分小棒的方法,启发学生说出口算方法和步骤。(边说边板书)

  A、把24分成2个十和4个一;

  B、把2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十,再把4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一。

  C、最后把1个十和2个一加起来就得12。

  24÷2=

  想:2个十÷2=1个十

  4个一÷2=2个一

  1个十+2个一=12

  D、指名完整地口述计算过程。

  (4)概括方法:一位数除两位数,可将被除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分别去除以除数,最后将除的商合起来。

  1、请同学根据教师的提示,摆小棒。

  2、教师一边摆,一边讲解。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指名说完整过程。

  5、教师学生一起概括方法。

  教学

  新授

  巩固

  练习。

  2、出示例4:口算150÷3。

  提问:150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

  (1)出示放大图,手指放大图问:把150平均分成3份,该怎样分呢?

  (2)学生操作。动手分一分。说出每一份的结果。

  (3)请一名分得好的学生上台说明。说出分的步骤。分整十的,15÷3=5,每份就是50。

  (6)如果不看图,你能不能口算出150÷3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边问,边板书)

  (7)教师概括。像例4这样的'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被除数的百位和十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口算方法是先除几百的数,再除几十的数。想一想:2600÷2怎么算?得多少?

  3、试一试。

  学生先和同桌说一说应该怎么算,再独立完成。

  1、口算比赛,学生开火车。

  2、完成练一练的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比较一下,几十、几百、几千的数,除以一位数时,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文字题。

  学生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聪明题:请同学们说一说怎

  1、出示例4。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出示放大图。

  4、学生操作。

  5、教师板书。

  6、教师概括。

  7、同桌互说,独立完成。

  1、学生开火车。

  2、学生比较。

  3、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4、4人小组讨论。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巩固

  练习。

  么算?再在1号本上列递等式计算。

  完成练一练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列递等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

  例3:24÷2=例4:150÷5=30

  想:2个十÷2=1个十

  4个一÷2=2个一

  1个十+2个一=12

  八、课后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6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促使学生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诀。

  2.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推理概括能力,向学生渗透函数对应思想。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

  难点:

  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悦耳的背书声,吸引海底的小鱼来到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它们啊!出了几个题目让你们做!

  小鱼说:你会吗? 2*5= 4*4= 3*1= 5*4= 1*2= 5*3= 4*2= 4*3= 2*2= 1*3= 2*4= 2*2=

  师:同学们,你们1—5的乘法口诀学得真认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这次,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己编口诀,你们敢挑战吗?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师:老师很喜欢鱼,可是又老是养不好鱼,于是我就想,用三角形摆金鱼可以吗?(课件先出示一条金鱼)

  师:摆一条金鱼用了几个三角形? 摆2条呢?那么摆3条、4条、5条、6条呢? 学生讨论,然后完成下表。

  (教材61页主题图下面的表格) 鱼(条) 1 2 3 4 5 6 三角形(个) 6 12

  提问:

  1、6是有几个6相加得到的?乘法算式怎么列? 那12呢?18、24、30、36呢?

  2、你能根据1*6=6,1*6=6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 板书:一六得六)

  师:你能编出6的其它5句口诀吗? 请你把教材61页的口诀补充完整 (板书: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 在生汇报时师板书,并让生说一说口诀所表示的意思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6的乘法口诀编出来了。齐读!

  师:认真观察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

  这些发现都可以帮助我们记住6的乘法口诀。

  师:你认为哪句容易记,哪句难记?你有好办法很快记住吗? 如果我忘记了“四六”是多少怎么办?

  口答:5个6比4个6多几,比6个6少几?

  师:现在自由记忆口诀看谁记得最快? 1)齐背 2)分组背 3)对口令 4)开火车背 5)指名背 6)同桌比赛,谁背得熟练 三、趣味练习,应用新知 1、用口诀读下面的乘法算式 2*6= 3*6= 4*6= 6*2= 6*3= 6*4= 6*5= 4*5= 6*6= 1*6= 2、钓鱼小高手2*6= 4*6= 6*4= 1*6= 6*5= 6*6= 3*6= 6*2= 6*3= 5*6= 3、谜语: 有时挂在天上,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师:这首诗里面一共有多少个字?谁能最快的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4、根据图形说口诀和乘法算式

  四、情感沟通,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6的乘法口诀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还 可以加上教材分析、作业布置、教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快来看,多么漂亮的图画呀!(出示教材第78页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个?你想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数一数。

  谈话:比一比,看看谁先数出手拍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数量?(学生回答相应的数量,教书板书)

  小兔()只木桩()根夹子()个

  蘑菇()只篱笆()块手帕()块

  2、说一说。

  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各是怎样排列的?

