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4 11:03:26 小学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应用题

  复习要求:

  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三种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和解题规律,并能熟练地掌握。

  复习步骤:

  一、基本训练

  1、下面的生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个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1) 实际用电量是计划的 。

  (计划用电量是单位“1”,实际用电量相当于计划用电量的 )

  (2)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 。

  (第一次用量是单位“1”,第二次用量比第一次多的部分是第一次的 )

  (3)一本书看了 。(一本书的总页数为单位“1”,已经看的页数相当于这本书的 。)

  (4)一桶油,用了一部分后还剩下这桶油的 。(一桶油为单位“1”,用去后剩下的油的 。)

  (5)一根木料,截去一段后又截去余下的 。(一根木料第一次截去后余下部分为单位“1”,第二次又截去的木料相当于余下部分的 )

  2、说出线段图图意后再列式。

  求150的 是多少,算式是150×

  求150的`(1- )是多少,算式是150×(1- )

  求一个数的 是150,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是150÷

  一个数的(1+ )是150,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是150÷(1+ )

  二、复习分数应用题

  1、解答下列三道题。

  课本第118页总复习第3、4、5题的。

  2、学生解答后教师提问:

  (1) 这三道题都是什么应用题?

  (2)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3)这三种应用题在应用题结构上有什么规律?在解题上有什么规律?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小结: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要抓住题目中的问题部分进行判断,找出谁是另一个数,谁是一个数。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种分数应用题都要先判断谁是单位“1”。再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解答时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数量与分率是否对应。

  4、练习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自行车厂今年生产女式自行车7200辆

  (2)相当于去年产量的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3)比去年少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4)去年产量是今年的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5)比去年多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6)去年比今年少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7)去年比今年多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提问:第3、5、6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为什么第3题右以直接乘,而5、6两题不能直接乘?

  为什么第1、2、4题用除法计算?

  为什么第1题可以直接除,而2、4两题不能直接除

  小结:

  这6道题都是求“去年生产多少辆自行车”,但由于各题中所给的数量和分率不一样,单位“1”对应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解题方法,列式也不一样,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认真审题,根据具体题目,准确判断单位“1”,找准对应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七3----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

  指导方法自学P43

  思考:

  1、底面积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的意义,掌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说出下面各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0.3 0.72 0.418 0.6 0.94

  (二)演示动画:复习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学习新知识.

  二、指导探索

  (一)理解意义

  1.出示例2

  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2.演示动画:1

  3.引导学生理解的意义.

  教师提问:怎样求出 米花多少钱?

  13.50.5

  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单价数量=总价

  这个算式和上节课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求13.5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练习:求0.82米布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4.小结

  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5.练习

  (1)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意义.

  30.7 8.50.4 7.20.86 180.23

  (2)列出乘法算式.

  求21的十分之七是多少?

  30的一半是多少?

  副标题#e#

  (二)学习法则

  引导讨论:理解了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演示动画:2

  3.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670.3 2.146.2

  5.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反馈练习

  (一)根据 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

  1.118= 1.11.8= 0.1118=

  1.10.18= 0.110.18=

  (二)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0.40.6 15.860.7 380.6 0.540.23

  850.327 1.570.28 1.80.23

  四、质疑调节

  (一)这一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由学生总结概括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提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包括自己的问题、提醒别人要注意的地方、自身感

  受等)组织学生答疑、解疑.

  五、巩固发展

  (一)不要计算,说出下表各栏的积有几位小数.

  副标题#e#

  (二)根据第一栏的积,很快地写出后面每栏中两个数的积.

  (三)列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5625

  (四)一个长方形长是1.35米,宽是0.48米,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课后作业

  (一)判断下面各个积的小数位数有没有错误.

  56.738=2154.6 0.370.94=3.478

  41.29.2=3790.4 0.786.1=47.58

  (二)蒙古牛一般体重是0.326吨,身高是1.12米.新培育的草原红牛体重约是蒙古牛的

  1.3倍,身高约是蒙古牛的1.1倍.草原红牛的体重、身高各多少?

  七、板书设计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例2.花布每米13.5元,求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该怎样列式?

