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8 17:53:08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整理后的表格,教师板书学生整理后的表格。(边板书,边理解填表过程)

  鸡

  兔

  脚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小学数学教案2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对于新鲜的知识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有关的知识,对三角形的内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提升自身动手操作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的过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演示,观察,猜测,操作,思考,总结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学习和探索活动,体现出开放性思维和多元思维并存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初步学会自主梳理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使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三角形内角和情境视频:在图形的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家族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钝角三角形说“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你虽然有一个钝角,可是其它两个角都很小,而我的三个角都不是很小,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根据视频中三角形的对话,顺势引出题目——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快速的进入学习高潮。

  (二)新课探究

  接下里是新课探究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画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同桌互相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通过测量,学生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接着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如何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呢?接下来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予指导,讨论过后,请同学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无论学生回答的全面与否,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做出判断,进行补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引导学生采用剪拼的方法进行验证,先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角。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此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巩固提高

  接下来进入巩固提高环节。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和动手测量的过程,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知道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3.能运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应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应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选一选。

  (1)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形成了(  ),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就形成了(  )。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小强画了一条(   )长5厘米。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二、故事导入

  1.观察情景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2情景图)

  2.在讲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三、新知探究

  先观察情景图,了解、交流图中的信息。

  (1)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学生讨论,实际数一数,了解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

  (2)你估计小明去学校会走哪条路?为什么?

  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但要使学生明白,走中间的直路比较近。

  四、测量验证

  点A和点B的三条连线中,哪条最短?(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3)

  1.先让学生估计一下,从A到B的三条连线中,哪条最短,大约有多长,然后再实际测量。

  2.交流测量结果,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中体会、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最后指出: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五、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1题。提问:为什么乘坐三种交通工具所行的路(航)程不同?

  组织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2.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自己画,测量出长度后,再交流。熟记“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六、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习题。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建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观察和辨析,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对比建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具:

  PPT课件,四边形的关系图板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各若干。

  2、学具:

  直尺,三角板,粗水笔,课堂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好,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谁想来?

  面向全体:请同学们提供准确的信息。

  面向猜者:请你根据大家的描述来猜是什么图形,好吗?准备好了吗?开始!

  教师逐个板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逐个提供信息逐个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即时评价学生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大家的描述既准确又充分,(拿下长方形和正方形)而描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有些同学的描述就不够准确了。本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设计意图:课始,用“大家提供信息一人猜”这种形式的“猜图形”游戏导入,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学习的起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提供的信息既准确又充分,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描述起来就有些困难,这样学生对要学习的问题就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求知欲望,自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联系生活,感知图形。

  师: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

  这是一张“校园一角”的图片(课件出示),请看屏幕。请同学们找一找,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吗?

  学生汇报。

  师:来看看同学们找得对不对。(课件演示图片中隐藏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

  【设计意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老师通过一张图片(教材中的主题图)说明几何图形无处不在,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建构概念。

  师:那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呢?要想研究它们,观察是个好办法。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种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说明,当学生说出“平行”时要让学生到黑板前用手指出平行的对边。

  学生指黑板图形说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平行的对边。

  师:这只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果,真的是这样吗?

  师:一号题卡上就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它们的对边真的平行吗?拿出一号题卡和工具,开始吧!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大家快速收好工具。谁能说说你的验证结论?

  学生汇报。(指定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就图说明。)

  师:你们的结论也是这样吗?那么其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不是也具备这样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一组平行四边形。(课件演示:出示3个平行四边形。)

  师:请大家看屏幕:第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验证过了,我们用电脑来验证另外两个。

  点击课件呈现:两个平行四边形验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师:现在证实大家的'发现是正确的。现在谁能试着说说怎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学生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板书。

  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师:齐读。

  师:再来看梯形。(点击课件:呈现3个梯形)。

  师:第一个刚才验证过了,发现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现在我们用电脑验证后两个。

  点击课件呈现:第二个梯形验证。

  教师指图说明:这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呢?(生:不平行)

  师:是的,很明显,无需验证。

  点击课件呈现:先验证第三个梯形的一组对边平行。

  师:另一组呢?不太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工具验证一下。

  点击课件呈现:再验证第三个梯形的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师:看来我们刚才的发现是正确的。现在谁能说说什么是梯形?

