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时间:2024-05-31 12:12:38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优)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

  设计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些内容,整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在生活中学习新知、感悟计量单位,让孩子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孩子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进行梳理、归类,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这些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设计各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 欣赏日记,揭示课题

  同学们,五一长假,六(1)班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欣赏一下(请一生朗读日记),听了这篇日记,你觉得文中出现较多的是什么?

  对,里面有很多的量。比如:长度、面积、时间等等,其实,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要接触各种量,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它的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量的计量。(板书:量的计量单位)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量,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计量单位,新课的出示显得非常自然]

  二、 检查自学结果,整理计量单位

  1、师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量的计量?

  2、 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单位呢?

  容积与体积有什么区别?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与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后板书)

  教师出示一根线段、1个1立方厘米、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磁盘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是指长度,哪些是指面积?

  (2)、猜一猜:(投影出示)

  A、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B、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少长?

  (3) 复习进率。

  让学生填写第118--119页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进率。

  提问:你能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就把这三句话推荐给大家: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师问:如果你是小老师,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呢?(强调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单位间的进率)

  练习口答:(投影出示)考考你: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的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

  一张课桌宽52 (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六(1)班教室的面积约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4、复习质量单位

  检查自学,同桌相互批改,反馈自学情况。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称哪些物体重量一般要用克?请你观察:老师手里的一袋食用盐大约重多少?一袋味精呢?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吨吗?

  (象我们学校工地上的1袋水泥是50千克,那么20袋就是1吨)

  5、复习时间单位及进率。

  时间过得真快,上课至现在已经有十多分钟了,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交流汇报第119页上的内容。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学生问:1个世纪有多少天?老师鼓励他们课后去计算一下)

  脑筋急转弯:小明今年五年级啦,今年的2月份刚过了第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吗?他今年几岁呢?

  你知道今年是闰年吗?为什么?如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呢?

  (3) 关于时间问题,老师也想考考你: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6题,反馈校正。

  [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学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计量单位,估算多少计量单位,在重点、难点处精心设计练习,同桌学习、小组探究,自学提问,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这些计量单位。]

  6、复习名数的改写。

  估算一下:教室黑板的长是多少(4米),宽呢?(1.20米)

  象1.20米,就叫做名数,名数有单名数与复名数之分,请你分别写一个,同桌交流一下。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要进行名数的改写,名数之间的改写要注意些什么?看书,在书上找到相关的句子。

  完成书上的例题1。邀请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过程)

  讲评时强调两点:一要注意:什么单位之间的改写。

  二要注意: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7、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教师小结:这里的每组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要注意些什么?

  [名数的改写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旨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强调注意点,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四、综合练习,巩固知识

  游戏练习:

  1、在老师的材料袋里摸一张纸条,然后考考你的同学: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8平方分米。(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小明的身高约是1.56米,体重约是39克。( )

  (4)、一个油桶的容积是20平方分米。( )

  (5)、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

  (6)、2.25时=2小时25分( )

  2、投影出示:把左右两边相等的连一连:

  4吨500千克 2时15分

  4吨50千克 2时9分

  4.05吨4 1/20 吨 2.15时 2 3/20时

  4050千克 2 1/4 时

  4500千克 215分

  4 1/2 吨 135分

  五、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请你拿出自己带的实物,观察一下,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获得的信息。好吗 ?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较好地掌握了计量单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课,教学时我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记计量单位及进率,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亲历,让他们经历深层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相吻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生教材:教学时,教师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教具、实物,让学生对抽象的计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带实物进行学习,学生在平时吃的暑片、可乐等实物上见到了克、千克(g、kg)、升、毫升等计量单位,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真正触摸了数学,拓展了课堂知识。

  2、激活学生:课堂上,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是在学生自学反馈的基础上完成的,老师只是帮助梳理了一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

  3、评价激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等等,让学生经历了对生活经验的感悟过程和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在学生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2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xx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 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

  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如果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教师在揭示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离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xx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突破口?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 ),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结合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对算法的掌握更清晰。这一突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较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3

  设计说明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上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俄罗斯方块的旋转现象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能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在师生合作中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知的讲授中,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学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说出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才能还原成原图形,在这种学生互相交流的氛围中将每种图形的运动过程说清楚,从而让学生明确图形变换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七巧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图形的运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你知道在俄罗斯方块游戏中每一个方块都能进行哪些运动吗?

