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优选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思和熟记乘法口诀表,并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求积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揭题展标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节课我们复习有关乘法的知识。板书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梳理、沟通
1、沟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
(1)出示苹果图,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6+6+6+6=24
(2)用乘法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板书:4×6=246×4=244个6相加
(3)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4)意义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意义
2、读法:谁会读这两道算式?板书:读法:4乘6等于244乘6等于24
3、回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4、6叫什么,得数24叫什么?
板书:名称因数因数积
5、复习乘法口诀
(1)4×6等于24用那句口诀?板书: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2)补充乘法口诀表:
在乘法表中“四六二十四”这一横行还缺少哪一句口诀?
竖着看“四六二十四”这一列还缺少着哪句口诀?表格中缺少哪些口诀?
(3)全班拐弯背乘法口诀。
(4)对口令
二四()()十二xxx()()二十四
三九()()九六十三七八()六七()
(5)说说哪几句口诀最容易几错,你想提醒小朋友什么?
(6)选两句口诀写出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不是)请按照顺序把它们说出来。
三、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乘法的意义、读法、各部分名称和口诀表,下面我们重点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
四、练习
1、摘苹果先说口诀,在说算式及得数。
7×98×67×63×57×56×7
3×78×59×69×82×94×4
2、填空
(1)、2×7=()读作(),表示()。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算式()。
(3)、7×5+7=()×()。
(4)、()里最大能填几?
()×6<4331>5×()9×()<52()×8<65
3、选择题
(1)2个5相乘的算式是()
①5+2②2×5③5×5
(2)2×8可以表示()①2个8相加②8个2相加
(3)积是63的算式是()
①60+3②4×9③9×7
4、判断
1、2×5和2×5的意义不同。()
2、7×9读作:七乘九。()
3、6和8相加是48。()
五、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1)(教材第33页例2)。
【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A、什么叫做圆锥的高?
B、请一名同学上来指出用橡皮泥制作的圆锥模型的高。(提供刀片、橡皮泥模型等,帮助学生进行操作)
2、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透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它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动画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跟小组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大家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
①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
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
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
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②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③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
(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答案:13×19×12=76(cm3)
【课堂小结】
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第35页第3、4、5题。
答案:第3题:提示:可以利用直尺、软尺等工具测量出圆锥形实物的底面直径(或者底面周长)和高,再根据V圆锥=1/3sh计算出该物体的体积。
第4题:(1)25、12(2)423、9
第5题:(1)×(2)√(3)×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 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到底有多少解法
活动内容
用多种方法解答“归一应用题”.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过程
1.出示讨论题: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照这样计算,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2.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解答;组间可进行比赛,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3.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正归一法:先求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 200÷500×1500
(2)反归一法:先求要榨1千克花生油需多少千克花生? 1500÷ (500÷200)
(3)倍比法:先求1500千克花生是500千克花生的多少倍? 200×(1500÷500)
(4)列方程,解:设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x千克..1500÷X=500÷200
(5)假设法:假设1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那么,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1500千克,再根据实际÷500即可.200×1500÷500
4.集体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继"长方体的认识"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象、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对应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挑战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内容的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为学生提供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主动领悟展开图上的面与正方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及有序思考进行分类的优势。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的探索活动,了解"什么是展开,什么是折叠",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2.通过探索活动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3分)
(教师拿出一个食品包装盒)问同学们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是"包装盒"。教师可以通过"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是"正方体"。
教师向学生演示什么是展开图:请看,像这样沿着棱剪开(放下其中一个面),使这个正方体完全的展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我们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会是什么样的?(停顿十几秒)
请2-3名学生说一说你想象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会想象出很多图形,教师指出要一起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可向学生提问:"关于展开图你们了解些什么?""打算在这节课中解决哪些问题?"(板书:规律、特征)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通过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说出想象的正方体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后面接着鼓励学生动手把想象的展开图剪出来,从而实现体与面的结合。)
二、动手探索,总结规律:(25分)
活动一:剪一剪
发给每位学生一个正方体,试着剪一剪;验证同学们的想象对不对;让剪的快的学生根据剪开的展开图,从前面教具(展开图)中找出与自己剪的一样的贴在黑板上。
在活动时,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投影出示)
·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六个面互相连接的平面图形。
·先观察一下黑板,如果你剪的展开图与别的同学重复了,那么你就不用贴了。
·注意正确使用剪刀,别伤到手。
活动二:找一找
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展开图有没有重复?(学生贴出来的)
学生可能的作品:
学生可以判断出:1和5两个图形通过反射是同一个图形,4和7两个图形通过旋转是同一个图形。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剪出来的展开图形状会不一样呢?"学生可能回答:剪的`方法不同。"这些展开图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可能回答:都由6个正方形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空间与图形的鲜明表象,强化直接感知。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有意识的对展开图进行粘贴,让学生感受正方体展开图的某些规律,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三:折一折
相同的正方体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再尝试把他们展开的图折回原样。
操作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轮流演示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边折边说,找出展开图上的每个面分别对应正方体上的哪个面。(教师根据要求同步演示,让学生明白,一个折叠,其他人指出展开图上的这个面,是正方体的××面。学生操作、交流、展示。)