  教案点评:

  是小数乘整数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复习中通过动画演示,从观察整数乘法算式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为理解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和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1.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通过观察与操作、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注重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

  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使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运动这样抽象的概念,必须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要注重操作与思考相结合。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本设计让学生在玩一玩、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中理解轴对称图形,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现象;在学一学中感受其特征;在说一说中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做一做中不断深化体验。同时通过有效地提问做引导,便于在操作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长方形的纸 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引入: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从中发现许多的知识。(课件出示教材28页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观察,自由回答)

  2.过渡: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涵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去探索有趣的数学知识吧!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场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并说一说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认识对称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树叶、蝴蝶、城门图片。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预设

  生1:树叶以中间叶脉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生2:蝴蝶以中间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生3:城门图片以中间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3)根据同学们的汇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些图形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所在的直线对折,折痕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4)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树叶、蝴蝶、城门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谁能举例说说?

  (2)欣赏对称图形。(课件出示:五角星、京剧脸谱、蜻蜓、雪花、剪纸等等)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运用对称的知识,跟老师一起剪一件衣服。(同步完成课堂活动卡)

  (1)折一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后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剪后展开,会得到一件上衣的图形。

  2.剪其他图形。

  (1)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自己动手剪一剪。

  (2)学生操作,集体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方法画圆、按要求用圆规画圆的过程。

  2.能用圆规按要求画圆,认识圆的大小与半径的关系。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圆规、圆形纸片,两只铅笔,细绳,直尺。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师生交谈上节课有关画圆话题,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画圆的吗?

  生:我们把物体上圆形的面按在纸上,然后描出一个圆。

  师:用圆形的物品描圆是画圆的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画圆,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怎样画圆。

  板书课题:画圆

  二、自主画圆

  1.让学生看书,了解教材中的画圆方式。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页,看书上介绍了几种画圆的方法?

  学生看书。然后交流画圆的方法。

  学生可能的方法有:

  ●描圆。

  ●用两枝铅笔和一段线绳画圆。

  ●用圆规画圆。

  ●将直尺的一端固定,让铅笔随直尺的另一端转动画圆。

  2.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画法,然后鼓励学生同桌合作各画一个圆。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边两幅图,看一看是怎样画的,然后同桌合作,用这两种方法,各画一个圆,试一试。

  学生合作画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交流学生画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进行提问,关注画圆的注意事项。使学生知道:画圆时,要固定圆心和半径。

  师:谁愿意把你们画的圆给同学们展示一下?说说你们是怎样画的。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进行对话。

  如:学生用两枝铅笔和一段线绳画圆。

  师:用这种方法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一枝铅笔一定要固定在圆心的位置,不要动;画圆的时候,另一枝铅笔要拉紧线绳再画圆。

  师:如果把线绳换成皮筋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皮筋一拉就长了,圆的半径就发生变化了。

  学生用直尺的一端固定,让铅笔随直尺的另一端转动画圆。

  师:固定直尺的一点是圆的什么?

  生:固定直尺的一点是圆心。

  师:通过刚才的两种方法画圆,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画圆时必须固定什么。

  生:固定圆心和半径。

  师:对,画圆时,首先要固定圆心和半径。

  板书:固定圆心和半径。

  三、圆规画圆

  1.让学生观察圆规,了解圆规的结构特点。

  师:刚才我们用教材上介绍的两种方法画出了圆,其实,在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用圆规画圆。拿出课前准备的圆规。观察一下,谁来说一说圆规是什么样的?

  生:圆规有两个脚,一个脚上是针尖,另一个脚上有铅笔。两个脚间的距离可以变化。

  2.教师边提问边示范画圆,边画边说画圆的步骤和方法。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特别强调:画圆时,先确定圆心的位置,再按指定的半径画圆,画的过程中,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要固定。

  师:怎样用圆规画圆呢?现在大家讨论,老师示范用圆规画一个圆。大家看老师的圆规,一个脚上装着针尖,另一个脚上装着粉笔。现在要画一个半径是30厘米的圆,第一步应该怎么办呢?

  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不一定说的完整。

  师:把圆规的两脚分开确定半径,用圆规带有针尖的一端对准零刻度,一端对准30,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教师操作确定半径。

  师:第二步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完后,教师画圆。

  师:确定圆心的位置,点上一个点,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圆心上不要动。

  教师在黑板上点一个点,固定圆心。

  师:第三步怎么办?