  (平移和旋转)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板书:平移旋转)

  师:这两种运动你们还熟悉吗?平移和旋转时应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平移时应说清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旋转时应说清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就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来进一步探索图形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俄罗斯方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既交代了学习目标,又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探索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七巧板吗?这有一副七巧板,不过有两个图形很淘气,离开了家。你们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把它们送回家中相应的位置吗?(课件出示)

  (1)学生拿出方格纸、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自己动手移一移、转一转。

  (2)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3)汇报、交流变换方法。

  根据学生的叙述,课件演示变换过程:图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图②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

  (4)评价:你认为他描述得怎么样?

  (5)思考:我们在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时,要说清什么?

  教师小结:在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时要说清旋转时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平移时要说清是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6)课件演示,用完整的话说一说两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7)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能会答出图①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图②先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图②先绕左下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5格,最后向下平移4格)

  (8)师小结:图①变换时用的`是平移的方法,图②变换时用的是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法。在变换时找的旋转中心不一样,旋转的方向和角度就不同。这说明图形变换时,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要根据要求灵活地选择变换方式。

  2.动手操作:(课件出示教材32页下面例题)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请学生拿出方格纸。

  (1)引导学生先想象图形运动后的位置,再动手操作。

  (2)和小组成员交流画法。

  (3)汇报总结。

  (4)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先找准旋转中心点o,再把短的直角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相对应的线段,接着把长的直角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相对应的线段,再连接,得到图形B。然后找到图形B的顶点,画出每个顶点向右平移5格后的对应点,再连接,就得到图形c。

  (5)教师总结:旋转时,先找准旋转中心,再找准与旋转中心相连的关键线段,通过旋转找到与关键线段对应的线段,再连接。平移时,要找准方向,数清格子,找好对应点,再连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4

  一、教材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五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即P90---91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使学生掌握组合图形常用的割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以寻标追源为教学模式,以目标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尝试法为主要教学手段。

  前置回顾,展示目标;

  在发散思维中探究新知,精讲点拨,完成目标;

  概括总结,反馈矫正。

  ㈠、引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⒈旧知辅垫,诱发注意

  电脑显示单车、榨栏、阶梯组合图,标出几种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名称和面积计算字母公式。

  (这里通过实物感知,了解各平面图形的特征,说出面积公式,加深对旧知识的'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设景感知,激活思考

  电脑显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小天使对一面墙提出问题:你能计算这幢房的侧面墙的面积吗?从而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这样通过直观并带有趣味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迫切试一试的愿望。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这里打开学生通道,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寻标:提出问题,寻找目标

  叫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组合图形的什么知识?(组合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好,请同学们看书P90---91页,能否自己解决这些知识,看看它对这些知识是怎样讲的。

  (在这里老师先不做讲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看书,这是根据尝试原则,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取新知识,它是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探标:追源问底,引导发现

  提出问题:为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上是如何讲的?、除了书上的分割方法外,你还有别的分割方法来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电脑显示学生可能想到的分割方法:

  ①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②分成两个梯形;

  ③分成三个三角形。

  其它方法给予口头定正正误。

  2.展示各种想法,得出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

  ⒊发散引导,找出新的解法:

  让学生观察分的方法后,提出问题:刚才所讲的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几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那还有除了分以外的别的方法吗?

  电脑显示补的方法,并指出平面组合图形求面积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补两种方法。

  (这里有目的运用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旧探新,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5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为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比和比例、百分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下一单元比的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将分数除法安排在比的前面进行学习,为更好地学习下一单元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备内容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确算理。

  4、会用算术方法及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5、能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倒数的意义。

  6、在教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用折纸的方法推导计算结果,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把除法计算转化成乘法计算,渗透了转化思想。

  7、在探究倒数意义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并能付诸行动。

  8、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整体思考能力的提升。

  9、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0、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算理及计算方法,会用算术方法及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难点

  1、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

  2、运用分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6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天天在学校喝的圣澳特牌桶装纯净水。仔细观察和思考,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装纯净水的桶是一个近似圆柱体。

  生:从标签中可以知道纯净水的厂址、送水电话。

  生:整桶水是18.9升。

  师:这桶纯净水已经喝了一部分,谁来猜猜看,还剩下整桶水的几分之几?

  生:1/4。

  生:1/5,也可能是1/6。

  二、归纳建构

  师:1/4、1/5和1/6这几个数,你能化成小数和百分数吗?现在请各小组分工完成,然后把自己的转化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生计算,并交流转化方法。)

  师:通过计算知道:1/4等于0.25,也等于25%。那么这桶纯净水已经喝了一部分,还剩下整桶水的1/4这句话中的1/4能改成0.25或改成25%吗?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剩下的纯净水是整桶的1/4,也就是25%,也有的同学说剩下的纯净水是整桶的1/5或1/6,你们有办法证明自己猜对了吗?

