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时间:2024-11-06 18:46:11 林强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通用10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题。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2、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口算。(投影出示)

  112+59= 123-39= 203+99= 128-99=

  2、 口算。

  第一组:78-16-14= 80-18-12= 95-25-15=

  第二组:78-(16+14)= 80-(18+12)= 95-(25+15)=

  教师:通过口算这两组题你有什么体会?(学生: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学习例1。(投影出示)

  例1: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教师: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答:还剩134页没看。

  学生说一说解答的理由。

  引导观察:这几种解答方法哪个更简便些?为什么?(学生回答)

  2、 练习。

  出示:528-53-47

  观察:这道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汇报交流:因为53与47的和是整百数,从528里面减去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独立解答,投影出示: 528-53-47

  =528-(53+47)

  =528-100

  =428

  小结:刚才我们对减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进行了学习,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计算一些从被减数以此减去几个减数时,要先认真观察几个减数的和是否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如果是整十、整百、整千数,就可以用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几个减数和的方法进行简算。

  (三)教学例2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

  在提出的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

  明确: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汇报结果:

  方法一: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 56+31+24=80+31=111(元)

  ② 56+31+19=56+50=106(元)

  ③ 56+19+24=80+19=99(元)

  ④ 31+19+24=50+24=74(元)

  方法二: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 130-19=111(元)

  ② 130-24=106(元)

  ③ 130-31=99(元)

  ④ 130-56=74(元)

  2、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交流解决第一个问题后讨论第二个问题。

  汇报:(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

  100-48-47 100-(48+47)

  教师也可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学生回答)

  (四)巩固练习

  1、 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后两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读题后说说他的理解,再列式解答。

  3、 练习七的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让学生熟悉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解答。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3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总体感觉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册共八个单元,整册教材中最难教,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单元。其中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1、用好情境素材,为推导运算定律服务。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老师们要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27、28、

  但作为例题所呈现的有些情境过于有针对性,造成学生在这个具体情境中能推导出运算定律,而离开了情境进行纯粹的简便计算,却无从下手。最明显的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对于它的灵活运用,很多学生有困难,更谈不上逆向运用了。(书36页)

  而乘法分配律又是本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所以一定要在练习中做适当的拓展。

  可补充如:98×101

  97×6+97×3+97

  2、要尊重学生差异

  不要过分强调用最优化的“统一”的简便方法,允许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慢慢达到最优化。因为一方面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灵活性较强,是学习难点。另一方面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最简方法进行计算,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差异性。最典型的是44页

  书中介绍了这样两种简便方法。实际教学状况是:

  第一种在成人眼中认为最方便的方法,用的学生不多;

  第二种方法学生很不喜欢,有些学生还理解不了;

  采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最多,(10+2)×25。

  我们试着去分析学生的思路,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诸如25×4=100;8×125=1000等一些常见的.“两数相乘能得到一个整百整千数”不够敏感,导致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运用不熟练。

  又如,比较:a-(b-c)a+(b-c)两种计算形式去掉括号,运算符号会发生什么变化?对于这个单元的教学我们还可以适当参照相应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体系(象省编教材),做到择优录取,为我所用。

  3、要关注拓展、变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教材中第三小节运用简便方法来计算的知识点十分集中,学生刚开始很难正确、科学地加以判断,而有些知识点是出现在练习中的,作为教师需要作为补充例题加以教学。

  (1)关注运算定律以外的一些简便方法:

  如书P42(5)25+75-25+75这一题可以用抵消或移项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连加、连乘。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补充如:856-98;438+99等可以简便计算的例题。

  (2)第45页例5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算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教学进行到这里,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一直在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例5的第二种方法并不能简便,学生很不习惯。教学时,可以先不教例5,放一放,等简便计算比较熟练以后,来学习,教师还可借此让学生体会并不是所有题都能简便,要“怎样简便就怎样算”,“能简便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8页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体验从“形”到“理”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活动中,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苹果的“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理”,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苹果的“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理”。

  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小白板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短片,引出课题

  (一)播放小短片,让“苹果”走进课堂。

  (二)师生谈话,引出课题:苹果在哪里。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一)激趣设疑,感知定律

  1、分组比赛,导向问题。

  35 × 8 + 65 × 8;00×8

  这两道算式有联系吗?“35 × 8 + 65 × 8”有没有更快的计算方法?