  (1)小兔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和篱笆也是。

  (2)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根木桩中间有一块篱笆。

  (3)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3、比一比。

  比较每排两种动物的数量,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小兔、篱笆和木桩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1)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谈话:三组图有无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两组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只要学生有所发现,表达意思完整、清晰、正确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0只小兔排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2、(1)把一根绳子剪4次,最少能剪成几段?

  (2)如果把这根绳子剪成8段,最多需要剪几次?怎样剪次数最少呢?

  3、用小圆片和小正方形探索规律。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十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学生分析讨论。

  汇报:

  ■●■●……■● ■的个数等于●的个数●有10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有9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有11个

  在小组里摆摆,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一一间隔两种物体排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学生在经历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等简单规律的摆放后,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深化。让学生多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多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除法知识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理解并掌握该方法。

  2、把2种方法加以比较,从而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个比较清晰的整体把握,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百位不够除,要把前两位合起来再除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光盘或者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来估计一下这几题的商应该是几百多,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如:984÷2984÷3984÷4984÷5

  问:是不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都会是几百多呢?说一说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指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百位够除的,那商就是三位数;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另一种情况,也就是百位不够除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不够除)

  二、出示例题:

  1、光盘演示例题。问:把你看到的信息读一读,说一说。

  要求“卖了多少千克鸡蛋?”要怎么列式?为什么?

  板书:312÷4(学生说,教师写)

  2、估算:

  它的得数大约是多少?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老师注意及时肯定一些好的估算法。特别是要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百位上的3不够除,要看前两位即要用31个十去除以4,得到的是几个十。

  3、竖式计算:

  写完后问:这第一步计算就有挑战,你说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强调:7要写在十位上

  多问几个学生:为什么这个7要写在十位上?

  接下去的你会算了吗?请大家继续算,写在书上。

  4、验算。

  学生自己验算,完成一开始的横式。

  指出: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过程。

  小结:这也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但它的得数就是一个两位数。请大家和同桌简单交流一下,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时候商还是三位数?什么时候商就是两位数了?

  三、练习:

  1、学生自己完成书上第3页的第1题。

  完成后请同桌互相交流:算对了吗?写得规范吗?

  全班交流: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想提醒大家?

  四、作业:p.4第2题。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9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有对准0刻度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图钉的长大约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 )厘米。 (2)数学课本长( )厘米。 (3)你的笔盒长( )厘米。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0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小学数学教案11

  (1)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圆、绳子、直尺、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花坛和一个圆形花坛。

  。

  问:这是什么图形?围着花坛跑一圈,哪个长哪个短呢?

  学生想办法:(1)看哪个跑得步子多。

  (2)计算它们的周长,进行比较更为简便。

  2、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C=(a+b)×2

  3、什么是圆的周长?

  让学生上前比划,圆的周长在那?那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得出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二、新知探究

  (一)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减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即可得出圆的周长。

  B、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C、用一条小线的一端栓上小球在空中旋转。这样你能知道空中出现的.圆的周长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1415926535……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得出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C = ∏d

  C = 2∏r

  (二)、解决新问题。

  1、解决情境题中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2、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

  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小组内想出解决的办法,并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已知d = 20米求:C =?

  根据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c=πd

  50cm=0.5m

  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当堂测评

  1、求下列各题的周长。(60分)

  书本65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2、判断正误。(40分)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3)C =2πr =πd 。 ()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

  四、课堂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呢?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从以下几处着手:

  1、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课前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

  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在得出公式时及时解决问

  题,体现数学课的应用价值。

  2、重视动手操作,深刻理解公式。对于公式的探究,我改变

  以往的教师演示教学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让他们

  体会知识概念的形成。教学中,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 概念解析

  1. 什么是运算律?

