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时间:2024-08-29 14:34:54 禧雯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9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让学生用直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数学使人高尚——培根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拿出米尺1厘米,1厘米地数1,2,3…..99,100。教师提问:一共有多少个1厘米? 生;一共有100个1厘米

  师:那么“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4、完成练习一3-6题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

  2、学生能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米、1厘米的有多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2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设计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号数学的愿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尺子量和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二、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尺子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3、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作用,体会测量方法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想办法,在小组交流。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手

  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测量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有同学用手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同样的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选用同一种物品

  (如:课本、尺子、三角板等)再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量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1)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用铁钉测量课本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的结果。课本宽度是5个回形针的长;课本长度是5个铁钉的长度。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2)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长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1.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

  二、例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厘米和刻度尺,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的方法。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来测量音乐课本的长。

  同样长的长度测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量得同一物品的长度不一样。

  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了准确、方便而由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它什么都有什么。(数字、小格、大格和“厘米”、刻度线)在刻度尺上找到“0”,“0”在什么地方?表示什么意思。

  (0在最左端,0表示没有或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2)认识1厘米。

  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3)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用厘米量。

  (1)每人发一张纸条,请同学们估计大约有多长,用刻度尺量一量。

  (2)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教师巡视指导。

  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完成练习一第一题。集体评价订正。

  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一的第二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一起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

  4、例5;第4页例四“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米。

  2、联系生活实际,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探究测量物体的方法。

  3、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复习检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请小朋友们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检查。

  2.导入新课。

  师:有没有一种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认识米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尺,知道1名=100厘米。

  (1)教师测量黑板的长度,学生观察。注意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做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你的学生尺比一比,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可随着学生的发言适时点拨小结:

  相同点:尺上都有刻度线,都有数字1、2、3······

  教师提示:用你们的学生尺量一量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说明米尺的1厘米和学生尺上的1厘米是一样长的。

  不同点:米尺上有很多数字,一直数到100.有的米尺在刻度上没有学生尺上的短线。小结:从“0”刻度到100刻度就是100厘米,也是1米。

  板书:1米=100厘米

  2.用米尺量。

  (1)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高,学生的身高。

  (2)汇报测量结果。

  三、巩固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第3页练习。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

  6、例7例8;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才,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2、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3、培养观察、想象、操作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1)老师准备了一根绳子,提问:看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么把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2)看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得出:a.直的。B.有两个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3)出示拉直绳子———————————————

  (4)出示╲╱ 和 ___,提问:这些是线段吗?它们的长短是一样吗? 学生观察汇报。老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拿身边的物体,找一找线段和端点。

  3.连线段、数线段。

  老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小组讨论汇报。

  4.量线段的长。

  二、巩固练习。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完成《》第4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3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探究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太麻烦了!

  1.复习回顾。看看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比划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3.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

  (1)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她)的尺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看量了几次,发现了什么。

  (2)请测量的学生和观察的学生谈感受。

  二、创造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并板书课题--认识米。

  课件出示:“米”的确定与演变。

  教师介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米、m)

  (2)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教具“米尺”,并介绍:测量较长的长度要用到“米”,这个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教师边说边用米尺在黑板上画出一条1米长的线段。

  2.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1)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高、一庹与1米长进行比较。

  (2)通过观察,感受“1米”的长度。

  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通过测量,进一步体验“1米”的长度。

  让学生测量绳子,找出1米、2米、3米……分别有多长。

  3.探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估一估。

  师: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1米有这么长(指着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1厘米有这么长(边说边在黑板上1米线段的下面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段),大家估一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让学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并说明理由。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此处要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将“1米”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2)观察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数完后,教师提问: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课件展示。

  用课件展示: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1米里有10个10厘米。

  再次理解:100厘米=1米。

  三、拓展延伸,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课件展示:介绍不同的长度测量工具及其各自的特点。

