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3-27 10:53:56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5篇(集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15篇(集合)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2、3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运算,并能用计算器探索发现规律。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探索规律等。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探索规律等。

  教学过程:

  回顾与整理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我们复习一下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在这个单元

  中,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生答,师板书)

  2、师:计算器上有很多按键,你还记得他们的功能吗?(课件出示、生答)同学们记性真好!

  师:这些功能按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板书)你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那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算完一题就迅速说出答案,不可以提前做哦!

  师:最后两题的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答)要看清楚运算顺序。

  师:在这个单元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生答)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来探索和发现规律(板书)

  二、练习与应用

  1、师:整个第四单元我们主要就是围绕这个三块内容学习的。看来同学们对这个单元的了解还真不少!接下来老师要跟大家来做个游戏了。看看大家到底学得怎么样?(课件出示)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勇闯智慧岛。这有四座岛屿,每个岛屿上都有对应的题目,只有顺利答题才能获得小红旗插在岛屿上。同学们有信心攻岛吗 (生答)你们想先闯哪座岛屿

  师:第一座岛屿后面就是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找规律”。

  师:(师读题)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在这,我们为了方便,就用读各位上数字的方法来读数)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答: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就乘几)

  师:(师演示)这样纵向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横向的规律是什么呢?(生答)

  师:我们在做找规律的题目时,要多方面考虑,不仅要纵向考虑,还要横向考虑。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攻克一座岛屿,可以插上一面小红旗了。接下来你们想闯哪座岛呢?

  2、师:请一位同学们读一下题目。要想知道李伟带的钱够不够,必须先做什么 (生答)那他花的钱都反应在哪了呢 (生答:发票)这张发票该怎么填呢?在填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生答)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注意点来填写发票。

  师:(投影展示)我们来看这几张发票,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师:发票填好以后,这道题目结束了吗 还要进行比较。发现李伟带的钱是够的,最后写上答句。

  师:像这样的需要填写发票的题目,同学们在平时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发票中物品的数量和总金额大写的写法。

  师:恭喜大家又顺利攻下一座岛屿,插上了一面小红旗。接下来我们要闯哪座岛了呢?

  师:(学生读题)可以先和同桌讨论一下,再自己试着算一算,框一框。

  师:有结果了吗?这9个数和中间数有什么关系?(中间数的9倍是这9个数的和)

  师:那9个数的和是207,怎么找到这9个数呢?(只要把207除以9就可以确定中间数)

  三、探索与实践

  4、师:通过同桌合作,我们一起找到了这道题目的规律。

  师:同学们的实力真是不容小觑啊!又顺利攻下了第三座岛屿,只剩最后一座岛屿了,有信心把它拿下吗?(生答)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并思考一下有什么规律,看谁找得又快又对。

  (横向:第二个乘数减减数的得数就是结果中1的个数。纵向:第一个乘数每次多一个数,第二个乘数不变,是9,减数每次少1)

  师:同学们真棒!最后一座岛屿的题目可不止这样哦!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目。(课件出示)

  师: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每一组的前三题,再根据规律写出后一题和第三组题目的结果。如果在探索规律时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前后四人讨论一下。

  师:看来最后一座岛屿的题目的确有难度哦!不过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也被我们攻克了,顺利拿下4面小红旗,为自己鼓鼓掌。

  5、师: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准备给你们开展一次“抢答比赛”。题目出示后,算出答案快速告诉老师。

  师:做完这些抢答题,你有什么想法?(生答)

  师:计算器是很方便,但是不是计算器一定算得快呢?也不一定吧!得看题目而定。

  四、评价与反思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用计算器计算》这个单元,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生答)

  师: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合理运用好计算器,让自己的数学学得更好!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 +60= 80-60+200=

  100+400+50= 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

  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72-6= 300+20 900-

  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个

  3 8 0

  + 5 1 5 0

  9 3 0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如十位相加为13,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550-38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个

  5 5 0

  - 380

  1 7 0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550-380,个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十,是15个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当十,合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2)教师指名回答,说说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小组内以开火车的方式说答案,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4、完成“练习三”第4题。先说说解题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 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 新知学习

  1、 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3、 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4、 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三、 练习

  1、 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 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 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板书:

  课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主题:

