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8篇(实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题数的运算(二)第 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顺序,整理运算定律和一结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2 经历概括、计算、比较等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定律和性质,并能根据题目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使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运用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课前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
通过复习,加深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和掌握,为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进一步巩固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认真学习的态度。一、运算顺序(教材第76页例6)。
1、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算一算:(710-18×4)÷2=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3、算一算: ×[ -( - )]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4、组内交流算法:
(1)( - )÷( ×42 ) (2) ÷[( + )× ]
5、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
二、运算定律(教材第77页例7)。
1、根据表格,填一填。
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算一算,学生说说简算过程及应用的运算定律。
①2.5×12.5×4×8
=(2.5×4)×(12.5×8)……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10×100
=1000
③(21- )× ④5.03-2.14-1.86
3、完成教材第77页例7下面“做一做”。
三、出示例8估算的应用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例8下面“做一做”。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第3---7题。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课 后
小 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3、运用乘除法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二、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30第一题。
要求学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计算训练:
1、P-46第二题。
a、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掌握方法。
b、说一说你为什么算得怎么快?
c、学生报得数,进行校对。说一说你错误的原因。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P-46第三题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学生板演,校对。
b、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求未知数P-45第四题。
a、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b、说一说每题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C、讲解应用题:P-46第五题和第六题。
1、学生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解题思路。
2、说一说时间、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D、发展题:
1、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
△÷△=□□是几?
△-△=☆☆是几?
△+△=○○=11.4-1=10.4
□+○+☆=11.4
△=()△=5.2
E、布置作业:P-46第三题。
课后小结: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道发散题,重在发现学生的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能力,在这一题的练习中,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交流。最后选择其中一题讲解思路。效果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P2~P14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 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六、教学进度: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 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 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 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P4~P5
知识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P91-P95 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另外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P120),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1课时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课件、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2.体会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和遵守交通规则等日常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巩固看图辨认方向的知识。。
教学难点:
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游戏激趣: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现在你们都知道那些方向?
敬老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示画面)
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红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但不认识路,只有一张图,请大家仔细观察势挂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挂图,帮助他们找到所走的.方向和路线。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完成说一说
请大家算一算谁家离敬老院远,谁家离敬老院近?
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明回家要先向西走60米;现、再向南走20米;小刚向增走50米,再向东走30米。
二、问题探索
完成练一练第1题,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图文:读懂题意,独立完成。
想一想自己确定游乐场的方法,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
汇报交流。
设疑:如果在商场西20米处设停车场,用O标出,怎么确定位置?你还可以确定哪些物体(景物)用适当的符号标出来,小组内说一说。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出示寻宝图,引导观察,自由说一说小动物的寻宝路线。
学生汇报。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小兔送信,请你们帮他算算,从出发到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小组内讨论:确定路线,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第4题。
请你说一说回家的路线,要求运用四个方向准确地表述。
把大家说的路线制成一幅线路图。每小组指定一人说,其余同学共同完成图。
板书设计: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你们参加过秋游活动吗?觉得好玩吗?小明和小芳也参加了秋游活动。
[课件出示两人参加秋游分东西的场景: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
他们俩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
2、指名一位学生分苹果。(如果学生分成1个和3个,问:如果分得公平些,该怎么分?如果学生分成每人2个,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课件演示:4个苹果每人分到2个]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平均分)
3、指名一位学生分矿泉水。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人,该怎么分?
[课件演示:2瓶水每人分到1瓶]
4、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
[课件演示:不平均分蛋糕](学生否定)
那该怎么分?用这张圆形纸代替蛋糕,谁能上来分给大家看看?(指名折纸)
这位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每人分到了多少?(引导学生说出半个)
半个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感知1/2
1、教师提出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半个,如果学生能说出用1/2表示,教师加以表扬。[课件:1/2]那另一份呢?(1/2)
[课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它指的是谁?
3、你能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吗?
4、揭题:像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分数)
(二)折1/2
1、想不想自己来创造一个1/2呢?拿出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巡视同时把学生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2、反馈交流。
问:这三种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小结:无论是一个蛋糕,还是一个平面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三)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生:1/4、1/8、1/3、1/6(师板书)
2、拿圆、长方形、正方形其中一张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教师巡视)
汇报:你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汇报时,把同是1/4而折法不同或者形状不同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同学之间说说你折的分数。
4、问:这几个图形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5、教师小结:不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就能用相同的分数来表示。
6、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
[课件:]
涂色部分是?(1/2、1/4)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2和1/4。
(四)比较分数的大小
1、仔细观察涂色部分,1/2和1/4谁大?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将1/2和1/4涂色的部分叠在一起;1/2>1/4]
2、用完全相同的圆,表示出它的1/8,和1/2、1/4比,想象一下怎么样?(小)
[出示],1/8和1/2、1/4比,结果怎么样?[课件:涂色部分叠在一起]
3、比较刚才折的分数。
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老师给每组中发的图形大小相同,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组内比较。
(五)写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分数,那你会写分数吗?(学生如果会,让他先到黑板上写一写,如果写对了,让他当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写;如果学生写错了,纠正,教师范写,学生跟写。)
在写分数的同时教师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中间短横,是?(分数线板书)表示平均分
2是?(分母)分母是2表示平均分成?(2份)
1是?(分子)分子是1表示其中的一份。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写。)
反馈。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课件)
长方形1
1/2
用什么表示?
1/3
先猜一猜,用什么表示?课件移动1/3,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
1/6
先猜,课件移动1/6,验证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6份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猜对了呢?有什么小窍门?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借助观察比较估计,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
师: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习的1之间有联系吗?
再往下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教师小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2、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每一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1/3
五角星(1/5)
巧克力(1/8)
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1/2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生:1/4师:每人吃一份,可以给几个人吃?
[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1/2、1/4和1/8]
师: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3、三年级教室里有一块黑板报。
师:这三个栏目分别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学生回答《艺术园地》占黑板报版面的1/4,教师问:这块版面不是分成了三份吗?为什么不是1/3?)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