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备课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自由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各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正确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有效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图形卡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宝盒,你们想知道这里面藏着什么吗?请同学们来摸一摸。
生摸出图形,老师贴在黑板上,指名说说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
2、师: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礼物,快拿出来拼一拼,粘在白纸上,看谁拼的图案最漂亮。
生拿基本图形拼。
指名展示所拼图案,说说拼的是什么,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3、揭示课题。
这些图形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4、屏幕出示图形,这些分别是什么图形,这里面有你认识这些图形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老师最近正在装修房子,可是遇到了困难,你愿意帮忙吗?
你老师打算在客厅铺上地板,地面的平面图如图,请同学们帮老师做一下预算,估计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并与同学们交流。
生先说估计值,并说出依据,教师在黑板右上角板书。
2、小组探索。
刚才我们只是估计一下,但实际在买的时候,买多了浪费,买少了还要去买,太麻烦,以我们必须求出实际的面积。我们没有学过这种图形的面积,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
小组合作探索,组长拿出工作表,小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在图中画出来,看看你们小组能想出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交流。
小组汇报,在投影上展示自己小组的做法,分别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割,怎样求面积。其他小组长把和他一样的方法做上标记。
教师强调:为了和原线段区分开,后添加的线段要画虚线,这条虚线是为了辅助完成这道题的,所以叫做辅助线。
生共同探索所说的方法是否能求出面积,不合适的说出为什么。
把以上方法汇总,说说哪种方法最简单,为什么?
师:分割或添补的'越简单,计算起来就会越简便。
4、教师贴出学生选出的
4种简便方法,用卡纸贴在黑板上。
生观察着几种方法,把它们分类。
师相应板书:分割法添补法
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吗?
6、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指名板演。检查订正,写出答语。
把实际结果与估计结果比较,看看谁估计的比较准。
师:只要选择了简便易行的方法,我们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才会又快又准确。
三、实际应用。
1、这里有两个鱼缸,请你选择最简便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校要粉刷教室,粉刷一面墙每平方米需用
0.15千克涂料,一共需要用多少千克涂料?
生在题卡上答题,师巡视指导。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生判断哪种方法最简便。
3、学校要油漆
60扇教室的门的外面,(单位:米)。
(1)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2)如果油漆每平方米需要花费
5元,那么学校共要花费多少元?
指名读题,说说完成这道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完成。汇报。
四、全课总结。
你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难题,那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呀!让我们一起学好数学吧!
五、课外练习。
在你身边找出一到两处组合图形,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面积,再选择你认为最简便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实际算一算。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2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倍的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比率这一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以后学习比例、一元函数的基础。理解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比率)也是学生乘法认知结构建立的重要方面。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倍的认识,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层次和紧密衔接的用意,把握教材例题前后的联系。
备内容
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1课时) 倍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1课时)
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1课时)
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的概念的直观体验。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通过具体情境,经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备重难点
重点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3.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倍”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
2.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
3.理解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3
教学内容:
86~87页练习十5~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
2、熟练计算9加几
3、联系生活应用
教学重难点
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卡片、红旗
一、基本练习
9+5=9+8=9+2=9+7=9+4=
看卡片,读算式,说得数
二、巩固练习
1、第5题夺红旗
指名两个学生夺红旗,其余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颁发红旗。
引导比较两边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7题小动物回家
游戏
森林里修了许多新房子,每种动物都有,请你帮小动物找自己的家
方法:出示标有141311121718的楼房,指名扮演小动物各自算卡片找自己的'家。
3、第8题
让学生弄清楚每种商品的价格
你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你喜欢那两种玩具,买这两种玩具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讲评。
4、第9题
指导弄清题意
数一数大树前有几只小兔?树后有8只,一共有多少只兔?
学生独立列式,师巡视辅导。
指名汇报讲评
5、思考题
出示珠子图
指导看懂图意
依次数出每颗黑色珠子前面的红色珠子有多少颗?
看一看,红色珠子的颗数有什么规律?