  学生叙述,教师根据学生板书。

  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师:齐读。

  师:(指板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虽然都是四边形,都有对边平行,但也有不同,谁注意到了?

  生: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中标出重点号。

  【设计意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对比认识的方法,感悟、理解并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已有感性认识,但要用语言准确表述定义,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此,本过程分3个环节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归纳概念:第一,先观察这两种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最先感知的观察到的是“这两种图形都是四边形”;第二,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到这两组图形都有“对边平行”:第三。通过观察——学生动手验证——电脑验证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直观地理解并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建立,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归纳自主建构概念。变教师单纯的“教数学”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数学”。】

  四、应用练习,巩固新知。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请你判断一下好吗?

  点击课件呈现题目:下面的图形中。是平行四边形的画“√”,是梯形的画“O”。

  师:这些题就在2号题卡上,请大家快速完成。

  学生完成。

  师:你是怎么写的?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标注。

  学生汇报后,教师询问是否有不同意见,如有则汇报并说明理由;如没有则教师询问学生对正方形和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看法。重点解决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即时评价学生并注意引导错误学生说明原因。

  结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建立的概念之后,设计应用概念判断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完成对于新知的顺应,完善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探讨“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一问题时,要为学生搭建质疑、争论、思维碰撞的平台,在争论中,学生更深入理解了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进而明确长方形符合这一特征,也是平行四边形。但它也有特殊,特殊在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也为下面“明确关系”的环节作了铺垫。】

  五、明确关系,提升认识。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我们研究过的这些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请看屏幕。

  课件演示:

  师:(一边演示一遍讲解)我们用椭圆形的圈表示四边形,它包含着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包含着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里面包含着正方形。也可以这样理解:正方形属于长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属于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属于四边形。

  请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学生互说。

  师:以后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进行完判断、分类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概念加以巩固、总结、辨析、掌握,又借助电脑的动画演示,顺势导入,让学生在头脑中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几者关系进行了梳理。同学们头脑中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图形,而是一个相互有关系的知识网,使学生对这几个图形相互的联系有一个比较清晰地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知识系统。】

  六、继续游戏,拓展思维。

  师:课前的游戏大家玩的意犹未尽,我们再玩一次,好吗?这回由我来演示,大家来猜,有信心吗?

  实物投影展示:被两本数学书遮住的一个四边形。

  师:这是一个四边形,可惜被两本数学书遮住了一部分。你能猜猜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猜测。

  师追问:能确定吗?谁有不同的想法?

  当学生说出各种可能性后,教师将他们的猜测归结在一起。

  师:有几种可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可能呢?

  师将两本书拉到不可能是正方形的位置,问:现在猜一猜,这不可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生说明。(不可能是正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明显比左右两条边长。)

  师将右侧的数学书拿掉,露出一条斜边。问:再看,一定不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可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生说明。(一定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因为已经有两个角不是直角,所以一定不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因为还有一条边无法确定。)

  师将左边露出一半,问:一定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生说明。(一定是梯形,因为这个图形的左右对边不平行。)

  师将左侧的数学书全部拿掉。证实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师:恭喜大家答对了!

  【设计意图:第二次猜图形比第一次的猜图形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是考查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变式练习是对学生认知的强化,学生必须很好地掌握个图形的特征才能透过现象抓到本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同时将游戏贯穿于课堂的始末,使课堂更显完整性。】

小学数学教案5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出示第4页彩图。

  6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7

  一、 概念解析

  1. 什么是运算律?

  2. 数学运算律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 游戏引导,用语言解释运算律的内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解释以下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加法结合律

  2. 乘法结合律

  3. 分配律

  学生随机选取一位小组代表,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展开知识比拼。

  三、 应用拓展,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通过比一比了解运算律的应用

  出示以下算式:

  a 56 b = ( ) 56 加法结合律

  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2. 算一算,引导学生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以下题目:

  某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1组 623 度,2 组 656 度,3 组 567 度,4 组 589 度。求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列式计算,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师生进行共同评价和总结。

  3. 提出问题,探讨运算律的实际意义

  出示以下统计表格:

  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计算、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运算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四、 总结反思,解决疑惑

