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16 09:26:01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5篇(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15篇(荐)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让学生体验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并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应用过程中,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使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并用一句口诀计算两个乘法算式。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准备:挂图、小正方体、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出示画面: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看,这些小朋友们搭的积木造型多样,非常漂亮!比如这个长方体,每层有7块,2层一共有多少块?4层呢?6层呢?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还有谁能把7的乘法口诀背给大家听?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吧!(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

  探索新知操作感知

  请同学们也来摆一摆,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块?(学生操作后汇报)

  思考计算

  如果摆1个大正方体需要8个小正方体,摆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你们是如何算出来的?(学生可以使用连加法计算)

  填表找规律

  大正方体的个数

  小正方体的个数

  (1)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 能否将求解小正方体的个数的表格用算式表示?

  板书:1×8=82×8=16……8×8=64

  尝试编口诀

  能否从这些算式中,编出8的乘法口诀呢?(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发言,教师在乘法算式后留空一段位子,写下: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引申拓展

  请同学们找出身边的事例,使用8的乘法口诀计算。

  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8的乘法口诀,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熟练运用。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合作能力,共同学习、进步。

  5. 探索乘法口诀的规律

  (1)师生探讨如何快速记住8的乘法口诀。有没有什么规律和窍门?学生分享各自的方法,同桌相互背诵。

  (2)提问哪个口诀难记,帮助需要的同学寻找方法。例如,如何记住7个8是多少?可以用6个8等于48,再加上一个8等于56,或者用8个8等于64,再减去一个8等于56。

  (3)结合“想想做做”第2题进行口答练习:

  7个8比6个8多多少?比8个8少多少?

  [评析:通过操作和交流,探索乘法口诀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三、应用巩固

  1. 卡片口算“想想做做”第1题,讨论如何记住3×8的口诀,以及再加一个8等于几个8。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探讨“一八得八”这个口诀可以计算几条乘法算式,并将这些算式进行完整的板书。进行对口令练习,说出口诀和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进行评讲。

  4.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出示两幅图片)在收获金黄的向日葵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并交流,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评析:通过活动巩固和应用课堂中的乘法口诀,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观察能力。]

  三、总结延伸

  回顾学习的.内容,学生分享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讨论在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使用8的乘法口诀。

  老师:你们知道一只螃蟹有几条腿吗?那两只螃蟹会是多少条腿呢?你们能否编一首儿歌呢?例如,一只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螃蟹有十六只脚,三只螃蟹有二十四只脚,......直到八只螃蟹时有六十四只脚。(学生起立拍手歌唱)

  [分析:通过这首有趣的儿歌,使整节课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将数学知识延伸至生活、丰富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评:这节课通过乘法口诀的生成规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渐理解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乘法概念。通过让学生寻找表格中的规律、记忆口诀的规律等,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口令游戏、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从不同层面激发学生参与、应用乘法口诀的热情,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整堂课的情境设计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课堂活动更加丰富有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 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表述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的带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

  1、我们已学过了哪些分数加减法?(板书:分数加减法)

  (学生回答: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1减真分数)

  2、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想一想:接下去我们还会研究哪些分数加减法?

  (学生叙述,教师调控)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带分数的加减法。(补充课题:带分数加减法)

  二、研究算法,探索算理

  1、 你能举几个带分数吗?这几个数能组成哪些加减法算式?

  (学生举例,教师板演,注意分类。黑板上应有一道同分母的加法、一道同分母减法、一道异分母加法、与一道异分母减法)

  2、请大家从这四题中选一道加法与一道减法进行计算,边算边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是怎样计算带分数加减法的?

  (2)能找到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巡视,让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让学生说清楚算法与算理,对板演的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得出优化的方法;注意发现有没有将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方法出现,如有的话,也可集体认识、辨析一下这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提倡和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虚心的倾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中有了针对自己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的收获,而教师充分参与活动,做活动中学生们的支持者、参与者。

  4、 那么你觉得带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数合并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巩固算理,熟练算法

  1、计算。

  2、生活应用。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概念,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四、小结

  学了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后延伸(机动)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期初复习第1—7题。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知识,为以旧知促新知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口算方法、笔算方法、混合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上学期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认为学得怎么样?