  生A:可以先量出原来整桶水和剩下的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再计算还剩下几分之几。

  生B:可以先测出剩下的水的质量或体积,再计算出剩下的占整桶水的几分之几。

  师:那现在就请A同学去测量,然后再告诉大家。

  (生A 操作后得出:整桶纯净水的高度是35厘米,剩下水的高度是8厘米,剩下的占这桶水的8/35,大约是22%。)

  生B:因为桶口部分细一些,所以A同学测出的不是很精确,要想得出更精确的数据应该用我的方法。

  师:那就请你更精确地测量一下。

  (生B演示,测出剩下的是3.78升。)

  生B:还剩下3.7818.9=1/5=20%。

  师: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喝了的是整桶水的'百分之几。

  师:怎样计算?

  生:1-20%=80%。

  生:也可以用(18.9-3.78)18.9。

  师:通过刚才的解答,你认为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三、回归生活

  1、提供材料:

  公司最近总共生产了20xx桶纯净水,有4桶不合格,纯净水去年每桶成本5元,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0%,现以每桶6元的单价销售了生产总量的95%。

  师:如果你是公司的生产销售经理,你能知道什么?请你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分析材料: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认为可以知道最近生产的合格率是多少。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是1-42000=1-0.2%=99.8%。

  生:我们小组知道了公司现在能节约成本多少元,(5-4)20xx=20xx(元)。

  生:我们小组求出公司现在赚了(6 - 4)200095%=3800(元)。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教学难点:

  画平面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预习

  1、自学课本第20、21页例2。

  2、汇报自学收获。

  二、合作探究

  1、探讨新知。

  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第22页例3。

  2、如何 理解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3、汇报交流。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三、展示提升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 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四、检测拓展

  完成教材22页的 做一做。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8

  学内容:教材第94~96页三角形、四边形、圆、轴对称图形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6~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三角板、圆规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圆的纸片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线和角的知识,线和角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平面图形中的封闭图形。(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掌握一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并能画出一些图形。

  二、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用线段来围出一个平面图形,至少要用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三角形并画一个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三角形可以狡什么来分类?(板书:按角分: 按边分: )出示第94页的分类图,让学生说说各是按什么分类的,各分为哪几类三角形。(接按角分板书: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接按边分板书: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提问:谁来根据左边的图,说说这三类三角形各自的特征?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这三类三角形,同时指名一人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三角形。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板书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拿出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说明两条边相等和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板书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说明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吗?试一试。

  3.学生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完成后口答,老师在黑板图上板书。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指出: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里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它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5.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6.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四边形

  1.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板书四边形并画一个四边形)

  2.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第95页四边形的图。指名学生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提问: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指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是梯形。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3.做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图形的高。提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四、复习圆

  1.复习圆的.特征。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圆,井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在圆里画出几条表示这样的距离的线段)为什么?

  2.学生口答。

  请大家看第96页想一想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口答。

  3.做练一练第5题。

  学生填充,然后口答。

  五、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板书:对称轴)追问: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3.提问:我们学过的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4.做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画出对称轴。指名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说明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六、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6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判断,然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在课本上选择,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八第11题。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4.做练习十八第12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然后说明各有几条对称轴。

  5.讨论练习十八第13题和第14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和各自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8、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9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金额/元

  20xx

  3800

  2900

  2200

  3000

  2700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百分比/%

  15

  30

  30

  5

  15

  5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金额/元

  450

  900

  900

  150

  450

  150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0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学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第95页的例3,练习二十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仿照教科书第94页上的图用木板制作教具,准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纸片各一个;学生把教科书第187页上面的图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什么叫做面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这些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二、新课

  1.教学圆面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教师依次拿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图,边演示(然后贴在黑板上)边说:“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面积,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是由边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教师再出示圆,提问:这是一个圆,谁能联系前面这些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让大家讨论.最后教师归纳出:圆所围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联系前面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怎样能计算圆的面积呢?使学生初步领会到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出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的教具,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个圆拼成一个近似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提示学生看教科书第10页上面的图,并让学生拿出学具,试着拼一拼,然后让拼得正确的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拼的过程,再让不会拼的同学拼一遍.

  然后教师直接拿出把圆平均分成32份的教具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提问:“我们刚才把这个圆拼成了近似什么形状的图形?”(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把这个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怎么样?(引导学生看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形.)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看出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圆的面积等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在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右边画一个长方形,指出:如果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原来的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看出: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如果圆的半径是r,即==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接着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圆的面积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圆的面积=πr×r=πr2

  教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现在只要知道圆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指名读题,让学生试着做,提醒学生不用写公式,直接列算式就可以.