  2、小组讨论,寻找方法。

  3、师生交流,巧设苹果。

  (1)小组汇报,展示方法的多样性。

  (2)巧设苹果,理解算理。

  35 × + 65 ×

  表示:35个+ 65个= 100个

  35个8 + 65个8 = 100个8

  =(35+65)个8

  思考:苹果可以是35或65吗?

  8是这道算式中的什么数?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生生互动:找朋友。

  (1)学生把配对成功的两道算式展示黑板,并找到算式中的`苹果在哪里。

  (2)通过“找朋友”引出字母公式。

  a×c + b×c =(a+b)×c

  a×(b + c)= a×b+ a×c

  思考:用字母表示还是用数字来表示更能概括出具有这种特征的算式?

  2、引出定律,明确特征。

  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乘法分配律”。

  思考:你能用语言来描述乘法分配律吗?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三、激活思维,应用规律

  1、金睛火眼,找“苹果”。

  (25+100)×4=25×4+100×4

  3×23+57×3=(23+57)× 3

  8×45+8×55

  (83+17)×24

  2、仔细推敲,我来判。

  (1)2×(6+5)= 2×6+5()

  (2)(25+7)×4 = 25×4+7×4()

  (3)35×9 + 35 = 35×(9+1)()

  3、能否简便,我看准。

  45×9+55×8 67×4+33×4(100+2)×23

  4、细心审题,我能算。

  18×6+42×6 45×139+61×45

  (125+8)×8 103×12

  思考:哪些算式合起来算简单,哪些算式分开算更方便?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一)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知识延伸:

  有一位同学在他的作业本的姓名栏上写着:木×(1+2+3)。

  你们知道这位同学的名字是什么吗?聪明的孩子们,请开启你的智慧大门想一想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8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并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一些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算式,培养学生采用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加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各数再加多少100?(口答)

  1824374553667289

  学生一边口答,老师一边在各数下板书出另一个数。

  提问:每组两个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多少?

  指出:如果两个数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什么叫做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什么叫做加法的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学习,同学们要弄清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能用简便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

  (2)教学第(1)题。

  板书出算式。

  提问:这里三个数连加,哪两个数可以先凑成整百数?这道题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可以这样想:137和63可以凑成2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简便计算的过程应该怎样写?(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注意强调先把后两个数相加时要加小括号)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想的?

  指出: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3)教学第(2)题。

  板书出算式。

  我们继续用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的方法来看第(2)题。

  提问:这道题里哪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数?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要先算118加182,应先把它们的位置怎么样?[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接下来怎样算才比较简便?[板书:=(118+182)+159]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板书得数)

  小结:从例3可以看出,如果在加法里有两个数正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一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百(整千、整十)的数先加,再与其他的数相加,这样算比较简便。

  2.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提问:第1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第2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可以怎样想?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2)提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一般先把哪两个数相加?

  (评析:这里的提问是为了揭示加法里简便算法的一种规律,便于学生掌握方法。)

  3.进一步研究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过去口算57+28是怎样算的?

  板书:57+28

  =57+(20+8)

  =(57+20)+8

  =85

  提问:以前学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加法,实际上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是怎样应用的?