  2、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数学家?你知道他们有关的故事吗?

  二、复习口算。

  1、学生齐背乘法口诀。

  2、学生互对口令。

  3、出示:

  4×840÷854÷9

  43÷937÷72×9

  提示:有余数的除法

  4、出示:

  7×8+5

  7×8+7

  8×7+8

  4×7-4

  5、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632÷827÷3

  72-2637+4543÷6

  3×8÷42×4×77×8+5

  6×6+44×9+6

  三、复习笔算。

  1、学生回忆笔算加法的法则。

  2、同桌互说笔算减法的法则。

  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练。反馈时:“我当小老师”

  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试一试。

  3、出示:845+672604-236

  4、出示:57÷6604+236

  四、求未知数X

  出示:X+37=95X—43=2683—X=4315+X=70

  学生尝试练习。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五、复习混合运算。

  1、思考: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减法和除法,应先算什么?

  (2)只有加法和乘法呢?

  (3)假如有小括号呢?

  (4)在什么情况下,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我当包公”

  120-20÷473+5×8

  =73+40=100÷4

  =770=25

  六、作业:

  第2、3、4、7题。

  第2课时:长度单位及重量单位及应用题

  教学内容:期初复习第10—12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识,学会分析应用题,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

  1、出示活动角。

  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同桌互相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2、提问: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3、出示“直角”,提问:这是什么角?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4、第5题

  学生用三角尺比一比,图中有几个直角?

  学生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5、回忆画角的方法,学生任意画一个角。学生评价。

  6、比一比

  学生猜一猜哪个角大?怎样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二、复习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

  1、学生互说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呢?时间单位呢?

  2、提问: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

  6米=()厘米=()分米

  80厘米=()分米

  3000克=()千克

  5千克=()克

  60秒=()分

  1时=()分

  三、复习文字题。

  出示:

  比34多25的数是多少?

  比68少29的.数是多少?

  8个5是多少?再减去23是多少?

  学生列式解答,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题

  1、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贵”、便宜“的意思,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9题

  学生口头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3、第10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4、第11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同桌互说你是怎样算的?

  5、第12题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学生根据图意,试编一道应用题。(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问:根据问题,你会解答吗?

  五、作业:

  第6、7题。

小学数学教案4

  设计说明

  1.关注激趣导入。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本设计通过选取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拔河比赛”情境引入新课,并追问如果4个班,每2个班都要比一场,一共要比多少场。因为是学生日常熟悉的情境,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关注问题引导。

  对于新课的学习,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固然重要,但离开了老师的引导,有时就会徒劳无功。本课时先组织学生动手连一连,再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的行动有了明确的方向,边操作边思考,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的进行。同时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具时效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卡片硬币若干。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中,我们班获得了冠军,老师感到非常骄傲。不过我们是抽签决定对手的,只比了2场,如果4个班每2个班都要比一场,一共要比多少场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这一实际情境引入,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入手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课件出示教材103页主题图,请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提问: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

  1.理解关键句。

  “每2个球队踢一场”是什么意思?

  指名让学生回答。

  小结:“甲与乙踢”也表示“乙与甲踢”,与二者的`顺序无关。

  2.自主猜测。

  一共要踢多少场?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看谁能猜对。

  (学生猜测)

  3.组内探究,并汇报。

  (1)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卡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自由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老师给予订正、补充和鼓励。

  预设

  方法一每2个球队之间连一条线,这样就可以表示他们踢过一场比赛了。

  方法二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按顺序一个球队一个球队地连。

  方法三画曲线连,4个球队依次排开。

  方法四用①~④代表4个球队,两两一组,写出6组搭配方法,即①②、①③、①④、②③、②④、③④。

  4.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找,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通过找出题中关键句“每2个球队踢一场”,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了解比赛规则,化难为易,进而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

  5.做一做。

  (1)完成教材103页1题。

  学生实际演示一共要通多少次电话。

  (2)完成教材105页8题。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硬币模拟操作,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结果,和小组成员交流。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三(1)班要从4名同学中选择2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一共有几种选择方法?