  然后让学生对照书上的解题过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与π相乘.最后小结一下解题过程.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5题.

  1.第1题,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有没有把圆的面积公式写成圆的周长公式来计算,书写格式对不对,写没写单位名称.订正时了解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除了注意学生在做第1题时易犯的错误外,还要检查学生有没有把第(2)小题的直径当半径直接计算的,订正时提醒学生做题时要认真审题.

  3.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

  4.第4题,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与第3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直接计算.使学生明确要先算出半径,再计算.

  5.第5题,让学生读题,看着右面的示意图说一说题意,再让学生做,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在分析解答

  时易混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8的4个小题.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1.第一题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题

  解:设篮球有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题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题

  解:设篮球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3)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进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个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的:

  1、理解圆柱体积的意义。

  2、初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3、了解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理猜测能力、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圆柱体、圆柱形的胡萝卜、刀等。

  一、复习旧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请同学们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 (1、将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2、把圆分的等份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

  师:鼓励。(方向要明确,有促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合作)

  多媒体显示: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师: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

  生:略。

  师:(表扬,能比划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多大吗?)

  师: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生:略。 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导入新课。

  1、师:根据体积的含义,想一想,什么叫圆柱的体积?

  生:略

  师:(出示任意圆柱)你能估计一下这个圆柱的体积吗?(师相机鼓励、指导,更多的学生参与。)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圆柱,同桌估计一下体积,记录下来。

  师:如果你想得到准确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学生去猜测,师进行指导、鼓励。)

  2、(引导学生完成猜测体积公式)

  (如果学生猜对)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对的呢?(师要等待)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师: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行吗?

  3、学生尝试。

  (各小组合作,分好工,用课前准备好的萝卜或其他试切拼,教师尽可能多参加每个小组的活动,进行指导。)

  (教师尽可能地参加与多组活动,并指导组与组之间的互评)

  4、集体交流。

  师:自己认为成功的小组请举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失败了,下次再来。请成功的小组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拼的。

  生:略。

  师:鼓励。指导。

  师:切拼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组讨论)

  (教师相机教学)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这样的证明你们信吗?(信 、不信)

  师:怀疑好,为什么?(辩论,时间不要长。让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字母推导)

  三、知识的应用。

  师: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哪两个条件?(略)

  (出示例题,学生试做)指名(后进生两两合作)板演。学生评价,注意保护不足者。

  师:认为自己没有错误的同学举手。(回应课开始的估计,拿出引入时估算体积的圆柱。)

  师:如果请你测量所需要的数据,你打算测哪些数据比较方便,底面积吗?

  (当然底面积不能一下测出)(半径或直径,和高)

  师: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你手里的圆柱体积。(完后,介绍结果并和你的估计进行比较,看是否接近。)(小于一百立方厘米的举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生小结。师补充。)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 B、头:身=2:3 C、头:身=1:5 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想想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一)出示:

  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

  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

  ①写法。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②各部分名称。(结合板书)

  ③比值。

  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四)探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行填写。

  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联 系 区 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个算式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或具体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

  【1】第一层练习

  1、填空:

  (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

  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

  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

  3、选择

  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

  4、判断:

  (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层练习

  1、写出比值是2的`比。

  【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

  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松下高清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未来标准接轨,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

  (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 1:1.618.。

  (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6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及其特点,了解制作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

  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xx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这幅统计图叫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问:从这幅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的特点请你说出的特点。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问:小明为了表示20xx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指导学生看图。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联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联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联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8 6/5 99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8 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填空

  1、因为5/3_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_1/15=1,所以()和()互为();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必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思考

  4/5_()=()_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11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13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教案01-05

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教案04-04

小学六年级数学经典教案05-11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5-29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2-06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1-18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1-12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1-0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优)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

  设计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些内容,整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加强直观教学,在生活中学习新知、感悟计量单位,让孩子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孩子主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这些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进行梳理、归类,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这些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设计各个层次的练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已经学过的量及相应的计量单位,认识长度、面积和体积及其计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体会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加深理解各种量相邻计量单位之间进率的大小。

  3、能正确地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 欣赏日记,揭示课题

  同学们,五一长假,六(1)班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一起来欣赏一下(请一生朗读日记),听了这篇日记,你觉得文中出现较多的是什么?