  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通过探索小组活动,学生将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正确口算和笔算小数除以小数。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加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出示例5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分析。询问学生,他们了解了什么信息?他们能想到哪些问题?举例:妈妈用元买鸡蛋,问买了多少千克。学生思考列式的方法,询问他们如何使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进行计算,探究其与普通除法的差异。

  二、教学新课

  展示例5。小组讨论:学生自由讨论他们如何计算小数除法。教师巡视指导。分组汇报:将被除数与除数转化为角,再计算。将被除数和除数乘以10,然后转化为整数除法。解析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是将除数转换为整数。出示竖式,并对竖式进行解释。

  三、总结和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强调小数除法需要将除数转化为整数。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探索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

  指出:如果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一位,则商不变。

  7、独自完成计算并进行集体核对。

  请解释一下如何确定商中小数点的位置?(需要将被除数的小数点和商中的小数点对齐)

  8、总结方法。

  在小组中,请解释如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换成除数是整数的'乘法?

  (首先移除除数中的小数点,将除数转换成整数,移动除数小数点的位数并将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然后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9、验证结果。

  如何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可以用乘法检查)

  请学生验证此方法的正确性。

  10、完成练习第一题。

  独自填写。

  当小数点移动到3位时,它会右移几位?被除数会移动到哪里?

  11、完成练习第二题。

  请进行口算演示。

  如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换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7题的练习。

  除法可以转换成什么?

  请说明:即使是口算一个数除以一个小数,也需要将其转换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完成第17题的练习。

  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第17题的练习。

  请进行独立计算并进行比较。

  从上到下,商如何变化?原因是什么?是否发现了某种模式?

  4、完成第17题的练习。

  请学生进行独立计算,并进行集体评估。

  5、完成第17题的练习。

  请仔细阅读题目并理解其含义。

  请进行独立计算,并进行集体评估。

  请分享您的想法。

  6、完成思考题。

  (1)如果用电正好是100千瓦时,则电费应为52元。

  (2)小明家实际支付了多少元?这意味着他们使用了多少千瓦时的电?

  必须首先求出超出的用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1元 ÷ 单价 = 21千瓦时

  (4)总千瓦时为:21加100等于121千瓦时。

  四、课堂学习

  在这一节课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你能够解释如何进行小数除法吗?请分享一下你对今天的学习表现的感受。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能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重点:

  1、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2、 寻找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难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

  学生学情:通过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学生对于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1/3以上的学生也已能较熟练的背出9的乘法口诀。因此课的教学重点不在放在对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上,而重点放在对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的寻找上,以便解决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受,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用具:卡片,作业纸,磁石

  教学过程:

  一、 对口令导入

  1、 师生对口令 6~8的口诀

  2、 今天我们一起用以前编口令的方法去创编9的乘法口诀,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9的乘法口诀应该有几句?(板:9的乘法口诀)

  3、 拿出白纸,请你自己来编一编9的乘法口诀,看谁编得最快最好。

  二、 自编口诀

  1、 巡视学生编的过程,板书:

  一九( )

  二九( )

  ……

  九九( )

  2、 验证口诀,明确口诀意义

  这些口诀中,你最喜欢哪一句,用你喜欢的图形(●▽☆□)画出口诀的意义。

  3、 自我介绍作品

  一行行看表示……

  一列列看表示…… 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

  随机板书:

  1)、 一九得九 1个9 9个1 1×9=9 9×1=9

  五九四十五 5个9 9个5 5×9=45 9×5=45

  九九八十一 9个9 9×9=81

  2)、 不全口诀所表示的乘法意义

  1×9=9 9×1=9

  9×2=18

  9×3=27

  9×4=36

  9×5=45

  9×6=54]

  9×7=63

  9×8=72

  9×9=81

  3)、齐读口诀

  我们用自己作图证明了这些口诀都是正确的,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4)、试背口诀,你认为哪一句最难背,对口令,抽背。谁能帮帮某人,熟记口诀。

  三、 寻找规律,熟记口诀

  1、 重要的规律有:积的十位数比其中一个不是9的因数少1。

  再背5×9时,就可以确定积是四十多。

  积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和是9

  9×1=9 比10少1

  9×2=18 比20少()

  9×3=27 比30少()

  以下这些乘法口诀算式中的积又比几十少几呢?