  (2)教学“试一试”。

  我们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实际上应用了加法结合律:把一个加数看成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的和,再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十,再加几。现在,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试着应用加法结合律口算157+104。(板书:157+104)

  提问:怎样应用加法的结合律来口算?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试做,老师巡视辅导。学生口答口算过程,教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口算是怎样想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比一个整百数稍大一点时,可以把它看成是几百与几的和,应用加法结合律,先加几百,再加几,这样可以用口算,比较简便。

  4.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

  第1小题哪个数接近整百数?第2小题呢?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提问:这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当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时,可以怎样口算?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三第4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练习,每组一道题。

  集体订正。

  (2)提问:每一组里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较,有什么相

  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对照第一个算式,第二个算式实际上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个算式计算比较简便?

  指出:这里的加法简便计算,就是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起来,再接着计算。

  2.练习十三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各题里要把哪两个数先加使计算比较简便,这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练习十三第6题第一行。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一个加数如果接近整百数又稍大一点,可以用口算,方法是先加整百数,再加几。

  说明:用简便方法计算,以后熟练了可以直接口算写出得数。但现在还是要一步一步根据运算定律,把过程写出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5题,第6题第二行。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7、8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7

  教学目的:

  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先出示一组算式,然后开展男女比赛,规则:老师先出一道算式,不计算快速在第一组数中找出结果相等的'算式,并说出理由。

  结合寻找(37+63)x49相等的式子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设计比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巩固前面所学的运算定律。同时设立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悟分配律

  1.探究问题,初步感知两个算式相等内涵

  (1)课件出示教材植树情境图,寻找图中数学信息,教师提问:植树一共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不同解法,板书并说明理由。

  方法一:(4+2)x25 方法二: 25x4+25x2

  =6 x 25 =100+50

  =150(人) =150(人)

  答:一共有150人参加植树。

  (2)观察两种不同算法,发现答案一样,也就是:(4+2)x25=25x4+25x2

  接着追问:左边、右边算式,发现什么?初步感受相等两个算式的含义。

  (3)思考:你能不计算解释为什么相等吗?

  引导学生分析:左边=(4+2)个25=6个25

  右边=4个25+2个25=6个25

  所以得到左边=右边。

  (4)追问:那现在你不计算能判断出哪两个算式相等吗?

  (37+63)x49 37x49+63x49

  先同桌位互相说说相等理由,然后指名说,共同评价。

  2.举例验证,加深理解

  请学生根据发现规律,自己编写符合条件的算式,并告诉同桌位相等的理由。

  然后全班交流。

  3.归纳总结。

  根据算式,自学课本26页,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并用字母表示关系。同时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应用

  1.下面算式相等吗?为什么?(完成课本26页做一做第1题)

  2.判断下面算式是否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课本27页练习4)

  3.填空:

  36x(12+35)=( )x12+( )x12

  (24+35) x18=( )x( )+( )x( )

  27x47+73x47=( + )x( )

  (a+c)xb=( )x( )+( )x( )

  4.下面算式都能简便计算吗?

  (25+15)x4 (26+19)x37 37x27+63x27 8x(125+40)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活页练习题

  教学类型:

  随堂课

  教学过程:

  一、加法交换律

  (一)故事引入,得出猜想

  1、讲故事

  (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个饼,晚上吃4个饼,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抗议!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个饼,晚上3个饼,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个饼,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

  2、适设问

  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

  3、巧引用

  引: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也就是猴子一天一共吃的饼个数没有变,只不过是早晚吃的个数换了换。)

  4、活板书

  早上吃3个饼,板书3,晚上吃4个饼,板书4,一共吃了3+4个饼,也就是7个饼。早上吃4个饼,晚上吃3个饼,一共吃4+3个饼也是7个饼,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5、细观察

  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

  6、得猜想

  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我们可以像这样举例子。

  (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1、举实例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自备本上写一个。

  谁先来?4+5=5+4你怎么知道相等的`?左边,4+5=9,右边5+4=9,所以两边相等。所以下面请你这样说:左边4+5=9,右边5+4=9,所以4+5=5+4。谁再来说?1+6=6+1。这些都是几位数相加的例子?还有别的例子吗?12+11=11+12,这个例子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还有别的吗?100+22=22+100,这个例子又有什么不同。还有吗?我们就不说了,用……表示。

  评价: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不但想到一位数加一位数的例子,还想到一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等等,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

  2、得小结

  这时,我们通过验证就可以来下结论了,谁能说一说?