  对,里面有很多的量。比如:长度、面积、时间等等,其实,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要接触各种量,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它的计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量的计量。(板书:量的计量单位)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量,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计量单位,新课的出示显得非常自然]

  二、 检查自学结果,整理计量单位

  1、师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量的计量?

  2、 复习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单位呢?

  容积与体积有什么区别?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与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后板书)

  教师出示一根线段、1个1立方厘米、一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磁盘等实物,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是指长度,哪些是指面积?

  (2)、猜一猜:(投影出示)

  A、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B、用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少长?

  (3) 复习进率。

  让学生填写第118--119页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进率。

  提问:你能发现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就把这三句话推荐给大家: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师问:如果你是小老师,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呢?(强调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等单位间的进率)

  练习口答:(投影出示)考考你:在( )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的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 ), 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 )

  一张课桌宽52 ( ), 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

  六(1)班教室的面积约是48 ( ),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

  4、复习质量单位

  检查自学,同桌相互批改,反馈自学情况。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称哪些物体重量一般要用克?请你观察:老师手里的一袋食用盐大约重多少?一袋味精呢?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吨吗?

  (象我们学校工地上的1袋水泥是50千克,那么20袋就是1吨)

  5、复习时间单位及进率。

  时间过得真快,上课至现在已经有十多分钟了,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交流汇报第119页上的内容。

  师: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学生问:1个世纪有多少天?老师鼓励他们课后去计算一下)

  脑筋急转弯:小明今年五年级啦,今年的2月份刚过了第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吗?他今年几岁呢?

  你知道今年是闰年吗?为什么?如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呢?

  (3) 关于时间问题,老师也想考考你: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6题,反馈校正。

  [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学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计量单位,估算多少计量单位,在重点、难点处精心设计练习,同桌学习、小组探究,自学提问,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这些计量单位。]

  6、复习名数的改写。

  估算一下:教室黑板的长是多少(4米),宽呢?(1.20米)

  象1.20米,就叫做名数,名数有单名数与复名数之分,请你分别写一个,同桌交流一下。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要进行名数的改写,名数之间的改写要注意些什么?看书,在书上找到相关的句子。

  完成书上的例题1。邀请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强调解题的过程)

  讲评时强调两点:一要注意:什么单位之间的改写。

  二要注意: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7、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的做一做。

  教师小结:这里的每组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要注意些什么?

  [名数的改写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讲解。旨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强调注意点,改变了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四、综合练习,巩固知识

  游戏练习:

  1、在老师的材料袋里摸一张纸条,然后考考你的同学: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8平方分米。(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小明的身高约是1.56米,体重约是39克。( )

  (4)、一个油桶的容积是20平方分米。( )

  (5)、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 )

  (6)、2.25时=2小时25分( )

  2、投影出示:把左右两边相等的连一连:

  4吨500千克 2时15分

  4吨50千克 2时9分

  4.05吨4 1/20 吨 2.15时 2 3/20时

  4050千克 2 1/4 时

  4500千克 215分

  4 1/2 吨 135分

  五、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玩,请你拿出自己带的实物,观察一下,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获得的信息。好吗 ?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较好地掌握了计量单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新知。]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复习课,教学时我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记计量单位及进率,这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亲历,让他们经历深层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相吻合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生教材:教学时,教师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教具、实物,让学生对抽象的计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带实物进行学习,学生在平时吃的暑片、可乐等实物上见到了克、千克(g、kg)、升、毫升等计量单位,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真正触摸了数学,拓展了课堂知识。

  2、激活学生:课堂上,这些计量单位的复习是在学生自学反馈的基础上完成的,老师只是帮助梳理了一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非常轻松。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

  3、评价激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等等,让学生经历了对生活经验的感悟过程和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在学生亲身感受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2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xx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 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

  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如果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教师在揭示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离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xx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突破口?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 ),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结合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对算法的掌握更清晰。这一突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较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3

  设计说明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上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俄罗斯方块的旋转现象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能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在师生合作中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知的讲授中,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学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说出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才能还原成原图形,在这种学生互相交流的氛围中将每种图形的运动过程说清楚,从而让学生明确图形变换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七巧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图形的运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你知道在俄罗斯方块游戏中每一个方块都能进行哪些运动吗?

  (平移和旋转)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板书:平移旋转)

  师:这两种运动你们还熟悉吗?平移和旋转时应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平移时应说清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旋转时应说清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就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来进一步探索图形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俄罗斯方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既交代了学习目标,又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探索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七巧板吗?这有一副七巧板,不过有两个图形很淘气,离开了家。你们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把它们送回家中相应的位置吗?(课件出示)

  (1)学生拿出方格纸、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自己动手移一移、转一转。

  (2)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3)汇报、交流变换方法。

  根据学生的叙述,课件演示变换过程:图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图②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

  (4)评价:你认为他描述得怎么样?

