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8 11:09:10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热】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一些图形纸制品、学具、多媒体课件、小剪刀等。

  教学方式:分小组活动,每四人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

  1、认一认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认一认,并说出物体的名称。(课件出示)

  2、选物体

  你们的学具盒里有这些物体吗?请小朋友挑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挑好了吗?

  3、初步感知(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贴一贴)

  师:请你选择一个面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么,你想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吗?谁能想个好办法?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摸到的面留在纸上,并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我们要听音乐来比一比,看哪个小朋友剪得又快又好。

  你们想把自己剪得图形贴出来让别的小朋友也看看吗?(师生共同贴出剪得图形)

  二、(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剪得图形真漂亮,你们想看的更清楚吗?看!老师已经把你们剪得图形移到了大屏幕上了。

  谁能给这些图形取个好听的名字?

  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图形长的比较像?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过渡: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认识图形》。

  三、(实践操作)

  这四种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动手围一围,摆一摆。

  1、用钉子板围。

  2、用小棒摆。

  四、(课间活动)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孩子们,你们高兴吗?下面就让我们用歌声来庆贺一下吧!(师生共同表演唱《幸福拍手歌》)

  五、(走向生活,提高能力)

  1、找一找(在生活中找有关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4种图形,请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吗?(有)

  请你找出来,找到的小朋友请告诉你小朋友们!

  2、辨一辨。(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指着有关实物有表面抢答。)

  师:小朋友,你们都找了这么多有趣的图形,老师也找了一些回来,你们想不想看看?下面进行抢答游戏,知道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这是什么?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准备的几个实物课件)

  3、数一数。

  看,数学多有意思,就连我们今天学的图形也能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数数这些有趣的图形吧!(课件出示组合的图形)

  4、认一认。(多媒体出示交通标志)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每个图形里有哪些图形?谁来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要认清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驶。)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

  1、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播放照片)

  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来这样赏心悦目,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对称美。

  2、欣赏生活中其他具有对称性的物体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是啊,对称的物体的确很多。大家看,边解说:许多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有些艺术品是对称的。飞机的外形也是对称的,如果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现在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研究!现在就请轻轻打开1号信封取出图形,开始!(学生活动)

  交流:研究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4个学生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举起图形展示,同时将他研究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把没有讨论的图形贴上黑板,

  那其余的图形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是啊,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能对折,(板书:对折)(课件演示)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课件演示)能够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呢,就像一条轴,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完成板书)

  2、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号信封里的这些图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收掉黑板上的六个图形。

  交流:

  在我们研究的这六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吗?

  (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这种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五边形:这种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还有谁和他折得不一样?

  长方形除了竖着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横着折也可以。(教师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几种折法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那有没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呢?你怎么会认为它不是呢?

  4、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呢?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开个小小讨论会,每个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1)做什么图形?

  (2)选什么工具?

  (3)怎么分工?

  好,开始!

  学生讨论。

  你们讨论出一个方案了吗?

  那就请大家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巡视,要是他们时间够的话可以请他们多做一个。要是发现做两个的,请他们展示做的好的那个。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纸上的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谁上台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紫荆花:它为什么不是呢?教师拿教鞭在屏幕上一指,因为它里面的图案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为什么是呢?/谁有不同意见。这就说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对称才行,换个方向对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试几次。

  2、画一画。

  请同学们看第二张纸,图上都只画出了每个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先来画第一个。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其他画法吗?

  第二种画法更容易。

  先观察给出的一半图形,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再来画一下第二个。

  请一个学生来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同学们看这,教师表演剪纸。谁来说说我刚刚剪纸时运用了什么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还能想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五、机动:连一连

  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学后记:第一节课,笑话百出,就到对称图形,王玲灵说有衣服、裤子;罗润城说我的屁股也是,全班哄堂大笑……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剪了图形来画、对折。有些学生的空间感十分强,一看图形就能说出哪些地方是不能完全重合的(陈慧婷等),可有的学生就是不死心(覃旭、罗润城等),我为孩子们这种探究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最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虽然耽搁了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我认为还是值得的。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

  评价设计:

  结合实际感悟理解;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反馈、练习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4

  一、复习:

  昨天的课上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谁来说说解决问题具体的策略有哪几种?

  (列表,画箭头,画线段图等)

  用这些方法,都可以使信息看得更清楚就更方便我们的解答了。

  其实,昨天解决的问题主要分两类:归一和归总

  老师补充练习(略)解释归一和归总的意思和解决方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里提到了几种树?

  根据问题依次把信息填入表格。

  问:根据第一行的.信息可以求什么?怎么求?这个算式写在哪里更合适?

  (因为是求桃树的棵数,所以该算式就写在第一行边上更为清楚。)

  同样的,根据第2行的信息可以求什么?算式写在哪里更合适?

