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7篇【精选】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 ”“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画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观察发现
生开窗户。
开窗户过程中,这扇窗户在做什么运动呢?
是的,平移是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你们学得很好。我们看,窗户的一条边一开始在这个位置;平移之后,到了这个位置。你知道这条边与这条边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平行线?
看来,同学们对平行线都有自己的认识。到底你的想法对不对呢?,学完这节课后,相信你一定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二、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窗户这两条直直的边我们可以看成是两条线段,这条线段如果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的两条直线会怎样?会相交吗?
师:都说眼见为实,这两条直线我看到的部分的确是不相交的,可是无限延伸之后我看不到,你凭什么说他们永远不会相交呢?
宽度一样,其实就是说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课件验证)
因为他们的距离处处相等,无限延伸之后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距离,所以,他们永远不会相交。
(板书并口述: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两条直线相互平行,我们也可以说其中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平行线。
如果我们把两条直线分别标上名字,AB和CD,我们就说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
我现在如果把这两条直线都斜过来,现在他们相互平行吗?为什么?
生活中的平行线
这些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平行线吗?
看来生活中的平行线还真不少。有个小朋友叫淘气,他发现所有的窗户都太像了,没有一点儿创意。于是,他设计了这样的新型窗户。
你能接受淘气的设计吗?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都是静止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运动中的`平行线。
每周一我们都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国旗的上边从这里平移到了这里,他们是相互平行的。
再看看这副图。箭头从这里平移到这里。同学们,线段 HG一开始在这里,平移后到了H1G1,线段HG和线段H1G1平行吗?那你能从平移前后的箭头中,找出类似的相互平行的线段吗?
画平行线
教师演示三角尺平移法,
注意点:1、对 2、靠 3、移 4、画
学生画。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概括新知
学了这节课后,你对平行线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平行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单位。
2.能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
(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部分?
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
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2)师:黑板的表面是指哪部分?
(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表面?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部分?
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部分。
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
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
学生回答:书面、桌面、地板、瓷砖……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3.引出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
(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
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
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
……
(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
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
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
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
……
师: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较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如果老师不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办法?
学生回答: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
(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
教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
(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
(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
(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
(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
四、课时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第86、87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连续比较是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初步掌握用综合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头提问题:
(1)面粉28千克,大米比面粉少5千克,?
(2)班级图书柜里有科技书2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2倍,?
学生根据题的问题,口答算式。
2、教学准备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3)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柏树多少棵?
(4)第一个问题怎样求?第二个问题呢?
3、引入新课
如果去掉刚才提的问题,你会解答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①学生读题
②说说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③根据条件画线段图。
15棵
松树
6课
柏树
8棵
杨树
④求杨树有多少棵?就是求线段图上的哪一段?你会算吗?
⑤学生尝试解答
⑥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5+6=21求的'是什么?
21+8=29求的是什么?
⑦同桌互相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⑧小结:这里的三个条件是连续比多少的,解答问题时,可以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结果和第3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2、教学“想一想”
(1)把第一个条件改为
①柏树比松树少6棵
②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一比
讨论:
(1)这三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道题为什么都要先算柏树的棵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1)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2)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十九第1题
⑴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⑵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九2、3、4、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在学习四则运算时.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运算 定律,并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教科书第93页的表。
如果学生只举整数的例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运算定律除了对整数加法和乘法适用以外,对小数和分数的加法、乘法适用吗?让学生再举几个有关小数、分数加法和乘法的例子。
下面的式子有没有错误?把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3十2.5)4=4.342.54
(700十1)68=70068十68
153(220十57)=153220十57
638十378;(63十37)(8十8)
还可以做练习二十的第8题。
教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里哪些地方应用丁运算定律?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还可以让学生用运算定律解释下积、商的变化规律:如:在乘法里。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就扩大10倍:可
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
(a10)b=a10b=ab10=(ab)10
这里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简便算法
教师: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些计算简便。谁能举个例子?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93页的例1、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数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什么运算定律。说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集体订正时.教师再提问:这道题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使学生明确: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开始有时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计算时,要随时注意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做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说明题目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特别是下面二道题,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
567十98 1 21 7
教师要提醒学生: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 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使计算又对又快。
三、四则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顺序。
什么叫做第一级运算?什么叫做第级运算: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第级和第二级两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出示教科书第94页中间的算式.让学生标明运算顺序。
教师: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中有哪些运算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
出示教科书第94页的例2。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想一想运算顺序。然而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运算的顺序。同时,还要注意强调书写的格式。
做练习二十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分别出示口算卡片:8+6= 7+9= 8+4=
20+15= 16+50=
2、说出口算步骤:20+(7+5)= 30+(5+5)=
3、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出示:27+2=
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的过程.(先算个位上的7加2等于9,再算20加9等于29.)
【继续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聪明的.小猴子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了,它见我们都会算27加2,就把第2个加数“2”拿走了,换上了“5”,这道题就变成了27+5.你们还会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算一算这道题.
二、探索新知
1、自学尝试
学生自己摆小棒,探索27加5的计算方法.
2、小组交流操作情况
3、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配合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
(1)先算7加5等于12.再算20加12等于32.
(2)把5分成2和3,3加27等于30,30在加2等于32.
(3)把27分成22和5,5加5等于10,22加10等于32.
(4)从27起,1个1个地往上加,加到5是32.
4、比较
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继续演示课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学生随着叙述口算的步骤.(27加5,先把7和5相加得12,再把20和12相加得32.)
5、小结
师:今天我们计算的题目和以前计算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个位相加满十了)这样的加法叫什么?(进位加法)对,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师:进位加法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原来十位上的数增加了1)为什么?(个位相加满十了,送给十位1个十,所以十位上的数就多了1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出示:5+35=
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强调:无论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还是一位数加两位数,都要注意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做一做的第2题.
48+6= 8+63= 74+9=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3、口算:7+6= 9+5= 6+4=
27+6= 39+5= 6+54=
同桌对比口算,互相说一说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4、开放题
下面的□填几?
57+□=5□ 57+□=6□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问: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2题和第3题.
2.15+5= 9+62= 75+7= 23+8= 3+47= 4+89=
3.一个加数是67,另一个加数是9,和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
小学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