  学生说,教师边重复边画。

  师:再把装有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个圆。注意在旋转的时候,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要固定

  教师旋转圆规画出一个圆。

  四、尝试应用

  1.提出教材中用圆规画圆的要求,让学生独立画圆,并标出圆心和半径。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圆规画圆,现在请你自己确定半径的长度,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和半径,试一试。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交流学生画的圆。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师:谁愿意把自己画的圆给大家展示一下?说一说你画的圆的半径是多大,是怎样画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做法。如果有学生画的圆不好,找出原因,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圆心的夹角一定要固定。

  五、经验提升

  1.提出兔博士的要求,学生先动手剪,再同桌比较谁画的圆大。然后交流比较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画的圆剪下来,同桌比较一下,看一看谁画的圆比较大。

  学生操作比较。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同桌两人比较的结果?两个圆的半径各是多少。

  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出几组数据,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1) 一个圆大,一个圆小。

  (2) 两个圆的大小相等。

  如果出现第二种结果,可让学生讨论一下两个圆大小相等的原因。再讨论议一议中的问题。

  2.让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和两个圆的半径,并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认识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观察比较的结果和两个圆的半径,谁能说一说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说:

  ●圆的大小与半径的长度有关系。

  ●半径越大,圆就越大。

  师:通过比较和讨论我们知道: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系,半径越大,圆就越大。所以,数学上有一句话,叫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圆心一固定,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了。

  ●想在哪个位置画圆就把圆心固定在哪个位置。

  六、课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圆。然后交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根据直径画圆。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页,看做一做的第1题,用圆规画圆。其中第2个,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首先要找到什么?

  生:找到半径,直径的一半是半径,是2厘米,圆规两脚分开的距离是2厘米。

  请学生自己画圆,然后交流。

  2.做一做第2题,在课本上按固定圆心、直径、半径画圆。

  师:看第2题,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

  生:给出了圆心。就固定了圆的位置。

  请学生自己画圆,然后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3.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小明家搬新家,妈妈让小明自己设计自己的卧室。星期天,小明要和妈妈去买地砖,去之前小明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生:应该知道小明的房间有多大?

  生:从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间是长方形的,那小明应该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师屏幕显示:小明的新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4m和3m。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算他的房间有多大吗?

  生:34=12(平方米)(师板书)

  师:买多少地砖?怎样铺呢?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明一起来讨论铺地砖的问题。(板书课题)

  【利用课件显示小明卧室要铺地砖的情景,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讨论买地砖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师:小明一家来到装饰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砖,小明经过认真的挑选,再三权衡,最后剩下两种地砖(课件出示两种地砖)

  师:现在小明无法取舍,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拿拿主意吗?

  生讨论后汇报出:先分别算算用两种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选择便宜的一种。

  (二)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明选便宜的地砖铺卧室

  生分组讨论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砖的数量及所需钱数

  3.比较选哪种便宜

  生汇报交流

  问题一: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整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方法一

  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

  4040=1600(平方厘米)

  1200001600=75(块)

  875=600(元)

  方法二

  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

  10.16=6.25块

  43=12(平方米)

  6.2512=75(块)

  875=600(元)

  方法三

  解:设至少需要边长为40厘米的地砖x块。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问题二:如果要用边长为3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用同样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的数量以及钱数)

  问题三:用哪一种地砖铺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会很快答出用边长为30厘米的地砖便宜,便宜了70元。

  【创设出买地砖时出现的'取舍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巩固新知,练习反馈

  1.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面积约为18平方米,用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钱?你能帮小明算算吗?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有一块长方形田地,长100米,宽80米,在中间筑两条如图所示(图见课件)的路,路宽3米,那么剩下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汇报后,课件验证)

  3.李伯伯去年修建了一块1公顷的正方形花圃,今年要扩大规模,把花圃的边长再增加50米,每平方米需要栽花木幼苗5棵。今年比去年多栽花木多少棵?

  (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汇报)

  【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进行交流,给所有学生都留有足够的思考的空间,能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

  四、总结与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节课上自己表现的怎么样?你认为谁表现的最好?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们积极动脑,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老师还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一定会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总结全课时,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评自己、评他人,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详细介绍: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2.在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很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你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进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枝,还剩1枝.)

  教师引导: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道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枝)1(枝)

  教师提问:回答时应怎样写?(每人分2枝,还剩1枝)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平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回答时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习:

  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入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回答时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第5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习:

  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平均分的第二种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随堂练习1.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投影出示)

  9□=□(个)□(个)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一种方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

  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144=32

  143=42

  (2)216=33

  布置作业

  有18个扣子,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

  有37米白布,每5米布做一条被单,可以做几条被单,还剩几米布?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2

小学数学教案12-17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07-13