  2.实际测量:完成教材上第9页练习一第5题。

  四、反馈评价,深化理解

  基础练习

  1.填一填。

  2.教材上第8页练习一第3题。

  3.教材上第8页练习一第4题。

  拓展练习

  比划30厘米、50厘米、80厘米、1米分别有多长。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比较顺利,特别是对测量,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于米的认识和1米的长度的建构,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由于测量活动学生不是很熟练,有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到测量的方法和数据的感知上,因此,有少数学生还是没有落实,要加强学生的组织教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5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二、 新课。

  1、认识毫米。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察。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讨论。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

  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设计意图:创造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

  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

  二、 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

  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啊?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

  生:……

  (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写到黑板,出现了数学课本的宽,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里(教师指着板书),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

  师:哦,对了,我们发现啊,同样是数学课本的.宽,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长度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它物体啊?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铅笔盒的高吧。

  ……(教师把结果板书到黑板)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

  师:对了,同学们观察的真好。学校课本的宽是5把小刀长,铅笔盒也是5把小刀长,它们一样长吗?

  生:……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

  三、 拓展延伸

  (该环节的被测量物体不是非常的规则,主要拓展一下估测和测量方法)

  师: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下,然后再认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

  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

  四、 联系实际,活动体验

  (该环节除了鼓励学生估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可能不是一个一个地摆,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学们在教室里头,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吗?

  五、 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每组1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分米,还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能量出我们的黑板的长度来吗?

  教师:哪两位同学愿意来量一量?(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经过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觉?

  教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以用长一些的尺子来量,用大一点的单位来量

  教师:请大家看教科书第62页的第一段话,把它读一读。 学生读后,教师拿出米尺,给同学们介绍1米的长度,认识米尺。 [板书课题:用米(m)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索新知

  1、1米的概念

  教师:每组有1把米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比,你有哪些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请小组内同学每人都把手臂伸平,用米尺量一量,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都初步感受到1米的实际长度。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教室里门的宽度约1米、日光灯管的长度约是1米、我的身高约是1米、老师课桌的长度约是1米。)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了1米有多长(举起米尺),那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呢? 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人的身高,量门、窗的长、宽,量树木的高、楼房的高都可以用米作单位。

  教师:对,量这些比较长(高)的物体或距离,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

  2、教学例1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并且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待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测量,记录。

  教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得的结果是多少。

  各小组交流测得的黑板的`长和宽的米数及测量的方法:

  (1)米尺的0刻度与黑板的一端对齐。

  (2)用米尺紧靠黑板边,量一次作上一个记号,下一次从这个记号量起。

  (3)测完后把每次测的米数加起来就分别得到黑板的长和宽。

  黑板的长约3米,宽约1米。

  三、巩固练习

  1、教学第64页课堂活动 第1题

  教师:下面我们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请大家用米尺或卷尺互相量一量身高,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的表中。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怎样测量身高?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请被测量的同学站直,用卷尺从他的脚后跟到头顶进行测量。请被测量的同学靠墙站直,用一本书平压头顶触到墙作好记号,再用米尺测量墙的这个高度就是同学的身高。测量时被测量的同学要站直,卷尺要拉直,要从尺子的零刻度算起。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参与。

  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从填好的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2、教学课堂活动 第2题

  请你找出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学生量后再告诉同学或老师,看你估计得对不对。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第2题学生填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填。

  五、反思小结

  教师: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造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

  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慢。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强调看成、作为,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二、创造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帮助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欣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形象、直观的线段内化成抽象的概念。而学生刚刚学习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 )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 )厘米的地方。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课本,从曲、直来区分线段,从过两点画一条线段等知识设计练习,不同的题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了新知,检测了教学效果。展示学生的作品,适当的赞许,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让他们用各种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线段设计更复杂的图案。】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持疑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习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

  3.揭示课题。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 m 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究疑释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 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 学生闭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 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用学生尺拼1 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2.拼一拼。 活动:要求 2 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拼学生尺,再次知道了 1 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以米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四)量黑板的长和宽

  1.学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有多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1)抽生汇报:在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时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对齐;卷尺要和黑板的边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长和宽。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五)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

  1.抽生汇报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身高?