  2. 数学运算律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 游戏引导,用语言解释运算律的内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解释以下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加法结合律

  2. 乘法结合律

  3. 分配律

  学生随机选取一位小组代表,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展开知识比拼。

  三、 应用拓展,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通过比一比了解运算律的应用

  出示以下算式:

  a 56 b = ( ) 56 加法结合律

  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2. 算一算,引导学生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以下题目:

  某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1组 623 度,2 组 656 度,3 组 567 度,4 组 589 度。求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列式计算,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师生进行共同评价和总结。

  3. 提出问题,探讨运算律的实际意义

  出示以下统计表格:

  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四、 总结反思,解决疑惑

  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说明: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并感受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应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梳理:今天的课程中,哪些内容被我们复习了?在课堂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经验?是否还存在一些疑惑?请同学们交流并评价彼此的表现,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交流讨论,评价彼此表现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对哪些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在课堂学习中,我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存在一些疑惑或者困难吗?请同学们进行交流,并评价彼此的表现。

  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以下是一些简便计算题目,可以用来巩固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点。这些练习题不仅有助于深化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提供挑战自我的机会。请同学们认真尝试。

  995 + 996 + 997 + 998 + 999 125 (17 8) 4

  1 + 2 + 3 + 4 + 5 + 95 + 96 + 97 + 98 + 99

  25 32 125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复习

  1,先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复习题中各题的运算顺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数.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新课

  1.教学例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数.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两步式题的脱式运算.

  接着教师出示例l,说明脱式的'书写格式.

  教师:两步计算的式题,脱式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的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35,还没进行运算的部分+5要照抄写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行写 =,在=的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然后,让学生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合乎规范,对书写不规范的要帮助改正。然后共同订正。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

  教师:这两个算式各含有哪些运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运算?(有加、减和乘法运算;它们都有乘法运算,)

  教师:在没有话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学会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二)通过分析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明确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用简便方法解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千米,乙车每时行55千米,5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每天修200米,乙队每天修350米,8天正好修完,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3.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45+55)×5=500(千米);

  (2)(200+350)×8=4400(米);

  (3)(50+40)×3=270(米)。

  重点讲解第3题的解题思考:

  两人每分共走一个速度和,即50+40=90(米),经过3分相遇,就走了3个速度和。

  (二)学习新课

  1.将复习题3改为例6。

  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2)分析思考:

  ①小东、小英要走多少米,两人才能相遇?

  ②两人每分共走多少米?

  ③两人几分才能走270米?

  (3)学生列式计算:

  答:经过3分两人相遇。

  (4)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两人相遇时共走了270米,而他们每分共走50+40=90(米)。看270米中包含多少个90米,就需要几分?

  数量关系式: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2.将复习题1和2,也改编为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并解答。

  (1)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5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时行45千米,乙车每时行55千米,几时相遇?

  (2)两个修路队合修一条4400米长的公路。甲队每天修200米,乙队每天修350米,修完这条路需要几天?  学生解答后,同桌互讲解题思路,订正。

  ①500÷(45+55)=5(时);②4400÷(200+350)=8(天)。

  (三)巩固反馈

  1.P60“做一做”。

  (1)独生解答。(6400÷(600+200)=8(分)。)

  (2)补充第2问:

  相遇时,两人各行了多少米?

  600×8=4800(米), 200×8=1600(米)。

  2.甲乙两组电工,要架设一条6000米的电话线。他们同时从两端架线,甲组每天架设660米,乙组每天架设540米。完成任务时,两组各架设了多少米?

  3.选择下列各题的正确算式,并说明理由。

  (1)甲乙二人同时从相距38千米的两地相向行走,甲每时行3千米,乙每时行5千米,经过几时后二人相距6千米?