  2.老师买来5种颜色的铅笔作奖品,本周玲玲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请玲玲选2支不同颜色的铅笔。玲玲有几种选择方法?

  3.用天平称物体,现在有1克、2克、5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三个砝码可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小学数学教案5

  [教材简解]

  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

  2、刚才——×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

  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1)将数按数位分类

  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

  (2)比大小

  多媒体显示:

  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显示:

  (3)练习并小结:

  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

  教师讲述故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

  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

  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

  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

  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1、多媒体显示63○68:

  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

  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

  (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

  (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

  (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

  3、“想想做做”第5题

  (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

  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

  (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

  (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

  (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

  (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6

  【学习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

  3、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阅读书本P112鸡兔同笼的故事,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二、探索新知

  1、阅读P113例1,根据书本提示,会用列表法求出鸡、兔各几只吗?

  (完成课本表格。)

  2、假设笼子里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脚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能列式解决吗?

  (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自己动笔,尝试用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只数的问题?

  (有困难的可参考书本P114)

  4、用假设或者解方程的方法解决P112“鸡兔同笼”问题

  (1)方程解:(2)算术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解:假设都是鸡。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2×35=70(只)

  2x+(35-x)×4=9494-70=24(只)

  2x=4624÷(4-2)=12(只)

  x=2335-12=23(只)

  35-23=12(只)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5、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友情小提示:

  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6、阅读P114阅读资料,了解下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三、知识应用:独立完成P115“做一做”,组长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四、层级训练:1.巩固训练:完成P116练习二十六第1--5题。

  2.拓展提高:练习二十六第6、7题。及P117“思考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XXXXXXXXXX(a.我很棒,成功了;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把你个性化的解答或创新思路写出来吧!)

小学数学教案7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是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和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新知探究

  (一)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学生自读课本第99页,了解;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二)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和含义。

  1、阅读p99页的内容,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税后利息: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3、结合具体实例分析

  教师课件出示:例如:小丽20xx年月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到20xx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确1.8元,共101.8元。)

  个别学生回答:

  小丽存入的100元就是本金。

  小丽实际得到的1.8元是税后利息。

  4、教师讲解:

  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5、学生阅读p99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6、教师引导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课件出示空存款凭条,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三)、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讲解计算方法:

  按照以上的利率,如果小丽的100元钱存整取三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100×2.70%×3=8.10(元)

  (3)三年后取款,小丽能得到8.10元利息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1999国家规定存款时,要按利息的确20%缴纳利息税,你能再算一算如果你存入100元,3年后实际能得多少利息吗?

  (4)学生计算后回答,教师板书:

  利息税金:8.10×20%=1.62元税后利息:8.10-1.62=6.48元

  加上她存入本金100元,到期时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6.48元。

  (5)强调:教育储蓄课免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率。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张敏把8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存期三年,到期后他一共可取回多少钱?(50分)

  2、李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3年,年利率为2.7%,到期后扣除利息税,得到的利息购买一台6000元的彩色电视机吗?(5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小组内解决疑难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你们小组内汇报一下。

  学习了利息你有什么想法?以后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

  利息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主要是通过公式的掌握教给孩子解题的方法,快捷而实用。

  教学后记:

  线与角。〔教材第89~91页及第91页第1、2(1)题〕

  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并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角,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互相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认识角并会画角。

  难点:理解线与角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量角器、尺子、课件。

  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几种线?认识哪些角?