  2.学生思考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测出本组所有成员的身高。

  4.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成员的身高。

  5.教师抽测其中一组,检验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

  三、归纳点拨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米有多长?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练习题目)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五、反思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六、课后设疑

  这节课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学会了测量规则物体的长度,那么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怎样测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下次上课请同学来汇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具:

  1角硬币 回形针 小方快 小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 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师:比如,我们要量着本数学书的宽,(出示数学书,老师带着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宽)也就是这条边有多长,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来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 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师:刚才我们在量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的时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才使得我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还与事实不符。所以,我们在去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选择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三、有趣的故事。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四、标准的选择

  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师:量较长的物体,我们就用较长的物品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我们就用较短的物品做单位。如果要量这张小贺卡的边,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五、巩固练习

  (1) 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这里的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呢?这到题是我们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请同学门在书上完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六、小结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3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4

  教学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122页(总复习)9、10题

  教学目标:

  1、建立本学期所学的长度、时间、重量单位的概念,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2、掌握各单位之间的进率,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换算,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良好的认真审题、质疑问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长度、时间、重量单位的区别

  教学重点:

  掌握长度、时间、重量单位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

  图片、小黑板和检测卡等等。

  教学过程:

  1、出示情境图片(动物王国),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哪一位才是我们班的动物小博士!好吗?(出示动物信息,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填空)。

  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

  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2、小组汇报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主要有由情景图片引到问题情境中去,有图片资料转入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然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小结并揭题:

  上面这些小动物的本领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来表示?(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这些单位。我们在本册中学习了哪些单位?谁来说一说?(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板书课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和量线段。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生: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

  师: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学生可能回答:铁管很直或楼梯要拐很多弯等。)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教学例6)

  (1)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

  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细线。小组讨论、交流。

  ②教师引导小结: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师:找一找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特征,并指出无论怎么摆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那么它就是线段。

  2.寻找身边的线段。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学生可能回答:数学书的边、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找到了线段,那么你们能不能从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到线段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说出这几个图形中的线段。

  3.量线段的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板书:可以量出长度。)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4.画线段。(教学例7)

  (1)尝试:让学生分组尝试画线段,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

  (2)讨论: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3厘米)应注意什么?

  步骤: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开始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

  (3)演示:课件演示画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标上两个端点。

  (4)反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2、师:现在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铁管是直直的,楼梯是弯弯曲曲的,直直的路线近一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6、7题。

  2、课后作业。

  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教后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因此在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多种实践形式,直观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从实践中得出概念,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造情景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二、测量统一长度

  1、(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分组汇报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6、小结: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三、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常识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四、练习

  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做一做第3题:

  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五、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六、安排作业:做一做第1、2、3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并会在某些情景下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4、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根据回答整理:

  1、米和厘米是我们测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米用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厘米用来表示比较短的物体。它们的英文分别是:m和cm。

  2、回忆1米、1厘米到底有多长。

  你还记得1厘米到底有多长吗?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

  ②说说生活中哪有1厘米长的东西?如:手指宽度,方格边长,订书钉长度,语文书厚度等。

  ③具体估

  请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宽度。

  ④反馈,两种估法

  学生投影展示:

  一个手指估

  两个手指交替估

  哪种方法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更准确。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宽。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0刻度对准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0不见了怎么办?

  谁估得最准?

  3、那1米有多长,你还记得吗?

  生张开手臂。

  是的,1米大约是我们两只手臂张开的长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头,有些还要稍微收拢一些。

  4、厘米与米的关系。

  ①1米=( )厘米

  1减1不是等于0吗?

  为什么不能直接减?单位不一样

  那怎么办?统一单位再减。

  ②1米+1厘米=( )厘米

  ③弟弟身高86厘米,他再长( )厘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么想的?

  1米=100厘米

  100厘米-86厘米=14厘米

  三、复习线段

  师: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出示线段。

  1、线段有什么特点?

  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的,一条直直的线。

  2、画线段

  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同桌检查是否画对了。要注意什么?端点、直、量一量。

  ③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检查。

  3.出现错例判断四、独立练习

  长度单位专项训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27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一单元 除法)教案04-2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02-12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12-3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4-25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4-3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05-02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上册第一二三四六单元教案04-25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通用17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