  2、 背诵9的乘法口诀

  1) 背一背你认为难背的口诀——〉抽背,对口令

  2)手指上的9的乘法口诀:师演示,弯曲手指的左边,右边又表示什么?

  四、练习提高

  1、片口算

  i.想口诀,说得数

  ii. 直接说出得数(抽几道所意义)

  1. 出下面各数分别是9和几相乘的积

  45 72 36 54 81 18 63 27

  3、 填( )

  ( )×9=72 9×( )=27

  7×( )=63 5×( )=45

  ( )×( )=36 ( )×( )=18

  4、 思考题 □里最大能填几

  □×9〈74 □×9ㄑ37

  9×□ㄑ65 9×□ㄑ46

  小结:

  今天,小朋用你的聪明自己编出了9的乘法口诀,发现了许多规律,你觉得9的乘法口诀好玩吗?下课以后,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对口令,看谁的反应最快,下节课我们来比一比,怎么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一九得九 1个9 9个1

  二九十八 2个9 9个2

  三九二十七3个9 9个3

  四九三十二4个9 9个4

  五九四十五5个9 9个5

  六九五十四6个9 9个5

  七九六十三7个9 9个79×6=54]

  八九七十二8个9 9个8

  九九八十一9个9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课本72~7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并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有自己学数学的兴趣。

  3、理解凑十法的含义,在游戏中培养与人合作的观念,并且有互相谦让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我和大家一起做游戏,我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老师用凑十的方法和学生做游戏。)

  2、揭题。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聪明的你们能够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我通过数数,知道共有14瓶牛奶。

  师:让我们列个加法算式。

  生1:9+5。

  生2:也可以是5+9。

  师:对,可以列两个算式。9+5=?你会算吗?

  二、合作探讨计算规律

  1、动手操作。

  师:你能用什么办法很快知道这一共有几瓶牛奶?

  生1:我是1个1个数的。

  生2:我注意到一个箱子里有10格,一行有5格,2行有10格,再加上4格,就是14格。

  生3:我有更简单的方法,左边格子只差1个就是10格,可以从右边拿过来1个,那右边就剩下4个,一共加起来就是14个。

  师:现在根据你们所想的方法,用小棒试着摆一摆。

  (学生各自操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操作过程。)

  指定一个学生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我是这样摆的:右边已经有9个,从左边的5个格子里拿出1个放进去,盒子里就正好是10个,左边还有4个,这时可以很快地看出一共有14个。

  师:为什么你先拿1个放在格子里?

  生:因为9和1 好朋友正好凑成10。

  师:箱子里原来有9个,再添上1个正好是10个,这种方法也叫“凑十法”,要把9凑成10,就要想9加几得10。9和1得10,就从左边的.5个中放进1个,和9个凑成10个。

  板书:9 + 5 =

  1 4

  师: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十吗?

  生:5的好朋友是5,5 + 5 = 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了,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 9 + 5 =

  4 5

  师:要算9 + 5 等于几,可以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也可以把9分成4和5,5和5等于10,10再加4等于14。

  2、试一试。

  9 + 3 = 7 + 9 =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师;9 + 4 = ?请你们在图上用小棒圈一圈。(教师应先做示范,引导学生明白此题是用凑十法,鼓励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数或拆小数等。)

  师:4可以分成1和3,3和1,还有2和2,为什么你们在算4 + 9的时候要把4分成3和1,而不分成2和2呢?

  (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凑十法”的思考方法。)

  2、比比谁算得快。

  9 + 5 = 9 + 6 = 9 + 9 = 9 + 8 =

  (学生独立完成,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通过实物操作帮助计算,然后集体反馈计算方法。)

  3、“小猫数鱼”

  师:有只小猫今天可高兴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看到了鱼缸里的鱼。

  师:对了,小猫看见鱼高兴极了,你们猜小猫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小猫在想:“这里一共有几条鱼?”