小结: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经过反复的展开与折叠(板书课题),知道了展开图上的面(板书:面)与正方体(板书:体)上的面的对应关系(板书:对应)。让学生体会到正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关系(相隔一个面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巩固体与面的转换认知,加强感悟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了解寻找对应面的基本方法,然后,上升到由展开图的面想象立体图形的面的对应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0分)
1.判断下面几图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判断,讲清原因,个别不好理解的让学生动手来操作。)
说明:并不是6个面就能折成正方体,5号图有7个面,可以围成一个正方体,但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我们掌握了展开图的特点,学会了标"上,下,左,右,前,后"面的方法就可以辨别正方形拼接图能否折成正方体。
2.(课件出示书17页练一练第一题)屏幕上这道题你能够独立完成吗?请说出正方体展开图中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 教师可以通过折一折,让学生猜想对不对。(教师演示折叠过程)
如果以2号面定为底面,2号对几号?1号对几号?3号面呢?(教师演示)如果把1号面定为底面,还是这个结果吗?(学生回答后,折叠回正方体验证)换3号面为底面呢?(停顿等学生回答后,旋转图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如果把底面换成4.5.6号,结果一样吗?教师可以问学生:"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创设条件、积极引导,有意识的培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习惯。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教学过程。通过此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收获(2分)
教师问:"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心中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导入
口算擂台比赛,教师出示口算题目,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教师随机提问: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通过提问揭示课题《表内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问题1: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计算出小旗的总数吗?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
生: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问题3:这56面小旗,每列挂8面,可以挂几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两种方法,教师作出评价。
2.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问题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么?
生:56÷8=();56÷7=()。
问题2:要用哪句口诀求商?
生:口诀 七八五十六。
观察发现:仔细看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两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多媒体出示儿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请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的,集体讲解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提升。
(五)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身边见到的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一些日常实际问题,以待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七)八五十六
56÷7=(8) 七(八)五十六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了很好的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学生在学习了探究(一)和探索(二)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 ,有了一些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注重引导,指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知识与技能: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的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也,知道xxxx年全年有365天。
2、使同学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年是xxxx年,说一说这一年我们中国有什么重大的活动?
生集体说:奥运会。
师追问:那你们知道奥运会是几几年的几月几日吗?
生xxx年8月8日。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认识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师:你觉得这一年还有哪些日子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生回答(3~4人)
问:是几月几日,假如不是特殊的,问:为什么?
师:你能快速在xxxx的'年历上找出这个日子吗?(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巡视,找一个同学完整说说。
你找的是几月几日?为什么这么快?
生:只要找准那个月,在其中找那一天就行了。
再找两个同学找一找。
2、在这张xxxx年的年历上你有什么发现?告诉你的同桌。(认识大月、小月)
生1:一年有12个月。(师板书)
生2:(31天):1、3、5、7、8、10、12。(师板书)
生3:(30天):4、6、9、11。(师板书)
生4:(xxxx年)二月:29天。(师板书)
师明确:我们把31天的这些月称为大月。(板书)
我们把30天的这些月称为小月。(板书)
因为这年二月只有29天称为特殊月。(板书)
师:全班齐说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
3、师迅速擦掉大月、小月的月份(记忆大月、小月)
指名问:你能马上说出大月、小月分别有几个月吗?(大月有哪些,小月呢?)
师:谁有好方法能快速地记住大月、小月呢?(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介绍拳头记忆法。
指名上台演示。
师: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生可以边模仿,边一起念)
师:会了吗?好,和老师一起来练一练。
师:念给你的同桌听听。
生:1~7月中单数是大月,8~12月中双数是大月。(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首儿歌,也能协助同学们来记住大月、小月。
补:师略介绍平年、闰年。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记的牢吗?介绍游戏。
报大、小月:报到大月的男生站起来;报到小月的女生站起来。(最后一个报二月)
师:那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有哪几个月?(板书)
4、计算全年的天数
师:你们能快速计算出xxxx年有多少天吗?(那我们计算一下)
生1: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6(天)
生2:317+304+29=366(天)
生3:365+1=366(天)
师:二月有29天,闰年时全年有366天,二月有28天时,平年全年有365年。(提问生答)
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年、月、日的知识?(论述知识要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1.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用具和学生已有认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并根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同时,熟记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具体情境,借助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并且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大家来看,这个圆柱形状的物体。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讲解)
生成原理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生活动:要求“制作茶叶盒所需的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边演示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师: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我们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么求它的面积呢?
(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来求侧面积?(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圆柱的特征研究)ppt展示 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
(4)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师生活动:用字母表示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话,该如何表示圆柱的表面积。
深化原理
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果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之和。如水桶。
应用原理
如果给圆柱形笔筒侧面裹一层彩纸,笔筒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那么想想得准备多少彩纸?
课堂小结
师:今天收获了哪些知识?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常用的学习用品?能否设计一个笔筒?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如何确定?
生:确定底面半径,还有笔筒的高
师: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并做一下“做一做”。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