猜一猜,手里有多少颗?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
板书设计
9加几的练习课
8+9=179+8=17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4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边形的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初步感受了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用面积单位去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展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解决有关图形面积与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备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认识底和高(1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能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1课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索中的应用。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活动,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利用割补、转化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5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第5课时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反思: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做一做及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1、4两种方案正好运完8吨煤。
1、“载重量2吨”:4次 “载重量3吨”:0次
2、“载重量2吨”:1次 “载重量3吨”:2次
教学反思:、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2.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去。
(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儿童乐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①提问:1个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7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位置”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编排的。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在平面图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备内容
位置 位置(1课时) 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行与列的意义,理解数对的意义,掌握数对的书写格式。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1.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经历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起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备重难点
重点
1.明确行与列的意义,掌握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
1.正确使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运用数对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8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有:认识计数单位“十万”、认识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大数的读写、大数的比较及大数的改写、认识近似数、了解计数方法的发展过程及认识自然数、
自然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位值概念,发展数感、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自然数的一次总结性学习,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万以内以及比万大的数,初步体会到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认识更大的数,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安排用意,为后续学习小数的.意义等知识奠定基础、
备内容
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1课时)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认识更大的数(1课时)
→认识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
人口普查(1课时)
→大数的读写
国土面积(1课时)
→大数的比较及大数的改写
近似数(1课时)
→认识近似数
从结绳计数说起(1课时)
→了解计数方法的发展过程;认识自然数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能够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掌握读写大数以及比较大数的方法、
3、能够正确进行大数的改写、掌握以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能根据实际情况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5、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发展数感、
2、经历数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4、通过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的发展史,了解自然数的意义及特征,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自然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密切关注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仔细看数、读数、写数的良好习惯、
3、了解自然数的演变过程,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备重难点
重点
1、大数的读写、比较大小的方法、
2、大数的改写、求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
大数读写的方法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9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教科书2—4页新学年开学第一天,分类,练习一第1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学习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观察并数出图中的人和物的个数,或按方位数出周围物体。
2.学习物体分类,并把同一类物体圈起来。
3.学习指物数数,认相应的数字。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画或周围物体,学习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做到指物数数,培养数数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为学生介绍数学知识的用途,渗透学习目的教育。
2.结合观察图画,初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进行入学教育。
2.引导观察图画,数图画中人和物的个数。
3.学习分类,初步知道什么是同类物体,把同一类物体圈在一起。
教学难点
1.按一定顺序指物数数。
2.理解物体分类。
3.学习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表述。
教具、学具准备
1.放大的挂图或幻灯片,内容是教科书2—3页的.开学图。
2.教学“分类”用的实物图,幻灯片或电脑软件和认识1—10数字及相应的整体图画。
教学步骤
一、教师谈话,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从你们迈进学校大门那时起,你就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学习很多知识,其中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数学知识用途很广,从数物体个数的1、2、3……;买东西要花钱,汽车行驶的快慢,工厂生产的机器零件及产值,农业上的施肥及收成,到科学家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原子弹、导弹及航天飞机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这说明,世界虽大,但到处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书的封面,下方中间最大的两个字就是“数学”,上面的图画中三只小鸭子与小朋友抱着的一只小鸭子之间就含有不少数学知识,图画背景是七巧板,七巧板有很多拼摆方法,里面藏着很多数学秘密。这说明学习数学很重要,也很有趣,我们现在就从这本书学习开始。
二、引导观察,指物数数
出示图画,引导数数。(指图)这幅图画是一所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校环境很美,你们看,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看图无序观察。
学生看什么说什么。(有学生、老师、有的浇花,有的踢球,有树、有小鸟……)
2.引导有序观察学说完整话。
(1)边指边数出数量是1的人或物。(一位教师,一面五星五旗,一个足球)
(2)边指边数出数量是2的人或物。(两个同学向老师敬礼,两个同学在浇花,两把喷壶)
(3)边指边数出数量是3、4、5……10的人或物。(3个同学在踢足球,4棵葵花,5个大字“欢迎新同学”,6朵花,天上飞着7只小鸟,楼旁边有8棵树,一共有9个学生,一位老师,一共有10名师生。)
(4)按顺序数一数画面上1—10的人或物。
教师谈话:通过看这幅图我们知道,学校到处都有数学,而且这里的老师、同学互敬互爱,整个校园充满着团结、欢乐的气氛。
3.观察周围物体指物数数。
(1)数一数教室有几个门?几个窗?每个窗上有几块玻璃?有几盏灯?教室墙上挂着几张画?……
(2)横着数,一排有几张桌子?竖着数,一行有几张桌子?
(3)数一数,你左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右边的一行有几个同学?前边一排有几个同学?后边一排有几个同学?