  师:小朋友你们都来帮忙吧,写个算式来告诉它。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生1:可以列为:9 + 8 = 17

  生2:也可以这样列式:8 + 9 = 17

  师:你能告诉小猫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1:我是这样算的:9和1凑成10,从8里拿走1,就剩下7,10加7等于17。

  生2:我们可以教小猫一只一只地数。

  生3:也可以这样想:8加2等于10,从9里拿走2,剩下7,10加7等于17。

  四、数学游戏“找朋友”。

  1、首先让学生弄懂题意,明白中间的9要与1到10这些数交朋友。

  2、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写出算式,应鼓励学生要按顺序书写。

  3、具体反馈。

  五、

  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是9加几,得数都超过10,在计算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凑十法)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习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长方体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简单分析统计图。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第二步:确定直条和间隔的宽度;第三步:确定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直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多媒体课件第2页)谈话:自古至尽,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山清水秀,名山众多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名山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今天,老师把其中的五座名山给同学们搬来了。(展示课件第37页:五座名山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简单了解五座名山海拔高度,感受祖国山川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条形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8页)出示问题:你能很快说出哪座山最高吗?

  (设计意图:为下面研究条形统计图做铺垫。)

  (展示课件第8页: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统计图)出示问题: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从统计图中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初步分析图,感知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简单概括条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展示课件第9页:四幅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学习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出示课件第10页的问题:该怎么画条形统计图呢?)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制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评价,出示制图步骤。

  (3)(展示课件第11页)出示例题,指名读出例题统计表中的数据。

  教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画图。(教师课件演示制图步骤)

  (4)幻灯机展示学生学生画图,及时给予评价。对于不规范的图给予指导,画图难点集中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图,亲身感受画图的难点,教师针对难点集中指导,让学生突破本课难点)

  3、引导学生简单分析统计图

  (1)(展示课件第12页)游戏:你来问 我来答

  出示问题,让学生选择问题,指定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的能力。此环节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有学习疲劳的感觉。)

  4、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展示课件第13页: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对比)提出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哪一种方式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第14页)让学生依据统计表中给出的数据画一幅条形 统计图。

  2、(出示课件第15页)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强化教学重点,突破画图难点)

  3、(展示课件第16页,出示问题: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告诉我好吗?)

  (设计意图: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提高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11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小学数学教案12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秒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

  1、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技能目标:能运用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的开放(创设情景)

  1、游戏入手,请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

  2、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认为无误后,学生尝试。

  3、思考: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猜数活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带着欢快、带着激情,在和谐、宽松、活跃的开放氛围中,立刻引起好奇性,他们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以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展开的开放

  1、探求知识

  ①请学生说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想:你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个位上的数字有关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按照学生的口答板书)

  12、15、18、21、24、27、30、33、36、39、42

  议:这些数的个位上数字有特征吗?

  (个位上的数字是0、1、2、3每个数字都有)

  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来考虑,有可能吗?

  ③任意写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62

  让学生变换数字的位置,问:你发现了什么?

  再把黑板上所列的两位数也调换一下数字,想一想,能不能被3整除?

  (被3整除的数,交换数字的排列顺序,仍然能被3整除。)

  2、形成共识

  ①引导:能被3整除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否关系?

  ②分组交流,发表观点:

  (初步认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一个数的各位上数字的和有关)

  ③用上面的方法判断下面的数能不能被3整除。

  54 372 454 837

  (判断后,通过演算验证)

  ④学生看书释疑

  议:书上用什么方法推导的?怎样记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开放了教学思路,充分重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体验。这一阶段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通过学生猜想、举例尝试,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接着通过交换数字的位置,使学生有模糊的认识,但仍然没能发现特征 ,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2、通过计算各数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3、通过交流,教师点拔,学生自我释疑,形成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

  三、应用的开放:

  1、应用知识:(学生独立完成)

  ①下面哪些数能被3整除,为什么?

  45 51 111 201 437

  ②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多位数

  2、开放提升:

  ①在下面每个数中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

  23□5 127□ 3□6□ 5□□0

  ②你能写出几个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数吗?想一想,有何特征?

  ③你能去找到能被7、11、13、4、9等数整除的特征吗?