  生1:我们学过直线、射线、线段。

  生2:我们认识直角、锐角、平角、钝角、周角。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线与角”。(板书课题:线与角)

  1.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课件出示:

  师:你能说出上面的图形各是什么吗?

  生:直线、射线、线段。

  师:你能找出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辅导。

  先请学生汇报结果,再给出下表,让学生完成。

  端点个数能否度量

  线段

  射线

  直线

  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联系?(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它们的边是直线还是线段?(线段)

  师:角的.边是直线吗?

  生:不是,角的边是射线。

  2.角的整理与分析。

  (1)让学生自己任意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画的角说一说,关于角,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角)

  教师画出一个角。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师: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怎样画角?

  师:按角的度数,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生1:由一点出发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符号是“°”。

  生2: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生3: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师:锐角是怎样的角?(教师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特征)

  师:大家能画出其余几种角的图形并说出它们的特征吗?

  生:锐角是小于90°的角;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

  3.垂线和平行线。

  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生:相交(互相垂直与不垂直)和平行。

  师:小组内互相说说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平行线。

  教师分别画出一组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直线。

  生1: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作互相垂直,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生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师:平行线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生:处处相等。

  师: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生1:能正确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生2:能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线与角

  1.线

  顶点个数能否度量

  线段2能

  射线1不能

  直线无不能

  A类

  1.填空。

  (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2)两条直线相交组成4个角,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那么其他三个角是(  )角,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3)6时整,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度数是(  )。

  (4)(       )决定了角的大小。

  (5)135度角比平角小(  )度,比直角大(  )度。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

  估算。(教材第77~78页)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估算的作用。

  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叙述估算的过程。

  难点: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课件。

  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第2个主题图。

  师:根据你估算的结果判断应该去哪个影院看电影。

  生:应去星华影院。

  师:六年级大约有多少人?

  生:大约有270人。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估算”。(板书课题:估算)

  师:在生活学习中,哪些时候要用到估算呢?

  生1:买东西的时候要估算带的钱够买几件商品。

  生2:计算前可以进行估算。

  生3:计算后可以用估算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那么刚才那道题大家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请你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生1: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40,40×6是24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生2: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50,50×6是30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生3:我的估算方法是把几个班的人数都看成45,45×6是270,所以应去星华影院。

  师:大家都很棒,说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希望大家在解决其他问题时也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生:进一步理解了估算的过程,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A类

  1.估一估下面各题的结果,并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4200-500=3600  891+208=1100  404÷4=11  39×49=20__

  2.解决问题。

  (1)电影院有31排座位,每排36个,育英小学980名同学去看电影,座位够吗?

  (2)一本故事书有268页,小明每天看35页,一周能看完吗?

  (3)师徒两人共同加工458个零件,师傅每天加工35个,徒弟每天加工30个,8天能完成任务吗?

  (考查知识点:估算的意义;能力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会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B类

  某校组织学生春游,若租用45座客车,则有15人没有座位,若租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则余一辆空车,其余刚好坐满。已知45座客车租金为220元,60座客车租金为300元。

  (1)这个学校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怎样租车最划算?

  (考查知识点:估算的应用;能力要求:利用估算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略

  2.(1)够(2)不能(3)能

  B类:

  (1)240人

  (2)租4辆45座客车和1辆60座客车最划算。

  教材第77页“巩固与应用”

  1.够不够

  2.略

  3.49≈50 50×30=1500(字) 15001528不能

  4.略

  5.小女孩儿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大,小男孩儿估算的结果比精确结果小。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师:上节课,我们和1000以内的数交上了好朋友。你认识了哪些数?知道了什么?

  师:我们来找找自己身上的数,今年你几岁?知道老师的年龄是几岁吗?

  师:谁的年龄大?

  生:老师的年龄大。

  师:你怎么比较的?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二、教学新授

  (一)出示教学挂图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师:你能想到些什么?