  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应用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说明: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并感受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应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梳理:今天的课程中,哪些内容被我们复习了?在课堂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经验?是否还存在一些疑惑?请同学们交流并评价彼此的.表现,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交流讨论,评价彼此表现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对哪些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在课堂学习中,我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存在一些疑惑或者困难吗?请同学们进行交流,并评价彼此的表现。

  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以下是一些简便计算题目,可以用来巩固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点。这些练习题不仅有助于深化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提供挑战自我的机会。请同学们认真尝试。

  995 + 996 + 997 + 998 + 999 125 (17 8) 4

  1 + 2 + 3 + 4 + 5 + 95 + 96 + 97 + 98 + 99

  25 32 125

小学数学教案8

  1、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三。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被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先测一百粒黄豆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的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一百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4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只好还给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究竟损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实际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一道关于数学的IQ题,让学生回答(答对有奖),然后开始逐渐深入课题,解答一些数学计算题。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课堂解说

  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以及解题方法,从而在做题中得到启发。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知识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

  2、能力目标——发展智能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3、德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突出重点,必须分清主次。

  2、不能孤立重点,要以重点带动一般,以一般烘托出重点。

  3、认真思考,分析得出。必须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把握关键。

  四。教学方法(过程):

  1、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课堂小结,习题作业等。

  2、设计顺序:复习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3、顺序启发式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边讲边讨论,边复习边讲授。

  4、使用以下提示语: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演示)——(讨论)——(讲述)、(设疑)——(启发)——(小结)、(举例)——(分析)——(解答)、(概括)——(归纳)——(推论)、(练习)、(提示)、(着重指出)、(板书)、(边写边讨论)、(回忆)、(强化)、(注意)、(资料)、(思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病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

  七。教学反思:

  在明确的计划指导下,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果;通过复习、练习以及结合实际的运用,形成学生认知结构。

  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在比一比、画一画、描一描等探究活动中,能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感知“面”与“体”的关系,体会“形”、“体”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想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

  3.在观察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平面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平面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能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感知“面”与“体”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你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数学课堂。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认识图形。老师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准备好学习时用的'书、本子、笔和直尺等学习用品。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学习吧!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美术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仔细观察这幅牧童骑牛图,你从图中找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请你找一找吧。

  同学们的小眼睛可真亮,迅速的找出了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关于物体形状的数学问题吗?请你说一说。

  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关物体形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我们一起来看这幅牧童骑牛图,请你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图形?刚刚我们找出了这幅图当中有这些图形,现在老师把牧童骑牛图打乱了,你能帮我把这些图形分分类吗?并说一说,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分分类,我们可以把这些尖尖的图形分成一类,像这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长长的图形分成一类,叫长方形。像这样的图形分成一类,叫平行四边形。这些方方的图形分在一类,叫正方形。这样圆圆的图形分在一类,叫圆。

  同学们,现在你认识这些图形了吗?请你用手指比划一下这些图形,现在开始吧。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划一划,认识了牧童骑牛这幅作品中的一些图形。

  瞧,森林里多热闹啊!你能帮小鸟将这些图形卡片送回自己的家吗?请你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答案。

  3号图形歪了,我们将它旋转一下再来判断。

  通过旋转我们发现,它是方方的,所以3号卡片就是正方形。主意将图形送回家。

  你做对了吗?同学们在判断图形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这个图形是正是歪,我们要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判断。

  同学们可真是有爱心的孩子,把这些图形都送回了家。看来同学们对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已经很熟悉了,其实,它们就藏在我们的身边。

  桌子上有许多我们之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你认识哪些?请你说一说。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物体,它们身上有没有藏着这节课认识的图形?请你找一找。

  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它们身上找到了很多图形,你能不能想办法,将这些找到的图形留在纸上呢?其实上面这几种立体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在生活中找一找,选择其中的一个,动手描一描。开始吧。

  同学们,我们可以从圆柱的这个面上得到了一个圆;从三棱锥上,画出了一个三角形;长方体比较特殊,它的面有大有小,我们不仅可以画出长方形,还可以画出正方形。

  你画对了吗?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这些是我们之前认识的立体图形,下面这些是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平面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可真善于思考,我们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都藏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上。

  联系实际,灵活应用

  第1题连一连。请你将这道题完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答案,你都连对了吗?