  指名读问题,说说怎么求该问题?

  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可能会有学生提出用综合算式的方法。)

  指名说说这题的解题步骤。

  2、和刚才一样,自己尝试着解决“试一试”

  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读题后要求学生自己画出表格来整理,再解答

  教师巡视,做一些具体的指导

  再全班交流表格的设计和解答的方法

  2、读题后问:这份表格需要设计几行?

  根据每一行的信息,分别能求出什么问题?写在相应的行。

  再回答书上的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选几个学生的问题让大家解答。

  3、边读题边整理表格,整理完之后再解答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还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5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cháng duǎn

  板书:长、 短

  [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 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 的形成过程。]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 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 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 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 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6

  一、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 教学过程:

  (一)、 谈话

  1.交流

  师: 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我们六年级办公室里有7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3人,下面我和同学们做个对数游戏,就是我先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跟着根据3和4说一个数 。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 3/4

  师:7是15的7/15; 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注意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复习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简单除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请大家先看教材,再在小组里说说,最后把本单元主要的知识点写下来。

  教师小结:同学们整理得很好,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复习一)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对比每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复习第2题

  (1)独立完成第一组题,说说每一小题的计算过程。

  (2)观察第2组题,你能估算出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学生估算完之后,再用竖式计算并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独立完成第3题,并验算,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3题。

  学生看表,理解表的意思。

  提问:你知道“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明确数量关系

  2、完成复习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提问:怎样求剩下的钱?“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乒乓球”你能列式计算吗?

  3、完成复习第5题

  独立看图,思考题目意思。

  (1)小组讨论:王老师买的笔为什么不是钢笔?买的球为什么不是篮球呢?

  (2)“把买的笔和球的钱都买笔记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买笔的10 8元和买球的60元合起来去买笔记本)这些钱购买20本吗?这道题又该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一起算一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板书设计:

  1. 40  3  20 12

  400 30 21 16

  2. 123  120  102

  141  105……3 70……3

  112  103……2 100……2比一比略

  3. 4900  290  140

  4. 50-26=24(元)  24÷2=12(个)

  5.(1)圆珠笔和乒乓球。

  108÷3=36(支) 60÷2=30(个)

  (2)(108+60)÷9=18(本)……6(元) 18

  (3)答案不唯一,例如:用买球的钱去买圆珠笔能买几支?

  60÷3=20(支)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知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小学数学教案9

  活动目标:使学生在购物中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星期天三(2)班学生去爬山,途中有4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还有其他同学也买了汽水),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4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二、主动探究,小组交流

  请你们想尽一切办法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喝到汽水,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和听课老师一起研究完成。(下面开始研究)

  汇报:(请一生)你是愿意上来写呢?还是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但有一个原则要让其他同学和听课老师明白你的思路。

  第一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是5瓶吗?你们同意吗?还有没有更多的?当第一次换后,喝光以后还有几个空瓶?(2个)这2个空瓶有没有办法再换?

  第二次换:(2个空瓶+借来1个空瓶)÷3=1瓶汽水

  然后再还给别人1个空瓶。

  4+1+1=6(瓶)

  2.如果途中有10位学生每人买了一瓶汽水,?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这10位学生最多可喝多少瓶汽水?

  第一次换:10个空瓶÷3=3瓶汽水……1个空瓶

  第二次换:4个空瓶÷3=1瓶汽水……1个空瓶

  第三次换:(2个空瓶+借来的1个空瓶)÷3=1(瓶汽水)

  10+3+1+1=15(瓶)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这个规律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

  今天来了多少位同学?(30位)

  3.如果30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4.如果5位同学每人买一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7位同学每人买1瓶,每3个空瓶可换一瓶汽水,最多可以喝几瓶?

  四、小结

  活动后记:

  本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活动效果较好。

  节约能源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和用电的情况,掌握水费和电费的计算方法。

  2、通过查找资料、计算和数据的比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课外了解和课堂教学,渗透节约能源的思想,重点是节约水能源和电能源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准备

  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水、电、阳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都是能源,你还知道哪些能源?(天然气、风能、核能、水、电……)

  2、在刚才列举的能源中,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的有哪些?(水和电)

  3、简要说说水和电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交流,制作统计图表

  1、课前,每个同学都已经调查了自己家里的用水用电情况,现在请把你所完成的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展示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调查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调查的。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表加以展示并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将本组同学每家一年的用水量、用电量和水费电费进行统计整理。(一组用电脑演示,其他在下面完成)

  三、根据统计图进行相关的计算,说感受

  1、为了看得更直观,我们来看看有关水的统计图。

  说明:蓝色的数据是一年的用水量,红色的是一年的水费。

  问:你从这张统计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自由说)

  2、那么你们能计算出这几个同学家年平均用水量吗?(学生用计算器算)

  我们以它为平均值,算算全校1000户家庭一年用多少水?