  师:杉树和松树比,哪一种多?你怎么比较的?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1、因为312是三百多,285是二百多

  2、因数312是由3个百、1个十和2个一组成,它比300大,285由2个百、8个十和5个个一组成,比300小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312在285的后面,所以312大于285;

  ……

  (二)试一试教学

  师:柏树279棵,比松树多还是少?

  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能么想的'?

  师:如果要比较286和285的大小,你会怎能么想?

  (三)总结比较方法

  师:怎样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先看哪一位,再看哪一位?最后看哪一位?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把每个计数器所表示的数写下来

  对照计数器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说说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结合各题中具体数的特点,相应地总结比较方法;

  3、想想做做第3、4题

  看图、读题

  师:这道题中已知的数量是什么?

  要我们选择的数量是什么?

  这两个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你是怎能么想的?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别的答案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4、想想做做第5题

  师:选择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四、课堂作业

  659○956100○1000290○209

  103○98482○484559○480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练习二 Px。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3)初步向学生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1)向学生渗透爱家乡,共建美好家园的思想。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大家特别喜欢的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瞧,他们来了!(课件出示蓝猫和淘气)那么蓝猫要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蓝猫:这些运动现象你们见过吗?)

  提问:(课件分别出示运动中的缆车、轮船、风车、电梯、电风扇动态画面)这是什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引导观察它们运动的线路)

  提问:看完这些运动现象,它们运动时的样子一样吗?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分分类?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把他们分在一起?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把像轮船航行、电梯上下这样从一个位置(贴图)沿着直线运动(贴图)到另一个位置(贴图)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出示课题和板书课件动态演示)

  教师:知道了什么叫平移,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小朋友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也是平移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就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研究平移。瞧!这就是智慧岛,我们的船从港口出发了!(课件演示)

  提问:我们的.船在做什么运动?朝哪个方向平移?那怎样才能知道船平移了多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出示格子图)那你们就数一数我们的船从出发向左平移了多少格子。虚线代表到达的位置,实线代表出发的位置。你数的是几格?还有没有不一样的?那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船重合了没有?能不能只数他们中间的格数?5、6、7答对了!我们的船向左平移了7格。

  讲述:就在我们到达智慧岛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我们听听看到底怎么回事?(蓝猫说:“我站在船头,经过的路长一点。”淘气说:“不对,不对,我停在船尾,我经过的路长一点。”)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竟谁说的对?谁经过的路长一些?

  提问:用什么办法就知道谁说的对了?我们请1、2两组数蓝猫,3、4两组数淘气。(课件和学生数的过程同步)你们数的是几格?你们呢?都是7格,他们向左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

  提问:老师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蓝猫和淘气站在船上的其他位置,平移的距离又是谁长一点呢?(课件展示蓝猫和淘气换了一个位置)

  任务:我们请1、2两组数淘气,3、4两组数蓝猫。你们数的是几格?你们呢?

  小结:原来他们换了位置后向左平移的距离还是7格,经过的路又是一样的。

  讲述:这些点都在船上的不同位置,有各种颜色,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颜色的点,选好了吗?你选的是哪个颜色的?在到达位置的这个点在哪儿?请你指一指。每位同学观察自己选的点,数一数你观察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

  提问:你选的是什么颜色?平移了几格?还有谁选的点和他不一样?几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左平移了7格,正好是和我们的船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或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就行了。

  教师:看!智慧岛漂亮吗?漂亮在什么地方?由于智慧岛太漂亮了,小狮子正在忙着给自己找一个更好的地方住呢!你说他搬哪儿好呢?

  要求:我们小朋友这儿也有这张地图,老师把他的家平移到这儿,你知道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吗?你是怎么数的?你观察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在到达的地方的哪儿?数一数

  提问:还可以向哪个方向平移?你愿意把他的家平移到那里就平移到那里!你是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为什么?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我们已经帮助小狮子搬好了家,我们该离开智慧岛了。但是蓝猫大哥却迷路了,你们愿意帮他走出森林,到达港口,回到我们的船上吗?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