  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图形。在做题之前,请同学们先看老师的演示。如何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图形?我们需要点连成线,线连成面,你学会了吗?温馨提示:请同学们使用直尺规范画图。现在请你将这道题完成吧。

  同学们都已经画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学过的图形有哪些,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你画对了吗?相信有的同学画的图形大小和老师的不太一样,只要你按照图形的特征画图,那就是正确的。同学们,请你思考一下,我们可以用直尺在点子图上画一个圆吗?圆是圆圆的,它是一个弯曲的图形,所以我们不能用直尺画出来。请你检查一下自己的图形是否画对了。

  第3题,哪组小棒能围成长方形?画“√”。请你将这道题完成。

  第1组,只有三根小棒,长方形有4条边,三根小棒不能围成长方形。我们再来看第2组,第2组有4根小棒,但是通过围一围我们发现,其中一根小棒的长度不够,不能围成长方形。我们再来看第3组。第3组也是四根小棒,其中两组小棒长度相同,正好可以围成长方形。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第3组,这道题你做对了吗?如果你的答案有错误,请你及时改正哦。

  回顾反思,提升认识:

  同学们,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听吧!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把你的疑惑记下来,向同学、老师请教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简单方程的解法。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快速地分析,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难点: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找出各题中的数量关系式。

  (1)明明的课外书的数量是丽丽的2倍。

  (2)男生比女生多5人。

  (3)苹果的质量比梨的3倍还多5鰇g鳌

  准确地找出数量关系式是列出方程的重要一步。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有关方程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弟弟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弟弟和姐姐各有多少张邮票?尝试用方程解决。(出示教材第69页情景图反问题1)

  (1)理解题意。

  弟弟和姐姐的邮票张数都不知道,可以通过情景图找出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

  (2)找出等量关系。

  (方法一)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180张

  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3

  (方法二)画方块图。

  一共180张

  (方法三)画线段图。

  因为“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所以可设弟弟的邮票张数为1份,那么姐姐就有这样的3份,用线段图表示如下:

  (3)列方程解答。

  ①怎样设未知数呢?

  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么姐姐有3x张邮票。

  ②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

  弟弟的邮票张数+姐姐的邮票张数=180张

  ③学生交流,列出方程并解答。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 180

  x= 45

  3x=3×45=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2.列形如“ax-bx=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把“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改为“姐姐比我多90张邮票”,可以怎样列方程呢?想一想,与同伴交流。(出示教材第69页问题2)

  (1)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因为“姐姐的邮票张数是弟弟的3倍”,所以可设弟弟的邮票张数为1份,那么姐姐有这样的3份,用线段图表示如下: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3x-x=90

  2x= 90

  x= 45

  3x=3×45=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2)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70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1)长=宽×2

  2×(长+宽)=162

  解:设这幅画的宽是x cm,则长是2x cm。

  2×(x+2x)=162

  x= 27

  2x=2×27=54

  答:这幅画的长是54 cm,宽是27 cm。

  (2)白键数=黑键数+16

  白键数+黑键数=88

  解:设黑键有x个,则白键有(x+16)个。

  x+(x+16)=88

  x= 36

  x+16=36+16=52

  答:白键有52个,黑键有36个。

  第2题:x=1 x=14 y=16

  m=3 n=25 x=1.6

  第3题:解:设小丽今年x岁。

  3x+4=37

  x= 11

  答:小丽今年11岁。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有什么收获。

  2.怎么寻找等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13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初步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除法计算中的一些基础知识。

  教材内容

  1、口算除法。

  口算除法包括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

  2、笔算除法。

  笔算除法包括一位数除二、三、四位数,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2、拓展主题图的情境视野,根据实际情况将出发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等联系起来,是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1、口算除法 3课时

  2、笔算除法 9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一>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 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X + 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 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个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相同之处。

  2、让学生知道“转化”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多边形面积的一般策略,加深对面积公式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展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在整理出来。两种方法:

  1、制表:

  2、画图:

  S=ah÷2

  S=abS=ah

  S=aS=(a+b)h÷2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P(22)练习与应用/1

  问:各个图形的长和宽(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他们的面积?

  明确: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梯形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2、补充(小黑板出示)

  列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1)平行四边形的底30分米,高10分米。

  (2)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6分米、8分米、10分米。

  (3)梯形的上底是5厘米,下底4厘米,高2分米。

  三、巩固深化

  全课小结

  作业:P(23)/2,3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4-2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