  那么全市有多少家庭你知道吗?一年要用多少水?

  板书:水:户平均年用水量……

  全校平均年用水量……

  全市平均年用水量……

  3、我市的用水量这么大,而目前水能源的现状你了解吗?

  媒体展示:宁波市各主要水库图片和它们的年蓄水量统计图,与刚才所计算的年平均用水量进行对比,并计算目前我市的缺水量。这还仅仅是我们宁波市,如果是浙江省乃至全中国,又会怎么样呢?(媒体展示缺水地区严重的水危机等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4、提问:看了这些图片和数据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从相关的图片与数字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现在用水量非常之大,简直是入不敷出,水资源严重短缺,形势非常严峻!强调:如果我们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用水的情况是这样,用电的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其实我们现在的用电量也是很大的,请各小组同学课外去算一算。生成课题:我们要节约能源)

  四、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节约能源(水电)的方法

  1、师:目前,水能源、电能源已严重短缺,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依然有许多浪费水能源和电能源的现象。现在请你们把课前搜集到的生活中浪费水电的现象,向大家进行披露。(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

  2、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通过计算,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师:你们了解这一滴水的重要性吗?让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一滴水的资料,请算出一天、一个月、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水?

  节约的这些水有什么作用呢?

  (对家庭来说就是节约了钱,算算共节约了多少钱;对国家来说节约的水可供x人生活x天。)

  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节约能源?你们有什么节约用水用电的金点子吗?(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5、对于电来说,要求我们合理地使用电,不要做不必要的浪费。

  五、课堂总结,写倡议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水能源和电能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感受到了节约水电的紧迫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水电从我做起吧。

  2、写倡议书。

  小组合作,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

  活动后记:

  本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活动效果好。

  与众不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精神。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4、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切成长方体的萝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嘛!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简单的一件事、一个事物都可以联想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比如:教师伸出右手的食指,让学生观察。

  提问:?看到它,你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同学的回答,你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人的想法都与别人不一样。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多让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统一取名为?与众不同?。(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众不同’。?

  二、渗透学法,开发联想:

  教师出示:

  1、2、4、5、11这五个数,哪一个数与众不同?

  师:?谁与众不同?哪些地方与众不同?并说说你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的?请各组的同学想想后,再讨论。看看哪组同学想得最多??

  学生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出解答这道题时所用的学习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师:?这种学习方法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的应用可广呢!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应用

  出示多媒体课件:有两盘一样重的苹果,元旦那天,哥哥和妹妹每人吃一盘,哥哥吃了-,妹妹吃了-千克。哥哥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妹妹说:?我剩下的苹果比你多。?两人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先讨论解决的办法,然后动手做。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有选择地板演。

  师:我们刚才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它还可以用来解决立体图形的分割问题。

  出示: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块,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借助实物操作,想出不同做法。

  四、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组织谈感受。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欣赏图片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表演、动手操作等形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具:

  大镜子一面、小镜子每人一面。

  教学流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出示书中“倒影”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这些景色美吗?请大家再来看一遍,看看水上景物和水中景物的位置有什么关。

  生1:反过来了。

  生2:水上的山好象是往上长的,水下的山好象是往下长了。

  生3:水中的景物和水上的景物一模一样,可是水中的景物是倒过来的。

  师:所以,我们就把水中景物叫做水上景物的倒影,其实,平静的水面就是一面平放的大镜子。

  2.巧用情境,提出问题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生:镜子里。)

  师: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研究镜面对称。

  2、提出学习目标

  (1)照镜子,做各种动作(有关前后、上下、左右的动作,如往前走往后退、站立蹲下、刷牙等),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说镜面对称的特点。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展示

  (1)学生个人到大镜子前照一照,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归纳本组同学的发现。

  2、全班展示

  生1:我看到了镜子里也有一个我。

  师:你的小眼睛可真亮,可这是怎么回事?镜子里真的.还有一个你吗?镜子里的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的“像”。

  生2:我看到我做什么动作,镜子里的像也做一模一样的动作。

  生3:我发现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后退一步。

  生4:我发现我把手举起来,镜子里的像也把手举起来;我把手放下去,镜子里的像也把手放下去。

  生5:我蹲下,镜中的像也蹲下,我站起来,镜中的像也站起来。

  生6:我发现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也伸出左手。

  生7:不对,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伸出的是右手。

  师: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呢?请生7当镜外的人,生6当镜内的像,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并请生7边表演边向生6提问。)

  生7:我伸出的是左手,请问你伸出的是哪只手?生6:是右手。

  生7:如果我伸出右手呢?