  (5)思考:我们在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时,要说清什么?

  教师小结:在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时要说清旋转时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平移时要说清是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6)课件演示,用完整的话说一说两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7)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能会答出图①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图②先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图②先绕左下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5格,最后向下平移4格)

  (8)师小结:图①变换时用的`是平移的方法,图②变换时用的是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法。在变换时找的旋转中心不一样,旋转的方向和角度就不同。这说明图形变换时,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要根据要求灵活地选择变换方式。

  2.动手操作:(课件出示教材32页下面例题)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请学生拿出方格纸。

  (1)引导学生先想象图形运动后的位置,再动手操作。

  (2)和小组成员交流画法。

  (3)汇报总结。

  (4)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先找准旋转中心点o,再把短的直角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相对应的线段,接着把长的直角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相对应的线段,再连接,得到图形B。然后找到图形B的顶点,画出每个顶点向右平移5格后的对应点,再连接,就得到图形c。

  (5)教师总结:旋转时,先找准旋转中心,再找准与旋转中心相连的关键线段,通过旋转找到与关键线段对应的线段,再连接。平移时,要找准方向,数清格子,找好对应点,再连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4

  一、教材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五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即P90---91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使学生掌握组合图形常用的割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以寻标追源为教学模式,以目标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尝试法为主要教学手段。

  前置回顾,展示目标;

  在发散思维中探究新知,精讲点拨,完成目标;

  概括总结,反馈矫正。

  ㈠、引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⒈旧知辅垫,诱发注意

  电脑显示单车、榨栏、阶梯组合图,标出几种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名称和面积计算字母公式。

  (这里通过实物感知,了解各平面图形的特征,说出面积公式,加深对旧知识的'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设景感知,激活思考

  电脑显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小天使对一面墙提出问题:你能计算这幢房的侧面墙的面积吗?从而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这样通过直观并带有趣味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迫切试一试的愿望。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这里打开学生通道,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寻标:提出问题,寻找目标

  叫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组合图形的什么知识?(组合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好,请同学们看书P90---91页,能否自己解决这些知识,看看它对这些知识是怎样讲的。

  (在这里老师先不做讲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看书,这是根据尝试原则,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取新知识,它是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探标:追源问底,引导发现

  提出问题:为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上是如何讲的?、除了书上的分割方法外,你还有别的分割方法来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电脑显示学生可能想到的分割方法:

  ①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②分成两个梯形;

  ③分成三个三角形。

  其它方法给予口头定正正误。

  2.展示各种想法,得出组合图形面积的求法。

  ⒊发散引导,找出新的解法:

  让学生观察分的方法后,提出问题:刚才所讲的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几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那还有除了分以外的别的方法吗?

  电脑显示补的方法,并指出平面组合图形求面积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分、补两种方法。

  (这里有目的运用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学生,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旧探新,引导学生看书、讨论、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5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解决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为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比和比例、百分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下一单元比的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将分数除法安排在比的前面进行学习,为更好地学习下一单元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备内容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明确算理。

  4、会用算术方法及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5、能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倒数的意义。

  6、在教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用折纸的方法推导计算结果,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把除法计算转化成乘法计算,渗透了转化思想。

  7、在探究倒数意义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并能付诸行动。

  8、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整体思考能力的提升。

  9、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0、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算理及计算方法,会用算术方法及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难点

  1、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

  2、运用分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6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天天在学校喝的圣澳特牌桶装纯净水。仔细观察和思考,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

  生:装纯净水的桶是一个近似圆柱体。

  生:从标签中可以知道纯净水的厂址、送水电话。

  生:整桶水是18.9升。

  师:这桶纯净水已经喝了一部分,谁来猜猜看,还剩下整桶水的几分之几?

  生:1/4。

  生:1/5,也可能是1/6。

  二、归纳建构

  师:1/4、1/5和1/6这几个数,你能化成小数和百分数吗?现在请各小组分工完成,然后把自己的转化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生计算,并交流转化方法。)

  师:通过计算知道:1/4等于0.25,也等于25%。那么这桶纯净水已经喝了一部分,还剩下整桶水的1/4这句话中的1/4能改成0.25或改成25%吗?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剩下的纯净水是整桶的1/4,也就是25%,也有的同学说剩下的纯净水是整桶的1/5或1/6,你们有办法证明自己猜对了吗?