  设计意图: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与延伸,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安排了两个层次:

  1、主要是为了关注学困生,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及已掌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2、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完成,特别在互相启发下,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4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求出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向学生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联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教学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具准备】简易多媒体、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空心实物各一个。

  【学具准备】三种空心圆锥和圆柱实物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2、求下列各圆柱的体积。(口答)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

  (2)底面半径4分米,高是10分米。

  (3)底面直径2米,高是3米。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出了圆柱的体积,那么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教学

  师:圆锥的底面是什么形状的?什么是圆锥的高?请拿出一个同学们自己做的圆锥讲一讲。

  生:圆锥的底面是圆形的。

  生: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你能上来指出这个圆锥的高吗?

  师:很好,因为圆锥的高我们一般无法到里面去测量,所以常常这样量出它的高。

  师: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略)

  师:对。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请同学们拿出一对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研究出等地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把你的想法放在小组中交流,再分工进行实验。下面我们采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边说边演示),先在圆锥内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现在我们分小组做实验,大家边做边讨论实验要求,如有困难可以看书第23页。

  出示小黑板:

  1、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么算?体积公式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你们做实验用的圆锥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权的1/3。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得出这个结论的同学请举手。(略)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先在圆锥内装满沙,然后倒人圆柱内。这样倒了三次,正好将圆柱装满。所以,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说得很好。那么圆锥的体积怎么算呢?

  生:可以先算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就是圆锥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公式。

  生: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1/3sh。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同样实验请同学认真看一看。想一想有什么话对老师说吗?请看电视。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42页,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圈圈划划,并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很重要。

  生:我认为这句话中"等底等高"和"三分之一"这几个字特别重要。

  师:大家说得很对,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如果底和离不相等的圆锥和圆柱有没有三分之一这个关系呢?我们也来做个实验。大家还有两个是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请同学们用刚才做实验的方法试试看。

  师:等底不等高或者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师:可见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关键条件是等地等高。

  师:下面我们就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个关系来解决下列问题。

  例l: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两名学生板演,老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做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他做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绝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那么这位同学做错在哪里呢?(指那位做错的同学做的)

  生:他漏写了1/3。用底面积乘以高算出来的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还要再乘以1/3。

  师:对了。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即V=1/3sh。我们在用这个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要特别注意,1/3不能漏掉。

小学数学教案15

  课题: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二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例3、例4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十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张物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会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书的笔算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用第39页例3的挂图,复习用口算卡片,学生用计数板(学生学具卡片第5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教师出事下面的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30+50 700×6 9000-4000 640÷2

  510-30 3000×3 420÷2 420÷6

  指名说一说在口算“420÷2”和“420÷6”时,各是怎样想的。

  2、 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4)56”“7)56”,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并让学生说说这两道题商写的位置为什么不同。

  二。、新课

  1、 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128÷4”及演示图。

  教师让学生拿出像例3演示图那样已经剪好的计数板,并动手将128个方块平均分成四份。

  教师:谁能说一说求128除以4的商是怎样想的?

  教师:例3中被除数最高位是1个百,1个百除以4,不够商1个百,怎么办?

  由于学生在口算除法中,学过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商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启发学生想出:把1个百看成10个十,与十位上的2个十合并,一共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4得3个十。

  教师:谁能说一说商3个十的3写在商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因为12个十除仪4得3个十,所以应在商的十位上写3。

  教师边板演边说明:用除数4去乘3个十,积是12个十,表示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12下面。12减12得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8,要落下来继续除。

  教师:谁能说一说各位上落下来的8怎么继续除?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因为8除仪4得2个,所以要把2写在商的个位上。

  2、 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商的第一位数的书写位置和竖式的写法是否正确。然后共同订正,最后总结一下竖式的.写法。

  3、 教学例4。

  教师出示“185÷5”让学生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订正之后,将185÷5改写成184÷5,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并想学生说明在横式中余数的书写格式。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从哪一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数比除数小,怎么办?

  教师: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师:每次除得的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然后,师生一起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A、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书3,如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B、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C、 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接着让学生看书上第40页的法则,并齐读一遍。

  5、 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订正十,抽出一道题,让学生结合计算过程说一说除法法则。

  三、 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1—3题。

  1、 第一题,让学生自己做,并请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订正时,注意纠正学生书写格式及计算步骤上出现的错误。

  2、 第2题,也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订正时,结合某一题的计算过程指明说一说除法法则。

  3、 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限定做题时间,教师学时,了解学生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 小结

  教师:谁能说一说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最好让学生齐读书上除法法则。)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1-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4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