  正确算式是(    )。

  ①(38+6)÷(5+3);

  ②(38-6)÷(5+3);

  ③6-38÷(5+3)。

  (2)甲乙两个内河港口相距240千米,拖船顺水每时航行10千米,逆水每时航行8千米。在甲乙两港之间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正确算式是(    )。

  ①240÷(10+8);

  ②240÷10+240÷8。

  讨论:

  第(2)小题是不是相遇问题?为什么?(不是相遇问题。因为它是一个物体,而不是两个物体,不可能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也不存在相遇情况,所以不是相遇问题。)

  4.课后作业:P61:5;P62:6,7,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求相遇时间的相遇问题是以求路程的`相遇问题为基础的,在充分复习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改编提出新的问题、画图思考和讲解题思路,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通过补充问题,选择判断等练习,学生掌握相遇问题中的一些变化,并通过讨论区别相遇问题与行程问题的不同,提高学生解答应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例6  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270÷(50+4)

  =270÷90

  =3(分)

  答:经过3分两人相遇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10,学习了1—5的写法之后的一节有关“0”的教学。“0”的教学较其他数字教学难度稍大,因此教材中单独提出一节结合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0”,重点理解“0”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广泛的搜集资料以及整个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为课堂上学生理解“0”的意义作好铺垫,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进行理解而不觉的枯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的'温度、起点、占位等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0”;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运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0的含义和正确书写0。

  教学准备:

  1、把学生每6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每组有6根鱼竿、5条鱼。

  2、电脑课件、实物投影、温度计、直尺、小猫头饰、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激趣。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

  2、猜一猜:

  胡子不多两边翘,

  开口总说妙妙妙。

  黑夜巡逻眼似灯,

  日里白天睡大觉。(打一动物)谜底:猫

  3、下面我们一起戴小猫头饰扮演玩小猫钓鱼的游戏。

  (出示课题:小猫钓鱼)

  二、自主探究体验,初步感知“0”的含义。

  1、在动中学,理解“0”。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钓鱼比赛。

  (2)、小组汇报,交流,并说说你钓了几条鱼,可以用几来表示?

  (3)、学生讨论:一条鱼也没钓着,究竟用几来表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当一条鱼也没钓着时,可以用“0”表示。)

  2、在乐中说和做,加深对“0”的理解。

  (1)、老师做,学生说。

  师(手里拿3支铅笔)问:老师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3支。

  师(把手里的铅笔放进文具盒)问:我现在手里还有铅笔吗?用几表示?

  生:没有,用“0”表示。

  (2)、学生之间互相做,互相说。

  (3)、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感知“0”表示“没有”的含义。

  三、发散思维,丰富“0”的含义。

  1、想一想:你们还在哪里见过“0”?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温度计上有“0”,直尺上有“0”……)

  2、认一认。

  (1)、出示温度计,讨论:“0”在温度计上表示什么?(表示气温是0度)

  (2)、指导观察直尺。

  ①、找出数字“0”的位置,知道“0”在“1”的前面,并按数学顺序开小火车读一读。

  ②、了解“0”在直尺上的作用。(“0”也表示开始,是起点。“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0”比“1、2、3……”小。)

  四、“0”的书写。

  1、师:“0”有这么多用处,我们应该学好“0”,写好“0”。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这个“0”的形状像什么?(像一个鸡蛋、像拼音里的“0”字……)

  2、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0”?要注意什么?

  3、听《写“0”儿歌》(电脑显示):

  数学“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

  (先听儿歌,并伴随音乐有节奏朗读一遍。)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观察、书空。

  5、写一写。

  (1)、学生尝试写。

  (2)、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学生自评、互评优缺点。)

  (3)、再次写“0”。(学生在课本第8页上写“0”)

  五、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填一填。

  出示课本“小猫钓鱼”主题图,依次填写每只猫钓了几条鱼?用数字几来表示?(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四个空里为什么写0?)

  2、一笔画(从“0”出发)。

  3、游戏:排一排。

  (1)生拿出“0—5”的数字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

  (2)小组汇报排的结果。(上台展示)

  多数组按0,1,2,3,4,5排,少数组按5,4,3,2,1,0排。

  (3)说一说。

  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什么数?

  4、开放题。

  听老师讲故事:大树上有5只小鸟,一个猎人“砰”地放了一枪,鸟儿怎样了?猜一猜现在树上还有几只鸟呢?能用数字表示出来吗?

  六、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

  2、你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汇报给家长听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4-25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