  生A:可以先量出原来整桶水和剩下的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再计算还剩下几分之几。

  生B:可以先测出剩下的水的质量或体积,再计算出剩下的占整桶水的几分之几。

  师:那现在就请A同学去测量,然后再告诉大家。

  (生A 操作后得出:整桶纯净水的高度是35厘米,剩下水的高度是8厘米,剩下的占这桶水的8/35,大约是22%。)

  生B:因为桶口部分细一些,所以A同学测出的不是很精确,要想得出更精确的数据应该用我的方法。

  师:那就请你更精确地测量一下。

  (生B演示,测出剩下的是3.78升。)

  生B:还剩下3.7818.9=1/5=20%。

  师: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喝了的是整桶水的'百分之几。

  师:怎样计算?

  生:1-20%=80%。

  生:也可以用(18.9-3.78)18.9。

  师:通过刚才的解答,你认为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三、回归生活

  1、提供材料:

  公司最近总共生产了20xx桶纯净水,有4桶不合格,纯净水去年每桶成本5元,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0%,现以每桶6元的单价销售了生产总量的95%。

  师:如果你是公司的生产销售经理,你能知道什么?请你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分析材料: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学习成果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认为可以知道最近生产的合格率是多少。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是1-42000=1-0.2%=99.8%。

  生:我们小组知道了公司现在能节约成本多少元,(5-4)20xx=20xx(元)。

  生:我们小组求出公司现在赚了(6 - 4)200095%=3800(元)。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教学难点:

  画平面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预习

  1、自学课本第20、21页例2。

  2、汇报自学收获。

  二、合作探究

  1、探讨新知。

  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第22页例3。

  2、如何 理解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3、汇报交流。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三、展示提升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 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四、检测拓展

  完成教材22页的 做一做。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8

  学内容:教材第94~96页三角形、四边形、圆、轴对称图形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6~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生都准备三角板、圆规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圆的纸片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线和角的知识,线和角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平面图形中的封闭图形。(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这些平面封闭图形的特征,掌握一些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并能画出一些图形。

  二、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用线段来围出一个平面图形,至少要用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三角形并画一个三角形)

  2.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三角形可以狡什么来分类?(板书:按角分: 按边分: )出示第94页的分类图,让学生说说各是按什么分类的,各分为哪几类三角形。(接按角分板书: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接按边分板书: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提问:谁来根据左边的图,说说这三类三角形各自的特征?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画出这三类三角形,同时指名一人在黑板上画出三个三角形。提问: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板书画一个等腰三角形)请大家拿出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说明两条边相等和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板书画一个等边三角形)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说明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吗?试一试。

  3.学生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完成后口答,老师在黑板图上板书。提问: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指出: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里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要有两条边相等,它就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5.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6.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

  三、复习四边形

  1.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板书四边形并画一个四边形)

  2.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第95页四边形的图。指名学生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提问: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指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是梯形。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3.做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判断,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图形的高。提问: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互相垂直)

  四、复习圆

  1.复习圆的.特征。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圆,井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在黑板上画出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在圆里画出几条表示这样的距离的线段)为什么?

  2.学生口答。

  请大家看第96页想一想的问题,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口答。

  3.做练一练第5题。

  学生填充,然后口答。

  五、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板书:对称轴)追问: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3.提问:我们学过的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4.做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画出对称轴。指名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说明各有多少条对称轴。

  六、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6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判断,然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在课本上选择,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八第11题。

  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老师巡视.指名说说是怎样画的。

  4.做练习十八第12题。

  让学生画在课本上,然后说明各有几条对称轴。

  5.讨论练习十八第13题和第14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和各自的想法。

  七、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8、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八第9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金额/元

  20xx

  3800

  2900

  2200

  3000

  2700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百分比/%

  15

  30

  30

  5

  15

  5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金额/元

  450

  900

  900

  150

  450

  150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0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学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第95页的例3,练习二十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仿照教科书第94页上的图用木板制作教具,准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纸片各一个;学生把教科书第187页上面的图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什么叫做面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这些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二、新课

  1.教学圆面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教师依次拿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图,边演示(然后贴在黑板上)边说:“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面积,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是由边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教师再出示圆,提问:这是一个圆,谁能联系前面这些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让大家讨论.最后教师归纳出:圆所围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联系前面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怎样能计算圆的面积呢?使学生初步领会到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出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的教具,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个圆拼成一个近似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提示学生看教科书第10页上面的图,并让学生拿出学具,试着拼一拼,然后让拼得正确的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拼的过程,再让不会拼的同学拼一遍.