  生6:我应该伸左手。

  生7:现在你知道自己错了吗?

  生6:知道了。

  三、模拟照镜子,体验特点,完成练习。

  1、进一步体验镜像的特点。

  (1)同桌之间,一个当镜子外的人,一个当镜子里的像,开始表演吧。(学生站起来自由地表演。)

  2、总结镜像的特点

  (前后、上下——不变)(左右——变)。

  3.完成练习

  第69页做一做和第71页第5题。

  四、拓展练习。

  师:人在镜子前是这样变化的,那么其他东西呢?请在纸上写一写或画一画你喜欢的东西,并用小镜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写或画,再用小镜子照,发现特点。

  全班交流反馈:

  生1:我在纸上写了2、3、4这几个数字,在镜子里是反过来的。

  生2:我写了“数学”两个字,在镜子里也是反过来的。

  生3:我写了“b”,在镜子里变成了“d”;我写了“p”,在镜子里变成了“q”,也是反过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学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并进行归类。

  2、促进幼儿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创设春天花园的情景,花园里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若干朵。

  2、物质准备:花篮若干个,红、黄、白蝴蝶头饰各幼儿人数的三分之一,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幼儿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自由地到春天的花园里参观。

  提问:花园里有几种颜色的花?都有哪几种颜色?

  (二)教师讲诉故事《三只蝴蝶》(经过改编)

  提问:1、故事里有几只蝴蝶?她们是什么颜色的?

  2、她们喜欢什么颜色的花?

  (三)引导幼儿进行按颜色分类。

  1、以“送花”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颜色的分类,并请幼儿自行检查是否送对了花。

  (1)请幼儿给红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2)请幼儿给黄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3)请幼儿给白蝴蝶送它喜欢的花。

  2、以“避雨”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把颜色分类。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玩法: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蝴蝶的头饰,扮演蝴蝶,在花园里自由飞翔玩耍。当听到打雷的声音后,赶快去找和自己相同颜色的花朵避雨。当太阳出来后,蝴蝶高高兴兴地在草地上唱歌、跳舞、做游戏。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是否找到对颜色。

  (四)幼儿在游戏中自然结束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试一试”和第26页“练一练”第3~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图列式并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看图根据算式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看图编故事。课件出示:停车场有3辆小汽车,接着出示从远处又开来一辆小汽车,指名让学生描述故事情境,指出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三、探索新知

  (1)课件停留在教材第25页“试一试”问题一左图。师:请一位同学完整说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生:停车场原来有3辆车,又开来了1辆,一共有多少辆?学生齐读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汇报。求一共有多少辆就是把原来的3辆与又开来的1辆合起来,用加法。列式:3+1=4。

  (2)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问题一右图。让学生自由说说图意。(树上原来有2只鸟,又飞来1只鸟)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只鸟?)列式并计算。2+1=3(3)小练习:一共有多少只小狗?小结:先要看清图意,再根据图意将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并结合图意说一说。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4题。结合图说一说2+3=5表示的意义,再联系身边的事物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

  五、拓展提升

  根据下图你能写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加法问题。亲爱的小朋友们,看看我们的教室,看看你们的家里,哪些地方藏着这样的加法问题呢?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5、6、7题。

  学生看图找信息,提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完整叙述。列式计算。说图意。学生上台板演。联系生活实际理解1+4=5。结合情境图理解1+4=5。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回顾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5)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15

  复习内容:课本第22页练习六。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使学生进一你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导入:板书:整理和复习

  (二)整理。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使学生明确:5×12或12×5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使学生明确:8/15×5,5个8/15的和,

  8/15+8/15+8/15+8/15+8/15=8/15×5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使学生明确:24×3/8就是求24个3/8是多少,7/18×9/14就是求7/18的9/14是多少,是对整数乘法的的扩展。

  练习:练习七的第3题。

  板书: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使学生明确: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板书:

  应用乘法交换律应用乘法结合律应用乘法分配律

  练习:练习七的第4、5题。

  5、口算

  练习七1、10题。

  6、分数应用题。

  (1)把谁看作单位“1”

  六年级参加数学小组的有36人,语文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的,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语文小组的倍。体育小组有多少人?

  (2)练习。

  ①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天完成,5天完成这部书稿的几分之几?

  ×5

  ②立新小学六年级有学生155人,其中的参加科技活动小组,参加科技活动小组的有多少人?

  155×

  ④党校食堂九月份用煤560千克。十月份计划用煤是九月份的,而十月份实际用煤比原计划节约,十月份比原计划节约用煤多少千克?

  560× ×

  7、倒数:整理和复习第7题。

  堂上练习:

  1、练习七第2题,抢答,小组练习。

  2、练习七的第3、11题。

  3、练习七的第16、17题。

  作业:

  练习七的第12—15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