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植树问题》

时间:2024-04-07 13:19:29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植树问题》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植树问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植树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植树问题》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CAI课件、纸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原型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请你伸出手张开手指,你看到数学了吗?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时评价,如果学生只说“手”或“手指”,指出“这不是数学”,并说“希望能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如果学生说“五个手指”,老师肯定他具有数学的眼光。)

  师:还看到什么?

  师:老师还看到一个数字,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4”。谁知道,这个“4”指的是什么?(4个“空”,这里的空用数学语言说就是手指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板书:间隔

  师:手指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师:你能表示出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我们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手指数=间隔数+1)

  板书:手指数=间隔数+ 1

  2.师:我们认识了“间隔”,知道了手指数=间隔数+1,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数学中它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植树问题。大家有兴趣吗?

  二、构建模型

  1.动手操作、探究问题1:

  (1)师:说到植树,刘老师还真想请大家帮个忙。我们学校门前的道路施工已经完成了,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进校门那条路上种上一些树,怎样种比较美呢?是随便种呢还是等距离种呢?(等距离)那需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些什么?(这条路有多长,间隔多少种一棵)孩子们很会思考,这些信息学校已经收集清楚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问题1:川益小学要在校门外马路的一边植树,这条路全长150米,每隔5米栽一课树(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审题:谁来读一读题目。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两端要栽”什么意思?

  (板书:两端要栽)

  (3)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4)反馈答案。

  方法一:150÷5=30(棵)

  方法二:150÷5=30(棵)30 +2=32(棵)

  方法三:150÷5=30(棵)30 +1=3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这需要验证。咱们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我们用这条线表示小路,因为“两端要栽”,先在左侧栽上1棵,画上一棵,隔5米栽1棵,隔5米再栽1棵,隔5米栽1棵。…………(5棵处师做晕的动作)隔5米再栽1棵……

  师:我们栽了多少米?(30米)这么久才种30米,一共要种150米。如果要一棵一棵地栽下去,你有什么感受?(太麻烦)

  师:对呀,老师的手都画酸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简单的例子来研究它们的规律,然后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大家想用这种方法试吗?

  (5)画、写发现规律。

  师:我们把150米改为20米。一齐读题: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处理:

  ①请你用画图的方法模拟栽一栽,算一算。师巡视时把提醒:画好的孩子数一数,你画的是20米吗?

  想一想,20米里面有几个5米?

  ②请你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一共栽了多少棵树?你是怎样算的?

  要求:小组长认真组织,一个一个轮流说,其他同学注意听,评价并补充声音

  小一点,组内4个人听见就行。

  ③谁来说一说怎么算的?20÷5+1=5(棵)

  你是怎样画的图呢?(抽生板演)

  ④20÷5表示什么?(20里面有4个5米)

  这个4相当于“手指问题”中的什么数量?(间隔数)

  ⑤为什么还要加上1?

  ⑥师讲解(指图)用红粉笔改

  每间隔5米栽1棵,20米里面有4个5米,栽上4棵(一棵一棵演示)因为两端都要栽,最后一棵已经栽好了,最左端还要栽1棵,所以加1棵就是加上最左端的一棵。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植树问题》2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习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 2号 3号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

  a. 两端都设有电线杆。

  b. 两端都不设电线杆。

  c. 只在一端设电线杆。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

  三、应用练习

  (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植树问题》3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和植树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比较的方法,找“植树问题”的规律。

  【学期与教材分析】: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等,其目的在于通过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同的教师在处理植树问题的教学上各有差别,而俞正强老师,一个衣着朴素、老式的布鞋、光亮的脑门、憨厚的笑容,对“植树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见解,他抛开课本给出解决植树这类型问题的方法,从练习题的引入出发,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从而初步认识植树问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为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俞老师从简单的习题着手,进一步联系到生活中的植树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练习引入,构建新知。

  课前创设简单易懂的题目“20米,平均每5段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0÷5=4(段),紧接着引出例题“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学生列出算式20÷5=4。

  俞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询问,为什么用除法?问题(1)中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练习中,突现知识的起点----平均分。而不同点又是什么?一是求点数,一个求线段。那么一共可以栽几棵树呢?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一共可以栽4+1=5(棵)树,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展开教学。

  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俞老师多次引导学生观察、假设、思考,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端点,也就是要在5棵树。使学生发现和理解,植树问题并非简单的除法就可以解决,植树问题种在的地方就是点,而非线段上,接着俞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生活中哪些人把什么做在点子上?学生通过思考后纷纷答道:电线杆、垃圾桶、栽花、纽扣、排队等,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俞老师提出问题“段数和点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树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体验是构建的基础,俞老师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理解植树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让一排学生当“点”每2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树?转变为如果路尽头有了一座房子,我们该怎么植树?如果路的头尾各有一个房子,又怎么植树?栽几棵?简单实在的实际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良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了,本节课也因此达到了升华。

  总之,本节课,以学生的设计为出发点,通过线段这一简洁、直观的方法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进而透过现象发现不同情况下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俞老师没有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真正是一节难得的常态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植树问题》】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下册《植树问题》教案02-12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12-27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相差问题02-18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学情分析方案(精选6篇)04-26

《植树问题》教案(通用15篇)02-2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03-03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5篇)01-14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精选16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