  然后教师直接拿出把圆平均分成32份的教具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提问:“我们刚才把这个圆拼成了近似什么形状的图形?”(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把这个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怎么样?(引导学生看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形.)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看出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圆的面积等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在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右边画一个长方形,指出:如果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原来的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看出: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如果圆的半径是r,即==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接着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个圆的面积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圆的面积=πr×r=πr2

  教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教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现在只要知道圆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指名读题,让学生试着做,提醒学生不用写公式,直接列算式就可以.

  然后让学生对照书上的解题过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与π相乘.最后小结一下解题过程.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5题.

  1.第1题,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有没有把圆的面积公式写成圆的周长公式来计算,书写格式对不对,写没写单位名称.订正时了解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除了注意学生在做第1题时易犯的错误外,还要检查学生有没有把第(2)小题的直径当半径直接计算的,订正时提醒学生做题时要认真审题.

  3.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

  4.第4题,指名读题,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与第3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直接计算.使学生明确要先算出半径,再计算.

  5.第5题,让学生读题,看着右面的示意图说一说题意,再让学生做,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在分析解答

  时易混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8的4个小题.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1.第一题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题

  解:设篮球有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题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题

  解:设篮球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3)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进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个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的:

  1、理解圆柱体积的意义。

  2、初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3、了解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理猜测能力、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圆柱体、圆柱形的胡萝卜、刀等。

  一、复习旧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请同学们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 (1、将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2、把圆分的等份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

  师:鼓励。(方向要明确,有促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合作)

  多媒体显示: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师: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

  生:略。

  师:(表扬,能比划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多大吗?)

  师: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生:略。 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导入新课。

  1、师:根据体积的含义,想一想,什么叫圆柱的体积?

  生:略

  师:(出示任意圆柱)你能估计一下这个圆柱的体积吗?(师相机鼓励、指导,更多的学生参与。)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圆柱,同桌估计一下体积,记录下来。

  师:如果你想得到准确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学生去猜测,师进行指导、鼓励。)

  2、(引导学生完成猜测体积公式)

  (如果学生猜对)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对的呢?(师要等待)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师: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行吗?

  3、学生尝试。

  (各小组合作,分好工,用课前准备好的萝卜或其他试切拼,教师尽可能多参加每个小组的活动,进行指导。)

  (教师尽可能地参加与多组活动,并指导组与组之间的互评)

  4、集体交流。

  师:自己认为成功的小组请举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失败了,下次再来。请成功的小组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拼的。

  生:略。

  师:鼓励。指导。

  师:切拼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组讨论)

  (教师相机教学)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这样的证明你们信吗?(信 、不信)

  师:怀疑好,为什么?(辩论,时间不要长。让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字母推导)

  三、知识的应用。

  师:计算圆柱的体积需要哪两个条件?(略)

  (出示例题,学生试做)指名(后进生两两合作)板演。学生评价,注意保护不足者。

  师:认为自己没有错误的同学举手。(回应课开始的估计,拿出引入时估算体积的圆柱。)

  师:如果请你测量所需要的数据,你打算测哪些数据比较方便,底面积吗?

  (当然底面积不能一下测出)(半径或直径,和高)

  师: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你手里的圆柱体积。(完后,介绍结果并和你的估计进行比较,看是否接近。)(小于一百立方厘米的举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生小结。师补充。)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 B、头:身=2:3 C、头:身=1:5 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想想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一)出示:

  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

  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

  ①写法。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②各部分名称。(结合板书)

  ③比值。

  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四)探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行填写。

  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联 系 区 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个算式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或具体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

  【1】第一层练习

  1、填空:

  (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

  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

  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

  3、选择

  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

  4、判断:

  (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层练习

  1、写出比值是2的`比。

  【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

  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松下高清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未来标准接轨,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

  (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 1:1.618.。

  (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6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及其特点,了解制作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看懂,能根据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

  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xx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这幅统计图叫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问:从这幅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的特点请你说出的特点。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问:小明为了表示20xx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指导学生看图。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请你根据图帮我预测一下十月份我该进多少支钢笔比较合适?

  (1)学生先独立分析。分析完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指出:这要用到更为复杂的统计,比如市场调查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开展讨论研究,组织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一次数学课外活动。如果活动开展得好,我将给你加薪——给平时成绩加分。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联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联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联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联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做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倒数)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 11/4 1/50 8 6/5 99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 7/4 1/5 9 1/7/8 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填空

  1、因为5/3_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_1/15=1,所以()和()互为();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必定是1。()

  3、 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思考

  4/5_()=()_8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