  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想简写

  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自备本上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创意,并让学生解释说明。

  4、得结论

  看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就是简单!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这就是加法交换律,请大家读一读。

  其实一年级你们就接触过加法交换律,看!数的分成,对吗?二年级也学过,笔算加法并交换加数位置来验算加法,是不是也是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

  过渡:刚刚,我们研究了两个数相加,发现了交换律,告诉你哦,数学家们研究了三个数相加,也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呢,你们想知道吗?

  1、出示定律

  请你们自己读一读,你能理解吗?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2、分析定律

  我们一起来分析。“三个数相加”,懂吗?谁来举一个三个数相加的例子。简单点的。4+6+8。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什么意思?也就是先算几加几?再加几?为了强调先算什么,老师在4+6外面加上括号。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也就是先算?再加几?我们只要怎么办?在6+8外面加上括号就行了。和不变吗?我们要计算。左边先算4+6=10再加8等于18,右边先算6+8=14,再4加14等于18,所以(4+6)+8=4+(6+8)

  3、观察发现

  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特别是什么没变?位置没变。

  4、自由验证

  那么是不是三个数相加,位置不变,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都不变呢?这虽然是数学家验证的结论,但我们学习数学要抱着怀疑的学习态度去学,别人说的就一定对吗?只有自己验证了,你才能说这个结论是对还是错。

  你该怎么样验证呢?举例子。

  就近五人一组合作交流每人举一个例子其中一个人记录。注意一定要左右算一算,看是不是和不变。

  5、汇报交流

  谁先说?左边……右边……所以……。这是几位数相加的?还有别的吗?这个例子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还有不同的例子吗?还有吗?我们用……表示

  6、事例验证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看,我们班男同学34人,女同学21人,后边还有听课的老师12人,问一共多少人?可以怎样算呢?我们可以先算男同学的人数和女同学的人数,再加老师的人数,也可以先算男同学的人数和老师人数,再加上女同学人数,还可以先算老师人数和女同学人数再加上男同学人数。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是都是求总共人数,所以和不变。

  7、得出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数学家的结论正确吗?请你读一读,看看大家这次读得懂吗?如果用a、b、c来表示这三个数,结合律怎么表示呢?谁来表示一下?

  8、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发现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我们书中的小朋友也发现了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和我们总结的一样吗?我们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统称“加法运算定律”你们都掌握了吗?下边我就来考考你们。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以手势进行判断,用手掌代表加法交

  换律,拳头代表加法结合律。)

  82+0=0+82

  ●+★=★+●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4小题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填空练习。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18+(24+82)=(18+□)+□

  小结:看来运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计算变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来是100的两个数放到一起先加,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3.那么这两题要怎么算更简便!

  25+32+4572+43+28

  四。拓展延伸

  著名数学家高斯以很快的速度算出了这样一个算式你行吗?

  1+2+3+4+-------+99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分别说一说。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3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题:

  1、你能列式计算吗?40+56=96或56+40=96

  2、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一)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

  1、 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

  2、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二)枚举中验证规律

  问题: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问题:

  1、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么?

  2、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一)尝试解决问

  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方法一:

  88+104+96=192+96=288

  方法二:

  88+(104+96)=88+200=288

  (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

  问题:

  1、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2、整体观察,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相等?(都是相同的三个数求和。)

  3、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4、先计算,再填表。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教案】相关文章: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04-24

乘法运算定律数学教案01-21

运算定律教案01-23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01-08

数学《运算定律》的教学反思05-04

加法运算定律 教案04-25

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05-02

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05-0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加法运算定律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