三、认识同类物体,学习分类
1.出示或显示4页左方上铅笔和皮球图。(没有集合圈)
(1)图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2)引导同学自己说一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出示或显示集合圈)引导学生用右手食指也在两个球外面画一个圈。
(3)讲述:不管大球、小球都是同学们玩的球,是同类物品边说边把两个球圈起来,这样表示它们是同一类物品。而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
2.观察4页右上方的图。
(1)引导同学认真观察,看看图画上的都是什么?哪些属于同一类,用铅笔圈起来。
(2)启发学生指着示范图说一说,哪些属于同类,应该怎么圈?为什么?(因为大鸡、小鸡、公鸡、母鸡都是鸡,属于同类,应圈在一起,而书包和气球它们不是同类物品)
(3)学会看书,指导练习。
打开书第6页,看练习一,第1题,而后教师读题。
(1)完成左图。提问:图中的四种物品各是什么?那些物品是同类的?
学生回答,帮助整理。西瓜、香蕉、桃子都是水果,是同类的,而布娃娃和水果不是同类。
请同学动手把同类物品圈起来。
(2)完成右图。图中的哪些物品属于同类?把同类物品圈起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圈。
(3)即兴练习
①请同学看看自己的书包里都有些什么?可以分成哪几类?(各种书属于同类,各种本子属于同类,还有文具盒……)
②打开文具盒,仔细看看,有哪些物品属于同类?(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属于同类)
四、指图数数,认识数字
1.出示4页下图。
2.请同学们指着图,数一数每个圈里各有几个物体?认识圈旁边的数字。
3.指名到前面,指着数出任意一个圈内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如这个圈里有1、2、3、4、5,5条鱼,这个数字是5)
4.同学们自由互相数圈里的物体个数,读出旁边的数字。
五、组织室外活动,认识学校,巩固分类
1.课上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可组织学生从学校门口开始,参观认识学校,边看边引导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校牌、花坛、教学楼、办公楼、树木、操场上有老师、同学……)数一数有多少棵树?……。
2.然后问,看到的这些人和物,哪些属于同类?
六、全课小结
今天你们都学习了什么?(看图数数,分类,数数,认数字。)
七、布置作业
1.回家和家长说一说今天学了什么?
2.观察周围物体数一数个数,说说哪些属于同类。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计算方法,推导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运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其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习任务。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整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
1、学生看课本47至55页,看看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自己看课本,把主要知识要点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讨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板书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三、达标训练。
1、我会填。
(1)动车组列车每小时可行250千米,记作(
);小明每分钟走60米,记作(
)。
(2)347×26的积是()位数,积的个位是()。
(3)在○里填上“﹥”“﹤”或“﹦”。
170×40○17×400 94×280○94×300 73×305○305×71
2、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与350×47的积相等的有(),
A、(350×2)×(47×2)
B、(350×2)×(47÷2)C、(350÷5)×(47÷5)
(2)在一道乘法算式,如果两个因数都乘5,积乘()。
A、5 B、10 C、25
3、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17×46= 508×36= 670×50=
4、我们学校有448人去旅游,门票每张19元,用元买门票够吗?
5、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60千米,花了6小时到达目的地。返回时,司机加快了速度,只用5小时。
(1)甲城与乙城之间有多远?
(2)返回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要点;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1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内容,例1教学认识图形的平移、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例2认识图形的旋转;例3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旋转90°;例4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例5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以及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这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三、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化的'兴趣。
四、教学关键:
1.教学图形的平移时,要将着力点放在确定平移的距离上。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充分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图形旋转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索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旋转90°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重点:
1.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2.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六、教学难点:
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七、教学方法与措施:
1.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设置认知起点。
2.紧扣图形运动的最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探索画运动后图形的方法。
3.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
八、课时安排:
1.平移 1课时
2.旋转 1课时
3.轴对称 1课时
4.练习 1课时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3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按比分配。
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把比单独设成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学生在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从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到学习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理解比的`意义,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注重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备内容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比的意义。
2.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3.会求比值、化简比。
4.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1.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思想、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经历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经历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用比的知识解决在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2.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
2.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4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矢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人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人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求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l: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四、回顾交流,总结收获(略)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万
10000000000 = 100亿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01-15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05-23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模板11-08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01-13
小学数学试讲备课教案12-12
[通用]小学数学备课教案01-14
【通用】小学数学备课教案05-25
【优秀】小学数学备课教案05-25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精选20篇)08-30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精选20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